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毛福梅

毛福梅

毛福梅(1882年12月18日~1939年12月12日),又作毛馥梅,学名从青,浙江省奉化县(今宁波市奉化区)人,是蒋介石原配夫人,也是蒋经国的生母。

清光绪八年(1882年),毛福梅出生于浙江奉化岩头村,父亲毛鼎和是族中长辈,家中颇为殷实。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19岁的毛福梅与蒋介石成婚,但因两人缺乏感情基础,婚后生活并不如意。光绪二十九年至光绪三十一年(1903年至1905年),毛福梅伴随蒋介石外出读书,期间两人关系一度较好。宣统二年(1910年)农历3月18日,毛福梅生下她与蒋介石的独子蒋经国。民国十年(1921年),蒋母王采玉逝世,蒋介石在葬礼之后向毛福梅提出离异要求,但因众人反对,最终不了了之。民国十六年(1927年),蒋介石为迎娶宋氏家族再次向毛氏提出离婚。后在舅父孙凤琴的担保下,以“离婚不离家”为条件,两人正式离异,毛福梅仍是蒋氏故居的女主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日军对溪口进行了轰炸,毛福梅在出逃过程中不幸被炸身亡,终年57岁。毛福梅死后,被安葬在摩诃殿东侧花园内。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在蒋氏家族重修族谱时,毛福梅被当作“蒋母王氏义女”“蒋介石义姊”,载入《溪口蒋氏宗谱》。

蒋介石虽然在日记中不时流露出对毛福梅的憎恨与厌恶之情,但却从未提到毛福梅的不良嗜好或者不德行为。在陈洁如看来,毛福梅是一位虔诚的妇人,让她心生钦敬。抗战期间负责浙东防务的王载扬认为,毛福梅“仪容娴静,名门闺范,蔼然仁者,十分客气”。

人物生平

大家闺秀

毛福梅(又作“馥梅”),学名从青,浙江奉化岩头村人,出生于清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九日(1882年12月18日)。毛福梅的家是岩头一带的望族,祖上是清代恩贡,遗有田产和房宅。父亲毛鼎和是族中长辈,善于经商理财,开有一家米行和南货店。毛福梅兄妹共四人,两个兄长分别为毛怡卿、毛卿,姐姐叫毛英梅。毛福梅出生时,算命先生说她是一颗“福星”,长大后的毛福梅又颇有福相。因此,其父母希望为其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世家子弟,但直至毛福梅19岁仍未如愿。

与蒋成婚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陈春泉在王采玉(蒋介石之母)的委托下,来到毛家说媒,为只有14岁表侄蒋瑞元(即蒋介石)提亲。毛鼎和很快答应了这门亲事,毛福梅则遵从父亲的安排,当年便嫁到了蒋家。结婚当天,蒋介石在婚礼进行一半时,和一群小孩跑去争抢爆竹蒂头。而奉化当地则有“新郎拾蒂头,夫妻难到头”的俗语,此后蒋、毛离婚,人们常说这就是预兆。不久,蒋又在去给岳父家拜年时,半路跑去“串花灯”,直至日落还没到丈人家,最终引起翁婿不和。前后发生的这些事,使本就没有感情基础的毛福梅与蒋介石,感情差距越来越大。因此,毛福梅的婚姻生活并不称心,其大部分时间都是陪蒋母度过,婆媳间的感情反倒十分相投。

蒙童生涯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蒋介石离家到奉化县城的凤麓学堂读书,蒋母责成蒋介石带上毛福梅伴读,于是21岁的毛福梅便开始了“蒙童生涯”。为了缩短两人文化上的差距,蒋介石在凤麓学堂读书时,把毛福梅送进了“作新女校”学习。在学校中,老师为毛福梅起了个学名叫“从青”。而毛因为成熟稳重、富于同情心,也很快得到班级同学的信任,并与一位叫做陈志坚的女孩结为了异姓姐妹。在这一时期,蒋介石、毛福梅二人同居一室,挑灯共读,蒋也经常辅导毛福梅的功课。但没过多久,蒋介石因为不满凤麓学堂的教规而辍学回家,毛福梅也被迫离开了女校。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蒋介石转入宁波的箭金学堂读书,再次携毛福梅同往陪读。蒋介石不仅为毛福梅雇了一位梳头的姨娘,还请同学林绍楷的妹妹林瑞莲为毛氏做家庭教师。以后毛福梅回家,蒋介石又请毛的异姓姐妹林志坚到蒋家给毛福梅上课,他自己也很关心毛的学习情况。这一期间,蒋介石除了教毛福梅认字学习,每逢节假日还会带她去各大寺庙烧香祈福。然而好景不长,蒋介石逐渐萌发了去日本留学的念头。在老师顾清廉的鼓励下,蒋介石便携毛福梅回家,准备出洋留学,而毛福梅的“蒙童生涯”也就此结束。

经国出生

蒋介石前往日本留学后,毛福梅与蒋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二人的关系也逐渐恶化。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冬,蒋介石从日本振武学校放寒假回家。此时的毛福梅已经怀孕数月,但在一次夫妻争吵中,蒋介石愤怒之下用脚踢中毛的腹部,致使毛福梅流产。此事在家中引起不小风波,蒋母痛责蒋介石不孝。次年暑假,蒋介石回国滞留在上海。蒋母为早日抱上孙子,便亲自带毛福梅前往上海,与蒋介石相聚。蒋介石最初拒绝与毛福梅同房,但在蒋母的以死威胁下,最终还是顺从母命。不久,毛福梅再次怀孕,蒋介石暑假结束回校后,毛福梅便和蒋母一同返回浙江待产。宣统二年(1910年)农历3月18日,毛氏分娩生下一个男婴。这一年毛福梅28岁,蒋介石23岁。蒋母在征得族辈和蒋介石的同意后,将男孩取名为建丰,谱名经国。

姚氏介入

民国元年(1912年),蒋介石因刺杀陶成章被迫逃亡日本,同年冬天返回溪口,并带回了他在上海所纳的小妾姚冶诚。溪口的百姓都认为毛福梅会因此大闹,但毛见到姚氏后却嘘寒问暖,十分亲热。毛福梅的行为让蒋介石暗暗佩服妻子的雅量,毛在蒋心中的印象也有所改善。然而蒋介石的行为却并未因此而收敛。民国五年(1916年),蒋介石又在外面领养一个男孩,为其取名蒋纬国,谱名蒋纬国,交给姚氏抚养。在经国和纬国之间,蒋介石似乎更加偏爱活泼可爱的纬国。毛福梅对此逐渐无法忍受,便开始向蒋介石抱怨。蒋介石为了避免矛盾,就在奉化城内租了一套房子,将姚氏母子迁了进去。在此之后,蒋介石对毛福梅的嫌弃之心也越来越重。

休妻风波

民国十年(1921)年,毛福梅与蒋介石的关系已经到了水火难容的地步。在4月间,蒋直接将毛福梅逐回了娘家,但在蒋母的庇护下,毛福梅不久又回到了丰镐房。当年6月,蒋母王采玉逝世,毛福梅失去了最大的屏障。11月,蒋介石在办完丧事后就向毛福梅提出离异的要求,同时表示与姚冶诚也脱离家庭关系。而蒋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在上海又有了新欢陈洁如。面对蒋介石的离异要求,毛福梅坚决反对,并拒绝谈论此事。蒋介石却并不退让,直接找来蒋经国、蒋纬国以及侍妾姚冶诚,宣读他与妻子、侍妾脱离家庭关系的声明。此后,蒋又写信给毛福梅的二哥毛懋卿,表示自己与毛福梅离婚的决心。然而蒋的这一行为不仅遭到毛懋卿的反对,蒋氏家族中的长老也不同意。蒋介石休妻受阻后,陈洁如也不再坚持蒋离异,休妻风波就此不了了之。但蒋与陈洁如的事实婚姻,也迫使毛福梅接受丈夫离开的事实。此后的毛福梅,便将主要精力放在礼佛诵经和培养儿子上。

与蒋离异

民国十六年(1927年),蒋介石宋美龄议定婚姻,而宋家提出的一个要求就是蒋介石必须和原配毛福梅、侧室姚冶诚、陈洁如脱离夫妻关系。同年8月,蒋介石下野返回溪口老家,再一次向毛福梅提出离婚。毛福梅对此坚决反对,而毛家人也表示毛福梅已经嫁到蒋家,没有再收回来的道理。由于蒋介石提不出正当的离婚理由,蒋家族人、亲人的舆论也大多站在毛福梅这边。蒋介石眼见事情受阻,便请来了舅父孙凤琴劝说毛福梅。孙凤琴在听取双方意见后,一面劝说毛福梅顾全蒋介石的前途,同意与蒋离婚;一面又希望蒋介石作出让步,让毛氏继续留在蒋家主持丰镐房的家务。最终在“离婚不离家”的条件下,毛福梅和蒋介石达成了统一,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了字。此后,毛福梅继续主持着丰镐房的家务,逢年过节的时候,亲友们互相拜访,仍尊毛氏为正宗。

经儿归来

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在蒋介石的安排下,蒋经国被派往了苏联留学,毛福梅也从此与儿子分隔两地。在最初的两年,蒋经国与家中还有通信,但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中苏关系恶化,蒋经国也就此失去了音讯。毛福梅思子成疾,每当蒋介石返回家乡,她就会哭闹着让蒋介石还她儿子。但蒋介石对此也无可奈何,只能婉言宽慰。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最终国共双方达成了合作抗日的共识。不久,在国共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斯大林终于同意将滞留在苏联12年之久的蒋经国释放回国。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蒋经国带着妻子芬娜(蒋方良)和儿子艾伦(蒋孝文)回到溪口老家。在人群中,蒋经国一眼就认出了母亲毛氏,而毛福梅也赶忙搂过儿子,两人抱头痛哭。此后,毛福梅决定按照家乡习俗,为儿子儿媳补办婚礼。在婚礼上,亲朋好友们纷纷送来贺礼,但毛福梅却吩咐账房,贺礼一概退还,只有长辈的茶礼可以收下。婚礼过后,蒋介石让蒋经国留在溪口补习中国文化,毛福梅也因此可以有更多时间陪伴儿子。这一期间,毛氏每天都为儿孙们做家乡菜,让他们大饱口福,而她自己也享受了天伦之乐。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蒋经国主动请缨要加入抗战队伍。蒋介石便将其派往江西赣州历练,毛福梅再次与儿子分离。

溪口罹难

蒋经国在江西安定下来后,毛福梅也曾前往江西住过几天,但因为不适应赣南的生活,最终又返回了溪口老家。为了使蒋经国的工作更加顺利,毛福梅又动员二哥毛懋卿等人前往江西协助,她自己也每天诵经祈祷,给儿子消灾弭祸。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2月12日,日军对溪口进行了轰炸,其主要目标就是蒋介石故居丰镐房和乐亭别墅。日军的轰炸造成了多人伤亡,蒋家账房宋涨生、蒋方良的越南语老师董老师等都在轰炸中丧生。毛福梅因为晚年患有腿病,行动不便,出逃时忘记带房门钥匙,又急忙回去取。再次出逃时,走到后宅墙边,正遇日军炸弹掷下,院墙倒塌,毛福梅最终被压身亡,时年57岁。

噩耗传到赣南后,蒋经国带着妻儿,连夜驱车赶回溪口。看到母亲的尸体,蒋经国失声痛哭,甚至几次晕厥过去。待情绪平复后,蒋经国写下“以血洗血”四个大字,让人刻在石碑上,发誓要为母报仇。此后,在征得蒋介石的同意下,蒋经国将毛福梅的灵柩暂时停放在了摩诃殿内,等到战争结束后再举行丧葬大礼。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溪口蒋氏家族续修族谱,对于已故的毛福梅,如何确定其名分成了一道难题。在众人犯难之际,蒋介石在自己的谱牒上写道:“配毛氏,民国十年(1921年)出,为慈庵王太夫人义女。”最终,毛福梅被当作“蒋母王氏义女”“蒋介石义姊”,载入了《溪口蒋氏宗谱》。

人物评价

蒋介石在日记中不时流露出对毛福梅的憎恨与厌恶之情,民国十年(1921年)11月,蒋写信给毛福梅的二哥毛懋卿,提出要与毛福梅离婚,他在信中称:“十年来,闻步声,见人影,即成刺激”,但蒋介石却从未提过毛福梅有不良嗜好或者不德行为。

陈洁如回忆第一次到蒋氏故居时,毛福梅正在为祭拜祖先而做准备,在蜡烛香火安放好后,“她就双手合什,非常虔敬的低头拜祭木质的祖宗灵牌。我看着她,心中感觉一股深深的钦敬之情。我可看出她是一位虔诚的妇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9月,蒋经国托授业老师吴敬桓撰成《蒋经国母氏毛太君传》,文中对毛福梅的描述为:“太君于昏定晨省,一切子妇尽之仪纤屑曲尽,得太夫人(蒋介石之母)尽欢,委以家政。然太君师法太夫人,并不仅以应尽之贤孝自足,而曲窥太夫人之教子,并以贤母为自任之重。”

王载扬(黄埔5期学生,全面抗战爆发后晋升少将,指挥194师负责浙东防务)曾回忆他与毛福梅的第一次见面:“待夫人念完经,俞县长把我介绍给太夫人。夫人命侍婢泡茶,请我们坐下……太夫人仪容娴静,名门闺范,蔼然仁者,十分客气,以子侄视我。”

人物关系

人物轶事

蒋介石家暴

蒋介石在日记中,经常流露出对毛福梅的不满与憎恨之情,其主要原因就是毛氏不肯与他离婚。虽然蒋介石有时会反省自己的恶劣态度,表现出悔意,但当他再次看到毛福梅的时候,仍旧会冷淡、奚落,甚至对毛氏拳脚相加。蒋经国在回国前,曾在苏联的《真理报》上发表了一封写给生母毛福梅的信。这封信中就提到,蒋介石殴打毛福梅,抓住她的头发,从二楼拖到楼下,毛福梅则向蒋介石跪下,请求他不要将自己赶出家门。当然,毛福梅也并非始终处于软弱可欺、被动挨打的地位。民国十年(1921年)4月3日,蒋介石在日记中记载道:“余于毛氏,平日人影步声皆是以刺激神经,此次因事寻衅,又与我对打,实属不成体统。”这表明毛福梅也敢于和蒋介石“对打”,有时甚至连蒋介石也要惧怕她三分。

以礼相待

民国十七年(1928年)4月,蒋介石准备带宋美龄回乡祭扫省亲,但他害怕毛福梅会因此发难,便先派蒋介卿(蒋介石同父异母的哥哥)回家探探虚实。毛福梅知道后却并未生气,反而让人将丰镐房收拾一下接待客人。蒋介石和宋美龄到达后,毛福梅以女主人的身份温文尔雅地招呼两人入座,而宋美龄也对毛福梅很恭敬,送上自己带来的人参以及狐裘大衣作为见面礼。在见过族人乡亲后,蒋介石夫妇便前往乐亭别墅暂住。毛福梅知道蒋介石回乡不易,便命丰镐房的厨师每天烧制几道蒋介石爱吃的家乡菜送到乐亭别墅。习惯吃西餐的宋美龄在尝到这些菜品时,也赞不绝口。在蒋介石两人即将离开时,毛福梅特地命人挑拣一袋最好的芋艿头送给宋美龄作为路彩。此后蒋介石回乡,毛福梅都会准备精美的家乡菜招待他们。而每天早晨,蒋介石也会利用宋美龄晚起的机会,一个人偷偷前往丰镐房,在毛福梅那里吃完早点再返回。

朝礼九华山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毛福梅前往九华山烧香拜佛。五月初,毛氏一行人到达青阳县城后,当地县长和乡绅都前往拜望,并设宴款待。离婚后的毛福梅因为身心孤独,心情并不好,因此对于县长安排的酒席也毫无兴趣。当时一个随从一再请她入席,毛反问道:“人有权势没良心,我问你有良心吗?”见毛夫人心情不好,另一位随从则说:“您是一品夫人,与总统可谓结发夫妻,谁有您风光。再说经国照样称您为母亲,称宋为姨,哪里寻得到这么好的安慰和尊敬。”毛福梅听到后便心情稍好,前去赴宴就餐。次日毛福梅等人前往九华山,并入住在新龙庵。一天晚上,她独自外出散步,随从不见其人,赶忙叫人寻找。最终,寺庙动员山民点燃火把,才在树林中找到毛福梅。毛福梅见众人急的满头大汗,便谦和的说道:“一个老婆子丢了不值得可怕,你们是怕上面怪罪下来。”随从们哭笑不得,只得小心翼翼的将其扶回住所。此后毛福梅先后朝拜了九华山的主要寺庙,并做了一堂“千僧斋”。她还在新龙庵树立一块“诞生牌位”,上面雕饰龙凤图案,并写下她和蒋介石的生辰年月,希望增福延寿。

“愿以身代”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是蒋介石的五十虚岁生日。为了给蒋介石过寿,毛福梅与姚冶诚便决定到天台国清寺做一场水陆道场,为寿星消灾弭祸。为酬谢僧人,两人决定给寺内每个和尚斋僧衣一件,命外甥宋泓生(蒋介石胞姐瑞春之子)经管此事。在僧衣发完后,一个小和尚未领到僧衣却被诬陷已经领过,最终气急自杀。毛福梅因此而感到不安,担心会有祸事降临。三个月后,西安事变爆发。毛福梅得知后,相信这是小和尚被冤死的缘故,便天天在佛堂里哀哭祈祷,向菩萨许愿让自己代蒋介石去死。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2月12日,日军飞机轰炸浙江奉化,毛福梅不幸被炸身亡,而此时正是西安事变爆发三周年。蒋经国回家料理丧事时,曾写信给蒋介石,暗示母亲的惨遭不幸,与她在西安事变时发过的毒誓有关。蒋介石在日记中对此没有作出任何评论,但是这封信却一直与蒋介石日记留存在一起。

后世纪念

毛福梅之墓

毛福梅死后,蒋经国曾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在赣州举行“蒋母毛太夫人追悼大会”,并建造一座“忠孝桥”,以示悼念。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蒋经国又撰写《五百零四小时》一文,表达对母亲的追思。抗战结束后,蒋经国怀着“入土为安”的心愿,回到溪口为生母毛福梅举办了葬礼。国民党败退台湾前,蒋经国又和蒋介石回乡祭扫了蒋家祖坟和毛福梅坟墓。如今的毛福梅之墓,位于摩诃殿东侧花园内,坐西北面东南。墓圈用石块堆砌成四方形,中间堆有黄土。墓的东、西、北三面用青石栏板和望柱围成,南面正中间竖立一块石碑,题有“显妣毛太君之墓”,上款为“男经国敬立”,下款为“丁亥十月 吴敬桓拜题”。1981年12月4日,毛福梅百岁冥寿时,在奉化的蒋氏亲友20余人,都到毛氏墓前祭拜。2000年,蒋孝严(蒋介石之孙)第一次带着全家来奉化溪口,祭扫蒋氏祖墓和毛福梅之墓,此后又曾多次回乡祭扫。

毛福梅旧宅

毛福梅旧宅位于溪口镇岩头村西街,俗称“下三份”,是蒋介石原配毛福梅的居所,属于晚清建筑。整个宅子坐北朝南,一正两厢三合院式,大门开于东厢房山墙上,厢房马头墙。正屋、厢房均为两层,青瓦屋面硬山顶,带前腰檐。正屋面宽三开间二弄,穿斗式梁架,明间为敞堂,前后天井,两弄设木梯通二楼。厢房面宽五开间二弄,一层前檐廊单步梁,檐柱联牛腿,地面铺石板。大门单檐单开间,青石槛框,三级垂带踏跺。2013年,毛福梅旧宅被公布为奉化市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蒋介石之孙蒋孝严奉化祭祖 在毛福梅墓前拍照留念.闽南网.2023-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