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池子
王府池子,位于历下区王府池子街,又名濯缨泉,属于珍珠泉,南北三十余米长、东西二十余米宽,水面六百余平方米。
王府池子最早被称为濯缨湖,后因明代德王在建德王府时将濯缨泉圈入王府之内,故称为"王府池子"。清康熙五年(1666年),山东巡抚周有德用"以工代赈"的办法在德王府旧址上修建巡抚衙门,并将濯缨泉划出来,"王府池子"回到百姓中间。2024年10月,王府池子在修缮后重新开放。
命名
金、元时期,濯缨泉与水冶珍珠泉相连,水面广阔,称为濯缨湖;到了明代,朱祁镇朱祁镇于天顺元年(1457年)封次子朱见潾为德王,建德王府时将濯缨泉圈入王府之内,泉水成了王府的私家所有,所以人们便将其称为"王府池子"。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王府池子位于历下区王府池子街。
气候
王府池子所在的山东省气候温和,雨量集中,四季分明,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其中济南市年平均气温14.7℃,年平均降水量671.1mm,年日照时数2616.8小时。
方位布局
王府池子南北三十余米长、东西二十余米宽,水面六百余平方米,南侧是人们赏泉的地方,树有石碑一座,上写"濯缨泉",另有凉亭一座。东西两侧是民房的背面,西侧高些,是个二层建筑,东侧低些,两间房都是青石到顶,下半截浸在水中。王府池子北面是一户人家,院内有柳树几株,石桌石凳,常有人在那里饮茶下棋。泉水从西北侧流出,基本上在户家穿行,流到曲水亭街。
历史沿革
金、元时期,濯缨泉与水冶珍珠泉相连,水面广阔,称为濯缨湖,往北直通百花洲和大明湖。当时的珍珠泉大院是"山东行尚书省兼兵马都元帅、知济南市府事"、以后又受封为"济南公"、赠"济南王"张荣的府第。张姓以此处众多泉水为中心,大兴土木,建起了濯缨亭和白云楼。到了明代,朱祁镇朱祁镇于天顺元年(1457年)封次子朱见潾为德王。朱见深朱见深成化三年(1467年),德王册封后,前往被封的领土进行管理统治,最初建国于德州。因为其爱好济南的湖、山、泉等景色,后来请奏朝廷恩准,将府第改在济南。建德王府时,将珍珠泉大院范围进一步扩大,东至县西巷,西至芙蓉街,北至后宰门街,南至今泉城路,所占面积约为当时济南市旧城的三分之一。此次扩建,将濯缨泉、朱砂泉、灰泉等圈于府内,院内修起宫墙、殿堂、亭台楼阁。院内还新开凿了一条玉带河,与今大院以西的曲水河沟通。重修了水冶珍珠泉,建了戏台,营造了画舫,供德王和嫔妃们在濯缨湖游乐。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兵攻入济南,第七代德王朱由枢被清军俘虏处死,德王府也被清军一把火烧光,所有建筑几乎被毁殆尽。清康熙五年(1666年),山东巡抚周有德用"以工代赈"的办法,组织数千民夫,在德王府旧址上修建巡抚衙门。由于这次修建的规模大大小于原来的德王府,因此将濯缨泉划出来,圈在府衙以外。"王府池子"从此又回到百姓中间。
2024年10月,王府池子在修缮后重新开放。王府池子在前期的环境提升改造时,降低了原有护栏的高度,同时将泉池南侧小广场全部铺设了石板路,疏通泉池南侧泉道,同时安装装饰彩灯和投影设施。
参考资料
走进冬日的济南王府池子 感受泉城魅力.爱济南·澎湃新闻.2024-10-08
王府池子——旧时王府院中池 流落民间百姓家.凤凰网.2024-10-08
老城泉池环境提升 夜晚赏泉更绚丽|“泉”在济南享金秋.百家号.2024-10-09
山东气候概况.中国天气网.202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