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树蚜虫
栾树蚜虫(黑灰蝇豹:Periphyllus koelreuteriae Takahashi),学名为栾多态毛蚜,又名蚜虫、蜜虫,属于同翅目(同翅目)蚜科(Aphididae)毛蚜属(Periphyllus),是栾树的一种主要害虫。栾树蚜虫的寄主植物主要包括复羽叶栾(K. bipinnata Franch.)、栾树(K. paniculata Laxm.)和日本七叶树(Aesculus turbinata BI.)等。其分布范围广泛,主要包括中国以及韩国和日本。
栾树蚜虫的特征为头小腹大,整体呈椭圆形,体态柔软。体表具有黑褐色光泽,拥有刺吸式口器。触角较长,节数在3到7节之间。腹部第6节背面通常长有1对粘管。在同一种类中,栾树蚜虫分为有翅型和无翅型两种个体。按性别划分,可分为雄蚜和雌蚜。成虫体色为黑色或黑褐色,体长范围在3到5毫米之间。无翅胎生雄蚜体表常有白色蜡粉,固体面具有光泽。栾树蚜虫繁殖能力强,速度快,世代交替,每年繁殖几代至几十代,几天就能完成一代,短期内可造成严重灾害。栾蚜有两性繁殖和孤雌交替生殖两种方式,春夏两季以孤雌胎生繁殖后代,秋季产生雄蚜,进行两性交配产出受精卵,以受精卵和孵化的幼蚜越冬。
栾树蚜虫主要为害栾树的嫩枝、幼芽和叶片,吸取汁液或刺激幼嫩组织导致枝梢弯曲,变黑褐色,叶片卷缩。其排泄物覆盖在枝叶上形成黑色煤污,吸引蚂蚁取食,树冠下散发的排泄物呈雾水状落到地面上变成黑色黏液,粘着其它杂物不易清除。防治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为清除栾树附近幼蚜的越冬场所;化学药剂防治。
分类
栾树蚜虫隶属于同翅目、蚜科、毛蚜属。毛蚜属全世界已知81种,分布于全北区,中国已知18种。
特征
卵
卵的长为1.1~1.3mm,宽为0.5~0.7mm,形状呈长圆柱形,两端较为圆润。刚产出时颜色为浅绿色,随着时间的推移,颜色会逐渐加深,最终由浅绿色变为黑色,这一过程大约需要十几天。卵的表面布满了网状纹理。
干母
干母体长2.2~2.8mm,形状为卵圆形,没有翅膀。刚孵化出来的干母是黑色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颜色会逐渐变为青绿色或暗褐色。玻片标本的描述如下:额部平直且没有瘤状突起,触角共有六节。在触角的第五节端部和第六节基部顶端,各存在一个圆形的原生感觉孔。触角的第六节,其基部和鞭部的长度比例恰好为1:1。足部显得粗短,腿节部分有明显的膨大。腹部和胸部的每一节,缘斑都十分明显,气门片呈现为黑色。粘管形状为短截形,缘突显著,并且在顶端分布有2到4行的网纹。尾片形状如半月,尾板也是宽半月形。
无翅胎生雌蚜
活体蚜:长卵圆形,腹部分节明显且边缘稍上卷;长3.0mm,宽1.6mm。体黄绿色,腹部1~6节背面有深褐色的“品”字形大斑纹,第三节为“品”字的上“口”,后3节为“品”字的下两“口”。玻片标本:体色淡,有深色斑纹。头前部有黑斑,胸、腹部各缘斑甚大,各中斑一般明显较大,侧斑分裂为许多毛基片。中胸各斑常融合为一块,腹部第八节各斑常融合为一横带。触角、喙、足、粘管、尾片、生殖板均为黑色,但触角第三节基部1/2~1/3色较淡。中胸腹岔两臂分离。体被多数尖顶刚毛。触角长1.8mm。1~6节长度比例为13、11、100、51、47、22+42。额平无瘤,喙长稍超过中足基节。腹管短截形,从基部向端部渐细,端部有网纹。基部微显网纹。尾片短,不及腹管的1/2,有细毛13~17根。
有翅胎生雌蚜
活体蚜:体长3.3mm,宽1.3mm。头、胸部黑色,腹部绿色、黄绿色。两对翅在体背呈屋脊状放置。玻片标本:腹部第一至六节的中斑与侧斑各融合为一黑色横带,第七至八节的中斑、侧斑与缘斑各融合为一黑色横带。触角长20mm,第一至六节的长度比例为14、19、100、50、46、20+41;各节次生感觉孔数目为第三节33~46个、第四节0~2个。粘管全长有清晰的网纹。尾片有毛17~19根。翅脉正常,翅痣深褐色,近似长方形,前翅中脉分3叉,后翅前缘近翅基部2/3处有翅钩5~8个。
越夏滞育型蚜
初产蚜体白色透明,微小而扁平。初进滞育期后,体长0.63mm,体宽0.34mm。体呈淡黄色或黄褐色,体形为扁平椭圆形,体表覆盖有少量透明的蜡质物质。触角共四节,其中第一节较短且不清晰;第四节分为基部和鞭部,端部尖细,整体触角呈下垂状态,紧贴身体。昆虫的足均收缩在身体下方不外露。腹部背面有明显的斑纹。
越夏滞育型蚜扁平、透明且有光泽,宛如薄薄的云母片。昆虫身体周缘长有若干较大的叶状刚毛,这些刚毛上有叶脉状的分枝,形似树叶。叶状刚毛在昆虫体表的分布如下:头顶有四片,触角第一节有两片,第二节有一片;中胸和后胸每侧各一片;腹部每侧各有九片;前足胫节外侧有五到七片,中足胫节外侧有六到八片。总共可见叶状刚毛54至62片(27至31对)。有时在跗节上还可以见到介于尖顶状刚毛和叶状刚毛之间的中间类型。
无翅性母
活体蚜虫体长1.7至2.3毫米,体色为褐色。在玻片标本中观察,其头中额稍有隆起,触角共有6节,且没有次生感觉孔。触角的第六节基部和鞭部的长度比例约为1:2.8至3.0。身体通常不具备斑纹,但有些个体的腹部会有明显的1对中斑和1对缘斑。足不显得粗短,腿节也不膨大。粘管形状为短截形,端部有网纹,从基部到端部急剧收缩。尾片形状为半月形,尾板则为半圆形。
有翅性母
活体蚜虫体长2.5至2.9毫米,体色为黄绿色,形状为长椭圆形。玻片标本显示,其触角共有6节,第三节上有圆形或椭圆形的次生感觉孔23至29个,这些感觉孔多集中在基部3/4的淡色区域内。触角的第六节基部和鞭部的长度比例约为1:2.5至2.8。腹部各节的背面斑纹连接成一条横带。腹管形状为短截形,且有网纹。
雌性蚜
活体蚜虫体长3.2至4.0毫米,形状为长菱形,无翅,体色为褐色或灰褐色,腹部末端的几节有所延伸。在玻片标本中,其触角共有6节,第六节基部和鞭部的长度比例约为1:3;感觉孔的数量与无翅孤雌蚜相同。足显得粗短,腿节膨大,但不及干母显著。腹部第八、九、十节延伸成伪产卵器。粘管形状为短截状,缘突明显,端部有2至4行网纹。尾片形状为半月形,其下方为肛门,生殖板下方为生殖孔。
雄性蚜
活体蚜的体长范围在2.2至2.7毫米之间,拥有翅膀,身体呈现褐色,形态窄细且行动活泼。在玻片标本中,其触角分为六节。触角的第六节基部和鞭部的长度比例约为1:3.2至3.5。触角的第二至五节上分布有圆形或椭圆形的次生感觉孔,其中第三节的感觉孔数目在42至57个之间,第四节的感觉孔数目在25至32个之间,而第五节的感觉孔数目则在3至9个之间。此外,该雄性蚜的粘管形状为短截形,端部装饰有网纹。其尾片呈现半月形,在腹部末端则配备有阳具以及一对抱握器。
分布
分布范围
栾树蚜虫分布范围广泛,主要包括中国的沈阳市、北京、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重庆市、四川省、台湾等地区,以及韩国和日本。
栖息环境
栾树蚜虫的寄主植物主要包括复羽叶栾(K. bipinnata Franch.)、栾树(K. paniculata Laxm.)和日本七叶树(Aesculus turbinata BI.)等。
习性
栾树蚜虫主要危害复羽叶栾树的嫩芽、嫩梢、嫩叶。该虫通过刺吸式口器刺入植物的茎、叶及幼嫩部位,吮吸汁液,导致叶片蜷缩变形、干枯死亡,并使枝叶生长停滞。该虫一年会发生数代,以卵的形式在幼枝芽苞附近和树皮伤疤缝隙处越冬。在翌年早春,当芽苞膨大开裂时,干母会孵化出来,并在幼叶背面进行为害。干母无翅,其下代多为无翅干雌,少数为有翅。干雌的后代则大多有翅。有翅孤雌蚜在4月下旬会大量发生,直到6月中旬仍有发生。5月中旬左右,会大量出现滞育型若蚜,它们体微小、扁平、白色,并分散于叶反面边缘。在5~6月,仍可在叶反面主脉附近见到少量黄色非滞育若蚜和褐色成蚜为害,并继续产生滞育蚜。9~10月,滞育蚜开始发育,在10月间会出现无翅雌性蚜和有翅雄性蚜。雌雄性蚜交配后,雌性蚜会产卵,并以卵的形式越冬。
天敌
栾树蚜虫在复羽叶栾上的天敌种类繁多,共有16种,这些天敌隶属于5目6科。主要包括以下几类:鞘翅目瓢虫科的异色瓢虫H. axyridis、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四斑小毛瓢虫Scymnus frontalis和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这些瓢虫是天敌中的主要力量,对栾树蚜虫的捕食作用显著。脉翅目草蛉科的中华草蛉Chrysopa sinica和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也是重要的天敌之一。它们通过捕食栾树蚜虫,对控制其数量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外,双翅目食蚜蝇科的黑带食蚜蝇Episyrphus balteatus、半翅目花蝽科的小花蝽Orius minutus以及盲蝽科的黑食蚜盲蝽Deraeocoris punctulatus等也是栾树蚜虫的天敌。这些天敌在田间数量虽不如瓢虫科和草蛉科多,但也对栾树蚜虫的种群数量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
在所有这些天敌中,异色瓢虫被确定为栾树蚜虫的优势天敌昆虫。这是因为异色瓢虫在田间发生数量较多,持续时间较长(4~11月),与栾树蚜虫的发生时间较为吻合。而四斑小毛瓢虫虽然数量最多,但主要在10月至翌年2月出现,并以成虫在复羽叶栾树干上越冬,在蚜发生期极少,越冬期间不捕食栾树蚜虫。因此,异色瓢虫在控制栾树蚜虫数量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生长繁殖
生长
栾树蚜虫的生活史中包含七种型态,分别是越冬卵、干母、干雌、胎生孤雌蚜、滞育蚜、性母和性蚜。这些卵在惊蛰前后开始孵化,转化为干母。孵化过程在3月中旬初达到高峰,到3月中旬末,越冬卵基本孵化完毕。干母从越冬卵孵化而来,发育成熟需要大约一个月的时间。4月初,干母发育成熟后开始出现干雌。干雌的发育周期较短,只需10到15天即可成熟。4月中旬,随着干雌的成熟,开始出现有翅蚜。此后,胎生雌蚜的数量持续增加,到4月底至5月上旬达到高峰期。随后,蚜虫的数量迅速减少。4月下旬,滞育蚜在复羽叶栾的叶子反面近边缘处出现,以越夏为目的。滞育蚜的数量在5月中下旬达到高峰。9月间,滞育蚜开始活动。
繁殖
到了10月,产生性蚜,包括雄性蚜和雌性蚜。这两种性蚜交配后产卵,这些受精卵在树皮裂缝、疤痕及芽苞附近等处越冬。始孵化时间主要集中在惊蛰前后,当旬均温达到9℃左右时,越冬卵开始孵化。在温度范围为10.77℃至12.44℃时,是越冬卵的孵化高峰期。在温度达到15℃之前,孵化过程会结束。整个孵化历期大约为15天。当温度达到13℃左右时,越冬卵的孵化率达到50%。另外,越冬卵在不同温度下的孵化试验表明,在12℃至23℃的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越冬卵开始孵化所需的时间会逐渐减少。然而,当温度达到26℃时,孵化所需的时间与23℃时相比,区别并不明显。此外,初产的越冬卵随着温度的升高,其变色速度会变快,卵表面出现凹陷的时间也会越早。
危害
栾树蚜虫主要危害复羽叶栾的嫩芽、嫩梢、嫩叶。它们通过刺吸式口器刺入植物的茎、叶及幼嫩部位,吮吸汁液,导致叶片蜷缩变形、干枯死亡,并使枝叶生长停滞。在严重时,嫩枝上会布满虫体,影响枝条的正常生长,造成树势衰弱,甚至可能导致树木死亡。此外,栾树蚜虫还会大量分泌蜜露,这些蜜露会形成一层油质胶状物,覆盖在枝叶表面。这不仅影响了栾树的观赏价值,还会诱发煤污病,对栾树及其下层灌木的健康构成威胁。
防治方法
人工消灭
清除栾树附近幼蚜的越冬场所。在4月初幼蚜上树时,可以采取树干涂药环杀蚜的方式,或者树干缠绕粘蚜板粘蚜,并注意定期更换粘蚜板。另外,树干可以绑上塑料薄膜,喇叭口向下,待上树的幼蚜聚集时进行人工消灭。在11月中旬越冬幼蚜下树时,树干可以绑缚疏松草把诱杀,或者在栾树附近临时设置幼蚜越冬场所,然后集中杀死。
化学防治
化学药剂防治。4月初,可以在根部埋施5%的涕灭威颗粒剂10~20克,或者克百威颗粒剂50~100克,覆土后浇透水。另外,也可以在根部注射20%啶虫脒药剂原液5~10毫升,方法是在主根上打眼,将药剂注入,最后用禾本科杂草或树叶覆盖孔口,再用土覆盖。或者在栾蚜发生期,树冠喷洒蚜虱净、10%吡虫啉、20%啶虫脒等杀虫脒药剂,使用方法需参照商品标识及产品说明书。
生物防治
通过对栾树蚜虫种群动态及其天敌的系统调查和分析得出,异色瓢虫是栾树蚜虫的优势天敌。异色瓢虫对蚜虫具有很强的捕食能力,若能利用异色瓢虫来防治栾树蚜虫,不仅能够有效避免环境污染,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还能达到长期防治的效果,有助于建立绿色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