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托梅日采(捷克语:Litoměřice,德语:Leitmeritz)是捷克乌斯季州的一个城市,位于拉贝河与奥赫热河交汇处,距离布拉格西北约64公里。该城市面积为17.99平方千米,根据2023年的数据,人口约为23124人。利托梅日采历史悠久,市中心保存完好,被法律保护为城市纪念性建筑群。该城市是利托梅日采罗马天主教教区的所在地,也因其葡萄栽培和酿酒而闻名,被誉为“波希米亚的花园”。

行政区划

利托梅日采由四个城镇部分组成:利托梅日采-梅斯托、波克拉蒂采、普热德梅斯蒂和扎内莫斯尼齐。

自然地理

利托梅日采位于乌斯季纳德拉贝姆以南约15公里(9英里),布拉格西北约51公里(32英里)。市政辖区的西北半部位于中波希米亚高地,东南半部位于下艾格尔台地,毗邻波拉比低地的边缘。最高点位于领土的北端,海拔480米(1,570英尺)。该城市位于易北河右(北)岸,在其与奥赫热河汇流处,后者从南面流入。

历史沿革

早期历史

利托梅日采的定居点有着深厚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历史,以及大型的凯尔特人拉丁尼文化定居点,但这些定居点未能抵御即将到来的日耳曼人的攻击。该地区后来被日耳曼部落定居,当利托梅日采在2世纪托勒密王朝的世界地图上首次出现时,被称为Nomisterium。日耳曼部落后来向西迁移,留下的人与进入的斯拉夫人融合。最早的斯拉夫定居证据来自8世纪。

在9世纪和10世纪,利托梅日采落入了普热米斯利德王朝的控制之下。普热米斯利德人在此建造了一座早期中世纪的堡垒,这是捷克土地上最重要的普热米斯利德中心之一。该地区由捷克利托梅日采部落定居,城镇因此得名。1057年,由公爵斯皮提涅夫二世成立了利托梅日采教区,这是关于该镇存在的最早书面证据。

1219年,波希米亚国王奥托卡一世授予了皇家城镇地位。在13世纪初,利托梅日采是一个重要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

15世纪至19世纪

在15世纪的胡斯战争期间,人口遭受了苦难。在引发三十年战争的新教徒与天主教徒的紧张关系之后,新教徒在白山战役中被击败,幸存的城镇居民被迫接受天主教,否则面临财产没收和被迫离开王国的义务。通过这种方式,该镇在1655年成为了天主教主教的驻地。结果,捷克新教徒人口减少,城镇大部分变成了德意志化。

在18世纪,建造了许多巴洛克建筑,这些建筑如今是文化纪念物。然而,该镇的繁荣因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而受损。

20世纪

1918年,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和捷克西里西亚成为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的组成部分,连同一个主要由苏台德德国人居住的大型边境地区。当地德国人试图加入德国奥地利(后者又试图加入战后的魏玛共和国),但捷克斯洛伐克军队阻止了这一行动。这个地区以非正式名称苏台德兰而闻名,随后几年成为政治争议的焦点。捷克人再次在那里定居,但仍然是少数。1938年,慕尼黑协定后,德国联邦国防军占领了苏台德兰(几个月后占领了所有其他捷克土地)。增长到约5,000人的捷克人口不得不再次离开。

利托梅日采的犹太人被迫逃往保护国或在苏台德兰的南京大屠杀期间被驱逐。从1944年3月到1945年5月,莱特梅里茨集中营位于该镇西部。18,000名囚犯经过了这个营地,被迫主要在拉多比尔下面挖掘地下工厂(理查德一号和二号)。有4,500人死亡。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阶段,德国军队撤退以逃避前进的红军。捷克抵抗力量在1945年4月27日控制了城堡,几天后他们开始与德国指挥官就他投降的条件进行谈判。德国国防军在5月8日之后的夜晚投降,但德国联邦国防军在5月9日逃离,就在苏联军队在5月10日进入该镇之前。根据贝内斯法令,大部分德国人口在1945年8月被驱逐出境,连同约250万其他德裔捷克斯洛伐克公民一起从该国被驱逐。

经济

利托梅日采没有大型工业企业。最大的雇主是医院。该城市以葡萄栽培和酿酒而闻名,是利托梅日采葡萄酒亚区的中心。葡萄园的存在已在1057年利托梅日采的第一次书面提及中得到证实。

宗教

利托梅日采是利托梅日采罗马天主教教区(布拉格总教区的一部分)的所在地,这是目前捷克领土上第四古老(且第三个仍然存在)的天主教教区。

文化

利托梅日采以每年举办的活动“波希米亚花园”(Zahrada Čech)而闻名。这是一个大型园艺贸易博览会,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参加。

北波希米亚美术馆位于主广场附近。广泛的藏品从13世纪到当代艺术,全年还有许多其他展览。在米罗韦广场上还有利托梅日采教区的画廊和博物馆。

主要景区

自1978年以来,利托梅日采的历史中心一直是一个城市纪念性建筑群。受保护的领土由城墙遗迹界定。大约1,800米(5,900英尺)的城墙至今保存完好。最初它们有四个城门,但没有一个保存下来。城镇防御工事的一部分是利托梅日采城堡。今天它包含了捷克葡萄栽培的展览。

其核心是米罗韦广场,一个面积约2公顷的大广场。广场上的大多数房屋都是哥特式风格。广场上的旧澳门市政厅建筑是该镇最古老的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如今,该建筑作为一个地区博物馆。广场上的其他景点包括“圣杯之家”(新市政厅,有一个圣杯形状的瞭望塔)、“黑鹰之家”(Dům u černého orla;最重要的文艺复兴时期房屋之一)和水晶触摸博物馆。

利托梅日采有几座有价值的宗教建筑。在主广场上,有万圣堂。它首次被提及是在1235年。最初它属于城镇防御工事。它有一个54米(177英尺)高的钟楼。巴洛克风格的圣斯蒂芬大教堂位于多姆斯克广场,建于1664-1668年,取代了一个较早的罗马式大教堂。它有一个50米(160英尺)高的塔楼,对公众开放。内部几乎完全保持原样,有主祭坛和六个侧祭坛以及许多原始绘画。紧挨着圆顶是由朱利奥·布罗吉奥在1683-1701年建造的主教住所。

还有耶稣会圣母领报堂。这是一个由朱利奥和奥克塔维奥·布罗吉奥在1701-1731年建造的巨大巴洛克教堂。

城镇下面有许多由广泛的地下通道连接的地窖。在某些地方,地窖有三层楼。这些通道大约有3公里(1.9英里)长,属于该县最长的同类通道。只有336米(1,102英尺)的地下通道对公众开放。

著名人物

安东尼奥·罗塞蒂(约1750-1792年),作曲家和低音提琴手

约瑟夫·荣格曼(1773-1847年),诗人和语言学家,在此居住和教学

文森特·博赫达莱克(1801-1883年),解剖学家和病理学家

约瑟夫·伊曼纽尔·希尔舍(1806-1837年),奥地利士兵、诗人和翻译家

卡雷尔·海内克·马哈(1810-1836年),诗人,最初安葬于此

费迪南德·布卢门特里特(1853-1913年),奥地利教师和民族学

阿尔弗雷德·库宾(1877-1959年),奥地利版画家和插画家

斯特潘·特罗赫塔(1905-1974年),红衣主教

库尔特·霍诺尔卡(1913-1988年),德国音乐学家和音乐评论家

彼得·莱尔克(1928-2016年),德国法学家

约翰·乔治·赖斯米勒(1932-2018年),德国记者

迪特里希·马特乌施(生于1940年),德国演员

鲁道夫·布赫宾德(生于1946年),奥地利古典钢琴家

兹德涅克·佩卡(生于1954年),赛艇运动员

吉日·马哈切克(生于1966年),歌手和演员

米兰·赫尼利卡(生于1973年),冰球运动员和政治家

马丁·斯库拉(生于1979年),冰球运动员

奥尔德日卡·马雷索娃(生于1986年),跳高运动员

国际关系

利托梅日采与以下城市结为友好城市:

- 法国阿尔芒蒂埃尔(2011年)

- 菲律宾卡兰巴(1974年)

- 菲律宾达皮坦(2006年)

- 德国富尔达(2001年)

- 德国迈森(1996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