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本位(Gold Standard)制度是一种以黄金为基础、黄金直接参与货币流通的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一定重量的黄金。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时,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来确定。
金本位制于1717年在英国首次采用,并于1816年通过《金本位制度法案》正式确立。这一制度确认以黄金作为货币的本位来发行货币。18世纪60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的本币英镑与黄金固定挂钩,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主要清算手段,形成了一个以英镑和黄金为基础的国际金本位制度。黄金和英镑成为各国公认的国际储备。1880年,金币本位制形成一直持续到一战结束。一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曾经企图恢复金币本位制。但由于各资本主义国家都将黄金集中在国家银行,作为战时的财政准备金,金币本位制恢复已经不可能,于是建立了变相的金本位制,即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一直持续到1930年。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固定汇率制度建立,直到1973年2月国际金融市场又一次爆发美元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截止2023年,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纸币本位制。
金本位制下的汇率稳定,各国货币的价值直接与黄金挂钩。这为国际贸易提供了可靠的参考标准,减少了汇率波动的风险,促进了跨国交易的便利性和稳定性。金本位制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在国际贸易和货币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全球主要的货币制度。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金本位制最终崩溃,并被其他货币制度所取代。
概念解释
定义
金本位制度是一种以贵金属(黄金)作为货币基础的货币制度。根据金本位制度,每个货币单位的价值等同于一定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当不同国家采用金本位制度时,它们之间的汇率由各自货币的含金量比例决定。金本位制度有三种实现形式: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其中金币本位制是最具代表性的形式。
特点
形式
18世纪初以前,各国多以金银这种本身具有价值的贵金属作为支付手段。如古埃及和古希腊建筑都将黄金作为货币储备并用于交易。由于金、银本身就是具有价值的贵金属, 各国金、银的价值大体相等,黄金作为国际通用的支付手段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就是一种国际货币,可以穿越国境、畅通无阻,人们通常称这个阶段为金银硬币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不存在所谓货币兑换的问题,没有建立相应兑换和汇率规则的必要。
1717年9月,担任英国皇家铸币厂总裁的艾萨克·牛顿提交了著名报告《向上议院财税委员会阁下的陈述》,旨在推行金本位制度。同年9月英国议会采用牛顿建议,将黄金与货币挂钩,每金衡盎司(纯度为90%)等价于3英镑17先令10便士。1816年,英国议会通过1816年《金本位法案》,颁布金本位货币法,规定一英镑的黄金值为7.32238克纯金,并停止铸造已流通150年的基尼金币,铸造新金币“沙弗林”(Sovereign),作为英国的货币单位。沙弗林金币用纯度位91.67%的标准金铸造,一枚沙弗林金币价值一英镑。1821年英国金本位制完全成型。
1850年加利福尼亚州和澳大利亚发现黄金,使全球黄金供应突然大幅增加,从而使得黄金作为单一本位货币满足欧洲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可能。于是欧洲各国一个接一个转向了金本位制。到了1880年,各主要工业国家都实行了金本位制。除西方世界外,伴随着霸权的扩张,其他国家也纷纷加入金本位制度,到19世纪末,除过中国和印度,世界大多数国家基本都实现了金本位的货币体系。国际金本位基本确立,这也是人类历史是最早的、统一成型的国际货币体系。
金币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是历史上第一个国际货币制度,它大约形成于1880年年末,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结束。这一时期的国际金币本位制度建立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都实行金铸币本位制的基础之上。在金币本位制下,国家以一定量的黄金为货币单位铸造金币,并将其作为本位币。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具有无限法偿能力。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或等量黄金。黄金可以自由出入国境。金币本位制消除了价格混乱和货币流通不稳的问题,保证了世界市场统一和汇率的相对稳定。
由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体现的货币黄金分配的不平衡,也由于世界黄金供应不稳定,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金币本位制的自动调节存在严重缺陷等原因,这种缺乏弹性的金币本位制终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崩溃并再也无法恢复起来。
金块本位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曾经企图恢复金币本位制。但由于各资本主义国家都将黄金集中在国家银行,作为战时的财政准备金,金币本位制恢复已经不可能,于是建立了变相的金本位制,即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制”,是指没有金币的铸造和流通,而由中央银行发行以金块为准备的纸币流通的货币制度。主要特点是:不准申请铸造金币,不准金币流通,黄金集中储存于政府。在这种制度下,市场流通银行券,居民可用银行券按规定的含金量在一定数额以上、一定用途以内兑换黄金。如英国在1925年规定银行券数额在1700英镑以上方能兑换黄金,法国在1928年规定至少需215000法郎才能兑换黄金。
金块本位制实行的条件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和拥有大量用来平衡国际收支的黄金储备。一旦国际收支失衡,大量黄金外流或黄金储备不敷支付时,这种虚弱的黄金本位制就难以维持。1930年以后,英、法、比、荷、瑞士等国在世界性经济危机袭击下,先后放弃了这一制度。
金汇兑本位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无力恢复典型的金币本位制,只好以一种近似的金币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取而代之。实行金汇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与某一实行金币本位制或金块本位制的国家(主要是美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货币保持一定的固定比价,并将本国的黄金外汇储备移存于挂钩国家的国家银行,通过市场买卖维持固定比价。国内流通的货币是银行券,银行券不能直接兑换金币或金块,只能兑换成能换成黄金的外国货币。
由于没有金币流通,银行券兑换受到限制,以及本币对英镑、美元、法国法郎、意大利里拉的高度依赖性,因此金汇兑本位制是不稳定的国际货币制度。它是在世界各国对黄金需求增加导致黄金供应不足的状况下,为适应形势而暂时存在的,因此,随着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金汇兑本位制彻底崩溃。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也称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1944年7月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的有44个国家参加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通过了以美国怀特方案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从而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协定》为货币兑换、国际收支调整、国际储备资产构成等问题规定了规则、措施和相应的组织形式。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官方价格为每盎司35美元。然后,成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其中央银行可以按照官方价格将其货币兑换成黄金。该系统还导致建立了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这些机构被用来控制汇率并向战后欧洲提供援助。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货币合作的产物。它消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金融秩序的混乱状况,在一定时期内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汇率,营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金融环境,促进了世界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增长。但是,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美元本位制,因此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要求美国提供足够的美元,以满足国际间清偿的需要;同时,还要保证美元按官价兑换黄金,以维持各国对美元的信心。而这两方面是矛盾的:美元供给太多就会有不能兑换黄金的风险,从而发生信心问题,而美元供给太少又会发生国际清偿力不足的问题,即所谓的“特里芬难题”(Triffen Dilemma)。
1973年2月国际金融市场又一次爆发美元危机,掀起抛售美元,抢购德国马克、日元和黄金的风潮。同年3月,维持固定汇率的国家放弃了努力,令其货币自由浮动。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固定汇率制度彻底瓦解。
崩溃原因
金本位是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本位,它增进了福利、自由和政治的、经济的民主。金本位是一个国际本位,国际本位是国际贸易和货币与资本在国际间转移所必要的,金本位使黄金供给的增加要依靠产金之有利润。但金本位同时也限制了政府采取通货膨胀的政策的权力。金本位能够使货币购买力的决定得以脱离一些政党和压力集团常常变动的野心和理论。
也正是这个特点注定了金本位制度的必然崩溃。举例来说,如果C国货币的币值稳定,而A国、B国的币值不稳,那么A国和B国的人民完全可以拒绝接受自己政府所发行的货币而选择C国的货币。长此以往,其必然的结果是,A、B国本国货币将被彻底挤出流通市场,政府也将根本享受不到应有的铸币税。更重要的是,在机制上,该结果彻底地切断了A、B两国政府实施通货膨胀的可能。这是A、B两国政府所不愿见到的,他们必定采取措施来防止该结果的发生。
因此,世界各国政府都废止了其他国家所铸造钱币在本国的流通,在境内只能使用自己政府印刷的货币。这么做的结果是,斩断了全球市场的联系,让国与国变得更为泾渭分明。这也正是政府全面控制货币发行权是基于国家金融安全战略的考,如果无法控制货币的发行,那么政府就如同欧元区的国家一样,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资本金匮乏的问题,无法通过发行货币来降低或完全消除利率,也无法为自己的浪费买单,因此本位制度的崩溃是符合政府意愿的。
优缺点
优势
弊端
影响
相关概念
银本位
银本位制(Silver Standard)是一种金融货币制度,其以特定重量的银币或银块作为经济单位的标准。这种制度在欧洲从拜占庭帝国灭亡开始直到19世纪都被广泛采用。16世纪,在南美洲西班牙帝国殖民地发现了丰富的波托西银矿,西班牙大量铸造了比索(Peso)银币,其中一比索等于八个皇冠币的价值,因此也被称为八片币。
明朝时期中国正式实行银本位制度,这一历史事件进一步说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世界的经济中心。明朝的银本位制度首先影响到了与中国有陆路贸易往来、贸易频繁的奥斯曼帝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同样是当时世界上的贸易大国。
银本位制的特点包括:国家规定白银为货币金属,并要求铸造一定形状、重量和成色的银币;银币可以自由铸造或持生银到国家铸币局请求代铸;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银币或白银;银币或白银可以自由输出或输入,以保证外汇市场的稳定。
金银复本位
金银复本位(Bimetallism)指的是将金和银同时作为货币的本位制度。在金银复本位制度下,金和银的价值是以一定比例相对固定的,并且它们可以互相兑换。在过去的历史上,金银复本位制度曾经被普遍采用。例如,在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许多国家(包括美国)实行了金银复本位制度。根据这种制度,货币的价值与一定数量的金和银成比例关系。人们可以用金和银来兑换纸币或硬币,而政府也要保证其发行的纸币与相应的黄金和白银储备相匹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金银复本位制逐渐被纯金本位制或纯纸币本位制所取代。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金银复本位制度存在着金银价值波动的风险,特别是当金银市场出现剧烈波动时,会给货币的稳定性带来挑战。
纸币本位
纸币本位制(Paper Basis)是指以政府或国家银行发行的纸币作为本位货币,而这种货币的单位价值并不与一定量的任何金属保持等值关系的货币制度。在纸币本位制下,纸币成为一般等价物的角色,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与金本位相比,金本位制下商品经济的交换和流通需要金币充当中介,而纸币本位制下则使用纸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纸币本位制实际上是金本位制的时代发展和取代。
纸币本位制的出现源于历史上磨损了的铸币可以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充当本位币,同时银行券也可以代表金银在市场上流通,通过法律强制和调节经济的措施,人们相信纸币代表着价值,并将其作为其他支付手段的最后兑现对象或作为信用货币的根据。
纸币本位制可以自由变动,不受一定量金属的束缚,因此也被称为自由本位制。在这种制度下,本位货币已与金属价值脱离联系,为了稳定其对内对外的价值,发行者需要制定周密的计划和有效的管理。
相关人物
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是一位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利奥六世。担任过卢卡斯讲座教授、伦敦皇家自然知识促进学会会员、英国皇家铸币厂总裁等。
艾萨克·牛顿于1643年1月4日出生在英国林肯郡的一个农民家庭。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与共同发明了微积分、发明了、并提出了光的色散原理等。他的主要成就包括1687年发表的《》,这本书阐述了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他的研究奠定了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并对现代工程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还证明了的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一致,为地面物体和天体的运动提供了统一的自然定律。牛顿担任英国皇家铸币厂总裁期间,提出金本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