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江淹

江淹

江淹(444年—505年),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县)人。南朝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历仕刘宋、齐、梁三朝。

江淹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好学且少与人交游。早年受到高平(今属山东省)人檀超的赏识,成为其座上宾。二十岁时投身始安王刘子真门下,初仕镇江市(今江苏镇江)从事。南朝宋泰始二年(466年),转投建平王刘景素,成为其师爷。累迁巴陵王国左常侍。因反对刘景素谋反,被贬吴兴县令。昇明元年(477年),宰相萧道成久闻其才,将江淹召回任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江淹一心辅佐萧道成,得到其重用,历任记室参军事,兼东武县令,参与草拟诏书册令,并撰写国史。南齐隆昌元年(494年),江淹任御史中丞,奉丞相萧鸾之令,接连弹劾中书令谢础、司徒左长史王绩等人,稳定朝政,得到萧鸾欣赏。建武元年(494年),萧鸾登基称帝,江淹改任车骑临海王长史,后累迁廷尉卿、秘书监等职。永元二年(500年)三月,平西将军崔慧景起兵围困建康(今南京),时任皆去投靠,江淹却称病不出,后崔慧景兵败被杀,江淹被赞有先见之明。萧宝卷末年(501年),江淹微服投靠起兵反叛的萧衍,得其重用,任冠军将军,后迁任吏部尚书。南梁天监元年(502年),江淹累迁为散骑常侍,受封临沮县开国伯,不久又改封为陵侯。天监四年(505年),江淹去世,终年六十二岁。梁武帝为他穿素服致哀,并赠钱三万、布五十匹。谥号宪伯。

江淹少有文名,晚年才思微退,留有“江郎才尽”的历史典故。江淹现存诗歌一百四十二首、辞赋二十八篇,其诗歌幽深奇丽、长于拟古,以《杂体诗三十首》最为知名。又擅长抒情小赋,善写悲情,尤以《恨赋》《别赋》为最著名。作品有 《江文通集》传世。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认为,江淹在文学方面通晓多种诗歌形式,擅长模仿,像王微一样有着极佳的诗歌表现力,达到了类似谢朓那样的成就。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江淹出生于刘宋元嘉二十一年(444年),祖父江耽,历任丹阳令,父亲江康之,曾任南沙县令,文采斐然,生母刘氏。江淹年少时家境贫穷,十三岁那年丧父,靠打柴为生,与母亲相依为命。江淹从小爱慕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不喜欢经学训,而醉心诗词歌赋。他勤奋好学,性格宁静,很少与人来往交游,早年受到高平(今属山东省)人檀超的赏识,经常成为他的座上宾,礼遇深厚。

仕途坎坷

南朝宋大明七年(463年),二十岁的江淹外出游学建康(今江苏南京),教授始安王刘子真“五经”,当时他写作了一首诗歌《侍始安王石头城诗》,流露出对始安王安危的忧虑之情。同年,江淹出任镇江市(今江苏镇江)从事,步入仕途,后转任奉朝请。建平王刘景素喜欢结交有才华的士人,南朝宋泰始二年(466年),江淹转入刘景素在南兖州区师爷,成为其幕僚。后来扬州市县令郭彦文犯罪,其供词称江淹曾经收受贿赂,江淹因此被下狱。他在狱中上书为自己申辩,刘景素看过江淹的书信,当天就将其释放。不久,江淹被提拔为南徐州秀才,因在朝廷对策时被位列上等,很快改任建平王府主簿、巴陵王国左常侍。

刘景素担任荆州刺史期间,江淹跟随他到荆州(今湖北荆州)上任。宋少帝即位后,不理朝政,刘景素独揽长江上游权柄,众人劝他兵变篡位。江淹持反对意见,经常劝阻,刘景素想要称帝,对此置若罔闻。后来他镇守京口,江淹被任命为镇军参军,兼南东海郡丞。刘景素与其亲信密谋叛乱,江淹预感祸端将至,于是作十五首诗句委婉劝诫。恰逢东海太宗陆澄因丧事离任,江淹认为作为郡丞,自己理应代理太守之职,而刘景素却指定柳世隆,江淹多次要求担任东海太守,激怒了刘景素,因而上报吏部,将江淹贬为建安吴兴县令。

辅佐萧道成

江淹在吴兴县做了三年县令,期间刘景素起兵反叛,兵败被杀。昇明元年(477年),时任宰相的萧道成执掌朝政大权,他久闻江淹的才能,将其召回担任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没过多久,荆州刺史沈攸之发动兵变,萧道成询问江淹面对当下天下纷乱局势应该如何应对。江淹以秦末时期的项羽败于刘邦和三国时期的袁绍败于曹操举例,证明得天下“强在品德而非显赫”,请萧道成不必忧虑。萧道成听过太多类似的话,令江淹继续分析。江淹便直言,萧道成英勇睿智、仁厚宽恕,是取胜的先决条件。天下贤能人都归心于他,这是取胜的基础。而敌人则狭隘刻薄、士气涣散、得不到支持,孤军深入。就算人数众多,却难免失败。

听完江淹的分析,萧道成笑称他夸大其词。后来桂阳王刘休范叛乱,朝野内外十分忧虑,诏书颁布后无人来草拟,萧道成引荐江淹进入中书省,起草文书公告、军事文件。升明三年(479年),萧道成升任相国,任命江淹为记室参军事。同年四月,宋顺帝禅位于萧道成。萧道成登基称帝,建立南齐,改元建元,是为齐高帝。南朝齐建元元年(479年),江淹担任骠骑将军豫章王萧嶷的记室参军,兼东武县令,负责处理诏书典册,编修国史。一年后,朝廷设立设立史官职位,江淹与司徒左长史檀超一同担任。江淹所制定的规章都被左仆射王俭否定,所著作品未能广为流传。没多久,年仅三十五岁的江淹升任中书侍郎。王俭称他未来担任尚书三公可期。

为官严正

永明元年(483年),江淹升任骁骑将军,掌管国史修撰。其后出任建武将军、庐陵内史,三年后被诏回京,兼任尚书左丞,国子博士。隆昌元年(494年)秋七月,南齐少帝萧昭文即位,江淹担任御史中丞。时任丞相萧鸾,认为江淹曾在尚书省任职,管理的非常好,现在他担任御史中丞,定能震摄百官。江淹嘴上自谦,却开始弹劾官员。他弹劾中书令谢础、司徒左长史王绩、护军长史庾弘远因长期疾病不理政务,又弹劾前益州刺史刘悛、梁州刺吏阴智伯贪污受贿罪,将这些官员全部送交廷尉处置。此外,临海知府沈昭略、永嘉太守庾昙隆以及各地官员都被江淹接连弹劾,朝廷因此安定。萧鸾大喜,夸赞江淹是自宋代以来,独一无二的严正的御史中丞。

先见之明

建武元年(494年)冬十月,萧鸾废帝登基,改元建武,史称萧鸾。江淹改任车骑临海王长史,后累迁廷尉卿、给事中,没多久转任冠军长史、辅国将军。后来江淹出京担任宣城市太守,四年后返回京城担任黄门侍郎步兵校尉,接着任秘书监。永元二年(500年)三月,平西将军崔慧景起兵叛变,率军包围建康,建康城内的官吏见机都去投奔效忠,江淹却称病在家,置身事外。后来崔慧景兵败被杀,世人都敬佩江淹有先见之明。

改投萧衍

萧宝卷末年(501年),朝廷任命江淹以秘书监之职兼任卫尉,他坚决辞职未获准,不得不就任。江淹告诉他人,众所皆知,自己无法胜任卫尉之职,让他兼任只是虚名而已。没多久,江淹又担任领军王莹的副职。同年,征东将军萧衍起兵反叛,叛军一路势如破竹,打到新林(今江苏南京市西南)时,江淹脱去官袍换上便装,前去投奔萧衍。萧衍任命江淹为冠军将军,兼秘书监,后又兼任司徒左长史。中兴元年(501年),江淹迁任吏部尚书。一年后,他转任相国右长史,仍旧担任冠军将军。

晚年生活

南梁天监元年(502年),江淹累迁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受封临沮县开国伯,食邑四百户。江淹告诉自己的家族子弟,自己已经享受够了功名富贵,正是应该功成身退的时候。同年,江淹因病迁任金紫光禄大夫,改封醴陵侯。天监四年(505年),江淹去世,终年六十二岁。萧衍为其穿素服致哀,并赠钱三万、布五十匹作为办理丧事之用。给江淹上谥号为宪伯。

个人作品

作品名录

据《梁书·江淹传》记载,江淹总共著述有百余篇作品,自己编撰为前后两集,另有《齐史》十志,一起流传于当时。《隋书·经籍志》四记载,江淹有《江淹集》 九卷,梁二十卷。《江淹后集》十卷。《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均记载有《江淹前集》《后集》各十卷。《江淹后集》十卷、《齐史·十志》今已失佚,有明代人胡之骥所注《江文通集汇注》,此乃江淹作品唯一的注本。另外有明代人汪士贤辑《汉魏诸名家集》本《江随陵集》二卷、张薄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江疆陵集》二卷。《四部备要》收录了清乾隆时期梁宾辑《江文通集》的版本,内容包括赋篇一卷、文集二卷、骚乐府诗一卷。江淹的文学作品主要以诗歌和辞赋为主,他现存诗歌一百四十二首、辞赋二十八篇,其中拟古诗如《杂体诗三十首》最为知名,以下列举部分作品:

创作特点

江淹的文学作品,主要有以下几个创作特点:

以哀取胜

江淹善于写“愁”,他的作品弥漫着浓郁的悲愤。江淹最知名的两篇《恨赋》与《别赋》,写得都是愁与恨,他的诗歌也离不开一些悲愤哀怨的词语。以《望荆山》为例,其中“悲风桡重林,云霞肃川涨。岁宴君如何,零泪沾衣裳。玉柱空掩露,金樽坐含霜。一闻苦寒奏,再使艳歌伤。”有“悲”有“泪”有“伤”,这些哀伤的词语,在学者曹道衡看来,既包含着江淹仕途失意的怨恨,也掺杂着背乡离井的愁思。

擅长摹拟

江淹所作五言诗,最明显的创作特点就是“善于摹拟”,其中《杂体诗三十首》是典型代表,其模仿了自汉代的《古别离》到刘宋汤惠休时期,三十位名家创作的五言诗。“杂体”之名也因此而来。江淹摹拟的主要方法是化用前人诗句,例如其摹拟晋朝田园诗人陶渊明的《陶征君田居》:“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丁福林认为,这首诗将陶渊明的形神和思想都揣摩得十分逼真,甚至被苏轼误以为是陶渊明原作而和之。

具有抒情色彩

江淹的作品往往蕴含着强烈的感情,这与他的人生际遇不可分割。如其《卧疾怨别刘长史》,“凭景魂且谧。卧堂怨巳生……但见一叶落。哀恨方未平。”除了惜别之情外,还夹杂着生世坎坷的感叹。又如江淹丧妻后所作《悼室人》诗十首,这首诗以民歌中描绘四季相思的形式,表达了他对妻子逝去无尽的悲伤。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变化,结合幻想与现实的交织,将诗人深深的思念和痛苦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学者曹道衡认为,这可谓是一首在悼念诗中独具特色的作品。

人物成就

政治成就

江淹一生历仕刘宋南齐南梁三朝,初仕始安王刘子真南徐州从事,后辅佐建平王刘景素。他在政治上一向抱着审慎的态度,在刘景素露出谋反意图时,极力劝阻,最终被贬为吴兴县令。萧道成执政后,江淹一心辅佐萧道成,成为其亲信,年仅三十五岁就升任中书侍郎,江淹在南齐仕途顺畅,累迁骁骑将军御史中丞秘书监等职位。南朝齐走向末路时,江淹当机立断,微服改投起兵的萧衍,得到萧衍重用,担任冠军将军。萧衍登基称帝后,江淹担任吏部尚书,最后还获封醴陵侯,善始善终。学者钟易翠认为,江淹以一介贫寒士卒出身,累仕三朝而功成身退,在朝代更替以及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身显贵,又令家族兴盛,还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济阳江氏在南朝的政治存在。

文学成就

辞赋

江淹在中国文赋文学上具有显著地位,历朝历代赋论、赋选著作都对江淹的辞赋十分重视。例如元人祝尧的《古赋辨体》,清人张惠言的《七十家赋钞》等等,江淹都有辞赋入选。江淹的辞赋几乎都是抒情咏物赋,对情感赋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他所作《恨赋》《别赋》在学习前人包括屈宋、汉魏赋家以及晋宋辞赋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古典的创作方式与新潮的倾向,形成了自己辞赋创作的核心理念。《恨赋》《别赋》是一种集成式的文学创新,将某一特定情感贯穿全文,在描写事物中倾注了全部情感,反映出赋由体物为主向以抒情为主的发展趋势,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琳在《六朝辞赋史》中指出,江淹尽管擅长仿古,却不于古,展现出明显的创新意识。和鲍照等作家一道,为逐渐式微的文赋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其再次焕发异彩。学者韦晖认为,其可谓六朝第一流的辞赋家。

此外,江淹的辞赋传承了汉赋中的两大主题:“贤人失志”和“咏物”。他进一步将这些主题发展成了以描绘内心情感为主的抒情小赋,融入了自身人生遭遇,赋予了作品整体上的“悲情”风格。江淹特别擅长刻画这种“悲”情,其《恨赋》和《别赋》,就是其“悲情”作品中的代表。学者刘江艳在《江淹辞赋研究》一文中提出,他的辞赋在艺术风格上展现了悲壮有力的气息,同时也在古典意境中散发出一股清丽之韵,扫除了当时赋坛上流行的低俗氛围,代表了当时辞赋的高水平。江淹还擅长模拟,他将自己关于模拟的文学理论,包括文学与地域关系、温柔媚俗的文风对文坛的负面影响以及“贵古贱今”等多个方面,融入诗歌创作,又对后人辞赋创作有指导意义。江淹描写女性题材的辞赋如《倡妇自悲赋》,学者韦晖认为,比起汉魏赋家描写更加艳秀,带有轻艳色彩的赋作,对梁陈时代官体赋风的衍变有着重要的诱导与助力。清代学者孙梅认为,江淹在赋体骈化进程中,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江淹处于元嘉文学向水明文学过渡时期,他的辞赋有气骨,一扫南梁文坛弥漫着的浮靡之气。

诗歌

江淹现存诗歌有一百四十二首,主要以五言律诗为主,题材分为拟古、咏史、游仙、悼亡等。其作品《杂体诗三十首》,所模拟的题材具有较大的价值,被南朝梁萧统收录在《昭明文选注析》中,为《文选》的诗歌立目提供了借鉴。江淹的《杂体诗三十首》在模拟对象的分布广泛及时代的跨度长久等方面,远胜他之前的拟古作家,在《文选》收录拟作总数中占据一半之多,可见江淹的拟古之作在中国诗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不仅将拟古诗这一特殊题材发扬光大,还用创作实践客观形象地阐明了五言古诗的流变,钟嵘诗品》云:“文通诗体总杂,善于拟。”对江淹拟古体诗给予高度评价。其后历代评论家对江淹拟古之作也大多持褒扬,如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有言:“拟古推江文通最长,拟明似渊明,拟康乐似康乐,拟左思似左思……”

江淹的诗歌笔力雄健,又有秀逸,兼具两个时代诗人的不同风气。学者曹道衡在《论江淹诗歌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提出,江淹的《杂体诗三十首》,用拟作的方法显示了三十位不同诗人的艺术成就,十分有参考性,在文学史研究上有不可忽视的价值。此外,江淹诗歌的另一个题材游历诗,如《望荆山》《赤亭渚》等,虽是描写其个人生活经历和感情变化,却也能从侧面展现那个时代的政治风貌。江淹的游历诗中还有对闽中山水的描绘,首次以艺术形式展现了闽地的真实风貌,深化了人们对边地的认识,扩展了山水游历诗歌的主题,开拓诗歌领域。而江淹赠和之作,如《贻袁常侍》《郊外望秋答殷博士》等,反映了由元嘉诗风向永明诗风过渡的倾向。

人物评价

梁书》记载,江淹年少时以文章显达,晚年才思微退,时人都称其江郎才尽。

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认为,江淹在文学方面通晓多种诗歌形式,擅长模仿,像王微一样有着极佳的诗歌表现力,达到了类似谢朓那样的成就。

隋朝时期大臣吏部尚书姚察,夸赞江淹的作品言辞雄壮,与时相符,能保持深沉与平静,内心素养卓越,能够在名位上始终恪守,确实值得称道。江淹不是先知,却能在末代获得崇高的赏识和晋升,这实属不易。

南宋诗论家严羽认为,拟古诗属江淹最为擅长,拟陶渊明似陶渊明,拟康乐似康乐,拟左思似左思,拟郭璞似郭璞。

清代诗人施补华认为,江淹是一代清才,神腴骨秀,其所作《杂拟》三十首,可以为后人作拟古诗的方法提供规范。

清末民初思想家章太炎认为,江淹的辞赋可与刘宋文学家鲍照想媲美,且用词清丽尤胜过鲍照。

人物关系

轶事典故

文通残锦

江淹年少时以文辞扬名,到晚年才气稍减。他自称就任宣城太守时,曾在禅灵寺附近的河洲边留宿,半夜梦见一个名为张景阳的人,要求江淹将自己曾经寄存在他那里的一匹锦归还。江淹掏出几尺,此人大怒,就剩这么点,最终没有将几尺锦拿走。从那时起,江淹的作品便一蹶不振。

江郎才尽

江淹称一次自己曾在冶亭过夜,梦见一男子自称郭璞,要求归还自己曾经放在他这里的一支笔,江淹摸出一支五彩笔递给了他。此后,江淹再也写不出好句子。当时的人都认为他才思竭尽了。这便是“江郎才尽”这一典故的由来。

文字解谜

永明三年(485年),江淹兼任尚书左丞时,襄阳市有人挖开一座古墓,从墓里挖出玉镜和竹简古书,字迹已经无法识别。王僧虔善于识别各种文字,却也看不明白,只是说像是蝌蚪文字。江淹便以蝌蚪文字来推究,认为这墓是姬静以前的东西,而竹简几乎和新的一样。

貂蝉冠饰

江淹年少时丧父,靠砍柴养活母亲,曾在砍柴的地方见到一顶高官所戴的貂蝉冠饰,准备将其卖了换钱,供养母亲。江淹的母亲认为这是上天赐予的吉祥之兆,以他的才干品行,不会长久贫贱,可留着等当了侍中自己戴。后来江淹母亲所说果然应验。

墓葬信息

江淹墓

江淹墓,位于民权县程庄镇岳庄村西。该墓地始建于南梁,墓地周围种有茂密的树木,两侧各有石碑,一边纪念江淹的生平,另一边记录了后氏的重修碑记和名单。墓冢近乎圆形,直径为6.5米,高有2.3米。冢前还有一通成化年间的幕碑。书“齐疆陵侯金紫光禄大夫江文通之墓”。江淹墓已被列为商丘市文物保护单位。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凤囚凰.豆瓣电影.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