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
痤疮(acne)又称为青春痘,是一种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患病,以青少年发病率为高。
引起痤疮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皮脂腺分泌过多、毛囊中多种微生物尤其是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毛囊皮脂腺导管过度角化形成角栓堵塞毛孔、遗传因素、化妆品、药物使用不当等原因。
痤疮可分为寻常痤疮和特殊类型痤疮(如反常性痤疮、暴发性痤疮、化学诱导性痤疮等)。不同阶段的痤疮皮损表现可共存,轻者表现为白头或黑头粉刺,继而发展为丘疹和脓疱,甚至出现结节、囊肿。长期的严重痤疮会造成痕,影响患者容貌。
痤疮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诊断。治疗原则主要为去脂、溶解角质、杀菌、抗炎药及调节激素水平。可根据情况选用维A酸、抗生素等药物,外用或系统性治疗,也可进行光疗、化学剥脱等手段辅助治疗。日常预防包括在饮食及作息方面避免诱因,如限制高糖、油腻饮食及奶制品,适当控制体重、规律作息等方式。
痤疮是常见的皮肤疾病。2019年,全球共发生1.174亿例痤疮,年龄标化率(ASR)以每年约0.55%的速度增长。在中国,有超过95%人的有不同程度的痤疮发生,3%~7%痤疮患者会遗留瘢痕,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较大影响。
命名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痤疮被称为“肺风粉刺”“面疱”。
分型
寻常痤疮
多发生于15~30岁的青年人群,皮损好发于面颊、额部及下颏,其次是胸、背部,多呈对称性分布,主要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囊肿或结节,鼻部一般不受累,常伴有毛孔粗大和皮脂溢出。该类型患者一般自觉症状轻微,炎症明显时可有疼痛。病程呈慢性、易反复,常继发敏感性皮肤,愈后遗留炎症性红斑、色素沉着和瘢痕。
特殊类型痤疮
又名化脓性汗腺炎,以重度痤疮、化脓性汗腺炎和头皮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三联特征为临床表现,又称毛囊闭锁三联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30%~40%的反常性痤疮患者具有家族史。
指少数患者的病情突然加重,并出现发热、关节痛、贫血等全身症状 的痤疮。
包括药物和非药物因素,具有用药或接触史明确、起病急、皮损形态单一、超出皮脂溢出部位、常规抗痤疮治疗不佳的特点。药物性痤疮的相关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神经精神药物、抗结核药物、免疫调节剂、小分子靶向药等,临床表现以红色丘疹、脓疱为主,常无原发性粉刺;非药物因素包括接触矿物油类、卤素化合物、化妆品等,临床表现以粉刺多见。
病因
致病原因
痤疮是激素、皮肤油脂和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毛囊(毛发生长的皮肤毛孔)发炎导致的。遗传、雄激素诱导的皮脂大量分泌、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痤疮丙酸杆菌繁殖、免疫炎症反应等因素都可能与之相关,部分患者的发病还受遗传、免疫、内分泌、情绪及饮食等因素影响。
诱发因素
发病机制
痤疮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 遗传背景下激素诱导的皮脂腺过度分泌脂质、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等毛囊微生物增殖及炎症和免疫反应等与之相关。遗传因素在痤疮尤其是重度痤疮发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雄激素是导致皮脂腺增生和脂质大量分泌的主要诱发因素,其他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胰岛素、生长激素等激素也可能与痤疮发生有关;皮脂腺大量分泌脂质被认为是痤疮发生的前提条件,但脂质成分的改变如过氧化鲨烯、蜡酯、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增加及亚油酸含量降低等也是导致痤疮发生的重要因素;痤疮丙酸杆菌等毛囊微生物通过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参与了痤疮的发生发展。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炎症与免疫反应是痤疮的主要病理特征,且炎症反应贯穿了疾病的全过程。
病理生理学
毛囊皮脂腺作为皮肤独立的内分泌组织,受性激素调控。青春期后体内雄激素水平增高或雄、雌激素水平失衡可使皮脂腺增大及皮脂分泌增加。皮脂为毛囊内痤疮丙酸杆菌等微生物的生长提供油脂及厌氧环境,痤疮丙酸杆菌可水解皮脂中的三酸甘油脂为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导管处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与角化过度。此外,痤疮丙酸杆菌产生的一些低分子多肽不仅可趋化中性粒细胞产生水解酶,还可通过激活角质形成细胞和皮脂腺细胞TOLL样受体,使TLR2、TLR4表达增加,调节免疫细胞介素-1α(IL-1α)及TNFα等促炎症因子产生,引起下游系列级联反应。IL-1α是皮脂腺导管角化及微粉刺和粉刺形成的主要因素。炎症反应使毛囊壁损伤破裂,各种毛囊内容物溢入真皮引起毛囊皮脂腺单位周围炎症,出现从炎性丘疹到囊肿性损害的系列临床表现。随着疾病发展,脂质大量聚集导致嗜脂及厌氧的痤疮丙酸杆菌进一步增殖,获得性免疫被激活。不断加重的炎症反应诱发毛囊壁断裂,脂质、微生物及毛发等进入真皮,产生异物样反应。痤疮皮损消退后常遗留红斑、色素沉着及瘢痕形成,这与痤疮严重度、个体差异或处理不当密切相关。
临床表现
痤疮的皮损好发于面颊、额部,其次是胸部、背部及肩部,多为对称性分布,常伴有毛孔粗大和皮脂溢出。各型皮损包括毛囊口处的粉刺、炎性丘疹、脓疱以及结节、囊肿及瘢痕等。皮损初起多为与毛囊一致的圆锥形丘疹,如白头粉刺(闭合性粉刺)及黑头粉刺(开放性粉刺),前者为黄色皮脂角栓,而后者是脂栓被氧化所致;皮损加重后可形成炎症丘疹,顶端可有小脓疱;继续发展可形成大小不等的红色结节或囊肿,挤压时有波动感,甚至可化脓形成脓肿,破溃后常形成窦道和瘢痕。痤疮患者一般自觉症状轻微,炎症明显时可有疼痛。痤疮病程慢性,时轻时重,多数患者病情至中年期逐渐缓解,其中一部分患者可遗留红色印记和色素沉着、肥厚性或萎缩性瘢痕。
痤疮除上述I~IV级表现外,尚有许多特殊类型:①聚合性痤疮: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类型,表现为严重结节、囊肿、窦道及瘢痕,好发于男性青年;②暴发性痤疮:指少数患者病情突然加重,并出现发热、关节痛、贫血等全身症状;③化学诱导性痤疮:包括药物和非药物因素。药物性痤疮的相关药物包括皮质类固醇、精神类药物、卤素药物、分子靶向药物等,以炎性皮损为主要表现;非药物因素包括矿物油类、卤素化合物、化妆品、香烟等,以粉刺多见。
诊断
诊断原则
一般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即可诊断痤疮,还需评估诱发因素(如激素水平、物理化学因素或药物相关等),同时明确严重程度分级,判断痤疮类别。
症状诊断
痤疮主要依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判断,若满足青年男女,发生在颜面、前胸和背部,临床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及囊肿,对称分布等特点则可以诊断为痤疮。
鉴别诊断
玫瑰痤疮
是一种主要累及面中部毛囊皮脂腺及血管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发生于中年女性,主要表现为以鼻部为中心的持续性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伴或不伴丘疹、脓疱,无原发粉刺,可有灼热、刺痛感,可由日晒、精神压力、冷热交替、饮酒、辛辣食物、运动、吹风、化妆品、热水浴及热饮等因素诱发。
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
是一种少见的慢性炎症性肉芽肿性皮肤病。好发于中青年男女,临床主要表现为面中部、特别是眼睑周围散在或成簇分布的粟粒至绿豆大小丘疹、结节,无原发粉刺及脓疱,无瘙痒及疼痛等自觉症状。通常不伴丘疹和脓庖,可帮助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主要为去脂、溶解角质、杀菌、抗炎及调节激素水平。
一般治疗
痤疮患者可以选择清水或合适的洁面产品,去除皮肤表面多余油脂、皮屑和细菌混合物,但需要避免过分清洗,注意控油保湿,外用温和滋润乳。忌用手挤压、搔抓皮损。适当限制可能诱发或加重痤疮的高升糖指数食物及牛奶的摄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熬夜。
临床治疗
外用药物治疗
轻者仅以外用药物治疗,常见用药有以下几种:
系统药物治疗
光疗
辅助治疗
继发及后遗症的治疗
预防
生活预防
在饮食及作息方面避免诱因,如限制高糖、油腻饮食及奶制品,适当控制体重、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适当加强防晒,避免长时间日晒等方式,均有助于预防和改善痤疮。
药物预防
谨慎使用可能加重或诱发痤疮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锂、苯妥英、异烟肼等。
预后
大部分类型的痤疮在20岁以后或青春期以后能够自然减轻,个别患者可迁延至40岁以上。非炎性痤疮和轻度痤疮往往愈后不留瘢痕,中至重度炎症性痤疮痊愈后易留有瘢痕。在一些对患者造成精神压力的严重病例中,除对于痤疮的药物治疗外,还需要注意采取心理治疗,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咨询。
历史
国际
1896年昂纳首次在寻常型痤疮的皮损区发现一种细菌,并把它命名为痤疮丙酸杆菌。1897年雷蒙德·萨布罗第一次成功地从痤疮脓疱中培养出这种细菌。1923年伯杰将痤疮杆菌归入棒状杆菌属。1946年道格拉斯将痤疮棒状杆菌划为丙酸杆菌属,将其正式命名为痤疮丙酸杆菌。1967年,科尼利厄斯和路德维希发现痤疮丙酸杆菌可以合成一些卟啉类物质,发出红色的荧光。这种红色荧光与痤疮丙酸杆菌的密度相关,红色越强,细菌越多。因此,利用这种红色荧光可以监测皮肤上的痤疮丙酸杆菌数量。
中国
中国传统医学对痤疮的认识较早,在《黄帝内经》中有:“劳汗当风,寒薄为,郁乃痤。”最早记载了关于痤疮的症状。在先秦两汉时期开始了对痤疮的机制探讨,根据《周礼》记载,皮肤病由专门的医者进行治疗,主要采用外治法。《肘后备急方》记载了治疗粉刺的方剂。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也记载了粉刺的治疗方法。在隋唐有了治疗痤疮的百余首方剂。
流行病学
发病率
据流行病学调查,2019年全球共发生1.174亿例痤疮,年龄标化率(ASR)以每年约0.55%的速度增长。
在中国,超过95%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痤疮发生,其中68.4%患有轻度痤疮,26%患有中度痤疮,5.6%患有严重痤疮。在成人痤疮中,持续性痤疮(83.3%)比迟发性痤疮(16.7%)更常见。3%~7%痤疮患者会遗留瘢痕,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较大影响。
分布情况
痤疮好发于青年人群,同时,其ASR在性别上也存在一定差异,女性痤疮的ASR大约是男性的1.3倍。痤疮的发病率在高收入地区较高,但在其他地区上升趋势更明显。
公共卫生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专家组于2019年制定中国痤疮治疗指南,旨在通过对痤疮的介绍、分级治疗、不同方式治疗及后续的治疗与管理,对痤疮患者提出建议。
研究进展
痤疮的治疗手段在不断发展,2022年1月,《美国临床皮肤病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Dermatology)上发表文章总结了痤疮治疗的新进展。文中指出,曲法罗汀是一种新型第四代类视黄醇,与现有的外用类视黄醇相比,其耐受性有所改善。克拉斯科孕酮是一种新型首创的抗雄激素药物,可局部解决痤疮的激素病因。
相关人物
雷蒙德·萨布罗
雷蒙德·萨布罗(Raimond Sabouraud,1864~1938年),法国皮肤科医生、真菌学家、画家、雕刻家。萨布罗曾在南特和巴黎学习医学,并在圣路易斯医院和儿童医院当过实习生。之后,他在巴斯德研究所学习细菌学。1894年,萨布罗获得了博士学位,随后担任圣路易医院让·阿尔弗雷德·富尼耶实验室的主任。1897年,痤疮丙酸杆菌被萨布罗第一次分离出来,并在体外培养成功。1904年,萨布罗引入了针对头皮癣的放射治疗,以对头皮疾病的了解而闻名。
参考资料
ICD-10 Version:2019.WHO.2023-06-01
ICD-11 for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Statistics.WHO.2023-06-01
寻常痤疮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3-06-15
痤疮.默沙东.2023-05-15
寻常型痤疮.默沙东.2023-05-15
玫瑰痤疮,酒渣鼻.默沙东.2023-05-16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默沙东.2023-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