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坚韧细密的小叶黄杨还被用来雕刻印刷中的精细文字和插图的雕版。从明清至民国,为传统木雕,也包括黄杨木雕的鼎盛时期。
2008年6月7日,黄杨木雕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Ⅶ—42。
历史传承
黄杨木雕因所雕刻木材是黄杨木而得名。黄杨木生长缓慢,四五十年的直径仅有15厘米左右,所以有“千年难长黄杨木”、“千年黄杨难做拍”(乐器中的一种拍子)的说法。相传最早是由一位雕塑神像、佛像的民间艺人,因一次偶然的机会才发现了小叶黄杨质地坚韧光洁,纹理细密,色黄似象牙,年久色渐深,古朴美观,硬度适中,是一种雕刻小型圆雕的最佳材料。
到了晚清,黄杨木雕才发生从娱神到悦人的根本性转变。那时候黄杨木雕发展为案头工艺品,成为摆设、欣赏的艺术佳构。但其地域文化精神仍渗透于作品之中,折射民俗心理的戏曲人物、宗教人物是表现的主要题材,反映地域乡风乡情的作品则明显增多。如1915年,当时最有影响的黄杨木雕艺人朱子常,以乡土味浓郁的佳作《捉迷藏》,在国际巴拿马共和国赛会上获得二等奖。这件作品,以7个孩子在亭阁前旷地上玩捉迷藏游戏的情景,把稚童情趣乡村风味表现得淋漓尽致。1929年,黄杨木雕著名艺人叶阜如的作品《牧童骑牛》。木雕雕刻的是一牧童在牛背上横吹竹笛,老牛俯首悠闲地觅食,体现了一幅恬美的乡村田园小景。创作这些作品时,朱子常已过不惑之年,叶阜如更是年届60。日常生计的艰辛,创作探索的艰难,并没有消磨他们对乡土的挚爱和对农耕生活的眷恋,他们骨子里的田园本色,使之对黄杨木雕所蕴含的地域文化精神有独到的把握和表现。这也使得他们的作品独辟蹊径,别树一帜,能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上获得行家的肯定,屡获大奖,使得黄杨木雕这一地方特有工艺,从偏僻的乐清,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唐宋时,坚韧细密的小叶黄杨还被用来雕刻印刷中的精细文字和插图的雕版。宋代,小件木雕较为流行,常采用檀香紫檀、黄杨木等优质木材来雕刻小摆件。
至迟到元代,黄杨木圆雕技艺已较成熟,并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工艺品脱颖而出,供人们陈列欣赏。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代黄杨木雕《铁拐李》,出自元至正二年(1342年),距今已有670多年,为中国现存年代较为久远的黄杨木雕人物像。
晚期即从明清至民国,为传统木雕,也包括黄杨木雕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黄杨木雕的应用非常广泛,从小型雕塑到佛珠、印章、家具、生活用品等均有。
清晚期至民国,是中国黄杨雕较为成熟和鼎盛的时期,特别是浙江温州朱子常创作的黄杨木圆雕人物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
叶家黄杨木雕的发明
据传,黄杨木雕是清末一个名叫叶承荣的放牛娃发明的。叶承荣是乐清市县人。一天,他在村头的一座庙里玩耍,看到庙内有一个老人正在塑佛像,他一下子被老人的技艺所吸引。他索性跑出庙外,将牛拴在树上,挖来了一块很有粘性的泥巴,坐在庙口,偷偷地学着堆塑。老人是当地一位很有名气的民间艺人,看到叶承荣聪明好学,就将他收为徒弟,教他圆塑、泥塑、上彩、贴金及浮雕等五种技艺。他进步很快,一年后,就掌握了这一种技艺。一天,叶承荣在乐清县宝台山紫霞观塑佛像,观中道人折来一根黄杨,请他用黄杨木雕一支如意发簪。在雕刻的过程中,叶承荣发现小叶黄杨木质坚韧,纹理细腻,色彩光泽均为其他木质所不及,是用于雕刻的好材料。从此,他开始用黄杨木雕刻作品。就这样,中国民间艺术园地中的黄杨木雕诞生了。叶承荣于清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年前后所作太上老君像,是近代温州市黄杨木雕的第一件传世作品。以后,叶家此艺代代相传。
黄杨木雕的兴起
温州的黄杨木雕创始于宋、元,流行于明、清。乐清市木雕门类齐全,在秉承传统、保持黄杨木雕的原有风格和神韵的基础上,大胆突破,推陈出新,已由“单体雕”发展到“拼雕”“群雕”,由普通“圆雕”发展到“劈雕”、“根雕”,技艺更趋精湛,作品更臻完美。
黄杨木雕的主要产地是在浙江省的温州和乐清,乐清是发源地。黄杨木雕起源于民间元宵节时盛行的"龙灯会"上木雕龙灯装饰的木雕小佛像。至清末发展成为以精细见长的优美的工艺欣赏品,供人们案头摆设。作品受清末文人画的造型风格和线条影响,具有刀法纯朴圆润,细密流畅,刻画人物形神兼备,结构虚实相间和诗情画意的特色。内容题材大多表现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如:八仙、南极仙翁、关羽、弥勒佛佛、观世音等。
由于温州市地区接近山林,艺人们可以就近取材,这对黄杨木雕的发展又起了很大的便利和推动作用,经过世代艺人们的不断努力和钻研,最终形成了黄杨木雕优秀的传统风格和传统技法,其中最典型的要数镂空技法,它是形成黄杨木雕作品形象生动,玲珑剔透的主要技法,在《天文散花》、《红绸舞》、《哪吒闹海》这类题材上,它被体现得最为充分与完善。
温州地处东南沿海,海外交通极为方便,自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后,已开辟为通商口岸,对外贸易活跃。当时温州市已设有出口工艺品收购商行,其中经营规模较大。加上乐清市、永嘉、仙居等地小叶黄杨资源丰富,供、产、销条件均具备,黄杨木雕就出现了发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了一批从事黄杨木雕生产的艺人队伍和以朱子常为代表的艺术流派。
黄杨木雕的发展
建国后,黄杨木雕迅速发展,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在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技法上,又创造了“拼雕”、“群雕”、“镶嵌雕”等多种圆雕手法,并且将浮雕和圆雕巧妙地结合起来,产生了不少优秀作。朱子常之外,黄杨木雕行业中还出现了分别以王凤祚、郑祥奎、叶润周等名家大师为代表人物的数个乐清黄杨木雕民间美术世家。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有的注重简洁、朴实、传神,艺术手法比较写实,有的擅长玲珑剔透、巧夺天工的镂雕技法。作为新一代木雕艺术家,乐清市的高公博在从事黄杨木雕、树根雕的创作研究时,又开拓了黄杨"劈雕"这一崭新的木雕工艺,被称为“走出了黄杨木雕数百年的局促”。
但是,在旧社会,由于那种:“土伪如学”、“工拙于艺,商困于财,农惰于耕”的窘境,黄杨木雕也和其他民间工艺美术一样,均遭到严重的摧残。艺人们受尽剥削和压迫,生计艰难,颠沛流离,真有“万家墨面没蒿莱”。到解放前夕,黄杨木雕濒临于绝灭的境地。
解放以后,“于无声处闻惊雷”黄杨木雕犹如枯木逢春,重新获得了蓬勃的发展,一九五五年乐清市由九个失业艺人在党和政府支持下,成立了“黄杨木雕小组”。不久又扩大为艺术雕刻工厂,许多老艺人纷纷回到原来的雕刻岗位,新艺人队伍不断扩大,使乐清县从事黄杨木雕的艺人已由解放初期的寥寥数人骤增至八百多人。国家为了提高艺人们的艺术水平,经常选派有经验的教授、专家前往厂里辅导,还先后报送了该厂十九名青年艺人到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艺美术研究所等学府深造,乐清黄杨木雕艺人不断从事技艺钻研,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打破了那种因陈旧与落后的表现方式,从单人立体园雕发展到"拼雕"和"群雕"的园雕技巧,在1951年间乐清市黄杨木雕艺人,大胆创作了园雕和浮雕相结合的大型出国展品,“柑橘丰收”,而且把传统的浮雕和园雕巧妙地结合起来,并大胆地用群象的形式反映丰收的场面,这些,都突破了过去老一套的表现手法,使那著名的乐清黄杨木雕工艺又向前迈进了一步。粉碎“四人帮”以后,厂里建立了创作小组,开办职工业余美术学校,组织青年雕刻工人学习绘画,雕塑等技艺,使青年艺人的技术力量得到了迅速提高,像竹山春笋,指日成林,不少艺人的作品还参加全国和出国展览,获得了良好的评价,全厂木雕产值比建厂时增加了七十多倍、产品销往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传承意义
乐清黄杨木雕刻充分展现了民间工匠的智慧,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多种不同的风格,如明之木雕刀法圆润,简练流畅;清之木雕刀法清澈,光滑圆转等等。黄杨木雕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及工艺要求都是其他雕刻难以比拟的,亦无法以现代技术加以替代。
时至今日,乐清黄杨木雕的材料来源出现危机,同时专业人员流失严重,新人难以为继,且个体作坊分散,难以产生影响。这些状况都影响着黄杨木雕技艺的发展,迫切需要有关方面制订方案对这一特色技艺加以抢救、保护。
内涵
传统的艺术形态因为时间的打磨和岁月的沉淀,使得黄杨木雕传统工艺充分展现其独有的、古典大方的特点,这种形态的艺术作品主要以单雕为主,造型古朴,神态生动,整体形象栩栩如生,对人物的服饰、头饰能细致地刻画,且更能体现雕刻者的技艺水平。此外,不同种类的黄杨木雕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标志性技法也有所不同,以佛像为例,佛像的雕刻尤为讲究,从佛像站立、盘坐的姿态,到佛像服饰的花纹,再到装饰用的花草和坐楣等,都要根据其形象和内涵的不同适当地选择,最终雕刻出来的作品从神韵到仪态都十分贴合形象。
技法
1.圆雕
又称彩石雕刻,是较具代表性的雕刻手法。观赏者可以从任何角度看到作品的三维:立体形象。圆雕擅长表现人物形象,具有生动、传神、逼真的特征。圆雕作品对材料:要求较高,雕刻用的小叶黄杨事先一般经过两道程序处理,一是干燥处理,分人工和自然处理,其中人工处理即焙房烘干。因用料少、成本过高,一般均采用自然干燥处理,即把新购材料按需要切断后,堆放在通风处自然干燥,一年以后使用。二是按锯头验收方法,大致去除材料上常见的小毛病,如黑斑,节疤、小开裂及表皮缺陷。经这两道程序处理后待用。
2.镂雕
镂雕是精品圆雕的一种表现形式。“镂”字通“漏”即孔穴,是指在雕刻作品上施以挖空通透的雕刻技法,亦称镂空雕。镂雕是传统圆雕艺种逐步发展形成的技法,它是表现雕刻品立体空间多种层次的雕刻技法。镂雕把材料中没有表现必要及材料中有缺陷的部分尽力排除掏空,把需要表现的部分留下来,使作晶具有玲珑剔透和精巧入微的特征。
3.浮雕
浮雕是木雕中普遍应用的一种雕刻形式,是指在平面及一些弧形面的基础上雕刻出艺术形象,呈现物象近似绘画,是雕刻与绘画两种艺术的结合。在设计上借鉴传统的散点透视、鸟瞰式透视等构图,讲究布局丰满,散而不松,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突出主题,表现情节,具有以小观大的艺术效果。浮雕仅以正面观赏为主,大多用于墙面装饰、室内壁挂,及装饰类柜橱、衣箱、窗、桌凳、屏风、文房四宝、挂件、手玩把物等。其题材内容多以山水、花卉及人物图案等为主。
类型特色
乐清黄杨木雕的主要材料黄杨,是一种矮小症的常绿灌木,生长缓慢。俗话说:“千年难长小叶黄杨”,据《本草纲目》记载:“黄杨性难长,岁仅长一寸,遇闰则反退”。《乐清县志》也有类似记载。遇到闰年要返退缩短是形容其生长迟缓。黄杨木一般要生长四、五十年才能用于雕刻。这种木材大部分直径只3~5寸左右,适宜于雕刻小型人物,供案头欣赏。黄杨木质地坚韧,表面光洁,纹理细腻,硬度适中,色彩黄亮。黄杨木经精雕细刻磨光后能同象牙雕相媲美。特别是随着年代的久远,颜色由浅而深,给人以古朴美观、别具特色。
雕的工具有泥锤、雕塑架和泥塑盒,以及卡钳、刮刀和各种形式的塑刀等。用于打粗坯的工具,有锯、木敲锤、铁敲锤等。用于雕刻的主要工具是凿,它的种类很多,功能齐全,又分斜凿、三角凿、平凿、圆凿、中钢凿、反口凿、翘头凿、针凿和手锯、竹簪、拖钻等。其操作比较细致,分为构思草图、塑制泥稿、选用木料,操作粗坯、镂雕实坯、精心修细、擦砂磨光、细刻发纹、打蜡上光、配合脚盆等十多道工序。其中缕雕技法是木雕中最精巧的一门技艺,它能使作品空灵剔透,玲珑精巧,雅致美观,并产生动态。
乐清黄杨木雕有三种类型,其造型理念、技艺及程序都不一样。一是传统类,以单一的人物造型为主,亦有群雕或拼雕;二是根雕类,以天然小叶黄杨根块为材料,利用树根造型;三是劈雕类,将无法用作人物雕刻的木块劈开,取其劈裂后的自然纹理立意雕刻,一切顺乎自然,不作精雕细刻。传统类的雕刻有人物范型,材型要与之相适合,故有泥塑构稿、选材取料、敲坯定型、实坯定格等程序;而根雕则随机应变,构思的灵活性很大,无需泥塑构稿,而必须注意保持树根特有的造型意味,劈雕则将注意力转移到纹理的造型基础上。
制作工序
黄杨木是黄杨木雕的主要材料。但是黄杨树生长十分缓慢,四五十年的黄杨树干的直径只有十几厘米,因此也有千年难长小叶黄杨的说法。
根据黄杨木雕不同的技法,用到的工具有凿、刀锤、钳、锯等,雕刻时,可根据不同部位的需要来灵活使用。
黄杨木雕的工艺流程一般有构图泥塑、选料取材、敲坯定型、实坯定格、修光精刻、擦砂磨光、修饰刻纹、油漆上光、配座、包装等十多个工序,工序如下:
1.构图泥塑
即构思草图,塑制泥稿,这是雕刻非常重要的准备工作。创作一件新作品,首先要有新的构思,再通过泥稿的塑制,制作中可加可减,反复推敲,不断修改,使作品达到作者的构思要求,在造型上更加不错。泥稿塑制根据需要可以是精细的、粗糙的,也可是粗细兼备的。第一步是构思草图,作者将自己脑子里经过深思熟虑的创作题材内容确定,一般创作品题材内容要属喜闻乐见的、吉祥的、健康的,要具有民族与地城文化特色,体现社会正能量,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题材。选题是作品成败的关键,选不好题材将劳而无功。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较好能突出作者自身优势,具有个性化。步骤上,先用铅笔以速写形式画在稿纸上,修改到满意后,以工笔白描形式确定构图画稿。这显现了未来作品的平面效果。第二步是塑制泥稿,即将平面画稿制成主体塑像。因泥塑是可增、可减的,所以制作过程中,作者可以反复推敲作品各个角度的立体效果,不断进行修改调整,最后确定方案。一旦进入雕刻,就只能减而不能加了。所以这个过程是创作成败的关键,是作者在酝酿推敲中提高未来作品质量较好的时机,也是充分发挥、展现作者创作水平、挖掘内存潜能、争取别人指点的较好机会。泥塑制作步骤是先将雕塑泥用锤子敲捣均匀,去其砂粒杂质,使雕塑泥硬软适度待用。根据作品设计构图,用铁丝在底座上扎成支架。在扎好的支架上开始用雕塑刀做泥塑稿,先里后外,从粗到细,从块面到肌体圆润,中途可用塑料保鲜膜掩盖以防干燥,直到完工。泥塑工具有:雕塑刀、雕塑锤、雕塑盘、底座板、扎架铁丝、钢丝钳、毛巾、塑料保鲜膜、喷水壶及原料雕塑泥等。
2.选料取材
选材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作品的质量和档次。要选择色泽鲜艳自然、纹理细腻圆润、适合雕刻的优质木料,尽量避免有黑斑、节疤、开裂等毛病的材料。首先,选料时较重要的是要开锯观看,才能内外兼顾,选取到好材料。黄杨树分树干、树根和树冠三个部位,都可以作不同类型的雕刻材料。树干部分通常较不容易开裂,利用率高,较适合雕刻:树冠包括主枝、侧枝,也适合做体积造型较小的雕刻品:树根部分的纹理较乱,对雕刻造成难度,但根雕艺人可以按树根的自然态势定题,进行局部雕刻加工,和自然形融合为一体。从黄杨树内部结构分析,髓心是黄杨的中心部分,也是一棵树较老的部位,髓心和周边几道年轮属幼龄材,色深易开裂,雕刻取材时要尽可能避开,切除之或使髓心部分从欣赏角度不易看到,一般处理在作品背面。年轮是髓心周围辐射的纹理,每一圈年轮都包含两部分,即早材(春材)和晚材(夏材)。早材形成于树每年生长的盛期,细胞大,细胞壁薄:而晚材生长期放缓,细胞会变小,细胞壁厚,比原色较深。在漫长的生长期间,会出现各种因素带来的节疤、烂斑、虫洞、开裂等,在切断的截面都能一目了然地显示。选料时,有经验的雕刻艺人会按设计泥稿的大小规格来选择适合的材料,再确定长度,切断,从截面上考虑作品的主要部位、方位,要避开材料有毛病处与髓心。二是根据题材内容选定材料部位。黄杨树在生长过程中,迎着阳光的那一面生长较快,其年轮就显得粗阔;背着阳光的那一面生长较慢,其年轮就会紧致细密。选定材料与作品表现的主题有直接关系,如美女、名人类材料,年轮木纹要细腻,色要圆润,浅金黄色为好:而武士、动物之类,选择木材年轮纹理可以粗犷些,年轮线明显,色可深沉些。三是作品主要部位忌讳出现阴阳材料。如人物的脸部选材要求年轮色彩对称,避免选在迎阳光与背阳光的年轮之间,否则将出现阴阳脸,这是较忌讳的。黄杨木雕一般采取整若雕刻,但根据设计要求,也可以斜切或横切用料。
3.敲坯定型
以塑好的泥稿为依据,在材料上选定方位,较优材料部位用于作品的正面及重点部位,如人物脸部。先用铅笔在选好的木料上勾线定位,再用凿、锤、锯等工具打坯,以形成作品的初步轮廓。敲坯时要掌握好作品的比例和材料的分寸,牢记“由上至下,由前至后,由表及里,由浅及深”十六个字。还要注意人物的比例,在计算人物头地比例时,应以人物头面为准。民间艺人流传“立七坐五蹲三四”。
4.实坯定格
即雕刻实坯,在粗坯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逐步细化定型。一般人物类先从头部着手,如对人物的面部先五官定位,随后是四肢结构、动态造型、衣裙装饰、物件道具等等,都随着刀凿的起落予以逐步落实。特别是根据人物体型、解剖结构和逐步细化动态,来雕刻衣纹褶皱的波纹,做到虚实变化灵活掌握;根据人物的性格来刻画五官神态;根据情景布局来设定人物相互之间具体形态、动作等。
5.修光精刻
即在实坯的基础上把人物的整个面部、肌肉、衣褶各细部等处反复细刻完整。修光与打坯顺序不一样,要由下至上进行,从衣裙下端沿上细修,使衣纹更具质感,结构清晰,线条明了。在修光中还要注意黄杨木纹的顺逆,应顺纹进刀。一般情况下脸部先完成,再用纱布包裹保护起来,这样做有利于较好地掌握人物整体的尺寸比例。另一种由下而上地雕刻。脸部放到最后雕刻。脸部修光一般留在最后完成,过早地修五官,有被碰损的危险。
6.擦砂磨光
擦砂磨光能使黄杨木的细腻美感更加突出。黄杨木雕的擦砂方法较有讲究,要先粗后细,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先用240—320号木工粗砂纸,将雕刻过程中遗留在黄杨木雕身上的刀痕进行磨光处理,先深后浅将每个角落擦到位,达到雕刻品身上的刀痕全部清除。第二步再用400—600号木工细砂纸,将第一次磨粗砂时留在作品表面的砂纸纹路全部清除,使作品达到光洁圆滑。特别是擦磨脸部五官和手的部位,手法要轻柔,以防太重造成作品轮廓或细部损伤,影响作品的细腻。擦砂磨光工具有:毛巾、垫在作品下面防止磨光过程中作品损坏:手套,操作者娥在手上,以防手上汗水沾污作品;砂纸竹签,用竹子削成一头尖、一头扁的夹子,夹着砂纸,扁的一头擦砂平面,尖的一头擦砂细部,角落处如人物脸部、五官等,以小刀将砂纸裁剪成5厘米×6厘米小张待用。
7.细修刻纹
即对作品的有关部位做精修细刻。主要是眼、眼神、眉毛、五官、头发、指甲、纹饰、图案等,一些较细浅的图案花纹,要用针凿来细刻。在一般情况下,人物的头发和纹饰是由细线条组成的。三角凿和方形小针凿是刻画发纹较有效的工具,操作时要做到“凿冲手稳”,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8.打蜡上光
打蜡上光这道工序同擦砂磨光一样,能增强整个作品的光洁度。主要选择蝾光蜡、香蕉水、清漆等原材料,用小毛刷麓着涂刷在作品上。如要求亚光的一般刷一遍,用料单薄些:亮光的用料则要浓些,并且多刷几遍,待干后再刷第二遍或第三遍,使其光泽鲜亮。上蜡是木雕的最后一道工序,能使作品保持黄杨的天然本色,光洁秀丽,还增加了作品的保护层。
9.装配底座
为作品配合立脚的底座,也称配脚盆。要根据作品的题材内容,大小高低、简沽繁杂的情况来设计。不同组合的作品应配置不同形式的底座,如复杂的作品,底座要相对简单。掌握好作品与底座大小的尺寸比例。要考虑底座颜色和作品颜色的协调,一般情况下底座色深暗,在视觉上会更显稳重。配装底座要注意作品和底座的完整和协调。
10.包装
最后,还要进行包装。黄杨木雕作品包装一般用材可以用原木或硬纸板,外包纺织布料。从其功能考虑,包装盒要确保作品运输、装卸的安全,使作品不被破损,让收藏者放心。所以盒内要大小合适,用材柔软符合作品形体,安放后合适紧凑。包装盒外材料色调均需讲究精美、大方,包装盒外部较好有醒目的题字,即有作品名称、材质、作者、制作时间的标签。合适的包装可大大提升作品的身价。包装后的黄杨木雕作品才算是一件完整的雕刻作品。
题材作品
黄杨木雕的艺术形态多种多样,这来源于传统雕刻者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在黄杨木雕起源和发展之初,雕刻群体主要由民间艺人构成,日常生活接触到的大部分为民间话本、神话传说、脍炙人口的戏曲剧本,所以雕刻的题材大都是从这些文学作品中提炼出的人物,当下这些创作题材仍旧是黄杨木雕刻者善用的题材。例如八仙、观音、大日如来等神佛仙人。在温州市地区有较多的木材,这对木雕的选择提供了较大的便利条件,由于世代木雕巧匠们不断地摸索和研发,积累了较多优秀的技术手法,这对黄杨木雕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技法风格中镂空技法是较典型的代表,他所表现的作品生动自然,玲珑剔透。代表作品有《天女散花》《红绸舞》《哪吒闹海》等作品。
制作要点
■四不离:
1、口不离诀;2、手不离凿;3、行走不离观察;4、脑子不离思索。
■五大忌:
1、大忌骄傲自尊;2、大忌唯论不作;3、大忌拒绝作众提意见;4、大忌作品结构呆板;5、大忌歪曲历史和人物形象。
■六要多:
1、不懂要多问;2、懂则要多钻;3、闲游要多注意一习;4、体验生活要多劳动;5、熟练要多做;6、情巧要多变。
■七是否:
1、颐材是否正确;2、内容是否丰富;3、品名是否合适;4、含义是否突出;5、动态是否优美;6、虚实是否分明;7、表情是否传神。
以上简述的可说是黄扬木取创作时的基本原则,是我们创作时必须时时牢记而继承优良传统、探入生活、抓住主题、大胆创新,则是黄杨木雕的创作关键。我在半个多世纪的衡杨未堆艺未生涯申,我是操有感触和休会的,下面我分点概述,也许对初学者有所帮助,对同行们有所借鉴。
(一)继承优良传统
继承优良传统,是小叶黄杨雕创作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世界东方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艺术品。这些传统艺术品具有东方艺术的特色,是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是艺术的宝库。我们一定要继承我国优良传统艺术特色,并予以不断创新和改进。创作出更多更好更富有时代气息的黄杨木雕作品,以反映新时代的社会精神面貌,满足国内外市场需要。
继承优良传统,并不只是仿制古代的艺术品,雕刻像“出土文物”之类的东西,而是要努力掌握古典雌塑艺术的方法,对某些传统艺术品还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贼以新的康刻技法和内容。
(二)深入生活
深入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关键。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艺术应来源于生活,又要高T生活。只有深入生活,才能给予作品以生命力,使创作的人物成为有现实的,有血肉的,有感情的代表。如我刻的《饲养员》是在1955年12月份,报纸上宣传养猪的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农副生产及社员经济收人都有利,为了配合宣传养猪事业的好处,我就想作一件作品来反映,构思的草图都难合我的创作意图。于是我带着这个问题去湖头上五宅农社杏胶场,裸切体验到社员们对农业社的热爱,着到女饲养员对小猪的爱护和细心照料,于是我的构思就有了把握,将女饲养员抱着小猪抚爱的姿态,来衬托出社员们对集体化的向什和热爱这样的草图。便作品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
然而,艺术创作并非像撅影机那样,将镜头中的东西原封不动的拍括下来。艺术创作虽来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就必须加以精心的提炼。既要有血有肉,更要有骨,即更应该具有较大的时代气息,这样,作品就会有较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三)抓住主题
凡艺术品,必须有一定的主题思想。主题是作品的概括性,一件成功的小叶黄杨雕,其主题一定要明确。
抓住主题,就是要求每件创作品突出主题,不能模枝两可,说这说那都可以,这种含糊的主题,就是概括性不明确,也就是抓不住主题。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活生生的先进人物,在古代社会中,也有很多的典型的代表人物。创作题材是非常丰富的。俗话说,“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每行业的“抉元”的事迹都可以创作,但我们一定抓生主肠,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件作品歌颂什么、描绘什么,决不能给人以一种莫名其妙的模模糊糊的感觉。
(四)大胆创新
大胆创新,是小叶黄杨雕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向题。我们要雄前人雕过的作品,更要雕刻前人未刻过的作品。
大胆创新的关键,就是要敢想敢做,特别是思想要解放,要打破旧框框。如创刻古典人物题材作品,也要大胆创新,不能和古人雕的作品一模一样,要以古代人物为依据,力求将它的形神各方面改进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富有新时代气息的东方艺术珍品。
作品鉴赏
■纹理细腻,质地坚韧,直径20厘米的根材,要生长500年
黄杨木雕是以黄杨木雕刻材料而得名的。黄杨木纹理细腻,质地坚韧,适于雕刻高档工艺品。小叶黄杨是一种珍贵的常绿灌木,生长在高山峻岭和悬崖陡壁之间,黄杨木树种成材时间长,且资源日渐稀少,直径20厘米的根材,要生长500年。因黄杨木雕刻材料难得,一些造假者就用一些木质色泽相近的其它木材或树根冒充黄杨木。黄杨木的生长周期长于其它树种,一根直径15厘米的黄杨木断面,可以看到细密的数百圈年轮。而其它木料的年轮粗而稀,最多不过几十圈。黄杨木的色泽天然黄润温厚,其它木料(包括染色木料)的色泽飘浮发涩。小叶黄杨因生长缓慢,区型木材罕见,也是区别于其它木材的重要特征。黄杨木的木纹特别细腻,用手触摸光洁滑润,其它木材无可比似。黄杨木的木质坚硬,其它木材的木质比较软,用硬物轻轻刻画即可区别。
■自然存放色泽会一年年逐渐变深
黄杨木雕在存放中会自然变色,色泽会一年年逐渐变深,有经验的收藏家根据色泽深浅和包浆就可以大致判断出作品的年代。常见的黄杨木雕作旧,是用一种“黑芝麻色”染制而成的,这种作伪的色泽不自然,没有包浆,鉴别时可用棉签沾少许香蕉水擦拭,赝品会出现掉色,而自然变色的黄杨木不会掉色。
黄杨木雕作品经历一定年代后,如果保管不当,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作品一旦腐朽或残缺,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完好无损者自然就弥足珍贵了。
■多以戏剧人物,神、佛形象为题材
由于受社会和民族历史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受到民间文化的直接浸熏,几百年来黄杨木雕多以戏剧人物,神、佛形象为题材。元代的小叶黄杨雕作品,人物造型生动传神,豪放、古拙、苍劲和浑朴写实;而明代的黄杨木雕作品在继承元代的基础上又突出了写实自然、简洁和不重细部,造型更加严谨,并追求精美细致;清代是黄杨木雕的繁荣时期,这时开始了强调艺术造型与写实相结合。清中期清内庭造办处领衔创作出一批人物造型逼真、神韵自如,富有文化气息的艺术精品。清末,民间的黄杨木雕名师也佳作迭出,温州市雕刻名师朱子常的作品造型逼真,人物形态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显现出极大的艺术感染力。朱子常的作品被民间广为收藏,流传和仿制。
发展现状
黄杨木本是难得之物,这就使黄杨木雕在具有欣赏价值的同时也具有了收藏投资的价值。况且,黄杨木雕古朴文雅、精致圆润,适宜把玩陈设,深受收藏者喜爱。因此,黄杨木雕以成为民间收藏的新贵,在拍卖市场上风头强劲,名贵精品收藏前景看好。
据有关专业人士分析,黄杨木雕是一个新兴的市场,其投资价值主要在三个方面。其一,用料优异。黄杨木坚韧光洁、纹理细腻,具有象牙般的效果,年代愈久色愈深,古朴美观。其二,雕刻技法丰富。除了圆雕、镂雕、浮雕外,还创造了镶嵌、劈雕等多种技法,有很高的艺术性。黄杨木雕主要用于艺术欣赏品,因此雕工非常讲究。其三,国际影响大。早在本世纪初,朱子常创作的作品曾获得国际大奖,使黄杨木雕享誉海内外。
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黄杨木雕收藏市场逐步升温。由于明清时期的黄杨木雕作品现今存世极少,因而在近几年的拍卖市场中,黄杨木雕风头劲猛,市场价格令人吃惊。一款清乾隆的黄杨木雕牧牛摆件,长24厘米,下承红木雕松竹梅纹座,座上立一象牙雕牧童,并饰以珊瑚、绿松石翡翠、蓝宝石、电气石组成的八宝花卉,在2002的一次拍卖会上以4.4万元售出;一款高11.7厘米的清代黄杨木雕人物笔筒,刻有“乾隆壬子三月,陈水藏”字样,估价仅12万到18万元,同年以68.2万元成交。
市场上的黄杨木雕绝大多数是当代工艺美术大师们创作的艺术品,比较大众化,价位不算太高,因而市场前景看好。据市场人士分析,随着收藏者的日趋成熟,国内很多藏家已不再一味盯着那些古玩、字画了,具有较高文化品位和收藏价值的黄杨木雕成了他们“猎取”的对象,价位从数千元到数十万元不等。
对黄杨木雕颇有研究的专家提醒收藏爱好者,投资收藏黄杨木雕有两点必须要记住:一是看雕工是否考究。工艺美术品讲究独具匠心,黄杨木雕要依据材料本身特有的天然形状或纹理方向,巧加雕凿,七分天成,三分雕刻。二是看年份是否到位。作为艺术品,行家们更多的是欣赏黄杨木雕因年份而生发的那种厚重滋润的玻璃包浆。
20世纪初,乐清的黄杨木雕在国际展览中连连获奖,同时出现一批优秀的民间黄杨艺匠。新中国成立后,黄杨木雕的技艺了迅速的提高与发展。
知名艺人
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乐清市,黄杨木雕传承人现有获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的4人,他们是高公博、虞金顺、王笃纯、虞定良;获得浙江省民间艺术家、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10人,他们是王笃芳、郑胜宁、方江鸿、郑方杨、牟湘波、王笃才、叶胜隆、王京、吴尧辉、郑松强;获得温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10人;获得温州市十佳青年民间艺术家称号的4人。
著名民间雕刻大师朱子常
温州著名民间雕刻大师朱子常(1876-1934),继承传统雕塑技艺,结合黄杨木特点,运用独特的手法,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大大促进了黄杨木雕的发展。他创作的“捉迷藏”、“五子喜弥陀”、“布袋和尚”都是形象生动、表情丰富、精美古朴的著名作品。1909年他的作品“济癫和尚”参加南洋劝业赛会获优等奖、后人赞誉他的作品是刀法圆转流畅,衣纹轻盈透体,造型栩栩如生,人物清新隽逸。
朱子常改进黄杨木雕技艺,使之成为独立的案头艺术品。朱子常9岁开始学习塑造佛像,所塑佛像生动传神,成年以后又潜心从事黄杨木雕刻。他身怀绝技,独具灵气,善于深入细致地观察和体验生活,并结合黄杨木雕的特点,运用独到的技法,准确地把握人物的表情与动态,开创了一种清新雅朴的雕刻风格。他的黄杨木雕题材内容广泛,包括佛像、历史人物、仕女、小孩、劳动者及肖像等。1909年他创作的作品《济颠和尚》参加南洋功业会获得优等奖,1915年他的作品《捉迷藏》夺得巴拿马共和国赛会二等奖。朱子常这些杰出的成绩,使黄杨木雕的声誉迅速传扬开来,成为中外驰名的工艺品。从此,黄杨木雕艺术成为民间一绝,深受人们注目。
朱子常创作态度非常严谨,绝不为了赚钱而粗制滥造,他的作品件件刀法圆转流畅,衣纹轻盈透体,造型栩栩如生,人物清新隽逸,即使在当年他的作品也是重金难求的馈赠佳品,据说是他的人物作品有多高,所售银元就要摞多高。现存世较少,仅浙江省博物馆、温州博物馆收藏了“六孩戏弥勒”、“捉迷藏”、“济公”、“苏武牧羊”、“布袋和尚”等20多件作品,民间绝少见。
乐清著名黄杨木雕名家王凤(1905-1993),首批浙江省民间艺术家。50年代在同行中很有名望。他十三岁拜师学艺,四年后创作插屏《黄鹤楼饮酒》而初露头角。后又当佛像雕塑师黄崇寿的助手,受益匪浅,所作《挖耳朵罗汉》与真人一般高大,其形态歪着嘴、睁一眼、闭一眼,神态生动。他又“偷”艺于朱子常,作品可与之乱真。解放后,他创作的《苏武牧羊》、《牛郎织女》,展出于华东五省市民间艺术展览会,获陈毅的赞赏和艺术界的好评,荣获一等奖。后送当年的苏联展出,《真理报》、《文学艺术报》都介绍了《苏武牧羊》,并为圣彼得堡博物馆所收藏。
叶润周(1918——1996年)是乐清叶承荣的第四代传人。其父叶阜如,黄杨木雕作品《牧童骑牛》,1929年获西湖博览会优等奖。叶润周幼随父习艺,50多年中创作黄杨木雕200余件,其中《变形皆大欢喜》获中国工艺美术“大众电影百花奖”一等奖。其他如《屈原》、《群仙欢舞庆人间》、《钟馗压邪》等,均以技法精湛、形象生动,被国家有关单位珍藏。他的作品也被国内外收藏者购藏。
1932年出生,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乐清黄杨木雕”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首批浙江省民间艺术家、首批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
郑胜宁1943年出生,浙江温州乐清市象阳人,中国根艺美术大师,中国木雕艺术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浙江省根艺美术学会名誉主席。擅长黄杨木雕、根雕和城市雕塑等。作品多次获全国金奖,代表作有《老子》、《欢腾的草原》》、《弘一法师》、《修鞋走天下》、《鲁迅》、《鱼篮观音》等。
王笃芳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王笃芳1947年出生,师从郑可教授,擅长人物雕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根艺美术大师,浙江省民间艺术家。从中央美术学院特艺系毕业后自办凤麟木雕厂,先后为江油市县李白纪念馆、雁荡山观音洞创作了《李白》、《千手观音》等作品,声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公博1949年出生,15岁进乐清黄杨木刻厂学徒,他悟性极高又勤奋好学,打下了深厚的木雕功底。在广泛吸收传统工艺精华的基础上,他独辟蹊径,开创了劈雕艺术,从根本上突破了黄杨木雕的传统,被称为“走出了黄杨木雕数百年的局促”。他创作的《蓑翁》、《酒不醉人人自醉》、《济公》等3件作品被国家作为珍品收藏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他的《济公———我行我路》等作品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众电影百花奖”一等奖和“希望奖”。他的劈雕作品现被国内外收藏爱好者竞相收藏。
乐清还有一对虞氏兄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兄者金顺1949年出生,擅传统雕材之人物造型,尤长于雕一团和气笑眯眯的布袋和尚。其作品《笑佛》、《十大欢喜》,形象活泼,充满幽默。弟者定良1950年出生,任黄杨木雕厂厂长。他的出手戏是雕刻动物,尤以“牛品”著称。其作品《斗牛》、《大地》,抓住牛的斗势、牛劲之美的造型,刀法借鉴山水画,雕出牛身之褶皱,突出了牛的力度,以拓荒牛的精神歌颂了时代的拓荒人。
1969年出生,乐清黄杨木雕主要传承人,中国木雕艺术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高级工艺美术师。
1972年出生,乐清黄杨木雕主要传承人,全国乡村青年民间工艺大师,浙江省民间艺术家,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2006年度中国收藏家喜爱的木雕艺术大师。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黄杨木雕具有丰富的艺术含量和较高的文化品位,可以为黄杨木雕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传承状况
受市场经济的冲击,纯手工制作的黄杨木雕因工期长、经济效益低而发展受阻,出现了传承危机,迫切需要有关方面采取保护措施。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长桥街道办事处获得“黄杨木雕”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社会活动
2018年5月11日,“以木筑梦”——高敏黄杨木雕艺术展”在浙江省博物馆举行。本次艺术展是浙江省博物馆推出的“浙江省工艺美术系列特展”的第二场展览,集中展示了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高敏在30年创作中的黄杨木雕作品。
参考资料
非遗文化解码之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杭州黄杨木雕”.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2024-03-12
进社区、进校园、开展览,这个街道全力推进“黄杨木雕”传承与发展.腾讯网.2024-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