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大列巴

大列巴

“大列巴”(俄语:Хлеб)是传统俄式面包,,又称大面包,“列巴”是俄语“面包”音译过来的。大列巴是以酒花酵母发酵好的面团加入适量的盐,放在很大的立式烤炉烤制成的,大似锅盖,净重达0.8~1.8 公斤,香味浓郁,口味微酸,较硬,贮存方便。

大列巴起源于俄罗斯的高加索人。19世纪末,中东铁路的修建将大列巴带到了哈尔滨市。1900年,俄国商人伊万·雅阔洛维奇·秋林创建了秋林洋行哈尔滨分行,“列巴”开始在中国东北地区流行开来。

列巴既是寻常食物,又是精神食粮。列巴跨出国界成为哈尔滨的特色名片。列巴的文化内涵是历史的浓缩,也是时代的见证。秋林大列巴被称为哈尔滨风味食品一绝。2007年,秋林大面包(列巴)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在 5000--6000年之前埃及人就已利用发酵来制作面包 ,后通过希腊罗马,经改良后传人欧洲大陆。俄罗斯人在9世纪开始掌握面包烘焙技术 。

13世纪伊始,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下令把大列巴作为士兵的主食。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大列巴至少挽救了40万人的生命,维持了将近1000万人的战斗力。有个笑话说,当时放置了很长时间的大列巴甚至能当板砖用。

1900 年俄罗斯商人伊万·雅阔洛维奇·秋林在哈尔滨市开办的哈尔滨秋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开始生产这种大面包。当时,大列巴面包的制作师傅和生产设备均来自俄国。近百年世事沧桑,尽管秋林公司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大列巴面包”的生产却延续了下来。国内各省市的人都知道哈尔滨有一大怪,面包像锅盖,即指该面包。

1953年,中国政府收购了秋林公司,俄国技师把制作工艺传授给了中国人,曾有俄罗斯食品加工人士感慨秋林“大列巴”这项传统工艺保留下来了,弥之珍贵。秋林“大列巴”之前用白屉布口袋,现在用无纺布,上面印有俄罗斯风情图案。

分类

列巴在哈尔滨市特指俄式大面包 (русский хлеб),按原料分为白面包(Белый хлеб)和黑面包 (Чёрный хлеб)。 俄罗斯人爱吃黑面包,甚至超过白面包。按形状可分为长方形面包(бyxaнka),砖块面包(Кирпичный),大圆面包(xapanaй),长条形白面包(багон),圆形或椭圆形白面包(булka),挂锁形面包(калatч),小面包圈(бapaнka), 环形小面包(бy6пнk),小列巴(бyлоaxa),列巴圈(сушkи)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博罗季诺战役面包(Бородинский хлеб)。

制作方法

配方

参考资料

蛋黄液是做装饰用的。

制作流程

特点

参考资料来源

营养价值和禁忌

营养价值

大列巴是全麦面包,拥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热量最低,含糖、盐和油脂都很少,烘焙后表皮脆硬,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少量维生素及钙、钾、镁、锌等矿物质,易于消化、吸收。因此适量吃大列巴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

禁忌

经常吃大列巴有可能会导致血糖增高,不利于糖尿病患者食用,大量的吃大列巴会增加血糖水平,因为大列巴属于面包的一种,而面包中含有支链淀粉,它可使血糖水平持续增加,特别是有糖尿病的情况下,会以惊人的速度增加,所以大列巴不宜经常食用。

食用指南

大列巴的吃法与一般的面包是不同的,最好是切成片,用烤箱烘热后,抹上果酱,夹上奶酪,或者抹上黄油,夹上火腿、腊肠片一起吃。如果做点苏泊汤与之相配,味道就更纯正了。也可以把列巴撕碎放到汤和牛奶里吃,很容易消化,它独特的制作方法对胃肠非常好。

代表老字号

哈尔滨市的秋林大列巴代表最正宗的俄罗斯大列巴。秋林大列巴被称为哈尔滨风味食品一绝,并与红肠、酒糖、肉皮冻一起作为哈尔滨特产闻名海内外。2007年,秋林大面包(列巴)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影响

文化内涵

大列巴属于中俄跨文化交际中的边缘语。列巴,是一种文化符号,已经成为哈尔滨的标志,见证时代的变迁。列巴既是俄罗斯热情好客的标志,也是哈尔滨积极容纳外来文化的见证。

列巴既是寻常食物,又是精神食粮。列巴跨出国界成为哈尔滨市的特色名片。列巴的文化内涵是历史的浓缩,也是时代的见证。

俄罗斯礼节中展现包容性

面包在俄罗斯代表慷慨好客,象征着友谊。俄罗斯传 统礼仪“面包和盐”是迎接贵宾的至高荣誉。金黄色的圆形面包象征太阳,寄托着美好祝福,祝愿客人富足安康,盐代表友谊长存。国家级别的出访经常会看到俄罗斯少女双手托盘,正中放着一个大圆面包,摆着一个盐罐,被接待者吻一下面包,掰下一小块,撒上一点儿盐,品尝一下表示感谢。列巴是最具宗教仪式性质的食品。俄罗斯民族信奉东正教,东正教源自基督教,“在基督教的象征符号体系中,面包是基督圣体的化身,因而受到教徒的赞美和颂扬。”要为新鲜出炉的列巴举行祝圣仪式。

哈尔滨文化体现接纳性

只有哈尔滨人才称面包为列巴,某种程度上也反映着当年远东最大的俄侨移民区的俄罗斯情结。俄侨说列巴,用最日常的称谓反映着乡愁 。而哈尔滨人说列巴,一则尊重俄侨,二则体现其有容乃大的包容性。当这种包容性成为一种习惯,哈尔滨也随之而成“东方莫斯科”。既有“大面包像锅盖 ,喝啤酒像灌溉”的豪气,又有中央大街、索菲亚教堂、秋林里道斯红肠格瓦斯等。异域风情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成为标志。中俄两种文化冲击融合,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

列巴谚语中蕴涵美好

俄罗斯的餐桌上一定有列巴,去做客时一定要吃列巴,这一礼俗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列巴俨然已经是一种大众文化,在民族文化意识中有所反映,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里有一句台词至今经典“Хлеб будет, молоко будет, все будет там.” (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直到现在作 为励志名言 ,表示 只要不放弃希望,就会有光 明的前途 ,仍然给绝境 中的人 以鼓舞和希望 。

文化遗产

2007年,秋林大面包(列巴)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

一家老店与一座城的百年记忆.央视网.2024-01-28

哈尔滨年货市场老字号节日消费正当红.搜狐网-中国商报.2024-01-28

舌尖上的黑龙江丨哈尔滨的面包故事.黑龙江频道_新华网.2024-01-28

大列巴:传统技艺的百年传承.新华网.2024-01-28

大列巴的营养价值和禁忌.m.baidu.com.2023-10-08

「冰城日历」 云秀哈尔滨 | 9月1日,大列巴——外焦里软,就像热情洋溢的冰城人.今日头条.2023-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