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景伦1923年12月31日生于苏州市,哲学家、教育家赵紫宸的三子。1944年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获得经济学学士。1948年获得硕士学位,1951年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因朝鲜战争爆发回国。从1951年至1980年,他在北京外文局工作。随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赵景伦回到哈佛大学,在马萨诸塞州剑桥作为尼曼研究员,成为1981年班里第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1982年至1983年,他在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担任副研究员。1984年,赵景伦在政府的洛克菲勒研究所、纽约州立大学、纽约州奥尔巴尼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工作。1985年,他被任命为博士后研究员,在国家人文中心从事研究。自1992年起,赵景伦成为香港经济日报的专栏作家。2015年1月2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人物经历

赵景伦先生1923年12月31日生于苏州市,1944年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后曾在燕京大学经济系任职。1947年赴美留学,一年以后取得 Vanderbilt  大学经济系硕士学位。1950年在哈佛大学经济系通过博士学位总考(现称“候选资格考试”),因为朝鲜战争而提前回国,未完成学位。在北京外文局工作30年后,1980年,赵景伦被哈佛大学尼曼基金接收,为第一个来自中国的尼曼学者。结业以后,先后在哈佛的费正清中心任研究员、纽约州立大学洛克菲勒政府中心高级访问学者、北卡罗来纳州“全国人文中心”博士后研究员。赵景伦学的是经济,后来改行从事新闻事业,并且研究美国学。他曾先后在《北美日报》《华侨日报》和纽约《亚美时报》任志刚主笔,并为香港特别行政区信报财经新闻》写了20年专栏。主要是关于美国的全球战略、外交防务政策,及其实践。旅美30年期间,赵景伦写了数以千计的新闻分析、时事述评、思想杂谈和多篇回忆片段。回国将之整理成《美利坚帝国与美国资本主义,兼论美国文化与制度》,共计 9个部分:美利坚帝国;美国资本主义;九 · 一一以后的美国;中美关系;大中东阿拉伯帝国的觉醒;美国的文化与制度系列;回忆片段;在美国报刊上发表的英文作品等。

2015年1月24日早晨5:55分赵景伦因病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2岁。

人物关系

家庭成员

父亲赵紫宸,是上世纪我国最具影响的神学之一,也是文学与哲学的专家与教授。1926年被司徒雷登聘任为燕京大学神学院院长,抗战期间他曾被日寇逮捕入狱。1949年北京解放后,作为发起人之一,创建基督教三自革新委员会。

 姐姐赵萝蕤,是一位杰出的英语文学研究专家、教授与翻译家。1949年留美归国以后任燕京大学(后为北京大学)英语系、西班牙语系主任。

大哥赵景心,毕业于燕京大学经济系。原在中国航空公司任职,清廉正直。1949年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参加“两航起义”,与两千同仁一同返国,后从事英语教学直到退休。

二哥赵景德(美籍),是卓有造诣的月球地质专家。他创立了撞击变质岩的学科(impact 变质作用),并以野外工作和精心收集证据与提供文献而著称。1972年,赵博士领导了中美政府间第一个科学交流,促进了两国恢复外交关系。

情感经历

妻子张素初,旅美期间,他们一直关注祖国与家乡的发展建设,与华人同胞和睦相处,同国家历届外交领事保持良好关系,并也活跃在与美国人民的友好活动之中。他们的两个女儿,分别采用了父母的姓氏,一个姓张、一个姓赵。

人物评价

赵景伦很有才华。他为人诚实,不说假话。(同事汪有芬 评)

参考资料

赵景伦先生追忆——汪健.清华校友总会.2024-06-08

赵景伦:美国政府与美国媒体.乌有之乡.2024-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