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吐秀(?—1941),广东梅县人,革命烈士。毛泽东夫人贺子珍和毛泽覃夫人贺怡的母亲。

人物生平

1936年春,温吐秀与丈夫贺焕文转移到赣州城郊岗边村,居住在三宝经堂,以吃斋念佛为掩护,支持贺怡的地下工作。贺焕文在当地被称为“斋公”。

1937年,温吐秀与贺怡继续开展新四军的联络工作。

1938年2月,贺焕文因病去世,享年68岁。新四军领导项英等人派人为贺敏学、贺怡料理了贺焕文的后事。后因安全问题,党组织安排温吐秀北上延安市寻找毛泽东、贺子珍。

前往延安的途中,温吐秀化名胡姓。到达延安后得知贺子珍已前往苏联治病,故毛泽东安排了温吐秀的生活。

1941年秋天,温吐秀因病去世,毛泽东个人承担费用,委托中办的同志与当地老乡将她安葬在延安北关(现军分区所在地)后山上。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追认温吐秀和丈夫贺焕文为革命烈士。

1958年,温吐秀的坟墓迁入延安“四·八”烈士陵园

1966年春,延安地区行署专员杨存富在福建省出差时受贺敏学所托,回延后,他组织有关方面找到了当年参与安葬温吐秀烈士的老史,找到了墓地,并将遗骸迁回当时的王家坪“四八”烈士陵园(现延安革命纪念馆所在位置)临时安放。然后告知贺敏学,并联系重新安葬事宜。

1970年,温吐秀烈士的墓单独设在“四八”烈士墓区的右下方,也未立碑。

1971年,有关领导同志陪同贺敏学去两周王陵进行祭奠,并为母亲立碑。墓碑为橫式,上方雕刻红色五角星,正中为楷书“温吐秀烈士墓”。下方立碑人署名:贺敏学、贺自珍、贺懿。贺自珍、贺懿名字分别加框,表明已去逝。

1991年底,因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将在延安隆重举行全国纪念“双拥”运动五十周年大会,“四·八”烈士陵园作为与会代表参观的一个重要景点,工期紧迫。毛主席当年的卫士长李银桥夫妇受延安地委、行署所托征询温吐秀后人意见,是否允许将墓迁移,同年6月,李老夫妇回到北京,下午就去了李敏(温吐秀孙女)家里,转交了延安地委、行署的函件和相关资料、照片。正好李敏的丈夫孔令华也在家。他们对延安地委行署表示感谢,同意温吐秀烈士墓迁移,当即回信,一切按地委决定办理。

亲属成员

丈夫:贺焕文(1871—1938),江西永新县烟阁乡黄竹岭村人,清末秀才,常为民间不平事书写诉状,被乡亲们称为“讼师”。贺焕文因写诉状得罪了官府,被捕下狱。温吐秀变卖家产,救夫出狱,后在永新县城南门开了一家“海天春”茶馆维持生计。又开办私塾,让子女和邻里童稚学习文化。

温吐秀与贺焕文共育有5个子女,其中贺敏学、贺子珍、贺怡在当时被称为永新红军贺氏三兄妹。

子女:

贺敏学,男,长子,生于1904年,1927年3月在永新禾川中学上学时加入共产党,参与组织永新农民暴动,被反动派逮捕。贺敏学7月被营救出狱后,任中共永新县委书记、县革委会主席,与袁文才王佐创建井冈山市根据地。1927年9月,毛泽东秋收起义后转战来到江西永新,通过贺敏学介绍与袁文才、王佐在井冈山会合。中国工农红军北上长征,贺敏学留在赣州市坚持游击战争,深受左派路线迫害,后到新四军工作。

贺子珍(乳名桂圆),女,长女,生于1909年,1926年毕业于永新女子学校,参加永新暴动后,随兄上井冈山。1928年6月与毛泽东结婚,在毛泽东身边担任机要工作,后跟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地区

贺怡(乳名银圆),女,二女儿,生于1911年,1931年在吉安东固根据地与毛泽东的小弟毛泽覃结婚。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北上,后因贺怡有孕,地下工作。1936年春,贺怡担任中共赣州县委书记。1937年与新四军取得联系,任新四军江西联络处主任。1938年2月由党组织派往广东省妇委工作。1949年随解放大军南下,任中共吉安地委组织部副部长,11月21日公务途中因车祸遇难。

贺敏仁,男,小儿子,生于1918年,1934年随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北上,在红一军团11师某团任司号员。1935年6月部队进入毛儿盖藏区,已绝粮多日。贺敏仁饥饿难忍,独自进入喇嘛庙,想找供品吃,违犯军纪。别人揭发他偷拿了庙中的银元。师部不容申辩,也未调查核实,便就地正法,以严明军纪。

贺仙圆,女,小女儿。

孙敏,女,温吐秀孙女,贺子珍的女儿。

孔令华,男,温吐秀孙女婿。

参考资料

温吐秀:伟大母亲的风雨人生.延安日报.2024-06-12

延安温吐秀烈士墓迁移情况.陕北网.2024-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