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河谷

河谷

河谷(谷地) 是河流地质作用在地表所造成的槽形地带。是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与发展的:水流携带泥沙侵蚀使河谷下切;水流的侧蚀使谷坡剥蚀后退,包括谷坡上的片蚀、沟蚀、块体崩落;溯源侵蚀使河谷向上延伸,加长河谷。3类侵蚀方式经常同时进行,只是不同时间、地段各有所不同。河谷的发育受到气候与构造的影响。

构造

河水所流经的带状延伸的凹地。

河谷内包括了各种类型的河谷地貌。从河谷横剖面看,可分为谷底和谷坡两部分。

谷底包括河床、河漫滩;谷坡是河谷两侧的岸坡,常有河流阶地发育。谷坡与谷底的交界处称谷坡麓。

谷坡与原始山坡或地面的交界处,称为谷肩或谷缘。

从纵剖面看,上游河谷狭窄多瀑布,中游展宽,发育河漫滩、阶地,下游河床坡度较小,多形成曲流和汊河镇,河口形成三角洲或三角湾。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形成侵蚀地貌。初期,侵蚀作用以向河流下游为主,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等河道冲平后(V字型剖面),河流侵蚀凹进去的河岸,在凸岸堆积,使河流更加弯曲。最后形成蜿蜒的河道。

类型

一般河谷形态类型有:隘谷、峡谷、宽谷、复式河谷。

与岩层产状关系可分为顺向河谷、次成谷、逆向谷、偶向谷。其他还有纵谷、横谷的地质构造分类,幼年谷、壮年谷、老年谷的侵蚀轮回分类,以及古河谷、谷中谷等。

形成原理

河谷由沟谷发育而来。大气降水,冰雪融水

在沟谷汇聚,形成沟谷流水。沟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能量集中。由于这样的特点,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下蚀到一定程度,下切到地下海水层,地下水成为沟谷流水补给。当沟谷流水获得地下水稳定补给,至此沟谷成为河谷。(“V”型)

主要河谷

气候特征

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指海拔695米--2000米以下的低中山峡谷地段,属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主要气候特征是高温、干早和少雨,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垂直差异大,水平差异小的立体气候显着,干湿季明显,雨热基本同季,光热资源丰富,多年平均全年太阳辐射总量达5872.91兆焦耳/平方米,直射强度14.0万千卡/平方米,年日照时数2313.1小时,太阳入射角较大,变化范围在87°21′— 40°27′之间。高原空气稀薄、清新、阳光透射率强,光谱中的短波成份多,利用率高。季风效应显着,干湿季分明。河谷深切,焚风效应显着。年降雨量少,约700--890mm,88%降雨集中在5 —10月,相对湿度50 — 59%mm,年蒸发量在2500 — 4000mm,年均干燥度2.5,市区旱季干燥度为11.2,属半干旱气候。

地貌简况

境内为深、中切割的高中山峡谷地貌,反差强烈,山地面积占97.3%,河谷盆地仅占2.7%,成层排列,以河谷盆地为中心,中山纵贯南北,高山对峙东西,小江从南向北贯穿全市。地处小江中游的深大断裂带,既有垂直方向的振荡运动,也有显着的水平方向的扭动,构造带内断层交错,褶皱发肓,岩层古老而破碎,岩性软弱而易塌,为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地质基础和物质条件。此外,新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强烈,给土壤侵蚀,地表松散物质的积累和输送过程提供了可乘之机,使各种生态环境灾害应运而生。

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和特定的地貌条件的作用,山坡陡峭,斜坡物质稳定性差,在水力、重力的作用下,易于形成水土流失,山地垂直自然带幅又受坡向、坡度地下水、风化壳等的影响,致使带幅窄,递变急剧,微域差异显着,使每一个自然带的环境容量小,经受不了外界的冲击(特别是森林植被的破坏),一旦某要素被破坏,系统无法自偿,环境就发生崩溃,由于自然带幅窄,通过大气环流,地表径流,动物活动等方式,使山体重力侵蚀明显,容易产生一带受破坏引发多带的连锁反应,暴发山地灾害。

土壤特征

东川区云南省省土壤种类最多的地区,云南有十一种土类,东川有其中的十种,下属23个亚类,45个土属,62个土种。土壤垂直分布明显,其变化规律与平均海拔,成土母质,人类活动有关,有以下三方面特征。

以海拔高度而言,可分为四个垂直土壤带,即干旱性土壤带,山地红壤带,山地森林土带和山地草甸土带。

受成土母质影响的土壤分布有:玄武岩形成的土壤,石灰岩形成的土壤和紫色砂页岩形成的土壤。

凡人口密集,人多地少,水肥条件好的地方,生产水平较高,因距村寨近,施肥较多,改土培肥方便,土壤养分供求状况得到改善;反之,改土不变,施肥少,耕作管理又粗放加之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降低,成了历年的低产田地。

植被

东川区自然植被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高原亚热带北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地带,滇中、滇东高原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区,下分两个亚区,北部(以北纬26度分界)为滇中、北中山峡谷云南松林,高山栎类林亚区,南部为滇中高原盆谷青冈林,云南松林亚区。东川现有木本植物106科、295属、622种,其中乔木 268种,灌木316种,木质藤本33种,在622种植物中,野生种507种,栽培木本植物115种。东川共有草本植物100科,319种。东川植物区系组成中的交汇现象十分突出,成为许多植物区系组成分布的边缘。如主要分布在滇西北的冷杉属,其最东分布边界可达东川区;东川又是许多热带植物分布的最北界;金沙江棕榈科植物分布的最北界,众多中亚生长的干旱植物亦可到达金沙江下游;滇中高原云南松,东川是其分布的东北界;大量生长在温带草原的枸杞(Engeihavdtia spicata)、狠毒(Sida sgechuensis),东川是其分布的南界。

在海拔1600mm以下的金沙江、小江河谷大部分地区的热量相当于南亚热带的指标,小部分相当于中亚热带,水分状况半干旱。植物群落的代表类型是稀树草丛。常见树种如:木棉(G assampinus malabarica),红椿木(Tooramicrocavpa),苦(Sophoradaridi),滇洗手果(Sapindus delavayi l.),车桑子(Dodonaenriscosa),酸模(酸模属 hastatus),四方蒿(Blsholezia blandw)等。草本层主要是禾本科,以扭黄茅 ( Heteropogn contottus) 为优势,旱茅 (Eremopogon delatayi),芸香草(Cynrbovpogon distans)等为辅。在局部岩石露头较多的陡坡地段,有以仙人掌 (牛角瓜属 glganton)为主的肉质多剌植物。

在海拔1600m以上的山地,热量相当于中、北亚热带和暖温带,水份状况为半干旱、半湿润,土壤主要是山地红壤,其次是黄棕壤。植物群落代表类型为常绿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常见树种有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华山松(Pinus armandi)、滇青冈(Cyclaba lanopsis glauca)、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栓皮栎(Q. Variabilis)、高山(锥栗属 deiaragi)、杜鹃(Rnododendron Spp),香(Driganum ralgale) 等。草本植物常见有野古草 (Amndinella satosa),旱茅(Eremopogon delarayi)、沙草(莎草属 Sp.)、蕨苗(P.pteridium)等。

由于长期开矿和人为反复破坏,致使植被稀疏,有林地面积仅为12758ha,有林地仅占全市总面积的6.78%,占林业用地的16.62%,远远低于云南省全省森林复盖率(24.04%)和平均林地利用率(35.2%)的水平,复盖率仅为14.62%。乔木层遭受瓦解,稀树草丛演化为草丛,山地暖湿性和温湿性常绿针叶林演化为草丛,或垦为耕地,常绿阔叶林演化为杂木灌丛,冷杉林演化为华西箭竹灌丛。植被类型由森林类型向干旱灌丛→稀树草地→半荒漠演变。森林植被和草地植被的生产能力不断减弱,生态功能下降,肥力流失,地力衰退。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