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滑舌鳎(学名:Cynoglossus semilaevis),别名半滑三线舌鳎,红裸翼鲷等,是鲽形目舌鳎科舌鳎属的一种大型鱼类,是中国传统的名贵鱼类,生长性状优良,抗病性强,是一种理想的增养殖对象。
半滑舌鳎分布于朝鲜、韩国西海岸与西南海岸与中国沿海地区。在中国分布广泛,以渤海、黄海居多。半滑舌鳎可终年生活在沿岸海区,无远距离洄游。。雌鱼体长达80厘米,体重为2.5-3.0千克;雄性个体较小,体长达30厘米、体重0.3千克-0.4千克。鱼体背腹扁平,呈舌状,背臀鳍和尾鳍相连,体表呈黄褐色或灰褐色;头部颇短,眼很小,均在左侧,眼间隔宽;口弯曲呈弓状,左右不对称,半滑舌鳎属秋季产卵型鱼类,在自然海域,产卵时间从8月下旬至10月上旬。
2020年,半滑舌鳎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等级为数据缺乏(DD)。它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常量、微量元素与不饱和脂肪酸,容易消化吸收,老幼皆宜,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形态特征
体型体色
雌鱼的体长达80厘米,体重为2.5-3.0千克,雄性个体较小,体长达30厘米,体重0.3千克-0.4千克。体较长,背腹扁平,呈舌状。无眼侧无侧线;有眼侧侧线3条,侧线鳞115-148行。鳞细小,有眼侧被栉鳞,无眼侧被圆鳞,头前部鳞片变为绒毛状小突起,光滑呈乳白色;脊椎骨节数59节。它们再生能力极强,切掉1/3仍可再生恢复。
头部
头部、吻部短,前端微呈圆形,后下方的钩状突短,终止于有眼侧前鼻的下方。眼小,在左侧,上眼前缘在下眼前方,上眼至背鳍基底间的距离约为头长的3/7。眼间隔宽,且宽于眼径。在有眼侧,有管的前鼻孔在下眼前方,无孔的后鼻孔在眼间隔前部;在无眼侧,二鼻孔较小,管甚低。口弯曲呈弓状,左右不对称,无眼侧更弯。口角后端终止于下眼后缘的下方或稍后。无眼侧的牙细小,排列呈带状;有眼侧无牙。鳃孔窄,鳃盖膜左右相连。鳃耙退化,仅为细小尖突。肛门在无眼侧。
鱼鳍
背臀鳍和尾鳍相连,尾鳍尖形,体表呈黄褐色或灰褐色,奇鳍呈黑褐色,边缘淡色。背鳍及臀鳍均与尾鳍相连续,鳍条均不分枝,背鳍起点在吻部前端的背方,在中侧线前端延长线上方。臀鳍起于鳃盖后下方。仅有眼侧有腹鳍,以膜与臀鳍相连:尾鳍尖形。背鳍鳍条115-125根,臀鳍鳍条91-98根,腹鳍鳍条4-6根,尾鳍鳍条10根,无胸鳍。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半滑舌鳎分布范围很广,属暖温性的近海底层鱼类,分布于朝鲜、韩国西海岸与西南海岸与中国沿海地区。在中国分布广泛,以渤海、黄海居多,东海和南海较少,在山东省、河北省、辽宁省、浙江省沿海也有分布。
栖息环境
半滑舌鳎可终年生活在沿岸海区,无远距离洄游。其适温范围广,为4℃-30℃,幼鱼在5℃时尚能摄食。适盐范围16%-32%;pH值7.8-8.6最合适;溶解氧高于4毫克/升。
生活习性
活动特点
半滑舌鳎通常生活在水深5-15米浅水区。它们性孤僻,集群性不强,平时分布较分散;行动缓慢,活动量较小,除寻找食物外,通常潜伏在海底泥沙中,只露出头部或眼睛。
摄食习性
半滑舌鳎在自然海区主要以底栖虾类、蟹类、小型贝类及沙蚕类等为食。它们摄食方法较为特殊,因其口在侧下位,摄食时会先将食物压住,采用腹面吸吞式的方法摄食,并不跃起。这种习性使其主要在水底摄食,无法在水层中央或上层摄食。它们亦不会互相残食。
生长繁殖
幼鱼成熟
半滑舌鳎性成熟后雌鱼体长最大可达82厘米;雄鱼最大体长约42厘米,最小体长约19.8厘米,其中以21-31厘米的个体占绝对优势。自然海域中,性成熟年龄通常为3龄,不同种群的性成熟年龄可能有所差别。此外,不同生活阶段的雌、雄比不同,但雌性都多,且该比值随着性腺的发育而变化。一般情况下雌:雄比为1.6:1;在产卵前期7月中旬至8月中旬期间。该比值为4:1,在8月中旬至8月下旬期间,该比值变为2:1;产卵期时比值为1.2:1。
在自然水体中,半滑舌鳎的生长期通常在5-8月与10-11月,通常3龄以前生长速度快,最旺盛时期为初次性成熟前,性成熟后生长变慢。12月至翌年4月,由于水温较低,半滑舌鳎处于洄游越冬和洄游索饵阶段,由于摄食量少所以生长缓慢。8-10月进入成熟产卵期,摄食显著减少,繁殖消耗能量,也影响它们的生长。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半滑舌鳎的年生长量可超过0.5千克,一般体长10厘米的鱼苗经4-5个季度的养殖即可满足上市要求(0.5-0.8千克)。
亲鱼繁殖
半滑舌鳎1年性腺成熟1次,性腺分批成熟。雌性生殖腺很发达,怀卵量很高;雄性精巢体积小,不发达。体长为56-70厘米的性成熟雌鱼,卵巢重量通常为100-370克,相对怀卵量为9万-26万粒;而性成熟雄鱼的精巢体积或重量只有成熟卵巢的1/900-1/200。
半滑舌鳎属秋季产卵型鱼类,其产卵场分散,相对中心产卵场分布在河口附近,水深8-10米。它们多次产卵,在自然海域,产卵时间为8月下旬至10月上旬,9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黄、渤海区的繁殖季节相差约半个多月。产卵一般在半夜前后,发育正常的亲鱼产卵时间有规律,前后误差在0.5小时之内。发育不正常时,产卵时间无规律,白天也可能产卵。半滑舌鳎的亲鱼在产卵期仍可摄食,产卵前摄食量少,产出后即恢复摄食。
人工培育的亲鱼,由于个体发育不同步,可从7月开始产卵,至12月甚至翌年1月结束。每条雌鱼可产卵5次以上,产卵期1个月左右。雄鱼排精量少,多次排精,排精时间1-2个月。
人工养殖
养殖技术
半滑舌鳎养殖场的选择十分重要,水源丰富、水质状况良好、交换水含氧量较高的地区是很好的选择。可以选用室内大棚、工厂化养殖,半滑舌鳎对养殖池形状结构没有特殊要求,养殖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的养殖池一般也可用于它们的养殖。也可利用虾池、池塘等进行室外养殖,最好在池内加挖环形沟,以利于越冬度夏。池水应注意保持一定的交换量。半滑舌鳎的放养密度根据水质条件而定。注意测定水温,以保证池底水质清洁为准。
半滑舌鳎食物层次低,易于接受配合饲料。体长超过20厘米时可自行加工直径为2毫米的配合饲料进行投喂。用料主要有粉末饲料、野杂鱼、小虾、贝类等。半滑舌鳎生性游动缓慢,在池中分布极不均匀,因此对配合饲料的投喂要求较高。
半滑舌鳎分批多次产卵,卵为球形浮性卵,每尾雌鱼采卵量约200毫升/次,受精卵密度为40万-50万个/平方米,孵化水温22-23℃,盐度30左右,光照100-500lx,连续微充气,在集卵箱内流水孵化20小时左右,至出现完整胚体近孵出时收集。
养殖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对半滑舌鳎进行人工育苗技术研究以来,已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半滑舌鳎被认为是中国具有高潜力的工厂化和土池养殖海水物种之一,养殖前景极为广阔。半滑舌鳎具有活动区域小、体型大、生长快等优良特征,经济价值高,备受欢迎,是一种理想的增养殖对象。2012年,中国北方半滑舌鳎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取得重大进展,规模化育成达到百万尾商品苗种的水准。半滑舌鳎的工厂化养殖模式大致上分为两种,其一是开放式流水养殖,另一种是封闭式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后者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水产养殖界人士的关注与重视。
病害防治
半滑舌鳎常见疾病、症状、防治方法见下表: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关于半滑舌鳎种群数量的信息较少。在中国渤海,其拖网出现频率在1959年至1992年间有波动,例如1959年为29.1%,1982年为12.1%,1992年为35.6%。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过度捕捞和污染,其野生种群数量显著下降。尽管其人工养殖取得了成功,但野生种群是否增加尚不清楚。2020年,关于半滑舌鳎种群规模和趋势缺乏研究,无相关数据。
保护级别
2020年,半滑舌鳎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等级为数据缺乏(DD)。
致危因素
面临的主要致危因素包括过度捕捞、病原感染。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物种一直被过度捕捞。人工养殖尤其是幼鱼,受到各种细菌病原体感染的负面影响。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半滑舌鳎是中国传统的名贵鱼类,其生长性状优良,抗病性强,内脏团小,肉多刺少,细嫩鲜美,营养丰富,老幼皆宜,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2007至2009 年期间,中国累计生产半滑舌鳎苗种 1.25 亿尾,商品鱼约 2 万吨,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 43亿元,年产值达15 亿元。这也带来了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养殖年产量达到了 6000~7000 吨,但仍无法满足当时的市场需求。2016年,中国半滑舌鳎产量为 5945.7吨,占鲆鲽类产品总产量的比为 10.8%,与2015 年同比增长 82.4%,与2014年同比增长24.3%。
营养价值
半滑舌鳎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鱼体肌肉组织脂肪中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高于三分之一,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超过一半。DHA有助于人体脑细胞的生长发育,可防止心脏病及多种疾病,在半滑舌鳎的肌肉中,该种物质的相对含量可达3.2%。此外,它们肉中含有丰富的常量与微量元素。
研究价值
半滑舌鳎是世界上第1个测定了全基因组序列的鲽形目鱼类。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研究半滑舌鳎,半滑舌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繁殖生物学、野生种人工驯化、苗种培育技术等方面。2014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所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合作,联合完成半滑舌鳎的全基因组测序。
参考资料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11-26
Half-smooth Tongue Sole.IUCN.2023-12-12
Half-smooth Tongue Sole.ITIS.2023-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