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信选》是由俄罗斯著名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撰写的书信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

书籍简介

这本书信集涵盖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文艺观,社会主义和个人经历的重大事件,对于深入理解这位伟大作家的思想和创作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生平

陀思妥耶夫斯基(Ф.М.Достоевский,1821-1881),是一位在19世纪俄国文坛上享有盛誉的小说家。他的作品以其复杂的、矛盾的特性著称。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一个医生家庭,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尽管最初按照父亲的愿望进入大学学习工程,但他最终放弃了这一职业选择,转而投身于文学创作。受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他曾积极参与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革命活动,并与尼古拉·涅克拉索夫别林斯基等人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创作生涯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早期作品如《穷人》(1846年)继承和发展了亚历山大·普希金驿站长》和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外套》的传统,展现了对社会底层人物的深切同情。然而,随着《双重人格》(1846年)、《女房东》(1847年)、《白夜》(1848年)和《脆弱的心》(1848年)等作品的发表,他与别林斯基之间的分歧开始加深,直至关系破裂。这些作品被认为带有神秘色彩和病态心理,被认为是为疯狂而写疯狂的作品。

政治活动与监禁

1849年至1859年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参与革命活动被捕并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地区。这段长达十年的苦役生活和远离进步社会的经历,使得他在思想上变得更加沮丧和悲观。他的世界观从早年的空想社会主义转变为一种矛盾的世界观,强调唯心主义和宗教,反对唯物主义无神论,主张温和妥协而非革命斗争。

文学成就

陀思妥耶夫斯基回归后,其创作重心转向心理悲剧。他的长篇小说《被伤害与被侮辱的人们》(1861年)继续探讨“小人物”的主题。在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死屋手记》(1861-1862年)中,他记录了自己的苦役生活体验,描绘了囚犯们的高尚品德,同时强烈谴责了苦役制对犯人的残酷对待。《罪与罚》(1866年)是他获得国际声誉的重要作品之一。《白痴》(1868年)则进一步发展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主题,虽然其中的一些角色削弱了小说的揭露力度。而在《鬼》(1871-1872年)中,他已经不再塑造受伤害者的人物形象,而是更多地批判革命者。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1880年)是对他哲学思考的总结,这部作品既表达了对苦难人们的同情,也透露出了一些消极的观点,如认为只有通过信仰宗教才能保持道德价值,只有宽容和慈悲才能拯救人类社会。

艺术风格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其精湛的心理分析技巧而闻名,尤其善于揭示内心的冲突。他对人类肉体与精神痛苦的描写极为震撼人心,这种描写能力是其他作家难以比拟的。他的小说情节紧凑,充满戏剧性,常常伴随一系列灾难性的事件和复杂激烈的心理斗争,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复杂性和悲剧性。他的作品中展现的善恶矛盾的性格组合和深层心理活动描写,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

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信选_全集免费在线阅读收听下载.喜马拉雅.2024-11-08

陀斯妥耶夫斯基书信选.百度学术.2024-11-08

陀思妥耶夫斯基.豆瓣读书.202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