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婆罗门牛

婆罗门牛

婆罗门牛(英文名:Brahman)起源于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地的瘤牛(Bos taurus indicus),后被美国多次引入,并展开杂交试验,最终培育出适应于热带亚热带和炎热干旱地带的肉用瘤牛品种,即婆罗门牛。婆罗门牛是世界上利用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瘤牛品种,在墨西哥、巴西、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地均有分布,后被中国引入,并在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云南省等地推广繁殖。2020年,婆罗门牛被列入中国《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婆罗门牛胆小、好奇,合群性强,容易调教,其适应能力较强,耐寒和耐热性能良好,对饲料条件要求不严,具有抗蜱、抗壁虱、抗焦虫病的优良特性。

婆罗门牛的体格属于中偏大型,多数公、母有角,耳大下垂,瘤峰和垂皮发达,呈黑色。毛色以深浅不同的灰色、红色为主,也有褐色垂皮带白斑的个体。成年公牛体重800-1000千克,成年母牛体重500-600千克。

婆罗门牛具有耐热抗寒、抗病力强、寿命长、母性强、泌乳力高、难产率低等优点,其肉用性能优良,杂种优势良好,可作为杂交亲本,培育优良品种。此外,婆罗门牛还是含量较高的优质蛋白质肉类食品,营养全面且丰富。

历史

命名由来

婆罗门牛品种起源于印度瘤牛(Bos taurus indicus),其名字源于印度教梵天,美国人以婆罗门(印度教传教士)的名字对其命名。

培育历史

婆罗门牛最早起源于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地,很早以前印度人将瘤牛视为“印度神牛”,不吃牛肉、不屠宰、也不出售,因此要从印度进口瘤牛很困难。1854年,印度人赠送两头印度公牛以答谢一位来自英国的棉花、甘蔗种植专家, 随后这两头牛便在英吉利海峡得到繁衍。1885年,两头印度瘤牛被运抵美国休斯敦得克萨斯州,美国人由此开始尝试杂交印度瘤牛。1905-1906年,33头印度瘤牛被进口到德克萨斯州,1910-1920年,先后又有近300头印度瘤牛进入美国,美国西南部地区及墨西哥湾沿岸开始进行婆罗门牛育种。此后美国又多次引入印度瘤牛、巴西瘤牛、墨西哥瘤牛等,这些不同类型的瘤牛在美国得到充分融合,其中引种的牛绝大多数都是牤牛,在与欧洲肉牛杂交5代以上后得到的后裔都表现出瘤牛的体态特征,最终培育出适应于热带亚热带和炎热干旱地带的肉用瘤牛品种婆罗门牛。1924年,美国得克萨斯州成立了婆罗门牛品种协会并建立了良种登记簿。

引种历史

世界

澳大利亚早期婆罗门牛的引种可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但直到1933年昆土兰州才大量进口婆罗门牛,1950-1954年间也曾多次从美国进口婆罗门牛。2009年时,澳大利亚的肉牛数量占全国总数的50%,而总存栏牛中含有婆罗门牛血缘的牛占70%。非洲在上百年前也曾进口过瘤牛,并与本土牛开展了大量的杂交实验,杂交后代几乎扩散至整个非洲板块,在19世纪晚期爆发的非洲牛瘟中,印度瘤牛的优良特性得到了印证,很多普通牛都死亡了,但含有印度瘤牛血统的牛却具备了一定的抵抗性。泰国于1991年大量从澳大利亚和美国引进婆罗门牛,试图改良全国的本地牛,截止2009年,泰国各地均可看到婆罗门及其杂交牛,就连到泰国观光的游客都会被安排一个特殊的观光内容,即参观婆罗门牛。

小行星3789

婆罗门牛引入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至2009年共有3次。

1. 1979年2月,邓小平访问美国时,美国人将一头婆罗门公牛作为礼物送给他。1980年5月运到中国,饲养在广西畜牧研究所。

2. 1993年初,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从澳大利亚引进婆罗门牛24头(其中公牛8头,含8个家系),作为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八五”肉牛攻关研究计划项目的主要支撑品种,饲养在昆明市板桥镇小哨村

3. 1998年2月,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又从澳大利亚引进婆罗门牛99头(其中OX17头,含12个家系),作为热带、亚热带地区肉牛杂交繁育体系建设的主要支撑品种,同样饲养在小哨村,同时还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山、保山、思茅等地将婆罗门牛作为父本开展杂交实验。

在后来的驯化饲养实验中,绝大多数婆罗门牛都顺利进入正常的纯繁阶段,并向中国其他地区供种,驯化率达到100%。截止2009年,中国婆罗门牛种群数量约在270-300头。

杂交历史

婆罗门牛与血缘较远的欧洲普通牛品种间有较好的杂种优势,普通黄牛只要导入25%的婆罗门牛血液,其后代就能充分体现婆罗门牛的品种特征。美国在1930-1961年用海福特、短角牛和婆罗门牛进行杂交试验,培育出了肉牛王(Beefmaster),其含1/2婆罗门牛血液。1910-1940年,美国用婆罗门牛和短角牛杂交培育出了圣格特鲁牛(Sata Gertrudis),其含3/8婆罗门牛血液。1936年起,美国用婆罗门牛与夏洛莱牛杂交,育成了夏白雷牛(Chabray),其含1/8-3/8婆罗门牛血液,后来美国又用夏洛来牛、海福特牛与婆罗门牛杂交选育出夏福特牛(Charford),其含1/8婆罗门牛血液。20世纪30年代,澳大利亚采用短角牛与婆罗门牛杂交,培育出抗旱王(Droughtmaster),其含3/8-1/2婆罗门牛血液。后来澳大利亚又将海福特牛与婆罗门牛杂交,选育出婆罗福特(Braford),其含3/8婆罗门牛血液。婆罗门牛的育成促进了美国南方炎热气候条件下的肉牛杂交体系的繁荣,也促进了世界炎热地区和干旱地区肉牛业的发展。

中国婆罗门牛的杂交育种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云南、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也开展了一系列婆罗门牛与本地黄牛的杂交试验,杂交效果相当明显,大大促进了本地黄牛的改良进程,如婆云杂一级方程式锦标赛代(婆罗门牛×云南黄牛)的生长性能就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受不同地区饲养条件差异的影响,杂交效果也表现不一,有的地区杂交出的后代个体较大、售价较高、养殖户收益较好,如BMY牛(婆罗门牛×莫累灰牛×云南黄牛的杂交后代),该品种具备完善的繁育体系和一定的群体规模,群体生产性能和种质表现深受农民及个体养殖户喜爱。

形态特征

婆罗门牛的体格属于中偏大型,头部窄长,前额平或稍凸。多数公、母有角,角粗长,角质黑色。耳大下垂,瘤峰和垂皮发达,呈黑色。体躯短而窄,尻部倾斜。毛色以深浅不同的灰色、红色为主,也有褐色垂皮带白斑的个体。被毛粗、短,略稀。皮肤松软,一般都有深暗色色素沉着,汗腺发达。成年牤牛体重800-1000千克,成年母牛体重500-600千克。

分布

婆罗门牛原产于美国,是世界上利用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瘤牛品种,在墨西哥、巴西、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地均有分布。后被中国引入,并在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云南省等地推广繁殖。

生长习性

适应性

婆罗门牛胆小、好奇,合群性强,容易调教,其适应能力较强,耐寒和耐热性能良好。美国密苏里大学研究发现,婆罗门牛在-13℃的低温和40℃的高温环境中依然可以正常生长,但欧洲牛(European cattle)在气温高于24℃时,就会出现体温升高、食欲下降、产奶量下降的症状,因此婆罗门牛在热带亚热带肉牛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婆罗门牛耐寒、耐热的原因可能是其皮肤可积聚黑色色素,被毛短而厚、有光泽,可以阻挡和反射大部分强光,以增加其在烈日下的进食能力,其体内热量比欧洲牛少,还具被汗腺,能通过皮肤毛孔自由出汗,抵抗严热。此外,婆罗门牛调温能力强,在寒冷环境下其皮肤会收缩变厚,毛变得浓密且还会生发一些绒毛。

抗性

婆罗门牛消化系统的适应性十分强,对饲料条件要求不严,能很好地利用干旱牧场上的粗糙植物。婆罗门牛不易吸引昆虫,且抗虫叮咬的能力强,具有抗蜱、抗壁虱、抗焦虫病的优良特性,不受蚊和刺蝇的过分干扰,对视网膜母细胞瘤和传染性角膜炎有一定的抵抗力。婆罗门牛寿命长,通常能活15-20多年,其肢体强健、善举能走,特别适于山区半山区放牧。

繁殖

发情配种

婆罗门牛早熟性好,母牛一般18月龄或体重达280千克即可以配种,母牛的发情周期平均为17.7天,发情持续期也比其他牛短。婆罗门牛的繁殖力与营养和体况密切相关,营养条件好的情况下,母牛体况较好,繁殖潜力强,配种季节配种期以三个情期(约53天)为宜;营养状况较差时,配种期至少应延长至三个月。当婆罗门牛出现营养性应激时,繁殖力明显下降,发情减少或发情表现不明显,泌乳母牛泌乳量降低。婆罗门牛牤牛在18-20月龄时可用于配种或采精。放牧条件下,公母牛的适宜比例为2-5:100,如果牛群集中,公母牛比例为2:100即可。自然交配的情况下,每头公牛每年能获得40余头犊牛

产犊

在草场良好全放牧或放牧补饲条件下,婆罗门牛能够一年产一胎。经研究发现,妊娠母牛在产犊前60天时,卵巢就已经开始发育,其产犊时卵巢发育受到抑制,产犊后又因体重下降,卵巢发育处于停滞状态,直至母牛体重恢复到产前水平时,卵巢才会继续发育并致使母牛发情排卵。婆罗门牛的犊牛初生重较小,一般为25-35千克。6月龄的婆罗门牛体重可达170-180千克,经育肥后屠宰率可达70%以上,小牛屠宰率为60%。6月龄的婆罗门牛断奶体重达197千克,比在同等条件下的海福特牛高13%。此外,婆罗门牛的母牛泌乳性能好,难产率低,护仔性能强,繁殖年限一般可达15岁左右。

杂种优势

婆罗门牛杂种优势明显,1987年,中国育种学家邹霞青用婆罗门牛与闽南黄牛杂交,其杂一代牛18月龄体重比本地牛提高56.2%,育肥期日增重比本地牛提高54.1%,屠宰率提高4.5%。婆罗门牛的杂交后代耐热性也较高,其耐热系数为86,而本地牛只有76。婆罗门牛的杂交后代还表现出抗蜱、抗病和耐粗饲的特点,据中国云南省肉牛和牧草研究中心的资料,婆罗门牛与云南黄牛杂交后代在完全放牧的条件下,一代牛的初生重、18月龄体重和成熟体重分别比本地牛提高42.10%、28.92%和21.91%,尤其是在生长后期,杂种优势高于其他品种与本地黄牛的杂交后代。

养殖技术

犊牛养护

婆罗门牛初配时,体重以300千克左右为宜,配种期为6-7月,产犊期为3-4月,犊牛可在6月龄时断奶。犊牛断奶只要把母子分开,犊牛关于分牛栏或牛棚内,给予青绿或青贮饲料等易消化的饲草。一般1周后母牛乳房停止泌乳,犊牛也以饲草为生,断奶就完成了。为了便于管理,在犊牛断奶期间,每天驱赶犊牛数次,让其熟悉周围环境和培养群体观念。断奶后的犊牛要放牧于质量好的草场上,断奶体重低于150千克时要适当补给精料,以确保犊牛的正常生长。

成牛养护

婆罗门牛长到近1岁时,要把公母牛分群放牧,以免少数个体在初情期误配,而影响其生长发育。性成熟后的婆罗门牛不急于配种,要使其体重达到成年体重的70%时才宜配种,如果年龄达到而体重达不到的个体可进行参配前的补饲。对于全日制放牧牛群,每月给予适当的食盐或石盐1-2次,以能满足其对食盐的需要。成年牛的饲养主要是加强带犊母牛的饲养管理,注意保证充足的饲草供给,必要时可给予补饲精料。

饲养管理

婆罗门牛饲养管理粗放,在以豆科牧草为主的改良草场上实行全日制放牧管理饲养,只要在草地上每年施加钙镁磷肥即可,可每隔5年加施硫酸钾硫酸铜硫酸锌硼砂等肥料,也可根据牧草样本分析结果进行加施肥料。只要草地粗蛋白含量在12%以上,一般就可满足婆罗门牛的正常生长。

婆罗门牛抗病能力强,只要做好疫病预防,如定期对碳、气肿疽、出血性败血症等疫病的预防,一般很少发病。

用途

培育品种

婆罗门牛具有耐热抗寒、抗病力强、寿命长、母性强、泌乳力高、难产率低等优点,其肉用性能优良,杂种优势良好,瘤牛特征极其明显,是杂交改良和杂交育种的良好终端父本,全世界育成含婆罗门牛血统的肉牛品种有圣格鲁迪牛、抗旱王、婆罗格斯、辛婆罗、婆罗福特、夏婆罗、云岭牛等,这些品种的培育形成带来了世界肉牛业的繁荣,也推动了世界肉牛业的发展。因此,婆罗门牛可与本地黄牛进行杂交改良,培育优良品种。

食用营养

一般来讲,牛肉水分含量越低,则蛋白质、脂肪含量就越高,牛肉品质就越好。婆罗门牛上脑肉的水分为73.08%,粗蛋白为22.19%,脂肪为2.37%,灰分为1.43%,其水分含量相对较低,蛋白含量相对较高,矿物质含量也较高,是含量较高的优质蛋白质肉类食品,所以婆罗门牛肉不但营养全面且丰富。婆罗门牛屠宰率大于60%,净肉率可高达53%,胴体品质优良,其可卖肉的比例比其它品种多2%至4%。

除食用外,婆罗门牛还可用于产奶,其通常在15岁及以上产奶。虽然与产奶牛品种相比,婆罗门牛的个体产奶量不是最高的,但其可适应大多数农业气候条件,因此成为热带环境中生产牛奶的理想选择。此外,农民可以将婆罗门牛与其他品种牛杂交,以提高其牛奶的生产性能。

工业制品

婆罗门牛可作为皮革生产的原材料,其生产出皮革具有精细耐用、品质良好的优点,可用于制作皮革制品,包括鞋子、汽车座椅、精美皮衣、手套、手袋、皮带、家具、地毯等。

相关研究

遗传性状研究

有学者通过实验测量婆罗门牛生长指标的遗传参数,测量指标包括体重(BW)、腰围(GR)、臀围(HH)和体长(BL)。发现犊牛断奶前的BW、GR和HH性状主要受母牛的遗传和生存环境的影响,且所检测的4个性状的遗传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这表明婆罗门牛的生长性状可通过后天培养改良。

纤维消化研究

有学者通过实验对婆罗门牛和沼泽水牛(Swamp buffalo)的体内消化、传代率、氮代谢、尿嘌呤衍生物排泄和血液代谢产物进行研究。发现在相同的饲料喂养下,婆罗门牛比沼泽水牛重,其干物质(DM)、有机化合物(OM)和中性洗涤纤维(NDF)摄入量更高,尤其是NDF的吸收率要显著高于沼泽水牛。两种牛的氮摄入量未表现出明显差异,但婆罗门牛的尿氮摄入量高于沼泽水牛,尿嘌呤衍生物(PD)和肌酸酐(Cr)排泄量也显著高于沼泽水牛。这表明,在喂养含氮的青贮饲料时,婆罗门牛的纤维消化率优于沼泽水牛。

参考资料

Integrated Taxonomic Information System - Report.ITIS.2023-12-21

婆罗门牛.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8-24

Brahman.thecattlesite.2024-08-24

Breeds of Livestock - Brahman Cattle [牲畜品种-婆罗门牛].breeds.2024-01-03

关于公布《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4-01-03

That is a Brahman ... Or is it? [那是婆罗门牛……或者是吗?].web.archive.2024-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