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丹边界会谈
中国不丹边界会谈始于1984年4月,是中国与不丹两国政府为解决领土争端而举行的边界谈判。
中国与不丹两国的边界西起中不两国和印度锡金邦交界的吉布马珍山,向东大约到东经91°30',北纬26°53′的中不印三国交界点,总长550千米,双方在边界领土问题上存在争议。为解决两国边界问题,1984年4月,中国与不丹在北京进行了首轮边界谈判。至2021年,双方已经历了24轮谈判。
2023年10月23日至24日,第二十五轮中国不丹边界会谈在北京举行。
会谈由来
中国与不丹两国的边界西起中不两国和印度锡金邦交界的吉布马珍山,向东大约到东经91°30',北纬26°53′的中不印三国交界点,总长550千米。‘由于地形复杂采取的测绘学技术不同,加上中不双方对边界划分也有各目的主张和看法,各自的实际控制范围也经历了几次变化。中国认为,中不双方之间的领土争端主要涉及六个区,总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不丹则认为,中不之间只有四个争议区,仅涉及300多平方公里。为了解决边界问题,1984年4月,中不进行了首轮边界谈判,并发表了联合公报。此后,中不两国每年轮流在两国首都进行一次边界划界谈判。
历次会谈
第1-5轮会谈
中国与不丹的首轮边界会谈于1984年4月在北京举行。在此次边界谈判中,中方明确表示,尊重不丹的国家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秉持主权平等、互利互让的态度,以“建立互信、奠定基础、寻求突破”。中不第2、3、4轮谈判分别于1985、1986、1987年依次轮流在不丹首都廷布和北京市举行。自第2轮开始,双方对中不边界问题的特征和性质逐渐有了清晰的认识。经过此轮谈判,双方建立起了互信,对边界问题的解决充满了期待。
中国与不丹的第二轮边界会谈于1985年在不丹首都廷布举行。双方对中不边界问题的特征和性质逐渐有了清晰的认识,经过此轮谈判,双方建立起了互信,并对解决边界问题有了期待。
中国与不丹的第三轮边界会谈于1986年4月在北京举行。会谈前,不丹政府因避免刺激印度当局,表示会谈仅涉及边界问题,不涉及其它外交方面的议题。
中国与不丹的第四轮边界会谈于1987年6月在廷布举行。双方在此次会谈中一致同意在中不边界问题得到最终解决以前,应当保持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此轮会谈,双方对中不边界问题的特点和性质达成了基本共识,认为两国数百年来已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边界线,双方应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通过友好协商,妥善解决边界问题。
中国与不丹的第五轮边界会谈于1988年5月在北京举行。此轮会谈,两国达成“四项指导原则”的协议,并发表了《联合公报》。“四项指导原则”为1998年两国签署的《关于在中不边境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奠定了基础。
第6-12轮会谈
中国与不丹的第六轮边界会谈于1989年10月在北京举行。中方代表团团长是时任中国外交部部长钱其琛,不方团长是不丹外交大臣达瓦·策林(Dawa Tsering)。此次会谈也开始有了实质性的磋商。不丹方面声索495平方公里白玉地区的主权,不方称为巴桑弄(Pasamlung),包括贾卡尔弄河谷(Jakarlung)地区。不丹方面认为,这些河谷属于不丹的领土,因为它们位于不丹库鲁蒂区(Kurote Dzongkhang)的古汝河(Bazaraguru Chhu)的河源之下。
中国与不丹的第七轮边界会谈于1990年8在不丹首都廷布举行。针对不丹在第6轮谈判中提出的声索主张,中方本着互利互让、兼顾历史和现实的原则,提出“一揽子方案”以解决中不边界所遭遇的困境,但不丹方面反对中方提出的“一揽子方案”,使谈判陷入僵局。
中国与不丹的第八、九、十轮边界会谈分别于1992、1993、1994年依次轮流在北京和廷布举行。这三轮谈判总体气氛良好,双方达成了诸多共识,均愿共同努力尽早使中不边界问题得到最终解决。
中国与不丹的第十一轮边界会谈于1996年11月在北京举行。在此轮会谈中,不丹继续声索对西部的洞朗、沈久隆巴(Sinchulumpa)、达拉马纳(Dramana)和夏喀托(Shakhatoe)的主权。
中国与不丹的第十二轮边界会谈于1998年12月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谈是双方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双方打破了谈判的僵局,同时也开启了中不边界谈判的新局面。在此轮会谈中,双方主要就不丹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和贸易关系、争议区的“一揽子方案”等“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交换了意见。1998年12月8日,中不双方签署了《关于在中不边境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
第13-18轮会谈
中国与不丹的第十四轮边界会谈2000年11月在北京举行。不丹在此次会谈中提出了新的边界线划法,将其对边境线的主张扩大到中方提出的范围以外,还提议双方专家组先利用地图进行技术性讨论;在此后的第十五轮边界会谈中,中方没有完全同意不丹的上一次会谈的主张和声索,双方对此仍存在分歧。
中国与不丹的第十轮次边界会谈于2002年10月12日在中国北京举行。会谈结束后,中国总理朱基对不方人员表示,中国政府始终尊重不丹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希望在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不丹的友好合作关系,双方达成了不少共识,相信本着互谅互让原则,中不边界问题最终会得到解决。
中国与不丹的第十七轮、十八轮边界会谈分别于2004、2006年依次轮流在北京和廷布举行。不丹政府因剿灭不丹南部反政府武装需要稳定的周边环境和良好的国际环境,使得在这两轮谈判中,虽然与中方在边界问题上没有什么进展,但对“加强两国关系”表现得十分积极。
第19-23次会谈
中国与不丹的第十九轮、二十轮边界会谈分别于2010、2012年在廷布举行。中不双方一致认为,应在过去谈判的基础上继续友好协商,寻求公平合理和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推动两国睦邻友好关系发展。
中国与不丹的第二十一轮、二十二轮、二十三轮边界会谈分别于2013、2014、2015年依次轮流在不丹和中国举行。在二十一轮边界会谈中,双方同意组成中不两国联合专家小组,对白玉争议区(不方称巴桑弄)进行实地勘察。这是对中方提出的“互利互让、互谅互让”原则及“一揽子方案”的积极回应,预示着两国边界谈判在稳步向好;在第二十三轮边界会谈中,双方一致高度评价前两次边界会谈和实地联合勘察取得的积极成果,愿深化和落实两国在第二十二轮边界会谈中达成的共识,本着互利互让的一贯原则,尽快找到公平合理的办法,争取早日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边界解决方案。
第24次会谈
中国与不丹的第二十四轮边界会谈和第9次专家组会议于2016年8月在北京举行。此次谈判审议并通过了《中不边界西部争议地区联合技术实地调查报告》等文件,这预示两国即将开展边界划定事宜。但因2017年中国与印度爆发“洞朗对峙事件”,中不边界谈判被迫中断。
2021年4月,中不双方重启了第二十四轮边界会谈和第10次专家组会议。双方在会谈中一致同意以1988年两国签署的《联合公报》所确立的“四项指导原则”和1998年两国签定的《关于在中不边境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为基础,确立解决边界问题的“三步走”路线图。10月14日,中不双方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在北京和廷布签署了《关于加快中不边界谈判“三步走”路线图的谅解备忘录》。所谓“三步走”的框架,即先确立边界划界的基本政治原则,再具体解决边界争议问题,最后签署协议并在实地勘界。
第25次会谈
2023年10月23日至24日,第二十五轮中国不丹边界会谈在北京举行。双方就边界问题深入讨论,双方团长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不丹王国政府关于中不划界勘界联合技术小组职能的合作协议》。联合技术小组是在中不边界问题专家组第十三次会议期间成立的,旨在协助专家组落实《关于加快中不边界谈判“三步走”路线图的谅解备忘录》。双方同意继续共同努力同步推进落实“三步走”路线图的所有步骤。
参考资料
第二十五轮中国不丹边界会谈在北京举行.环球网.2023-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