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皓东
陆皓东(1868—1895),名中桂,字献香,号皓东,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与孙中山自幼交好,同为村塾同学。1883年因损毁村中北极庙神像,为乡人所不容,与孙中山一块远赴香港特别行政区,并一起在香港加入基督教。1884年进上海市入电报学堂,毕业后在电报局任职。1889年,陆皓东回乡完婚。
1890年,陆皓东满怀改革现状之志,毅然辞职返回广东省,与孙连日讨论,确定了“排满革命”的宗旨。1892年,陆皓东与孙中山等人在翠亨村村口试验炸药的威力,次年参加在广州南园广雅抗风轩议组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原地区”为宗旨的团体的会议,酝酿创立革命组织——兴中会。1894年初,陆皓东帮助孙中山起草了上李鸿章书。1895年协助孙中山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建立兴中会。同年10月26日因为起义计划泄露,在返回秘密机关拿名册时被捕。陆皓东在狱中坚贞不屈,直承反清革命不讳,痛斥清廷的腐败与暴政,在供词末尾写道:“今事虽不成,此心甚慰,但我可杀,继我而起者不可尽杀。公羊既殁,九世含冤,异人归楚,吾说自验,吾言尽矣,请速行刑。”并与同年11月7日慷慨就义。
陆皓东曾设计出“青天白日旗”,辅佐孙中山建立“兴中会”;协助完成联合杨衢云、谢缵泰等人组织的“辅人文社”的工作;并提取父亲的遗产作为活动经费,积极资助在海外活动的孙中山。陆皓东的英年早逝,让孙中山痛彻肺腑,晚年时期,还念“皓东沉勇,其节之烈,皓气英风,实足为后死者之模范。每一念及,仰止无穷……其精灵之蒙绕吾怀者,无日或间也”。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陆皓东1867年生于上海市。1878年,陆皓东11岁的时候,其父亲陆怀昕病逝在上海。陆皓东随母亲护送父亲的灵柩第一次回到故乡翠亨村。便同母亲在翠亨村定居了下来,并在翠亨村村塾冯氏宗祠读书时,和孙中山成为同学。
志同道合
1883年,孙中山从檀香山回到家乡,陆皓东与孙中山交往密切,并从孙中山那里接触许多欧美科学文化知识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陆皓东非常认同孙中山宣传政治革命、抨击清政府的腐败和社会风俗不良等行为。为了破除迷信,他们俩将村庙北极殿的一些神像破坏,劝说人们不要相信神仙,靠自己,结果为豪绅所不容,两人离乡赴香港,并同在香港加入基督教。后来陆皓东考入上海入读电报学堂,毕业后在电报局任职。在香港时常与被称为“四大寇”的孙中山、杨鹤龄、陈少白、尢列聚会,抨击清朝政府的腐败,探求中国的改革之路。
1890年,22岁的陆皓东在母亲的安排下,回到故乡翠亨村和同县榄边乡莆山村秀才黎吉兴女儿黎竹青结婚,同年毅然辞职返回广东省。恰逢孙中山、陈少白、尢列、杨鹤龄等探求以革命手段从事救亡之际,陆皓东也加入了这一团体。1893年与尤列等合资在顺德区创办兴利蚕子公司,孙中山为该公司书写“兴创自我,利归于农”之对联。
革命生涯
1893年,陆皓东更是全力支持孙中山的政治见解,他们还一起确定了“排满”的宗旨,目的在于“警醒黄魂,光复汉族”。1894年2月,在对李鸿章上书失败之后,孙中山转赴檀香山筹组革命组织,陆皓东则留在国内从事联络工作,结纳有志之士。
1894年3月16日,孙中山准备广州起义的计划,受孙中山委托,陆皓东设计出了“青天白日旗”。1895年2月,孙中山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了兴中会总部,陆皓东积极参与总部的筹建事务。同年4月,因为前一年甲午战败,清政府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他配合孙中山详细制定了广州起义计划,准备建立广东革命根据地。
在广州市由陆皓东、陈少白协助孙中山指挥调度起义队伍,计划农历九月九日发动起义,接近起义时,不料却被海关搜出枪支弹药,起义被无限期推迟。此时,清政府驻港侦探侦电告两广总督衙门。两广总督谭钟麟调动1000多名防勇回城,大肆搜捕革命党人。陆皓东随即指挥革命党人四处躲避,由于会员花名册还留在指挥机关内,陆皓东决定只身前往城内将其取回。因为陆皓东认为此事关系兴中会的前途和同志的生命,如落入清政府之手,将给兴中会带来灭顶之灾,毅然只身前往。由于会员朱湘变节,向清政府告密,10月27日,当陆皓东返回起义指挥机关时,清政府兵丁跟踪而至,陆皓东虽将会员花名册和起义文件烧毁,但还是不幸被捕。
英勇就义
陆皓东被捕后,被押送送至南海县受审。县令下令对其施以酷刑,逼迫他写下名单。陆皓东被关押了10余天,虽然被酷刑折磨晕厥三次,但是始终没有屈服。后来,知县听说革命党人准备劫狱,大为恐慌,连忙报请总督谭钟麟批准,即刻执刑。1895年11月7日,陆皓东被清军押赴刑场,英勇就义,享年27岁。据说陆皓东的铮铮铁骨与浩然正气令清廷官吏都为之折服和敬重,在行刑时,特别命人替他换上旗袍。身后尸骨无从寻找,亲属将其牙齿两枚及衣冠葬翠亨村北犁头山脚。
人物作品
上李鸿章书
1894年初,陆皓东同孙中山回到故里,帮助孙中山起草了上李鸿章书的书文,提出学习西方,改革政治、经济、教育等制度,以求变法图强。2月,陆皓东又陪孙中山赶往天津市,上书李鸿章。当时陆皓东找到曾与其父亲一起经营生意的洋务派实业家郑观应,虽然郑观应多次引荐、多方奔走,但两人却未能得到李鸿章的接见,而上书也未被接纳。
青天白日旗
1894年3月16日,孙中山准备发动广州起义的计划,会上陆皓东受孙中山委托,设计革命军旗图案。陆皓东在尢烈的“听涛阁”里经过一番通宵达旦的思考和琢磨,终于设计出了“青天白日旗”的图案,这面军旗成为发动广州起义的标志,也成为了革命军的军旗(两年后,孙中山在香港举行“兴中会”首次干部会议,确定以“青天白日旗”为革命军旗),也是后来“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的党旗.
主要影响
中国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筹备发动广州起义 ,因枪械运送不慎,被海关查获,以致起义一事泄密,陆皓东为保全多数同志,冒死烧毁党员名册后不幸被捕。广州起义虽然失败了,但陆皓东等烈士们的鲜血,却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史写下了壮丽的开端。陆皓东设计的“青天白日旗”的图案,是发动广州起义的标志,也成为革命军的军旗,此外,“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之后,其又是国民党的党旗,另外它又是中华民国的国旗的前身。
人物评价
孙中山曾满怀感激之情说道:“得到皓东这位知己,亦是终生无憾矣。”并高度评价他是“沉勇元良,命世英才”,他被孙中山称为“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牺牲者之第一人”。
他与陈少白、尢烈、杨鹤龄曾被时人并称为“倒清”急先锋的“四大寇”。
中国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游览陆皓东故居时,曾赋《翠亨村》三首。其中一首写道:“当年首义同村者,大节堂堂天下闻。一代人豪争想像,犁头山下陆公坟。”
人物关系
人物故居
陆皓东故居位于南朗街道翠亨村,建于清代晚期,坐西向东,占地面积约446平方米,建筑面积215平方米,是当地典型的“三间两廊”式砖木结构建筑,屋檐下有彩画装饰,门前挂“二龙世胄,双璧家风”的木刻对联,现室内布置有《陆皓东纪念展览》。故居前有庭院,植有岭南花木。1989年6月,陆皓东故居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陆皓东墓
陆皓东墓位于翠亨村犁头尖山山麓, 1937年,由中山县县长杨子毅主持、永固公司商人黎达承建,耗资六千三百七十元建造而成,面积约350平方米。墓前建有石牌坊,上有杨子毅题书“陆皓东烈士坟场”石额;墓道右边建有花岗岩纪念石亭,左边是花棚架;墓道尽头正中是陆皓东烈士石雕塑像,雕刻细腻传神,像基刻有缪悔因撰隶书《陆皓东纪念坟场碑记》。这是一座衣冠坟,里面掩埋了陆皓东生前穿过的一套衣服。2009年,陆皓东墓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影视形象
1992年徐克执导电影《黄飞鸿之二男儿当自强》,姜大卫饰演陆皓东。
2003年电视剧《走向共和》,郑春雨饰演陆皓东。
参考资料
孙中山为何盛赞陆皓东?他设计“青天白日旗”.中国新闻网.2023-09-01
陆皓东: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牺牲者之第一人.中山市人民政府.2024-04-15
陆皓东:为共和革命牺牲第一人.中山网.2023-09-01
中国台湾网-纪念辛亥革命95周年.中国台湾网.2023-09-01
陆皓东.孙中山故居纪念馆.2023-09-01
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的第一人——陆皓东.海外网.2024-04-15
陆皓东:为共和革命牺牲第一人.凤凰网.2023-09-01
陆皓东.孙中山故居纪念馆.2024-04-30
孙中山为何盛赞陆皓东?他设计“青天白日旗”.中国新闻网.2024-04-30
陆皓东故居.孙中山故居纪念馆.2023-09-01
陆皓东墓.孙中山故居纪念馆.2023-09-01
黄飞鸿之二:男儿当自强.豆瓣电影.2023-09-01
演员表.电视猫.2023-09-01
走向共和演员表.电视猫.2023-09-01
宋耀如·父亲 的全部演职员.豆瓣电影.2023-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