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高辛镇

高辛镇

高辛镇,位于睢阳区南部,东邻坞墙镇,南接包公庙镇,西南连柘城县老王集镇,西北邻娄店乡,北、东北与李口镇接壤。行政区域面积为66平方千米。清代时期,高辛镇曾被称为高辛镇;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1月),商丘县解放后,设立高辛区;2000年4月,高辛镇从乡级行政单位升格为镇级行政单位。 截至2018年末,高辛镇户籍人口达到54436人。截至2020年6月,该镇共辖25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地位于杨行村。2011年,高辛镇的财政总收入达到1119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为348.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00元。2018年,高辛镇共有工业企业5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个,以及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的综合商店或超市70个。

历史沿革

清代时期,称高辛镇。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为高辛区。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为第四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为第七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为高辛乡。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为高辛区。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1月,商丘县解放,置高辛区。

1956年6月,撤区,设高辛乡。

1958年8月,成立高辛公社。

1961年5月,复设高辛区。

1965年4月,撤区恢复高辛公社。

1983年4月,改公社为高辛乡。

2000年4月,撤乡建高辛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高辛镇地处睢阳区南部,东与坞墙镇毗邻,南与包公庙镇交界,西南与城县老王集镇相连,西北与娄店乡为邻,北、东北与李口镇接壤,位于帝大道(省道商鹿路镇区段、S207商丘-鹿邑)和327省道(S327坞墙镇-开封)两大省道的交汇处,东邻京九铁路、105国道和济广高速公路,西依商周高速公路和206省道,南连永登高速公路。高辛镇北靠商丘市中心城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商丘市区106路公交贯穿全镇南北。镇区已形成“三纵七横”路网格局,全镇35条主干路网纵横交错,为全镇工农业发展和商贸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

自然资源

高辛镇林木资源和农产品资源丰富,是商丘市的板材加工基地和蔬菜瓜果基地,镇内蔬菜、水果、养殖等农业生产发展形势良好,外向型服务企业和商贸物流企业发展迅速,集体经济不断得到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

水资源

高辛镇有三级河大沙河流经,境内长5.2千米;有五级河大坡河、安民沟、黄凹沟、进水沟4条,总长度26.8千米。

土地资源

高辛镇有耕地面积6.2万亩。

行政区划

2011年末,高辛镇辖25个行政村:杨行、南街、北街、刘苇园、江集、焦李庄、许王庄、梁刘庄、后李庄、郑楼、丘口、李小楼、张陈庄、陈平楼、武刘、大乔庄、杨老家、王付丁、江陈楼、杨岗、金庄、侯庄、田楼、斗赵庄、潘庙;下设198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高辛镇辖25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杨行村。

人口民族

人口

2011年末,高辛镇总人口5.3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1300人,城镇化率21.3%。总人口中,男性26100人,占49.2%;女性27000人,占50.8%。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回族81人。2011年,人口出生率8.9‰,人口死亡率4.3‰,人口自然增长率4.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849人。

2017年末,高辛镇常住人口为53125人。

截至2018年末,高辛镇户籍人口为54436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高辛镇完成财政总收入1119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48.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00元。

2018年,有工业企业5个,其中规模以上3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70个。

第一产业

2011年,高辛镇实现农业总产值8.9亿元。2011年,棉花、花木示范园2个,优质小麦繁育基地1个,500头(只)以上家畜、家禽养殖场19个,养殖专业村2个。粮食作物以小麦、玉蜀黍属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3.4万吨,人均641千克,其中小麦2.1万吨,玉米1.3万吨。主要经济作物以棉花、西瓜为主。2011年,棉花种植面积7704亩,产量132.5吨;西瓜种植面积3160亩,产量6636吨。

高辛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8万头,出栏5万头;羊饲养量4.4万只,出栏3万只;家禽饲养量72.9万羽,上市61万羽。

第二产业

高辛镇初步形成以桐木加工、家具生产为主的工业体系。

2011年,高辛镇工业总产值达到19.3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9亿元,比上年增长13%。2011年末,工业企业职工2169人,重点企业有9家。

第三产业

2011年末,高辛镇有商业网点106个,职工691人。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475万元。城乡集贸市场5个,年成交额1.3亿元。

2011年末,高辛镇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3.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831万元。

高辛镇制订生产经营优惠政策,实行重点企业保护制度,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形成了加工、养殖、毛板、预制四大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了集团带企业、企业带农户、农户连市场的发展格局。

文化

镇名由来

远在4600余年前,高辛镇就已成为三皇五帝重要的建都地,聚居地和活动地。高辛镇名称的由来源于4300年前的帝喾高辛氏,因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喾出生在高辛,也是其封地、建都地及葬地,后人出于纪念,便将这块宝地命名为高辛,时至今高辛镇的由来。帝喾是黄帝的曾孙,子契的父亲。帝喾不仅是我国上古时期的一代帝王,而且是中华民族1116个姓氏的始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之一。

建都高辛

高辛镇历史悠久,人文丰富,是一座拥有4600余年悠久历史的古镇,三皇五帝重要的聚居地和活动地,是我国三皇五帝之一帝喾高辛氏的诞生地、封地、建都地和葬地,也是商朝部落的始祖、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先祖、中国早期天文学家阏伯的诞生地,商朝早期首都南所在地。

千姓始祖

高辛镇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古老的集镇之一,我国1116个姓氏的起源地,素有“神州第一古镇、华夏千姓始祖”之美誉,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

节日庙会

帝喾陵古庙会在春节前后举办,一般历时10天,从唐朝就已经开始,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每年都吸引豫、鲁、苏、皖等省成千上万的群众来此寻根祭祖、旅游观光、购物贸易。帝喾陵古庙会不仅有戏剧、杂技、歌舞等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还有科技、法律、安全生产、计划生育知识的宣传咨询,使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风味各异的商丘市名吃得以发掘和展示。

文献记载

元和郡县图志》:“高辛故城在谷熟镇(今谷熟镇)西南四十五里,帝喾初封于此。则以帝喾为商人之祖,故遂于商亳之南有高辛城也。"

大明一统志》:“帝喾庙,在归德州城(今商丘古城)东南四十五里,祀帝喾高辛氏。”

大清一统志》:“高辛城在商丘县(今睢阳区)南,今名高辛里。”

商丘县志》:“帝喾庙在城南四十五里帝喾陵之阳,宋开宝六年建,元大历时修,明正统七年知州顾琳重修。庙前东廊下有井,土人遇旱取水祷雨多应,称为灵井。相传井本有四,今存其一。”

社会

教育

2011年,高辛镇有幼儿园4所,小学18所,中学2所,中小学在校生4982人,专任教师365人。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

科技

2011年,高辛镇有科普宣传站4个,农技推广站1个,科技人员16人,其中农村实用人才9人。

文化事业

2011年末,高辛镇有文化站1个,村文化室25个;农家书屋16个,藏书2.7万册;各类文化专业户17户。2011年末,有线电视差转台、电视发射塔各1座,有线电视用户1978户,数字电视用户4350户。

2011年末,高辛镇有体育场6个,4个村安装了体育健身器材。

医疗卫生

2011年末,高辛镇有镇卫生院1个,村卫生所26个;病床130张。专业卫生人员156人,其中执业医师9人,执业助理医师25人,注册护士18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9.6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

社会保障

2011年,高辛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70户,人数84人,支出12.9万元;城市医疗救助129人,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999人,共支出10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233户,人数1721人,支出148.6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49人,抚恤事业费支出72.9万元。农村五保供养176人,支出2.6万元。敬老院有床位15张,集中供养五保15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7万人,参保率98%。

邮政电信

2011年末,高辛镇有邮政储蓄所1个,投递点60个,累计发行报纸、期刊1.1万份(册)。电信企业2家,服务网点26个,固定电话用户5100户,移动电话用户4310户,宽带接入用户1091户。

基础设施

供电

2011年末,高辛镇有供电所1个,主变压器2台,镇区全年用电量1299万千瓦时。

园林绿化

2011年末,高辛镇有花坛26个,绿化面积2万平方米。

旅游

景点

高辛镇境内存有帝喾陵、潘庙春秋西汉古墓群等重点文物古迹。

帝喾陵,始建于公元前2345年,距今已有4300多年的历史,位于高辛镇镇区中心西北、高辛镇人民政府西南500米处,总占地面积300多亩,规模宏大,建筑精美,被称为“中华第一陵”。两千多年来,这里一直是我们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胜地之一。帝喾陵始建于西汉时代,在元明又经多次修复,其殿宇雄伟壮观、松柏苍郁、碑碣林立,庙堂内中央有一口古井,梁上绘有彩龙,彩龙映入井中,栩栩如生,相传大旱之年求雨多有灵验,所以被人们誉为“灵井”。目前正在改扩建的帝喾陵,将修建正殿、过厅,东西厢房、山门、龙王庙、古龙井、岱庙、千姓会馆、古式戏楼等景区建筑,预计总投资1500万元,建成后总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

代表人物

古代人物

帝喾(约公元前2480年—约公元前2345年),姬姓,名俊(一作),高辛氏,五方上帝之一,出生于高辛(今睢阳区高辛镇),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一位著名部落联盟首领。他是《山海经》等古籍中天帝帝俊的原型。帝喾是黄帝的曾孙,少昊的孙子。蟜极的儿子。是其伯父。15岁时,帝喾受封为高辛侯。颛顼死后,时年30岁的他继承了帝位。帝喾为天下共主后,以亳(今商丘市)为都,深受百姓爱戴。在位七十年,享寿一百零五岁。(一说在位六十三年,九十二岁崩。)帝喾是尧、挚的父亲,也是商、周两朝的先祖。帝喾死后,葬于高辛,现有帝喾陵存世。春秋战国后,帝喾被列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帝喾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了华夏根基,是华夏民族的共同始祖之一。

子契出生于高辛(今睢阳区高辛镇),帝喾之子、帝尧的异母弟,生母为简狄。他是商朝部落的始祖、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先祖。也是中国早期天文学家。阏伯年少时经常与自己的兄弟实沈打架,,帝喾看到了很是头疼,于是帝喾把阏伯封于商(今商丘市),把实沈封于夏,将他们兄弟俩分开,以免他们再打架。尧称帝后,阏伯做了祝融司徒姓),后被封为契玄王,被尊为火神。又被封赐建立商国。《左传》载:“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公元前2400年,子契发明了以火纪时的历法,在管火的同时筑造阏伯台观察星辰,以此为依据测定一年的自然变化和年成的好坏,为中国古老的天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阏伯呕心沥血,教化民众,深受人民的爱戴,故中国民间尊他为“火神”。阏伯死后被葬于阏伯台下,由于阏伯的封号为“商”,他的墓冢也被称为“商丘市”,即今商丘市的由来。

商汤(约公元前1670年—公元前1587年),即成汤,子姓,名履,又名天乙(殷墟甲骨文称成、唐、大乙,宗周甲骨与西周金文称成唐),河南商丘人,汤是子契(契)的第十四代孙,主癸之子,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原是夏朝方国商国的君主,在伊尹仲虺等人的辅助下陆续灭掉邻近的葛国(今河南宁陵)以及夏朝的方国韦(今河南滑县,即后来大彭)、顾(今范县)、昆吾(今许昌市)等,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成为当时的强国,而后作《汤誓》,与桀大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最终灭夏。经过三千诸侯大会,汤被推举为天子,定都亳(今商丘市谷熟镇西南),定国号为“商”,成为商朝的开国君主,后多次迁都南亳(今睢阳区高辛镇至坞墙镇一带)。

参考资料

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地名介绍.2021-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