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延安
作为圣地河谷产业园区的核心板块,金延安板块由老延安城核心区,游客综合服务区等组成。老延安市核心区将以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的城市风格为依据,设计有两条主题商业街、四条特色街区、六大主题酒店、十大博物馆、钟楼广场、教堂、院落式住宅等项目。
简介
金延安是圣地河谷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五大板块之一。
综合服务区有游客综合服务中心、陕北地区特色产品展示中心、大型停车场、汽车主题旅馆等项目。
立体集约之城
金延安区域处于洪水淹没区,由于水利要求沿着延河东侧要修筑将近8米的防洪堤,从而自然形成延安城城墙的感觉。在外是金延安的防洪堤和边界,在内则是城内的城墙。我们有效地利用这一高差,把人的活动主要放在城墙顶端,汽车在地面,从而自然地形成人车分流的立体城市,建立了不同标高的车行和步行系统。金延安城市形态是立体化、多元化、复合化性的。车行系统和步行系统完全在两个标高上,即车行系统沿着基地地面铺设,而步行系统则是和城墙顶部标高看齐。这样在步行系统以下,车行系统以上将形成大约两层的空间,最下面一层停车为主,上面一层可作为商业或住宅的用途。从步行界面来看,往下一层可出现很多下沉庭院,感受上与陕北地区特色下沉式地坑院窑的空间体验相似。在这个步行界面以上,建设1-3层的建筑,使用上与地下可分可合,形成多层次、多形态丰富的空间形态和地域特色。
一般的传统商业街为了追求传统的尺度,很难兼顾便利舒适,金延安巧妙地利用地形,营造了后汽车时代的立体化的城市生活,真正地把城市还给人,让人成为城市的主宰。
“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然而在当今,很多城市的街道越来越宽,车越来越多,街道却越发的缺乏生气和人气。城市尺度的失调,机动车的剧增造成了人行权利的缺失。所以在金延安城市交通体系里,实现人车分流,在下层路网都是车流,上层形成城市的十字骨架的步行路网。人行和车行各成系统,互不干扰。这也许将是城市建设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典范。有意思的一个巧合是下边的路网形成一个井字形的路网,这和井家湾的地名不谋而合。
活力多样之都
如果说四十年代的延安市是一个马车时代的城市,当下的延安是一个汽车时代的延安,那么金延安应是一个后汽车时代或者说是一个后现代的城市,它高效集约、舒适方便、能够引起人的文化认同,具有强烈的归属感的城市,从单纯的经济社会走向文化社会。
但我们认为金延安绝不是一个单纯的候鸟式的旅游新城,是一个白天人声鼎沸,夜晚死气沉沉的鬼城。在我们的规划中它至少50%是为当地的人民服务,是延安人享受现代化生活的和城市记忆、革命回忆的场所。
游客从服务中心下车,经过一个意向的南城门,进入延安市城市,在这里,能够看到延安当时的一种风貌,感受到延安的历史。同样当地人可以通过不同的交通工具共享这里的设施和公共空间。
宽街窄巷
在“金延安”城市规划中,根据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城市的选址上符合中国传统风水学原理,即依山傍水。在整体格局上形成北方传统的十字街区,形成提挈整个城市的两条主轴。南北轴为历史民俗轴线,东西轴为绿色现代轴线。两轴的交汇处是整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钟楼。
南北轴线上的南街和北街,将着重反映延安市老城的历史印象。南北主街的尺度根据古城中步行街的适宜尺度,创造亲和感的建筑界面。这条主街两侧是两条下沉的内街,内街宽窄不一,有上有下,聚放自由,形成多变的空间体验,由此形成完全步行化、集约化、复合化的城市。
从新延河大桥进南门,走入老街,如同走进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唤起人们历史的记忆和体验老城的特色。在南北老街中穿插延安新华书店总店、邮局、老戏台、教堂等特色老建筑,结合适宜的街道和建筑尺度,却让人们能够体味到当时的记忆,引发情感共鸣。这些建筑蕴含的不同空间理念,其实也反应了延安市的地形特色,体现了延安的建筑特色。民俗风情区将以半下沉式的院落形态,体现老延安建筑和生活风情。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生活方式的变迁,需要能够满足现代人多样化需求的城市配套设施。在金延安东西大街上,没有拘泥于原有的小的尺度,而是将街宽放大到60米,结合大型ShoppingMall的设置,建立现代商业林荫道,同时也是把山水引入城内,将形成城市生态绿色轴线,这不仅与圣地河谷的名称相符合,与整体的商业设施也完全合拍,更重要的是承载了延安城市的一种精神。似街似场的东西大街,这一大的尺度能够更好地塑造一种思想解放圣地感,从空间体验上能够强化人们对红色延安市精神的理解,另一方面,宽阔的林荫大道作为一个大胆的空间构思,能够表现延安大气、海纳百川的城市特征,是老城设计的一种超越。此外,延安本身就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结合,现代和传统的结合,中与西的结合,它的尺度和表情不仅仅是小尺度的表现和小桥流水,而应该是宏大和大江东去的豪迈、以此整体体现延安大气、豪放的性格特征。这条主街道将陈列历史革命题材,包括有延安历史上的七大领袖和延安四老,有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的表演,也有在鲁艺时期创作的白毛女话剧片段。在延河老西门位置做了一个老城门的意向,把延安市城的轮廓利用旁边的剪纸,衬托出延安老城的一种意向。这一尺度也与延安时期的历史的空间一致,共产党真正在延安城活动仅一年多,更多的活动在城外的广场和窑洞的门前,这一宽阔的尺度能承载各类活动。形成丰富的多样的空间。钟楼是金延安板块的核心区,也有很多历史照片以钟楼为背景塑造。在钟楼周边将会布置一些延安时期的文化特色,例如博物馆、鲁艺时期文化艺术陈列、著名人物雕像等,在此真正形成延安建筑的高潮和背景。对于金延安的定位是以红色的文化为依托,来打造一个有归属感、有历史认同的现代化小镇。国内有上海新天地、南京1912、成都宽窄巷子,都是对加强历史文化及城市归属感做了很多探索,但是它们都是针对历史建筑进行的保护和开发,是片段性的;在西安市有曲江,演绎了唐代文化,吸引我们走进唐代历史氛围之中,给人一种梦回大唐的历史感觉。圣地河谷项目不是一个复制,不仅仅是在延安城旁边复制一个老的延安城,不是一个迪士尼,也不是一个舞台布景,我们希望他是一个有活力的、有文化传承的现代化小镇。在建筑形式上,应该以抽象的手法提取延安市古城和本土建筑特色,提炼地方建筑材料和营造方式,加以运用写意延安。
金延安一期建设大概有18万平方米,可以分为三个组团来建造,包括一个历史街区,一个文化艺术核心区,一个现代商业区。三个区地下一层可以完全连通,符合现代商业性的连续性,又在延安寒冷的冬季为市民提供良好的购物及游乐环境。在井家湾山谷地带设计一组现代的乡土建筑,能过让世界上最好的、最先进的掩土建筑、生态建筑能够在此表现,表现一种古与今的更替、中和西的穿越。金延安运用立体城市设计理念,体现这个区域有红色文化、革命文化、乡土文化,同时,它又是一个现代的、时尚的城市。
中西合璧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陕北地区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诞生了延安市精神,考察延安时期的建筑我们仍然感到实事求是、中西合璧的特点。七大会址、边区大礼堂、尽管是青砖灰瓦,但我们仍能从装饰图案上看到西洋古典学建筑的影响,鲁艺学院尽管是一个教堂,但其辅助用房仍采用延安窑洞的空间形式,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这一时期的建筑均出自非建筑师之手,由于条件过于艰苦,没有过多的选项,也许更接近建筑的本质,七十年过去我们仍感到一种力量和震撼,在新城的建筑风格上我们采用了延安时期的灰墙黛瓦、窑洞符号、空间格局,并以此为背景穿插着不同风格的建筑,如民国风貌的新华书店总店、中国古典式的戏台、张学良和周恩来秘密会谈的教堂,萧军所开的窑洞酒吧等。丰富着城市的故事。步入延安市,经过钟楼,进入现代的商业步行区。这里的建筑形式多是现代的,所做的就是在尺度和体量上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四十年代的标志性建筑钟楼、计划是原汁原味的复建,但在做法上和结构上完全不同,延安的南门和西门都是一种写意式的创作。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延安相对安宁的环境里,供给制下相对稳定的温饱生活,普遍清贫下的丰富的精神生活,尊重知识、崇尚文化,自由平等。到处是学校、处处是歌声,人人精神饱满,个个意气奋发,充满着理想和浪漫色彩,是一个理想之都。
今天我们设计规划金延安,也寄予了我们无限的理想,霍德华的田园城市,勒·柯布西耶的立体城市,还有美国新城市主义的探索和北欧小镇的实践,不仅在城市的硬件上还是在软件上我们希望金延安时现代人的一个新梦想,一个城市建设的新典范。建筑师的职业是一个理想化的职业,也充满着革命激情的感性因素。延安市的建筑特色是中西合璧、土洋结合,延安精神实质是实事求是,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黄土地上落叶生根,就是一个与此时此地结合的伟大实践。金延安设计通过一系列时空转换、新老穿越试图给人一个完整的老延安的精神体验,让更多的人阅读延安、认同延安。在黄土地上书写红色传奇。总之,我们希望这个项目的建设能够给人们提供一个延安文化认同范本,一个体验基地,创造一个城市和环境相协调,人和人相和谐的环境,以此共同缅怀延安这一特定的时代。
城市要服务于现代人——无论是还原古都风貌还是保护圣地印象,把现有的高楼大厦拆除,恢复老城风貌不仅是异想天开,更是一次生态灾难。
因此,金延安以红色的文化为依托,挖掘革命的、历史的、民间的题材,然后用现代绿色生态及新城市主义的理念和做法,打造一个有归属感、有历史认同的现代化小镇。
人们对延安市的怀念实质是寻找文化认同和精神故乡,因此,金延安也就具备了实现中国人寻找中华民族复兴之梦的梦之地的各种要素和希冀。
参考资料
圣地河谷·金延安:寻觅时尚延安好“趣”处.搜狐.2024-02-06
复兴城市文脉 再现圣地荣光——圣地河谷·金延安.搜狐网.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