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藻主要是生长在中潮带。鹿角藻属Pelvetia:叶植物体,叉状分枝。固着器锥盘状。枝扁平至亚圆柱形,枝一侧上往往无沟,无中肋。雌雄同体,精子囊和卵囊生于双又分枝的末端膨大的生殖托上的窝内,每个卵囊内一般形成两个卵。

鹿角藻P.siliquosa,是一种食用海藻,在我国北方常用于打卤面中,以增加粘性或与肉共煮作菜。此外,可综合利用作提取褐藻胶甘露醇等的原料。

基本内容

食虫类/Scientific Name:Finger Algae

俗称/Popular Name:鹿角藻 Finger Algae

水质要求/H₂O Requirement:中/Medium

喂养难易度/Level:1星(5粒星为最难/Out of 5Stars)

常见水域/Country of Origin: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红海

简介/Short 描写文:手指藻、金鱼藻红松。茎中含有碳酸钙,水中需要添加碳酸根、钙或石灰石。因为属于钙藻门,所以饲养要求很多都相似。

形态特征

鹿角藻多固着于浪花冲击的岩石上,藻体褐色,软骨质,高约6—15厘米。基部为固着器,是圆锥状的盘状体,中间为扁圆柱状短柄,上部为二叉状分枝,可重复分枝2-8次,下部分枝比较规则。生长在水浪冲击的岩石上的藻体分枝较少,而生活在较平静的水中时,分枝较多。短柄及上部的分枝分化有表皮、皮层和中央髓。皮层和中央髓都有类似筛管的构造。枝上无气囊。

鹿角菜的植物体是二倍体,生殖时在枝顶端形成生殖托(receptacle),生殖托有柄呈长角果状,较普通营养枝粗,生殖托的表面有明显的结状突起,突起处有一开口的腔,叫生殖窝(conceptacle)。雌、雄同容,即在1个生殖窝内产生精囊与卵囊两种雌雄生殖器官。精囊长在窝内生出的分枝上,每个分枝上有2—3个精囊,旁有隔丝。精囊是单细胞的,核的第一次分裂是减数分裂,以后都是有丝分裂,形成多数精子。精子有鞭毛两条,向后伸的1条比向前伸的1条长。卵囊也是单细胞的,经过减数分裂,最后发育成两个卵。成熟的精子和卵结合后发育成二倍体的植物。

基本简介

鹿角藻(StaghornAlgae)在德国称之为须状藻(Bartalgen),在「最完美的水族箱」一书当中,两位作者虽然秀出了照片,但并没有对须状藻做更进一步的解说,读者们始终不清楚须状藻的型态。而鹿角藻这个名词则是TomBarr在2002年时发明的,主要是因为在显微镜底下此一藻类具有如雄鹿的鹿角一般的分枝状。

须状藻这个名词在台湾也几乎很少草友使用,但更重要的是,可能大部分的草友也把鹿角藻误认成黑毛藻。其实就连德国草友也未必分得很清楚,德国将黑毛藻(BBA,blackbrushalgae)称之为刷状藻(Pinselalgen),有时可看到同一张藻类的图片被不同的德国网站解读成不同藻类。鹿角藻与黑毛藻同属红藻,但是并不同一属,鹿角藻是美芒藻属(Compsopogonsp.)的红藻。TomBarr在教导草友辨认两类型的藻类简单区别时,强调只要看到了分枝状的就是鹿角藻,如果没有分枝状的就是黑毛藻。

应用简介

鹿角藻是一种珍稀海藻,富含多糖蛋白质和矿物质钠、磷、铁、钙、钾、镁、铜、锌、、碘等,是一种高矿物质、高蛋白、高粗食纤维、低脂肪、低热量的营养型海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