1. 简单百科
  2. 佛祖菜

佛祖菜

佛祖菜‌,又称之为舌状蜈蚣藻、面菜等,属海膜科蜈蚣藻属植物。主要分布在中国广东省海南省沿海地区。

佛祖菜‌属暖温带性红藻,藻体紫红色,质柔软,随着生长逐渐变硬厚,丛生,高15~30厘米,宽1厘米;体呈窄带片状,下部渐尖细,单条,不分枝,或叉分1~2次。

佛祖菜‌可供药用,有驱蛔虫病和治痢疾等功效。亦可供食用,在中国和日本常做成胶冻或饮料。

形态特征

佛祖菜晒干后呈微黄色,薄片藻状。其生存条件较高,对生长环境和气候的要求非常严格,海水污染会影响其生长,且无法进行养殖。

分布范围

佛祖菜主要分布于中国广东汕尾沿海地区,以及辽宁省大连和浙江省渔山列岛等地。

主要价值

清热解毒,养颜,利胃。用于咽喉肿痛、腹痛腹泻、湿热痢疾、驱虫、驱蛔虫、鞭虫病蛲虫等。对于胃上火、胃痛痤疮等有显著疗效。

主要成分

含有大量卡拉胶多糖蛋白质牛磺酸及大量无机盐硫酸盐磷酸盐、卤化物、碘及其他微量元素。

性味归经

甘、咸,寒。入肝经。

用法

内服:9~12克。水煎服;或者先把冰糖加入水中,煮开,等水温降低为50-60摄氏度时放入少量佛祖菜,两分钟后即可食用。

民间传言

佛祖菜的名称沿自古代传说。相传,宋乾德六年(968年,宋太祖赵匡年间),妈祖林默时年八岁,入私塾读书,聪颖过人、勤学强记且过目成诵。忽一日,私塾上课,妈祖肚痛异常手捂而不能言,其后夜间腹泻不止、休克昏迷。其父林愿、其母王氏守在床旁,着急万分、一夜未眠。清晨,下人通报,有广化寺和尚前来化缘讨水。王氏信佛,不愿怠慢,亲自到堂前斟茶倒水。和尚见其愁容满面,便问缘由。听王氏诉说后,和尚便说,“佛祖保佑,这也不难,到近海礁石上采些海菜花回来,研磨成粉,冲水服下便可”。王氏听完,赶忙回房告诉妈祖父亲。再出来时,发现桌上茶水未喝,和尚却已了然而去。林默服后不久果然痊愈,其母但觉神奇,认为是佛祖赐药,乃称之为佛祖菜。林默自此以后,喜到礁石海滩,稍长便对海域里遇难的渔舟、货船救助。从此当地渔民把它视为海中宝,“佛祖菜”名字也一直流传了下来。

有关历史

50到60年代,粤东沿海地区基本无医院、诊所,当地渔民出海时经常出现胃痛,肠胃不舒服等,都会回到家中冲起之前采摘晒干的佛祖菜喝下暖胃,休息片刻后病情渐渐的好转。从古至今此做法传承到现代,当地渔民已习惯肠胃不舒服时冲泡佛祖菜而不选择诊所用药。近年来,随着医疗条件变好,佛祖菜的美容养颜功效逐渐被发掘,成为汕尾市地区的民间网红饮品,被称为“海燕窝”。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