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生(1782年2月25日-1852年10月28日),字仲惠,号培阶,南阳市镇平县石佛寺李营人,清朝政治人物。嘉庆十八年(1813年)乡试中举,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乙卯恩科金榜题名登进士第,出自民族英雄林则徐门下。敕封文林郎,授朝议大夫。历官云南定远县大姚县易门县知县,镇雄州知州加同知衔、巧家厅同知兼摄东川区、东川府知府

生平

嘉庆十八年(1813年)乡试中举,出自湖北天门蒋立镛门下。蒋立:爱新觉罗·颙琰十六年辛未科进士状元,以翰林院修撰任嘉庆十八年八月河南省乡试主考官。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乙卯恩科金榜题名登进士第,出自民族英雄林则徐门下。林则徐:嘉庆十六年辛未科进士,以翰林院编修任嘉庆二十四年四月会试同考官,分校礼闱第十二房,推荐五十余卷,得士十三人。

爱新觉罗·旻宁十三年二月(1833年3月),吏部选派云南省定远县知县(民国三年改称牟定县至今)。

道光十三年八月十五日(1833年9月28日)中秋节到任定远县知县。勘察灾情,尚无倒毙者,心甚慰。题其署衙大堂名曰:“与民相见”,楹联为:“早坐堂,早结案,早完国稞,勤勤慎慎,从此地做去;不想钱,不生气,不纵家丁,安安祥祥,向其中讨来。”每次出门,不用威仪,仅一二仆人相随,路遇百姓争执,每置座而劝解之。勤政爱民,清廉奉公,无日不以兴利除弊为急务。著《裁革考试陋规碑记》裁减童生考试费用,捐增文龙书院膏火(津贴)以发展教育;著《北界呈请自立小户判词》精简吏役剔除征税中间环节,替山区穷苦农民完税,减轻底层人民负担;著《酌给新添哨兵银米记》积极响应林则徐禁 烟运动,查禁地方罂粟;在深山密林形势险峻要道关隘处筑路建哨,维护地方治安,利于商贾行旅;著《平成闸记》建平成闸以兴修水利;逢农事节令必到乡间视察农民耕种丰欠,李德生有《午日赏农》诗一首:“寒烟连树子规啼,田野争趋雨一犁。人向忙中过节令,我乘霁后踏新泥。榴花结艳辉红陌,叶分光映绿。独恨此行忘载酒,慰伊力作遍招携。”

爱新觉罗·旻宁十四年(1834年)政通人和,申请修《定远县志》,获云南布政使司批准,由李德生任修,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冬成书。李德生在《定远县志》凡例中强调:“惟实实有关于此地民生大事始录之,恐其一字之诬诬全书,因理正之以成信志。《定远县志》自天文、地理、山川、建制、暨学校,风俗,靡不详载。类分三十六目,共 成八卷,以卷领目,以目为志。详而不冗,简而不漏。采访节孝百三十人予以旌表,表彰贞节,维持风化。仓储一志,内容详备,防灾救灾,可见一斑。《定远县志》最早用文字记录了中国西南边疆彝族传统左脚舞等民族风俗;最早用文字记录了定远县铜矿生产。后人采之,即据为千秋之信史。

爱新觉罗·旻宁十七年(1837年)署大姚县知县三个月,时间虽短暂,但任事实心,行政干练,裁汰规费,减免童试卷价,夫人教姚民纺织,造福大姚百姓,姚民竟立长生禄位,禁弗能止,其政绩被道光《大姚县志》撰文永记。三个月后复任定远县知县,在任六年定远大治,立大功五次。

道光十八年(1838年)调任易门县知县加五级,纪录二十一次。初抵任时颇繁难,前任多名循吏皆因铜政被议,李德生有《易门即事诗》云:“宦迹蓬飞两鬓残,褚笠守儒寒。学为廉吏谈何易,博得循声称亦难。才短愧无新雨露,事忙懒换旧衣冠。何时闲散偿归志,平子台前把钓竿。”经过深入细致调查研究铜务,开采、冶炼、储运、销售等,著《铜政论》 ,决心革除之前各级官吏诸多攘公肥私弊端,改进铜矿管理办法,铜产量增加。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年六月(1840年7月),时任云贵总督瓜尔佳·桂良以才具敏捷任事实心举荐,旋升镇雄州知州加一级。十月丙子(十月十三日;11月6日),又以办铜逾额加同知衔。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又以在易门县办铜出力功,擢升东川区知府。李德生以民生为执政首要,体恤民苦,仁政惠民,向上请准减免繁重矿税,捐置义地,使众多失业矿工得以复业,为惠尤巨,深受各族百姓爱戴。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东川府城垣塌,禀请 重修,照前规模加高三尺,内皮改用方解石扣砌,另用净土筑填牢实。垛口排墙,一律拆砌,添用新砖。石帽楼橹,炮台栅门,重新建造,较前坚固。城身高二丈一尺,周围垛口一千三百七十二个,李德生带头捐银,并劝官绅士民富户捐银,共筹捐银一万六千三百六十六两,并未报请帑。事俊题奏,蒙议叙在案。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七年正月十三日(1847年2月27日),东川区巧家厅汤丹厂,回汉百姓为争饮水突发聚众持械斗殴伤毙案,史称“汤丹案”,李德生闻信,从一老奴,单骑走山径中,越两昼夜达难所,处置审理“汤丹案”强调:“同系赤子,但分良莠,不问回族”。判别曲直,分清首从,只诛首犯,从者不问。调拨粮款对难民给粮筑屋予以救济,并拿自己的俸银安慰抚恤难民,民怨释然。受到时任云贵总督林则徐的高度赞赏:“汝之为官,可谓不负所学,亦不负吾所知矣!即如汤丹一案,谁能如是,肯如是,敢如是者!”林则徐亲书“知府第”匾额赠与李德生,深加奖励卓异 列上考,李德生在东川区四续其任。

爱新觉罗·旻宁三十年(1850年),因年老请辞,朝廷未批准,且以助永昌军需功,继续留任东川知府(道光三十年五月至十月任巧家厅同知兼摄东川府)。

咸丰二年九月十六日(公元1852年10月28日),以疾终于东川府官邸,享年七十一岁。

论著

已知的李德生论著有:《定远县志》,《易门县志手稿》,《铜政论》,《重疏水城碑记》,《平成闸记》,《惠民仓碑记》,《裁革考试陋规碑记》,《配给新添哨兵银米记》,《北界呈请自立小户判词》,《捐给军犯口粮记》,《镇西楼二故官像》,《倒插山茶》,《僧天文》,《跃龙门》,《樟木树》等文;诗《开征》、《住莲城寺》、《由莲城寺回县》、《午日赏农》、《易门即事诗》等五首。

李德生纂修云南省《定远县志》,被收集到《楚雄彝族自治州旧方志全书》中,云南人民出版社,已于2005年出版发行。《定远县志》抄稿本,还被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作为中国边疆民族地区方志丛刊,于2010年8月1日影印出版发行。易门县历次修志,都全文载李德生所著《铜政论》和《重疏水城碑记》。

河南省《镇平县志》、云南《东川府志》、《定远县志》(牟定县志)、《易门县志》、《大姚县志》、《镇雄县志》、《会泽县志》、《巧家县志》、《楚雄彝族自治州旧方志全书》、《东川古代简史》,以循吏立传记载李德生的事迹。

清代缙绅录集成》(清华大学图书馆藏书)一书,对李德生在云南省各地任职,有比较详细的记录。《林文忠公政书》和《林则徐集》(奏稿、下),有李德生任东川区知府期间,处置审理汤丹案的记载。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一书,第1239页和2776页有记载:李德生,河南镇平县人,嘉庆二十四年乙卯恩科,三甲四十一名;《清朝进士题名录》一书,第797页和1668页记载:李德生,南阳市府镇平县人,嘉庆二十四年乙卯恩科,三甲四十一名。

《道光朝实录》卷之三百四十,二十年十月丙子(十月十三日;11月6日)记载,“以办铜逾额,加云南省知州李德生同知衔”。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第一百八十五进士题名碑有“李德生 河南镇平县人”题名。

墓葬

李进士墓,镇平县文物保护单位,镇平县人民政府2011年12月公布,保护范围:以墓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四向各外延二十五米。

咸丰四年(1854年),灵柩由三子李旸四子李晋护灵,从云南东川启程,经水路回河南老家,所过州县均对灵柩刷漆一遍,以示哀悼,长子李旭次子李晖陆路接灵。咸丰四年十月十九日(公元1854年11月8日)归殡西老坟祖。

评价

李德生抱着“造福一方百姓”的纯朴理想,云南省为官二十载,由定远、大姚县易门县镇雄县巧家县、至东川区,每到一地都能整顿吏役,兴利除弊,发展生产,亲民惠民。《东川府志·循吏篇》记载:知府李德生,性仁爱,教民勤俭,捐置义地,厂欠有逃亡者禀请豁免,硐户子孙得以复业,为惠尤巨。李德生一身正气,慷慨捐助,病故后运送其灵柩回家乡的资费拮据不够,只能暂于江右人之乡堂,夫人先回原籍筹措资费,两年后(咸丰四年十月十九日;1854年11月8日)灵柩才运回故里安葬。

光绪二年镇平县志编纂者及李德生传作者王运(镇平侯集人,举人出身、时年85岁),在撰写李德生墓碑文时万分感慨:张恭人先归,兄弟拮据(指在东川区守灵的李旸和李晋),归榇之资仍由原籍所措置......令人敬仰之余又为长太息唉,呜呼,音容虽隔,模范匪遥!

民国《新纂云南通志》第一百八十三卷,第二十八页,名宦传为李德生立传(见参考资料及图片)

李氏家族中口传,李德生在官场曾遇一赃官,那赃官讥讽李德生所穿马靴破旧,李德生当面回敬赃官:“帮破底子好”!那赃官顿时面露尴尬无言以对。

家族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以下各代称谓均以德生公为中心)

始 祖:葬大老坟(营北),名讳失考;

二世祖:葬二老坟(庙岗沙沟东),名讳失考;

三世祖:葬二老坟(庙岗沙沟东),相传名讳福景,不知确否;

四世祖:李蛟龙,字海吾,坟在苏寨东南;

五世祖:李世奇,字茂等,府生,坟在苏寨东南;

六世祖:李 彩,字绘天,号绘堂,乡饮介宾,

生于康熙三十四年七月二十一日,卒于乾隆三十六年三月二十七日,享年七十有七,拔茔西老坟;

李畅:祖,字秀万,岁进士,以孙德生官知府诰赠朝议大夫,光绪县志载其“笃志勤学人推为纯儒”,

建“和平堂”,立祖训:耕读传家即为敬宗尊祖,忠厚善良便是孝子贤孙,谦恭俭让。

生于乾隆元年四月三日,卒于爱新觉罗·颙琰十年九月十三日,享年七十;

李 铣:伯,字金泽,太学生,东和平堂;

李 锦:父,字云章,邑庠生,西和平堂,敕赠文林郎,加赠奉政大夫,诰赠朝议大夫,

生于乾隆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卒于嘉庆二十一年四月初一日,享年六十有三;

杨太恭人:母,诰赠太恭人,

生于乾隆二十二年九月十七日,卒于爱新觉罗·旻宁十年七月初一日,享年七十有四;

兄弟四人大行九人:

李大生:堂兄,行一大行一;

李恒生:胞兄,监生,行一大行二;

李德生:行二大行三,字仲惠,号培阶,进士出身,云南东川知府,诰授朝议大夫

张恭人:配偶,诰封恭人,生于1778年11月12日,卒于1860年12月26日,享年八十有三,与进士合葬;

李本生:胞弟,行三大行五,岁贡生,县志载其:品优学裕,家居授徒等于河汾之设教焉;

李琳生:胞弟,行四,学成而未得年;

李华生;李广生;李运生;李景生(堂弟);

子四人:

李旭:长子,字晓亭,号竹泉,附贡生,侯训导加理问衔,敕封儒林郎;

生于爱新觉罗·颙琰十年二月十三日辰时,卒于同治五年八月十七日酉时,享年六十有二;

李晖:次子,增贡生,侯铨训导,敕封文林郎

李旸:三子,附贡生,运铜衔,任琅白两井盐课提举,署安宁罗平两州知州,诰授奉政大夫;

李晋:四子,监生,贵州遵义候补同知,历署青谿玉屏等县知县,归化营通判,诰授奉直大夫;

孙十一人(子辈):

李子强:长孙,大门,字毅,号小泉,岁贡生,清例授修职佐郎,五龄熟复邓尔雅,任光绪县志采访,任石佛寺启秀义学经理,因皖匪猖曾居苇湖山寨,迄今山侧父老犹踖踖称道。晚年修家谱牌位,请县志总攥者,举人王翌运撰进士碑文,为祖进士立碑,并沐浴更衣亲书碑文,一生乐善好施,周急济困,宁亏己不亏人。

生于爱新觉罗·旻宁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寅时,卒于宣统二年七月初七日戊时,享年八十有五,坟营北;

李子滇:次孙,三门,从九品,敕封登仕佐郎;

李子封:三孙,三门,太学生;

李子襄:四孙,二门,邑庠生;

李子勉:五孙,三门,五品蓝,云南省效用,侯铨州同,诰授奉直大夫;

李子雄:六孙,三门,五品蓝翎,云南效用,侯铨州同,诰授奉直大夫;

李子川:七孙,二门,六品军功,敕封承信校尉

李子衿:八孙,四门,一名则棠,八品军功,敕封保义校尉;

李子卓:九孙,二门;

李子黔:十孙,四门;一名则祯;

李子:十一孙,三门;

曾孙二十八人(夫辈);

玄孙六十一人(鸿辈);

六世孙百十二人(辈);

七世孙二百三十六人(克辈);

八世孙三百九十八人(守辈);

九世孙(家辈);

十世孙(法辈);

德生公决定从孙辈起排十六字谱系:

子 夫 鸿 毓;克 守 家 法;振 作 显 荣;光 传 庆 永;

大事年表

童生:幼年就读于县城西赵河泮五岳庙名校名家,十六岁,以下均采用虚岁;

祖儁畅岁贡生;爱新觉罗·颙琰四年,1799年,十八岁;

茂才:嘉庆五年,1800年,十九岁;

长子旭出生:嘉庆十年二月,1805年,二十四岁;

祖儁畅故:嘉庆十年九月,享年七十,1805年,二十四岁;

中举:嘉庆十八年八月,1813年9月,三十二岁;出自湖北天门蒋立镛门下。蒋立镛:嘉庆十六年辛未科进士状元,以翰林院修撰任嘉庆十八年河南省乡试主考官;

第一次进京会试未俊:嘉庆十九年三月至四月,1814年4月至5月,三十三岁;

父锦弟琳故:爱新觉罗·颙琰二十一年四月初一日,公哀泣毁脊禁食,经杨太恭人劝言始勉膳禁哭,1816年5月6月,三十五岁;

中进士:嘉庆二十四年乙卯恩科金榜题名登进士第,1819年,三十八岁;出自福建省侯官林则徐门下,林则徐:嘉庆十六年辛未科进士,以翰林院编修,任嘉庆二十四年四月会试同考官,分校礼闱第十二房,推荐五十余卷,得士状元陈沆等十三人。

居家授徒室庐为满: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三十九岁;

任临书院讲习:爱新觉罗·旻宁五年,1825年,四十四岁;

任南阳书院讲习:道光六年,1826年,四十五岁;

长孙子强出生:道光六年十月,1826年,四十五岁;

母故:杨太恭人卒于道光十年七月初一日,享年七十有四。1830年,四十九岁;

吏部选派云南定远县知县:道光十三年二月吏部选派。1833年3月,五十二岁;

赴任定远知县途中,遇昆明大地震,奉委勘灾,见昆明县城乡,震倒房屋压毙人口甚多,哭声遍野,闻者伤心。澄江府暨嵩明州一带更重,惟迤西颇轻。爱新觉罗·旻宁十三年七月二十三日,五十二岁;

到任定远县知县:道光十三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到任,勘察灾情,尚无倒毙者,心甚慰,1833年9月28日,五十二岁;

著《裁革考试陋规碑记》:道光十三年秋冬,1833年,五十二岁;

著《北界呈请自立小户判词》:道光十四年,1834年,五十三岁;

修《定远县志》:道光十四年冬至十五年冬(1834---1835年,五十三,五十四岁);

大姚县知县:道光十七年,1837年,在任三个月,五十六岁;

任云南定远县知县:爱新觉罗·旻宁十七年复任,1837年,五十六岁;

赠部属刘文灿《拔帜先登》匾:刘文灿:镇平县高丘乡谷坡村人;

调任云南易门县知县加五级,记录二十一次:道光十八年任,1838年,五十七岁;

著《重疏水城碑记》:道光十九年,1839年,五十八岁;

著《铜政论》:道光二十年,1840年,五十九岁;

修《易门县志》:稿成未付梓,擢升镇雄县知州,1840年,五十九岁;

擢升云南镇雄州知州加一级:道光二十年六月任,1840年,五十九岁;

擢升云南镇雄州知州加同知衔: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年十月丙子,1840年十月十三日,五十九岁;

擢升云南东川区知府:道光二十二年任,1842年,六十一岁;

重修东川府城垣: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六十三岁;

处置审理“汤丹案”:道光二十七年正月,1847年,六十六岁;

林则徐汇报“汤丹案”:道光二十七年春夏,1847年,六十六岁;

林则徐题《太守第》匾额: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六十七岁;

送林则徐东归至沾益州:道光二十九年冬,1849年,六十八岁;

巧家厅同知兼摄东川府:爱新觉罗·旻宁三十年,1850年,六十九岁;

呈请辞职朝廷未批准仍留东川区知府:道光三十年,1850年,六十九岁;

咸丰二年九月十六日以疾终于东川府官邸,1852年,享年七十一岁;

咸丰四年十月十九日(公元1854年11月8日)归殡西老坟祖茔;

参考资料

进士提名金榜.科举集萃.2015-10-03

道光朝实录卷之三百四十 .中国社会科学网.2019-03-08

民国《新纂云南通志》.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2019-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