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之盟,是汉高祖刘邦登基后于公元前195年(注释:高祖十二年)与群臣订立的一项盟约,因结盟仪式需刑白马歃血而得名。
刑白马歃血而结盟的习俗,战国秦汉之际颇为流行。刘邦即位后即采取措施剪除异姓诸侯王。至高祖十二年(前195年)死时,先后受封的8个异姓诸侯王,除南方的小国长沙王吴芮外,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等7人都被诛杀除灭。与此同时,刘邦认为异姓诸侯王不可靠,而封刘姓子弟为王则能屏藩皇室,无离心离德的担忧,于是又分封刘氏子侄为王,并与群臣定下白马之盟,如有违背盟约,天下共诛。综合分析认为,白马之盟在高祖十二年二月到四月之间举行。刘盈即位之初,吕后想封吕姓的人做王,王陵引白马之盟进行廷争,说“高帝刑白马盟日: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刘启时,景帝打算封皇后兄王信为王,周亚夫因白马之盟予以反对,景帝只好作罢。白马之盟与汉六年(前201年)刘邦与功臣签订的“封爵之誓”互为表里。
“白马之盟”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其一,王与侯之分封之权,只能在皇帝一人;其二,封王只能在刘姓RNG电子竞技俱乐部内进行;其三,封侯者必有功,“亡功、侯之,非约也。”其四,若违反上述誓约天下共击之。白马之盟订立前期对维护政局稳定、限制外戚异姓诸侯王势力扩大、巩固和加强皇权有积极作用,但后来却为同姓诸侯王势力坐大、尾大不掉埋下了隐患。关于“白马之盟”的真伪,现代学界有不同看法,有学者认为“白马之盟”真实存在。但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白马之盟”系他人伪造。
盟约背景
刑白马歃血而结盟的习俗,战国秦汉之际颇为流行。楚汉战争时期,刘邦为了取得各股军事力量的支持,与项羽争夺王位曾分封了一批异姓王和一大批功臣。汉朝建立之初,异姓诸侯王的封地跨州连郡,占据了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大部分疆域,对汉廷构成威胁。
订立盟约
白马之盟,中原地区西汉汉高祖刘邦登基后与群臣订立的盟约,因结盟仪式需刑白马歃血而得名。刘邦即位后即采取措施剪除异姓诸侯王。至高祖十二年(前195年)死时,先后受封的8个异姓诸侯王,除南方的小国长沙王吴芮外,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等7人都被诛杀除灭。与此同时,刘邦认为异姓诸侯王不可靠,而封刘姓子弟为王则能屏藩皇室,无离心离德的担忧,于是又分封刘氏子侄为王,并与群臣定下白马之盟,立下“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的誓约;如有违背盟约,天下共诛。综合分析,白马之盟在高祖十二年二月到四月之间举行。
盟约内容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记载刘邦与其大臣订立白马之盟说:“封爵之暂曰: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历,国以永存,爱及苗裔。于是申以丹书之信,重以白马之盟,又作十八侯之位次。”颜师古注白马之盟曰:“谓刑白马歃其血以为盟也。”关于白马之盟的具体内容,在这里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倒是《史记》《汉书》的其它章节保存了这一盟约的一些内容,据《史记·吕后本纪》载,吕后欲王诸吕,王陵廷争曰:“高帝刑白马盟日:非刘姓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姓,非约也。”又据《史记·周亚夫传》载,周亚夫反对刘启封王皇后兄王信为侯,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此事在《汉书·外戚恩泽侯表》亦有明确记载,其文曰:“汉兴,外戚与定天下,侯者二人,故誓曰:非刘氏不王,若有亡功非上所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是以吕雉欲王诸吕,王陵廷争;孝景将侯王氏,条侯犯色。”据此,所谓“白马之盟”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其一,王与侯之分封之权,只能在皇帝一人;其二,封王只能在刘姓RNG电子竞技俱乐部内进行;其三,封侯者必有功,“亡功、侯之,非约也。”其四,若违反上述誓约天下共击之。
盟约分析
“白马之盟”是君臣之间关于如何分配政治权力的双务性的契约,通过它所建立的政治模式,自然是双方政治妥协和合作的产物,符合当时双方的政治利益。
就参加盟约者而言,有皇帝、诸侯王及列侯三方,当然,他们代表的只是刘氏皇族与军功大臣两大势力。从当时的政治理念来讲,刘邦建汉,“惩亡秦孤立之败”,接受分封制。但异姓诸侯王的政治割据性又是刘邦所无法容忍的,所以,在异姓王被铲除的同时,刘邦遂着手分封同姓。从高帝六年以后,汉所分封的诸侯王国共十国,皆为同姓。同时,从高帝六年十二月,刘邦首批封曹参等二十余人为列侯,至正月,又封萧何、张良等第二批功臣十九人为列侯。可见,高帝十二年由白马之盟所确定的分封原则在汉六年就已经在具体的实施之中。
盟约的核心内容,也是这一盟约订立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如何处理刘姓皇族与功臣之间的政治关系,找到一个稳妥又可以为双方都接受的政治模式。因为血淋林的诛杀异姓王的现实,就发生在刘氏皇族与开国功臣们的眼前。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从盟约的内容看,刘邦希望通过这一盟约所建立的政治模式,并不是对传统分封政治的彻底否定,很显然,分封政治中最核心的内容--分封制度被继承下来。只不过分封的对象和等级又重新做出了调整而已。从对象看,盟约所规定的分封对象包括同姓宗室和异姓的军功大臣,就等级而言,明确了同姓宗室与军功大臣各自的分封等级。区别在于,军功大臣所受封的候,从开始就没有“封土治民”的政治权力。当然这样的区别,对于异姓的军功大臣而言,毕竟被剥夺了成为自己所拥有的土地的主人的权力,他们的政治权力被限制在一定的政治框架之中,只能受制和服务于这一政治框架。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军功大臣对刘姓宗室的政治妥协,也正是这种政治妥协,为如何处理刘氏皇族与功臣之间的政治关系,找到一个稳妥又可以为双方都接受的政治模式。
影响
刘盈即位之初,吕雉欲王诸吕,王陵引白马之盟进行廷争,说“高帝刑白马盟日:"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日氏,非约也。”刘启时,景帝打算封王皇后兄王信为王,周亚夫因白马之盟予以反对,说“高皇帝约,“非刘姓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景帝只好作罢。白马之盟与汉六年(前201年)刘邦与功臣签订的“封爵之誓”互为表里。
优点
白马之盟是刘邦对汉初政治模式的初步调整。这一模式显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刘姓宗族与军功大臣之间政治合作与权力分配问题,也因此巩固了汉初的政治局面。
缺点
白马之盟又带来的另一大问题:同姓诸侯王势力的迅速发展所形成的对中央集权的新的威胁,一方面封建帝王希望通过分封来获得宗室对皇权的支持和拱卫,但另一方面,随着皇位的渐次承袭,又必然出现新皇帝与宗室贵族之间“血缘渐疏”的效应,其实,刘邦虽然与军功大臣定立了“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政治原则,但他也意识到大批分封同姓王可能造成的刘遂势力尾大不掉,乃至反叛中央皇朝的可能,如他在封刘濞为吴王时所表现出的那一份忧虑:“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一家,慎无反。”尽管刘邦宁可相信“天下同姓一家”,对同姓王对汉皇权的屏障和保护作用抱有信心或者说希望,而事实上,刘邦最担心的事情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同姓诸侯王的叛乱被逐一镇压了,但是,只要“郡国并行”的政治模式继续存在,这样的情形还可能会多次出现。
历史评价
白马之盟反映的思想对汉代的法律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汉代的官吏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汉高祖刘邦利用白马之盟剪除了异性的强势力量,封同姓弟子为王,巩固了中央的势力,加强了刘姓为中心的汉中央集权制度。(陕西省地方者《周秦汉唐法制史》中评)
汉高祖刘邦意图用“白马之盟”巩固刘氏的天下,但其死后不久,朝政大权便落入刘邦皇后吕雉之手,吕后称制,“白马之盟”的盟约全然没有了约束力,这对汉朝的开国之君刘邦而言,毫无疑问是辛辣的讽刺。(学者古木在《中国历代帝王之谜》中评)
吕后死后,刘氏弟子以“白马之盟”为由诛杀了吕姓诸王。由此可见,白马之盟在维护和巩固刘氏政权上还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其弊端是过于依赖同姓王而使刘姓的宗室势力坐大,先后还发生了刘恒时期的刘志、淮南王叛乱以及刘启时期的七国之乱。后至刘彻实行推恩令,大大消弱了同姓诸侯王的势力,白马之盟巩固汉室政权的意图逐渐消失。 (学者在孟祥静《中华历史文脉故事 秦汉 帝国崛起》中评)
汉初刘邦与功臣、诸侯王订立的“白马之盟”就展现了这一层面上的政治正当性问题。各政治势力通过相互承认而达成共识,订立了这一具有基础性的开国盟约,其核心在于通过分权共治来换取对汉帝国后世君主继续统治的认同与忠诚。“白马之盟”展现了汉代早期皇权的正当性,同时也体现了政治均势格局,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来自功臣与诸侯王等政治集团的制约。但由于法吏、儒生、士吏等“治国者”集团逐渐借助个人能力取代了功臣、诸侯王等“立国者”集团,政治均势格局逐渐瓦解,“白马之盟”也遭到背弃,专制皇权得以确立与成熟。在帝制中国初期,皇权正当性来源于其他政治势力对皇帝的认可与支持而非皇帝自身的伦理德性,其产生方式依赖于政治格局、基础规范、细微技术、宏大话语等重要元素。(学者朱志昊《“白马之盟”与汉初政制:以政治正当性为线索》中评)
相关争议
关于“白马之盟”的真伪,现代学界有不同看法。“白马之盟”在《史记》《汉书》等文献中也多次提及,其真实性几乎从来没有受到过质疑。张森年先生在其文章《'白马之盟’盟词辨说》一文中,首先论证了“白马之盟”的真实性,但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白马之盟”系他人伪造。
学者刘鸣在《“白马之盟”真伪辨》中认为:内容为“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白马之盟”这一事件在历史并不存在,是由后人伪窜入《史记》中的。
吕思勉在《秦汉史》中提出,“白马之盟”参与者的行迹存疑。冯惠民在《重评吕后》中提出,吕后封诸吕为王是得到了大臣们认可的,因此“白马之盟”很可能是伪造的。叶少飞、田志勇在《“白马盟约”辩疑》中,从“白马之盟”订立的时间、参与者以及“白马之盟”对汉初功臣政策的背离等方面质疑“白马之盟”的真实性。
学者:尹鹏,王文英在《“白马之盟”真伪探》认为:“白马之盟”极有可能是汉初功臣集团伪造的。由于汉代帝王的正统性皆基于 “白马之盟”所确立的政治模式,汉代帝王既没有否定“白马之盟”,也没有完全遵守它。事实上,学术界对“白马之盟”的真伪争执不下,就是因为盟誓中的一些细节无法作出合理解释。
顾小虎、曾立平在《〈大风歌〉读后》中提出,功臣集团对吕雉封诸吕为王的做法没有表示反对,“白马之盟” 可能并不存在。
参考资料
白马之盟.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