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延赞(?—公元1000年),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是北宋时期著名将领。
呼延赞出身于军伍之家,其父呼延琮在后周时期官至淄州马步都指挥使。呼延赞少为骁骑兵,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因其骁勇被调为禁军殿前司东班承旨,不久又被升为侍卫马军司骁雄军使。干德二年(公元964年),呼延赞随大将王全斌出征后蜀,因战功而为营副指挥使。太平兴国初年(公元976年),赵光义赵光义任命呼延赞为铁骑军指挥使。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北宋围攻北汉太原城时,呼延赞作为先锋出击,在攀登城垣时先后四次从城坠下,受到宋太宗的当面奖赏。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呼延赞跟随崔翰戍守定州市,崔翰提拔呼延赞为马军副都军头,不久升任内员直都虞候。此后,呼延赞先后担任富州刺史、军都军头、屯军副长官、辽州刺史、康州团练使等职。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呼延赞曾随赵恒征辽,担任先锋之职。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呼延赞受命负责元德皇太后葬礼的护卫和仪仗职责,葬礼结束不久后,便去世了。
元朝大臣脱脱和阿鲁图在《宋史》中评价呼延赞有胆量勇气,作战勇猛强劲,性格随和率直。现代学者陈峰也认为呼延赞作为一名武将,身怀超群武艺,作战异常勇猛,吻合了“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怕死”的传统观念要求。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呼延赞出身于军伍之家,其父呼延琮在后周时期官至淄州马步都指挥使。呼延赞自幼习武,擅长长贴鞭、朴刀和长矛。呼延赞年轻时虽只是骁骑兵,却胸怀大志,追崇唐初开国名将尉迟敬德的为人,自称“孙新”。宋朝创建初,呼延赞的骁勇引起了赵匡胤的注意,呼延赞便被调为禁军殿前司东班承旨,进入皇帝的宿卫诸班直卫士队列。不久,呼延赞被擢为侍卫马军司骁雄军使,成为马军都一级带兵官,统辖百余骑兵。
四处征战
干德二年(公元964年),呼延赞随大将王全斌出征后蜀,冲锋陷阵,身受多处创伤,因战功而升为营副指挥使。太平兴国初年(公元976年),赵光义赵光义登基后,在亲自选拔禁军军校时,又注意到呼延赞,命呼延赞为铁骑军指挥使。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在围攻北汉太原城之日,呼延赞作为先锋出击,在攀登城垣时先后四次从城堞坠下,因此,宋太宗当面赐予呼延赞金帛以作奖赏。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跟随崔翰戍守定州市,崔翰因其勇猛,提拔呼延赞为马军副都军头,不久升任内员寮直都虞候。
演武请兵
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北宋第二次北伐失败的次年,朝廷给呼延赞加职为马步军副都军头,呼延赞向朝廷献上自己所作的作战阵图、用兵要略及安营扎寨之策等,并主动请求带兵戍边。于是,宋太宗召见了呼延赞,令其在皇宫内演示武艺。呼延赞穿上战装,执鞭驱马,挥动铁鞭、枣木长矛,在廷中旋绕四圈多,呼延赞又带四个儿子呼延必兴、呼延必改、呼延必求、呼延必显加入,轮流舞剑挥旋长矛。宋太宗对呼延赞父子的表现感到满意,遂赏赐白银数百两,又赏给呼延赞四子每人一身衣装,但没有满足呼延赞领兵戍边的请求。
仕途辗转
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呼延赞获得遥领富州刺史的加衔,为中级武将通常享有的待遇。不久,呼延赞又迁官御前忠佐军头司马步军都军头。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呼延赞出任保州刺史、冀州副都部署,成为河北省前线的地方官兼本地驻屯军副长官,呼延赞到任后,因没有统领驾驭人的才能,故被改调到辽州任刺史。在辽州任内,因不善治理民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呼延赞又被召回御前忠佐军头司任马步军都军头,遥领扶州刺史。随后,获迁加领康州团练使。
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因辽军大举南犯,赵恒赵恒率百官亲征到大名,在这次皇帝亲征行动中,呼延赞与另一武将王潜出任扈从大军的先锋之职。宋真宗抵达大名行宫后,呼延赞又出任行宫内外都巡检,参与承担皇帝行宫内外的保卫任务。但由于宋真宗并未真正到达前线,故呼延赞没有获得参战的机会。宋真宗补选军校时,人人都叙说自己的功劳,有的人甚至喧哗争执起来。唯独呼延赞上奏说自己每月的俸禄上百千,花费却不到一半,皇上对自己已经多加照顾,自己不敢再求升迁。呼延赞拜谢赵恒便退下,大家都称赞呼延赞知本分。
晚年去世
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宋真宗为其母元德皇太后李氏建造墓地,呼延赞受命负责葬礼的护卫和仪仗职责。葬礼结束返回后,呼延赞便去世了。呼延赞死后,朝廷提拔呼延赞的儿子呼延必显任军副都军头。
人物评价
元朝大臣脱脱和阿鲁图在《宋史》中评价道:呼延赞有胆量勇气,作战勇猛强劲,性格随和率直。
现代学者陈峰评价:呼延赞作为一名武将,身怀超群武艺,作战异常勇猛,“有胆勇”“鸷悍”,吻合了“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怕死”的传统观念要求。
现代学者李芳方评价:呼延赞是宋初中级将官的典型代表,作战勇猛,有着浓烈的以军功报国的志向。
人物关系
轶事典故
怪诞行径
呼延赞性格俗陋怪异,其会头戴色襄头巾,骑着杂毛色的马,遍身纹有“赤心杀贼”几个字,甚至妻子、儿子、仆人都在身上纹有“赤心杀贼”这几个字。呼延赞的几个儿子耳朵后面另外刺字有:“出门忘家为国,临阵忘死为主” 。有一次,隆冬之际,呼延赞把水浇在幼童身上,希望幼童长大后耐寒且强壮。还有一次,呼延赞的儿子生病,呼延赞就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熬汤给儿子治疗。呼延赞创制有兵器破阵刀、降魔杵、铁折上巾,两边有锋利的刀刃,兵器都重达十几斤。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呼家将的故事发端于宋元,在清代形成了蔚为大观的故事系统,不仅 有完整系统演绎呼家将故事的通俗小说,还有丰富的地方戏曲与说唱文学创作。 描写呼家故事的小说和评书很多:如《北宋志传》《呼家将》《呼杨合兵》《小将呼延庆》等,评书界有“金呼家,银杨家”和“呼杨高郑”之说。
清佚名长篇小说《呼家将》中,呼延赞家族原系北汉之臣。因刘王去贤用,轻信宇文均,将呼氏诛绝,幸马氏怀妊,逃居马家庄,生下呼延赞。小说中的呼延赞少年有复仇之志,学武习文,通典坟,精韬略,才华出众后投宋主,与名将杨业英勇抗辽,因屡建战功,加封为忠孝王,又受赐金鞭一把,值殿巡察,代皇帝惩处邪佞。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杨家将 (1983).豆瓣电影.2023-12-12
杨家将 杨家将 (1985).豆瓣电影.2023-12-12
杨家将 (1992).豆瓣电影.2023-12-12
寇老西儿 (1997).豆瓣电影.2023-12-12
穆桂英挂帅 (2012).豆瓣电影.2023-12-12
忠烈杨家将 (2013).豆瓣电影.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