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生存是指在远离居民点的山区、丛林、荒漠、高原、孤岛等复杂地形的区域,在没有外部提供生命所赖以维持的物质条件下,个人或小集体靠自己的努力,在不太长的一段时间内,保存和维持生命的基本手段与方法。

野外生存是人在野外人迹罕至的条件下,尽最大可能维系生命存在的行为。野外生存行为根据发生性质的不同可分为被动性野外生存活动和主动性野外生存活动两种。野外生存准备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少量、简易和保证。少量是指尽可能地少带,能不带的就不带;简易是指携带方便但功能多样的物资;保证是指需要的物资一定不能少带,如粮食、工具等。

野外生存最先出现在部队里,与部队失去联系的战士和失事的空勤人员,在孤立无援的敌后或生疏的荒野丛林和孤岛上,在仪器断绝的情况下,需要自下而上的野外生存本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项技能逐步深入普通民众的生活中。野外生存还用来训练研究航天员的心理应激的适应能力和耐受能力。

历史沿革

现代野外生存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的outward bound(户外训练)运动,1941年库尔特·汉恩在英国威尔士创办了“阿伯德威海上学校”,训练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轮船触礁后的生存能力,这些训练不仅能够培养士兵在野战或困境中的生存能力,更能有效地在体力、毅力、智慧、沟通、协作等方面提升士兵的素质和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种outward bound(户外训练)慢慢发展开来,接受训练的人员由年轻海员扩大到社会各阶层人员,接受的训练也从最初海上的生存能力和轮船触礁后的生存能力等内容拓展到攀岩、野外宿营、急救求生、定向运动等。

原先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体能、学习生存技巧,现在演变并丰富成为达到“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完善自我、熔炼团队”的重要手段、途径和目的。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体育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人群中,为缓解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压力,走到远离居民点,主动到野外的环境中回归自然,以野外生存的方式,主动到野外环境中进行野外生存活动。由于这项活动对个人和团队都具有全面锻炼价值,受到了个人、白领阶层、旅游部广]的欢迎,并很快发展起来,专门用于开展此类活动的书籍、器材装备和专门的服务公司陆续出现,同时也盛行到了世界各地的大学并推广开来。

行为分类

“野外生存”是指人在野外人迹罕至的条件下,尽最大可能维系生命存在的行为。野外生存行为根据发生性质的不同可分为被动性野外生存活动和主动性野外生存活动两种。

被动性的野外生存

被动性的野外生存活动,主要是由一些意外事故所引起的,如地震、泥石流海啸等自然灾难,车祸、翻船、坠机等交通事故以及冲突战争等情况,被动性野外生存活动虽然发生的频率并不高,但对于一个社会人来说却是无法完全避免的。所以,通过“野外生存”课程的学习来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和生存技能对减少在上述野外事故中的伤害是有现实意义的。

主动性的野外生存活动

主动性的野外生存活动是指野外生存爱好者有准备、有计划地开展这项活动。

野外生存体验

“体验”是指在近似的环境条件下(如人为创造的环境条件)的模拟和经历。“野外生存体验”则是在对野外生存的方法、技能、技巧等具有一定的了解并掌握之后,准备好相应的体能、装备、食物等要素,主动到远离人们生活的野外进行短时间的、体验式的生存。这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相对比较安全的一种“野外生存”。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培养意志品质和道德情操;增强体质、掌握技能;释放压力、接近自然;挑战自我、突破极限等。

特点

人与自然的和谐

大自然也是野外生存训练用以滋润人个性的养料,它与人文关怀融合在一起发挥作用。参与者走进大自然的怀抱,让身体和心灵充分敞开,感受大自然。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是一种“绿色行动”,在纯净自然的山野,遵守环保行为规范,一同保护每一片绿色。

集体与个人的统一性

野外生存训练强调集体合作。无论是个人项目或是集体项目都力图使每一位参与者竭尽全力为集体争取荣誉,同时从集体中汲取力量和信心。参加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参与者,无不深切地感受到集体对个人的重要性,没有集体的互助合作,没有众人的鼓励,不仅集体项目不能完成,而且个人也无法达到规定的要求。

挑战极限性

野外生存训练有一-定的难度, 这个难度不是表现在体能要求上,而是表现在心理考验上。一些项目需要参与者向自已的能力限度挑战,跨越“极限”。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是把参与者的身心能力升华到可能达到的顶巅。当他们从顶巅“下降”到“常规生活”的时候,一切挑战都可以从容应付。

自我超越性

野外生存训练参与者要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挑战极度的心理恐惧。野外生存训练鼓励学生跟自己“较劲”,向自己挑战,促使他们在集体中展现出一个“新我”,并且认识到这个“新我”所具有的个人潜能。

基本准备

三个基本要素

野外生存准备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少量、简易和保证。少量是指尽可能地少带,能不带的就不带。对食品而言,有许多是可以就地获取的。物资可一物多用,如不怕压的听装、袋装食品可当作板凳,用过的听装容器可当水杯等;简易是指携带方便但功能多样的物资,要在保证营养、热量、口味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携带方便食品、半成品等;保证是指需要的物资一定不能少带,如粮食、工具等。

野外必备物资

食品

按计划计算数量,应略有富余,保证多品种、多口味。

装备

帐篷、炊具、睡袋、衣物、火种、小刀及其他必备用品,如地形图、绳索、通信器材等。火种和小刀是野外生存必备的工具,没有这两样东西,在遇到危险时很难应付。火种的用途有驱寒、照明、煮食、联络等。小刀的用途有砍伐、宰杀、削割、自卫等。火种以打火机为最佳,火柴易受潮而影响使用。小刀以瑞士多用途军刀为最佳。

急救包

包括以下四大类:

装备选择

背囊

背囊容量的大小与野外生存的天数有直接关系,一般不应小于50升。美国军队原品LC-2军用背包,容积49升。其优点是采用外框架式结构,包与人体背部散热,可调肩带和s腰带使该包容易掌握平衡。外框架也方便加挂睡袋等物品,定点存放的基本方法。

绳索

纵横野外,最大的目的就是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而有些地方根本就没有路,此时绳索就显得极为重要。专用樊岩绳和锁扣最好,但价格偏高,不过可以到附近的建材店看一看,建筑工人使用的安全绳和锁扣是物美价廉的代用品。一般登山绳索长20米左右即可。登山不同于樊岩,超过10米的悬崖峭璧对于普通人来说是“ 禁区”。

登山鞋

说到野外生存用鞋,好多朋友会想到运动鞋,有些地方干脆把运动鞋叫做“旅游鞋”。其实,运动鞋分篮球鞋、网球鞋、跑鞋、多功能鞋和户外鞋等许多种,除户外品越南战争丛林战靴,橡胶底加防刺钢板,真皮鞋面全棉鞋腰,防滑透气,能很好地保护脚部和骨。

电筒及荧光棒

电筒的功用不说大家也知道,野外生存用的电简要求照射距离不小于50米,电池使用时间不小于5小时,电筒自身至少达到30米深能防水,电筒配有备用灯泡。PETZL电筒不仅满足不了上述要求,还可以通过附件把电筒戴在头上,使夜行者的双手解放出来做其他的事情,十分方便。发光2小时以上的荧光棒可以作为辅助光源在野外使用。

指北针

去野外探险,建议使用专用指北针。军用65式指北针,具有指向、测距、量角、地图比例尺测距等多种功能。其实指北针同相应的地图配合使用时作用最大,出发前应充分掌握指北针的使用方法。

求生哨

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军用哨子,但在荒郊野外,遇险者如果采取喊“救命”的方式来引起救授人员注意的话,不到15分钟就会喊得声嘶力竭,而一个小小的塑料哨子,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能吹响它,而且,在探查出路,寻找水源时,事先约定好的哨间长短和不同组合,都是野外近距离联络时最方便和最简捷的通信方法。

求生小型组合工具

美国莱则曼WAVE组合工具钳是野外作业的上,上之选。“瑞士冠军”万用工具刀,具有42项功能,被称为野外工作者的“百宝箱”,建议配合原厂的皮革刀套一起使用,因其尺寸不大,完全可以挂在腰间,以免野外急需使用组合工具时在背囊中翻来翻去。

求生刀具

首推“丛林之王”一号野外求生专用刀具,它几乎囊括了所有小型用品,全部刀具有九大附件,能衍生出数十种野外求生功能。如果有条件,还推荐团队中的队员携带一把猎斧。

手表

相对于一般的手表,野外生存用表除精确还应至少做到防水和具有夜光功能。手表除满足上述条件外还具有即时方向测量功能,每隔2小时自动气压测量功能(260 百帕~1100百帕,即0.26~1.1大气压),根据气压变化记忆图了解未来气候变化的功能,10~60C气温测量功能,700~0000米高度测量功能,1/100 秒表功能等多项功能,因此该表也被称为“腕式登山计算机”。

通信工具

现在手机在中国比较普遍,但作为野外探险活动,活动范围多在人烟稀少的地区,手机信号未必覆盖得到,同时频繁的野外通信联络使用手机也不经济。小型对讲机,由3节5号干电池提供电源,也可以使用相同数量的可充电电池,开阔地通信距离3000~5000米,12频道,LCD照明,具有体积小、重量轻,通话质量好的特点,是野外远足的首选。

帐篷

在野外,帐篷的主要功能是防风、御寒、避免昆虫及小动物滋扰,保证使用者能够得到良好充分的睡眠,对保持使用者的体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野外帐篷常见的有“人”字形。圆顶型等多种款式,使用者应按所要前往地区的季节和气候等情况选择适用的类型,并要在出发前学会怎样搭建。圆顶型双层双人帐篷,防风、防潮、防蚊,四季适用。

睡袋及防潮垫

睡袋通过内里的填充材料不同,以达到不同的保温效果,使用者应根据所要到达的地区的气温来选择不同保温效果的睡袋。野外生存用的睡袋至少要达到防潮、保潮透气、质量轻、体积小的基本功能要求。羽绒睡袋除满足上述要求外还有一-个可拆下的内衬,方便清洁和使用;防湖垫- -面涂有金属膜,除防潮外政治家多种用途。

生火工具

在野外,生火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把望远镜的凸透镜卸下,在阳光明媚的郊外,可以用它轻易地点燃报纸,野外用的生火工具主要还是火柴或打火机,可选火柴分别为野外防风火柴和野外防水火柴,其中防风火柴在使用时应捏住火柴的木杆部分,以免烧伤手指,野外出行,防风打火机以其结构简单、性能可靠的特点也深受行家们喜爱。

水壶

有人做过测试,一个普通人,在断粮的情况下大约可以存活30天,而在同时断水的情况下最多只可以存活7天,足见水对于野外生存者的重要性,一个普通人每天至少要消耗掉2升的饮用水,这也是野外活动准备食水的基本依据。题图中的水壶为铝合金制品,容量为1.5升,水壶下端配有一-个铝合金的饭盒,大小刚好可以煮一袋方便面, 十分实用。

望远镜

置身野外,观察野生动植物,寻找水源,判定行动方向等都少不了望远镜,而野外观察用望远镜倍数一般应在7~12 倍之间,且最大物镜直径不应小于35毫米,因为小于7倍的望远镜观察距离有限,大于12倍的望远镜在手持观察时晃动太大。俄罗斯产12x45军用望远镜,全铝合金镜身,镜内充氮,有分划线,在观察的同时能方便测距。

收音机

在野外,小小的收音机可能是你了解身后文明世界相关信息的唯一渠道, 新闻和天气都应该是你所关心的内容,午夜的帐篷内,收音机里传出的歌声,也许会令你终生难忘,收音机具有AM/FM两个波段,可以电脑自动寻台,除耳机外还带有外响喇叭。耳机连线也是软的鞭状天线,在野外特别适用。

照相机

无限风光在险峰,随着照相技术的普及,大家都希望把野外探险的过程拍成照片或DV (数字化视频)录像,以便8后同朋友们共享这段美好时光,出行前应确认照相机或录像机电力充足,胶卷和录像带有备份。可选的照相机只有一盒烟大小,采用镁合金制造,28毫米广角镜头,有自动曝光、光圈优先曝光两种曝光方式,曝光度+2挡可调,取景器还可显示快]速度等资料。

备用食品

野外活动的食品,应根据个人口味和具体行程制定好食品携带计划,这些食品不但要能果腹,还要提供野外活动所必需的热量,因在野外随时可能会发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以防万一,备用食品是必不可少的。可选的90压缩干粮,由面粉、白砂糖、精炼油、葡萄糖粉、奶粉、精盐、人参皂苷等原料制成,净重250克,可提供5248千焦的热量。

生存技巧

利用自然特征判定方向

在没有地形图指北针等制式器材的情况下,要掌握一些利用自然特征判定方向的方法。

利用太阳判定方位

利用太阳判定方位非常简单。可以用一根标杆(直杆)使其与地面垂直,把一块石子放在标杆影子的顶点A处;约10分钟后,当标杆影子的顶点移动到B处时,再放一块石子。将A、B两点连成一条直线,这条直线的指向就是东西方向。与AB连线垂直的方向则是南北方向,向太阳的一端是南方。

利用指针式手表对太阳的方法判定方向

手表水平放置,将时针指示的(24 小时制)时间数减半后的位置朝向太阳,表盘上12时刻度所指示的方向就是北方。假如现在时间是16时,则手表8时的刻度指向太阳,12时刻度所指的就是北方。

利用北极星判定方向

夜间天气晴朗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北极星判定方向。寻找北极星首先要找到大熊座(即北斗七星)。该星座由七颗星组成,开头就像一把勺子。当找到北斗星后,沿着勺边两颗星的连线,向勺口方向延伸约为两星间隔的5倍处一颗较明亮的星就是北极星。北极星指示的方向就是北方。还可以利用与北斗星相对的仙后星座寻找北极星。仙后星座由5颗与北斗星亮度差不多的星组成,形状像W字。在W字缺口中间的前方,约为整个缺口宽度的2倍处,即可找到天罡星

利用地物特征判定方位

利用地物特征判定方位是一种辅助方法。 使用时,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独立树通常南面枝叶茂盛,树皮光滑。树桩上的年轮线通常是南面稀,北面密。农村的房屋门窗和庙宇的正门通常朝南开。建筑物、土堆、田埂、高地的积雪通常是南面融化得快,北面融化得慢。大岩石、土堆、大树南面草木茂密,而北面则易生青苔。在野外迷失方向时,切勿惊慌失措,而要立即停下来,冷静地回忆一下所走过的道路,想办法按一切可能利用的标志重新制定方向,然后再寻找道路。最可靠的方法是“迷途知返”,退回到原出发地。

在山地迷失方向后,应先登高远望,判断应该向什么方向走。通常应朝地势低的方向走,这样容易碰到水源。顺河而行最为保险,这-一点在森林中尤为重要。 因为道路、居民点常常是滨水临河而筑的。

遇到岔路口或道路多而令人无所适从时,首先要明确方向,然后选择正确的道路。若几条道路的方向大致相同,无法判定,则应先走中间那条路,这样可以“左右逢源”,即便走错了路,也不会偏差太远。

复杂地形行进方法

在山地行进,为避免迷失方向,节省体力,提高行进速度,应力求有道路不穿林翻山,有大路不走小路,如没有道路,可选择在纵向的山梁、山脊、山腰、河流小溪边缘,以及树高林稀,空隙大、草丛低疏的地形上行进,要力求走梁不走沟,走纵不走横,行进时,能大步走就不小步走。这样几十千米下来,可以少走许多步。疲劳时,应用放松的慢步来休息,而不是停下来。

攀登岩石

攀登岩石时,应对岩石进行细致的观察,慎重地识别岩石的质量和风化程度,确定攀登的方向和路线。攀登岩石的基本方法是“三点固定”法,即两手一脚或两脚一手固定后再移动剩余的一脚或一手,使身体重心上移。手脚要很好地配合,避免两点同时移动,一定要稳,轻、快,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距离和最稳固的支点,不要跨大步和抓、蹬过远的点。

攀登30度以下的山坡可沿直线上升。攀登时,身体稍向前倾,全脚掌着地,两膝弯曲,两脚呈“外八字形”,迈步不要过大过快。坡度大于30度时,一般采取“之”字形攀登路线。攀登时,腿微曲,上体前倾,内侧脚尖向前,全脚掌着地,外侧脚尖稍向外撇。在行进中不小心滑倒时,应立即面向山坡,张开两臂,伸直两腿,脚尖翘起,使身体尽量上移,以降低滑行的速度。这样,就可设法在滑行中寻找攀引和支撑物。千万不要面朝外坐,因为那样不但会滑得更快,而且在较陡的斜坡上还容易翻滚。

河流

河流是在山区和平原地区经常遇到的障碍。遇到河流不要草率入水,要仔细地观察之后再确定渡河的地点和方法。山区河流通常水流湍急,水温低,河床坎坷不平。涉渡时,为了保持身体平衡,应当用一根棍子支撑在水的上游方向,或者手执15~20千克的石头。集体涉渡时,可三人或四人一排,彼此环抱肩部,身体最强壮的位于上游方向。

采捕食物的方法

野外生存获取食物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猎捕野生动物:另一种是采集野生植物。猎捕野生动物首先要知道动物的栖息地,掌握动物的生活规律,然后再采取压捕、套猎、捕兽卡以及射杀等方法进行猎捕。这需要在专家的指导下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和实践后才能真正掌握。

目前,世界上人们在食用的昆虫有蜗牛、蚯蚓、蚂蚁、蝉、蜚蠊目蟋蟀科凤蝶总科蚱蜢、蚱蜢、湖蝇、蜘蛛螳螂等。人们对吃昆虫虽然不习惯,甚至感到厌恶,但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为维持生命,保持体力,继而完成任务,不妨一试。但是应注意,一定要煮熟或烤透,以免昆虫体内的寄生昆虫进入人体,导致中毒或得病。

常见的可食用昆虫及食用方法

蝗虫:浸酱油烤着吃,煮或炒也可以。

螳螂:去翅后烤或炒,煮也可以。

蜻蜓:干炸后可食。

蝉:生吃或干炸,美国白灯蛾也可食。

蜈蚣:干炸,但味道不佳。

天牛:幼虫可生食或烤。

蚂蚁:炒食,味道好。

蜘蛛:去除脚后可烤食。

白蚁:可生食或炒食。

松毛虫属:烤食。

可食野生植物

可食野生植物包括可食的野果,食用野菜藻类地衣、蘑菇等。中国地域适合各种植物生长,其中能食用的有2000种左右。中国常见的可食野果有山葡萄笃斯越橘、黑瞎子果、茅莓沙棘火棘、桃金娘、胡颓子南烛余甘子等,特别是野栗子、椰子、木瓜很容易识别,是应急求生的上好食物。常见的野菜有苦菜、蒲公英、蕺菜马齿苋、刺儿草、荠菜、野苋菜、地肤、菱、莲、芦苇、青苔等。野菜可生食、炒食、煮食或通过煮浸食用。

辨别植物是否可食用技巧

将采集到的植物割开一个小口子,放进一小撮盐,然后仔细观察是否改变颜色,通常变色的植物不能食用。

获取饮用水的方法

生命离不开水,没有食物正常人可以活三周,但没有水,三天都活不了,所以水要优先考虑,获取饮用水的途径通常有两条:一 是挖掘地下水;二是净化地面水。

一般情况我们会携带足够的水,但是如果不能按期回到能够获得足够饮用水的地方,需要或不得不在野外待上一段时间,这样我们就不得不去寻找可以饮用的水。

天然水源

如果我们身处不缺水的地城,那么寻找天然的水源就变得容易可行。天然水源包括泉水、河水.溪水.岩洞里的水.井水、湖水和池塘水、渗流洼地等。有些水源是不可饮用的,如咸水、死水、尿水。

在寻找天然水源时要注意规避危险

①在取水或往返水源地的时候可能遇见猛兽。

②要提防那些潜伏在水里的水栖动物。

③如果在雨季从河床里取水,要当心洪水暴发。

寻找水源的方法

①水受地心引力的影响,常见于下坡或地势低的地方,如山谷.狭窄的峡谷、沟渠、悬崖深处或岩层中。

②通常鸟盘旋的地方下面有水源,可以观察鸟的飞行路线找到水源位置。

蜜蜂属需要水,所以,蜂窝附近一定有水源。

④寻找集中成群的动物的足迹,往往会通向水源。

苍蝇和蚊子通常出现在水源附近。

水牛河马属大象、角马等动物依靠水生活。

在山区

找水源首选之地是山谷底部地区。在高山地区寻水,应沿着岩石裂缝去找,干涸河床沙石地带往往能挖到泉眼。

在海边

应在最高水线以上挖坑,很可能有一层厚约5厘米的沉滤水浮在密度较大的海水层上。

在凹地积水处

饮用凹地积水处的水时,必须先消毒、沉淀后煮沸饮用。

跟踪法

跟踪动物、鸟类,昆虫或人类踪迹可以找到水源。

收集水

收集雨水

在地上挖个洞,铺上一层塑料,四周用黏土围住,可以有效地收集雨水。

凝结水

在一段树叶浓密的嫩枝上套一只塑料袋,叶面蒸腾作用会产生凝结水。

采集露水

将布或衣物系在脚踝上,夏季清晨在草丛间走动,布会被露水浸湿,把湿布在容器上拧干,即可收集到水。

植物中取水

竹类等中空植物的节间常存有水,藤本植物往往有可饮用的计液,棕榈类,仙人掌类植物的果实和基干都含有丰富的水分。

日光蒸馏器

在干旱沙漠地区利用下述方法能较好地收集到水:在相对潮湿的地面挖一个大约宽90厘米,深45厘米的坑,坑底部中央放一个集水器,坑面悬一条拉成弧形的塑料膜。光能升高坑内潮湿土壤和空气的温度,燕发产生水汽,水汽与塑料膜接触遇冷凝结成水珠,下滑至器血中。

水的处理

一般情况.要把收集到的水经过处理,去除或消灭可能导致肠胃疾病的有害病原体和微生物,才能饮用。

过滤

过滤可初步去除水中杂物,让水变得清澈。可将空的矿泉水瓶剪掉瓶底, 在瓶盖上扎几个小孔,将水瓶倒置,瓶口朝下.依次加入细沙,木炭(如果有的话)、粗沙、较小的砾石、较大的砾石,分层铺好,装满整个水瓶。

净化

如果能够生火,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水煮沸。 如果不能生火就需采取其他办法净化水,如加碘.高锰酸钾过氧化钠等。

野外生火

火可以将食物煮熟。此外,它还有很多用途:火苗释放热量产生暖意,会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可以烘干衣服;薰过的肉食可以较长时间保鲜:可以吓跑危险的野兽;它的烟雾可以驱走害虫,还可以煅烧金属打制。

在野外生火,首先,要寻找到易燃的引火物,如枯草、干树叶,白桦松针、松脂、细树枝、纸、棉花等。其次,检拾干柴。干柴要选择干燥,未腐朽的树干或枝条,要尽可能选择松树栎属柞树桦树,槐树、山樱桃、山杏之类的硬木,这种干柴燃烧时间长,火势大,木炭多。不要检拾贴近地面的木柴,贴近地面的木柴湿度大,不易燃烧,且烟多熏人。

接下来要清理出一块避风、平坦,远离枯草和干柴的空地。将引火物放置在中间,上面轻轻放上细松枝、细干柴等,再架起较大较长的木柴,然后点燃引火物。火堆的设置要因地制宜,可设计成锥形、星形、“井”字形、并排形、屋顶形、牧场形等;也可利用石块支起干柴或在岩石壁下面,把干柴斜靠在岩壁上,在下面放置引火物后点燃即可。如果引火物将要燃尽时干柴还未燃起,则应从干柴的缝隙中继续添人引火物,直到干柴燃烧起来为止,而不要重新架柴点火。

露营生火禁止做的事

注意事项

睡袋使用

使用睡袋是有技巧的。不会“睡”的人即使用高寒睡袋(零下35摄氏度)在一般低温下(零下5摄氏度)也会感到冷,在使用睡袋时,有很多外在因素影响睡袋的性能,要注意的是睡袋本身并不发热,它只是有效地将体温流失降低。使用睡袋应注意:

避风防潮

在野外,一个挡风的帐篷能提供一个温暖的睡眠环境。在选择营地时,不要选择谷底,那里是冷空气的聚集地,也要尽量避开承受强风山脊或山凹。一张好的防潮垫能有效地将睡袋与冰冷的潮湿地面分开,充气式效果更佳,在雪地上需用两张普通防潮垫。

保持睡袋干爽

睡袋吸收的水分并非全部来自外界,也来自人体。即使在极寒冷的情况下,人体在睡眠时仍会排出至少一小杯的水分。保温棉在受潮后会黏结而失去弹性,保温能力下降。如睡袋连续使用多天,最好能在太阳下晾晒。经常清洗睡袋可使保温棉保持弹性。

多穿衣服

一些较松软的衣物可兼作加厚睡衣用。将人与睡袋之间的空隙充填满,也可使睡袋的保暖性加强。

睡前热身

人体就是睡袋的热量来源,如临睡前先做一小段热身运动或喝一杯热饮,会将体温略为提高并有助于缩短睡袋变暖的时间。

野外宿营常识

露营营地的选择与建设

露营营地选择的四大基本原则:水源补给,营地平整,背风背阴,远离危险。露营营地建设的四大基本区城:帐篷露营区、用火就餐区、取水用水区、卫生区。

水源补给

一天大运动量的穿越过后,选择的露营地有水源补给,是完成整个穿越目标的关键。一米不必增加背水的体能消耗,二来可以把大量出汗的身体与衣物洗净。因此,在选择营地时应选择附近有溪流、水潭、河流、涌泉等有水源补给的地方。

注意选择好水源点后更要寻找好取水的路线,把取水路线平整好,以方便漆黑的夜晚去取水。有很多团队把营地平整好了,却没有寻找好取水路线,导致很多队友在漆黑的夜晚摸黑去取水时发生意外。营地不能扎在河滩上或者河谷中央,也不能选择在河流转弯处的内侧扎营。有些溪流上游建有发电厂,在蓄水期间河滩宽、水流小,如果不了解上游情况,选择在河滩上或者河谷中央扎营,一旦放水就会发生意外。平时看起来流量很小的一些溪流也不能选择为营地扎营,因为一旦下大雨或暴雨,两山脊分水线之间大面积的落雨都会向合水线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溪谷汇聚,很容易发大水或山洪,在雨季及山洪多发地区尤其要注意防范这种情况。

选择好露营点后,要巡营察看周边,选择好设置营地触发报警绳的范围,假如夜晚有意外情况出现的安全逃生路线,评估营地安全系数。

不适合做营地的地点

河滩上或者河谷中央、河流转弯处的内侧——洪水; 山顶迎风面——风大、取水不方便;谷底低洼处——潮湿、落石;枯木或者蜂巢底下——落木、野蜂袭击;动物觅水点一动物骚扰。

营地平整

选择了露营点后,将准备扎帐篷的区域打扫干净,清除石块、矮灌木等各种不平整、带刺、带尖物的东西,凹陷的地方可用土或茅草等物填平,挖好排水沟。理想的营地应该地面平整不潮湿,排水性好。营地的选择要留有充分的时间,所以每天过正午就应开始留意线路上合适的营地位置,切不可在快近黄昏时才开始选择营地。

背风背阴

野外扎营背风背阴看似小事,但实际上是关系到能否休息好、能否恢复精力的大问题,尤其是在山谷、河滩上,更要选择背风的地方扎营。帐篷拉门的朝向不要迎着风,露营选择背风也是考虑到野外用火安全与方便。

抓一把沙或者雪在手中扬起,如果没有,就用小布条代替,帐篷口的方向朝沙或者雪的飘扬方向就是背风方向。如果是一个需要居住2天以上的营地,在好天气情况下应当选择一处背阴的地方扎营,如在大树下面及山的北面,最好是早照太阳,而不是夕照太阳。

注意事项

远离危险

选择营地时不能将营地扎在悬崖下面,因为- -旦山上刮大风时,有可能将石头等物刮下,造成伤亡事故。在雨季或多雷电区,营地绝不能扎在高地上、高树下或比较孤立的平地上,那样很容易遭到雷击。营地尽量选择靠近村庄、房屋或者路边的最近点扎营,近村的同时也接近道路,这样如果有意外,方便转移营地或求救。

露营的营地纪律

野外自卫与自救

野外自卫是指自身在野外期间受到来自外部的威胁时,采取的保护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救是指在自己的生命已经受到来自外部的伤害时,采取的救助自已生命的行为。

沉着应付

主要是指心理调整,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面对来自外部的威胁,心情紧张是不可避免的。但为了自卫,必须将紧张的心情迅速调整到镇静的状态上。

以己之长克敌之短

在心理调整后,迅速地想出自卫的办法。

工具和技能的准备与使用

在随身携带必备工具的情况下,当遇到威胁时应尽可能地利用工具自卫,如使用绳索、小刀火种等。一些技能在自卫的过程中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在被困时食物是非常重要的,而所带食品是有限的,那么要合理地分配,并坚持到营救人员到来,以保全性命。

紧急求援

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要通过各种手段向外界发出求救信号,争取援助,如无线电呼救等。具体方法应根据当时的情况确定,在没有无线电的情况下,可利用其他方式,如火光(点燃三堆火,白天成三柱烟)、灯光、声音和人为标志等进行求助。

数字“3"法则

牢记数字“3”法则,可以帮助确定决策重点,大多数情况下:

吸引救援

在遇险或迷路等需要外界救援时,需要以下知识:

环境灾害

森林火灾逃生

雪崩中逃生

雷暴中求生

如遇到雷雨或雷暴天气,不能及时进入室内,需要:

躲避沙尘暴

找一个安全地方躲避.例如岩石后。背离风暴方向,尽量把整个身体包裹住,特别是头、脸和脖子。

沼泽中求生

沼泽地非常危险,如果不慎陷人沼泽,不要挣扎,尽量把身体最大面积接触地面,以减缓下陷速度。如果有同伴,同伴迅速寻找木棒之类拉你到安全地面。

逃离流沙地

急救基本知识

疱疹

疱疹的预防

徒步时做到以下几条,应该可以预防疱疹出现:

(1)鞋子务必合脚,不要穿新买的鞋进行长途跋涉。

(2)穿袜子减少脚与鞋的摩擦,袜子- -定要干净、干燥、舒适。

(3)脚指甲剪短剪平。

(4)休息时脱掉鞋子,让脚透透气。

(5)如果有感觉“热辣辣”的地方,停下来马上处理,贴上创可贴等。

疱疹的治疗

如果疱疹很大,不刺破不能继续行走,那么就进行如下操作:

(1)将针放在火上消毒冷却,用水或消毒巾清洁患处.晾干,用针从疱疹边上刺破。

(2)挤压疱疹的另一侧,直到里面的脓全部被挤出。

(3)轻轻擦干净患处,然后包扎一下或贴上创可贴,以免感染。

外出血

(1)除去遮挡伤口的衣物,用消毒药棉按压伤口,将受伤的肢体抬起高于伤者的心脏,以减少血液向患处流动.降低出血量。

(2)如果必要,帮伤员躺下,抬高他的脚,使发生休克的危险性减到最小。

(3)用绷带固定药棉,如果血渗出来,在第- -块药棉上再加一块。

(4)每10min 检查一下绷带是否太紧,用指甲在包扎处外面轻轻按压,如果肤色不能很快恢复,重新包扎,放松一点。

(5)及时送往医院救治。

叮咬或蜇伤

一般被昆虫等叮咬后,如果有刺残留在皮肤里,就要小心把刺拔掉,用肥皂水清洗伤口:

不要抓挠伤口,并注意防止感染;若出现过敏、感染,及时去医院治疗。如果被扁虱蚂蝗等叮咬,不要用手拉扯它们,即使把它们的身体拉掉,它们的口器仍然会留在皮肤里,很难去除;用点燃的烟头烫它们露在皮肤外的身体,或用力拍打它们叮咬之处,让它们感觉疼痛,自己把口器拔出。

蛇咬伤

在野外被毒蛇咬伤的概率很低,但除非可以十分确定不是毒蛇,否则都该当作被毒蛇咬伤处理。对毒蛇咬伤的自行处理目的是提高受伤人员的生存概率。自救方法如下:

(1)立即躺倒,让身体保持静止,任何活动都会加速毒液扩散。

(2)在安全情况下尽可能辨认蛇的种类,有利于医疗人员做出诊断。

(3)如果有机械吸吮装置,尽快用其吸去伤口毒液,或挤压伤口,尽量挤出毒液。

(4)用水、茶水甚至小便清洗伤口,用消毒药棉敷上,绑上绷带。

(5)如果被咬的部位是四肢.则用松紧带扎住伤口和心脏之间距伤口5cm的地方,这样可以帮助控制蛇毒的扩散。

(6)每15 min放松1 min,以免肢体缺氧坏死。

(7)如果受伤肢体继续肿胀,导致包扎处变紧,把松紧带向肢体上方推动一些。

中毒

(1)接触性中毒有 些野生植物是有毒的,一旦接触就会引起疼痛、肿胀、泛红、疹子或发痒。立即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皮肤,如果随身携带了药膏,可涂于患处。

(2)吞噬性中毒如果吞食 了有毒的植物,那么及时按压舌根催吐,喝木炭水、牛奶等吸附毒素,尽快送往医院治疗。

腹泻和呕吐

腹泻和呕吐可以使人脱水、休克甚至丧失生命。多休息保持身体温暖;补充水分和盐;吃少量清淡食物:如果没有携带止泻药,可服用树枝和草烧后的灰烬;及时去医院就医。

痉挛

出汗过多、身体中的盐分流失过多或长时间处于炎热的环境中等都会引起痉挛。发生肌肉痉挛的部位通常是脚部,腿部和腹部。发生肌肉痉挛时,应该立即伸展痉挛处的肌肉,疼痛减轻后按摩受伤区域。为防止痉挛的再次发生,在尽量不活动的情况下喝水。

拉伤和扭伤

拉伤是肌肉过度牵拉所引起的损伤,扭伤是连接关节的韧带遭到损伤导致。理想的治疗方法是将受伤部位抬起冷敷至少10min,以减轻肿胀和淤青,避免受伤部位活动。

骨折

分为封闭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

封闭性骨折

封闭性骨折征兆和症状为受伤部位畸形、 肿胀、疼痛,无法承重受力。处理方法:

(1)清理所有开放性伤口。

(2)然后用夹板(可用结实的树枝等代替)将受伤的肢体从受伤部位的上一关节至下一关节处固定住。

(3)用2.5cm宽的布带将其固定。若无法确定伤者是否已经骨折.应先按照骨折来处理,为伤者提供最大程度的保障。

开放性骨折

开放性骨折的征兆和症状和封闭性骨折基本一样,不同之处在于断裂的骨头伸到了皮肤外面。处理时千万不要把露在外面的骨头推回原来的位置,而应该先用盐水对伤口进行清洗;然后用清洁的纱布包住骨头的末端,这个过程注意避免骨头末端脱水。固定好纱布后,再在骨折处装上夹板,并随时观察血液循环和知觉上的变化。

昏迷

检查患者是否有呼吸,如果有呼吸.则将其处于恢复姿势;如果没有呼吸.则需要做心肺复苏。

恢复姿势

清理患者衣裤口袋里物品,将其侧躺;上侧胳膊弯曲,让其手垫在脸下方,手心朝向脸部;上侧腿弯曲,以防身体滚动,下侧腿伸直;使头向后倾斜,保持呼吸道畅通,等待患者自然恢复。

心肺复苏

(1)使患者平躺,头向后仰,保持呼吸道畅通,除去口中异物。

(2)施救者跪在患者身旁,位置与患者心脏在一条直线上。

(3)将一只手放在患者胸部中心位置,另一只手掌根部放在第一只手上面,手指与第一只手指交叉,扣紧,千万不要按压患者腹部或肋骨

(4)胳膊伸直,身体前倾用力向下按压其胸膛4~5 cm,收力使胸膛复起,重复30次。

(5)捏住患者鼻子,让其嘴微微张开,另一只手抬起下颌。

(6)深吸口气,施救者用嘴堵住患者的嘴,将气吹人其口中.直到其胸膛升起,重复一次。

(7)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交替进行。对儿童施救胸外按压力度减小,深度是成人1/3。

开展意义

野外生存是指人们在食宿无着落的山野丛林中求生的一种生存训练方式。人类在自然的怀抱中创造了文明,文明却正在使人类远离自然。也许是人类在远离自然的文明世界中生活得太久了,在都市文明所带来的便捷中逐渐陷入身心疲惫之后,人类便开始渴望回归自然。按捺不住这种心情的都市新潮一族, 首先渴望冲出都市文明的“封锁”去和自然对话,还人类作为大自然一员的本色,表现人类最本质的能力。野外生存的兴起,正好满足了人类的这一需求。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尤其是每日穿梭于高楼大厦间的职业人士,越来越多地感受到来自社会、工作及家庭中的各种压力和挑战。他们往往感觉疲惫不堪、力不从心。参加野外生存训练可以帮助人们重新认识自我并挖掘自身潜能,能够唤起人们正视困难和挑战困难的勇气;同时在活动中树立环保意识,加强了爱护大自然和保护大自然的自觉性。

锻炼价值

促进身体健康

野外生存训练以野外生存教学和实践为主要手段,强调健身性、趣味性和实用性。野外生存训练的所有项目都以身体参与的活动来引发出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因此,通过野外生存训练这种综合的实践活动,人的身体活动能力增强,体能得到一定提高。

促进心理健康

通过野外生存训练,参与者的身心在很大程度上得到释放,由于参与者完全是自愿的,因此他们都抱以浓厚兴趣去征服自然,感受自然,这对参与者的心理有良好的调节作用。野外生存训练是在一些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中进行,参与者要不断克服自已的心理恐惧,保持平和心态,挑战自己,战胜自己,因此,参加野外生存训练能够对其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培养团队精神

野外生存训练通过“团队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参与者在集体合作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适应能力。通过野外生存训练,人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认识到集体的力量、团队的精神不可缺少。自然是伟大的,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想要征服自然,仅仅靠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只有大家团结起来,运用众人的力量,才有可能征服自然。

挖掘创造能力

当今社会,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创造力是衡量科技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准。而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又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激发想象潜能,培养参与者的创造力是野外生存训练的重中之重,很多项目都是为培养参与者创造思维而设计的。没有人教他们怎么做,他们没有在书本上学到过这样的知识,要完成这些任务只能靠参与者自己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在野外这种特定的环境里,参与者会发现,自己的思维是有创造性的,野外生存训练给了他们一个激发自已创造性思维的空间,一个培养自已实践动手能力的场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