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渡镇(又名马场)是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位于县域北部。该镇东与宅吉乡接壤,南与永温镇交界,西与冯三镇毗邻,北与遵义市播州区尚嵇镇隔河相望。楠木渡镇的总面积为193.32平方千米,距离县城32千米。在唐朝,该地属于蛮州。1991年,撤区并乡,建立了马场镇,而在2003年6月10日,马场镇更名为楠木渡镇。截至2018年末,楠木渡镇的户籍人口为46913人。该镇辖1个社区和8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地位于马场街后。楠木渡镇以其农业特色而闻名,被称为开阳县的“北大门”。全镇拥有10.2万余亩可耕作土地和52%的森林覆盖率。此外,楠木渡镇还享有多个荣誉称号,包括国家级的“优质烤烟基地”和省级的“龙花灯艺术之乡”、“卫生城镇”以及市级的“示范小城镇”、“双低”油菜生产基地和“瘦肉型猪生产基地”。

历史沿革

唐朝属蛮州。

明代属乖西正司辖地;继为开州义里。

清光绪末年改称开州之北区。

民国六年(1917年),改为紫江县第六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为开阳县第三区。

解放前夕改称第四区。

1951年,改称开封区

1953年,复称第四区。

1958年,成立马场公社,后改管理区。

1962年,复称马场区。

1984年,公社改乡,亦称马场区。

1991年,撤区并乡,建马场镇。

2003年6月10日,马场镇更名楠木渡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楠木渡镇地处开阳县北部,东与宅吉乡接壤,南与永温镇交界,西与冯三镇毗邻,北与遵义市播州区尚嵇镇隔河相望。镇人民政府驻地距县城32千米。总面积193.3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楠木渡镇地势东南部较高,西北部偏低,山脉为南北走向,最高点位于西南部桅杆山,海拔1210.9米;最低点位于东北角乌江马嘴河口,海拔513米。

气候

楠木渡镇多年平均气温14℃,极端最高气温37.3℃,极端最低气温-8.09℃,无霜期年平均长达300天以上,年平均降水量1139毫米。

自然资源

楠木渡镇境内地下矿藏有高品位铝矾土、铁锰、煤炭等,铝矾土储量30000余万吨,铁锰矾储量900万吨,煤炭储量1800万吨,碳酸钙储量4000万吨。

2011年末,楠木渡镇有耕地面积3573亩。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53年,辖临江市、黄木、谷阳、新风、宅吉、宝星6乡。

2011年末,辖临江社区和临江、两路、中合、谷阳、胜利、黄木、新风、红星8个村;下设4个居民小组、274个村民小组。有278个自然村。

区划详情

截至2020年6月,楠木渡镇辖1个社区、8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马场街后。

人口民族

2011年末,楠木渡镇辖区总人口41915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018人,城镇化率7.2%。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41587人,占99.2%;有苗、布依族2个少数民族,共328人,占0.8%。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16.3人。

截至2018年末,楠木渡镇户籍人口46913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楠木渡镇财政总收入1276万元,比上年增长39.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22万元,比上年增长27.66%。

截至2018年末,楠木渡镇有工业企业5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6个。

农业

2011年,楠木渡镇农业总产值23226万元。粮食作物以水稻、麦雅棠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6395吨,其中水稻2659吨,小麦466吨。主要经济作物烤烟。2011年,烤烟产量2994吨。

商业

2011年,楠木渡镇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17653万元,比上年增长21.2%。

金融

2011年末,楠木渡镇有2家银行和金融机构开设了分行或设立了办事处;各类存款余额2.0亿元,比上年增长15%;各项贷款余额0.6亿元,比上年增长17.29%。

文化

2011年,楠木渡镇电视综合覆盖率100%,数字电视已开通。

2011年末,楠木渡镇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243人,专任教师13人;小学10所,在校生1764人,专任教师14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2653人,专任教师118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100%。2011年,教育经费达2410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2344万元,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46万元,教育事业费2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7%、31.4%、66.6%。预算内教育经费(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3.54%,比上年提高了5.1个百分点。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中国工农红军经过的著名渡口楠木渡面而得名。

民族文化

楠木渡镇由于与遵义市交界,自古受巴蜀文化影响,龙灯花灯历史悠久,明清就有龙灯花灯闹元宵的习俗,并逐步形成了花灯小戏。民国《开阳县志稿》载,明清时期楠木渡建有孔雀寺、云台寺和马胯寺等寺庙,并有戏楼,正月或节庆时一般都要唱花灯戏等,并逐步形成了正月初八出灯,到十五收灯的习俗,即“初八之夕,有所谓出灯之事。灯有龙灯、花灯之分。龙灯者,以纸竹扎为龙形,用红布蒙其首,劈竹宽一指,长七八寸,复劈四寸许作夹,以纸搓捻辫夹上,浇以油,曰球兰,燃之,插龙灯内。龙一条谓之一棚。花则扎扎灯作四方、六方、八方等形,或作鱼形、虾形者。一人男装,操一巾,曰唐二;一人扮女装,持一扇,曰懒大嫂,双双踏舞,曰跳花灯……至十五夜而止,曰收灯。可见清代民国时花灯龙灯盛况空前。

楠木渡镇村村有龙灯,多数村寨有花灯和灯会,灯会每年按时组织正月玩花灯耍龙活动。1996—1998年镇政府连续三年举办大规模龙花灯中国艺术节,楠木渡龙灯花灯从此享誉省内外;2000年以来,全县每年举办各种运动会和各种旅游文化活动时,都有花灯龙灯参加,多次应邀参加省市重要活动。如今舞龙、玩花灯成了楠木渡的一种常见的民俗,看龙灯花灯表演成了每年正月老百姓生活的重要内容。

交通

2011年末,楠木渡镇实现村村通柏油路,进组公路组组通达,开楠路贯穿全镇,连接贵阳、遵义市

社会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楠木渡镇有卫生院1所;公共卫生机构床位25张,固定资产总值0.2亿元。专业卫生人员23人,其中执业医师5人,执业助理医师6人,注册护士3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5.2万人次,住院手术180台次,出院病人0.12万人次。

社会保障

2011年,楠木渡镇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户数538户,人数1248人。参加养老保险7916人,参保率91.5%,发放补偿款600万元。

基础设施

邮政电信

2011年末,楠木渡镇有邮政、电信代办所各1家,邮件、包裹有专门邮递员送到村组,电话交换总容量2650余门,移动通讯网络覆盖率100%。

获得荣誉

2002年和2011年,楠木渡镇两度获贵州省龙花灯艺术之乡称号。

2020年7月29日,楠木渡镇入选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命名名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