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板当镇

板当镇

板当镇,隶属于贵州省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地处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东北部,东与长顺县营盘乡鼓扬镇相邻,南抵格凸河镇及格凸河风景区,西接松山镇,北靠猫营镇坝羊镇,行政区域面积216.63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清代时期,设立板当枝。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紫云县在板当设置第二区。

1958年,座马河区政府迁至板当,改板当区。

1991年12月,建立板当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板当镇是贵州省安顺市紫云县所辖的一个镇,位于紫云自治县东北部,镇政府驻地距县城36公里。309省道贯穿全境。全镇总面积213.52平方公里,辖25个行政村,289个村民组,11108户,44334人,其中:农业人口43003人,占总人口的97.1%,少数民族人口24738人,占总人口的55.8%.现有耕地面积25462亩,其中:稻田12849亩,占耕地面积的50.5%,旱地面积12613亩,占耕地面积的49.5%,农业人口人均耕地0.6亩。全镇粮食生产以水稻、玉米为主。

地形地貌

板当镇境内属丘陵沟谷区,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板当镇属本县东北部温暖湿润农作物成熟区,地貌主要以丘陵和低中山丘陵为主,地质构造和岩溶发育强烈,地层破碎,土壤主要以水稻土为主。全镇海拔多数在915-1337mm之间,大部分地方海拔在1000-1300m之间,全年无霜期287天。气温适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光照较好,热量丰富。天然的地理环境,为发展各种经济、种养殖业提供较好的自然优势。

气候

板当镇年平均气温15.7℃,年积温在5600℃—5700℃之间,年降水量1250—1400毫米。

水文

板当镇境内河道属珠江。共有大小河流3条,其中常流河2条,季节性河流1条。

自然灾害

板当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干旱、水灾、风灾、低温、霜冻等,雹灾平均三年两遇,2010年5月4日发生特大雹灾,降雹时间约30分钟,房屋损害54间,直接经济损失152万元,涉及境内沙坝、鸡场坡、洛麦、大坝、新河等村民委员会。

自然资源

板当镇境内地下矿藏有煤矿、铁矿锰矿石云浮广业硫铁矿集团有限公司、水晶砂、黏土、石膏、硝等。耕地面积2.4万亩。

农业资源

板当镇境内有适宜种植茶叶土地面积4万余亩,从1999年开始从事茶叶种植,到2010年底,全镇共有优质茶园总面积5500余亩,可采摘茶青面积4300亩。板当镇茶叶开园时间较安顺市市所有茶场提前半月以上,可谓安顺第一壶,全省第二壶,茶农和茶场经济效益有较为可观的前景。

烤烟和仁米是板当镇主要经济作物,板当镇的烟叶收购量曾达到220万斤,居全市前列,而硐口村是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最大的苡仁米生产加工集散地,每年经硐口生产、加工销售的苡仁米达5000余吨,鼎盛时期曾达到8000吨,产品远销香港、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水资源

镇境内河流纵横,水资源较为丰富,座马河、板当河汇集处的黄家湾电站位于省级风景名胜区格凸河上游,属珠江红水河水系。该河水流湍急,水面较宽,通过具有较高资质的设计单位实地测设,在黄家湾设一大坝,建五大型发电站,可形成黄家湾水库面积31平方公里,容量2.7亿立方米;水域航程28万公里,共有孤岛23个,集发电、旅游、灌溉于一身。镇政府所在地有一优质水源,年可产优质矿泉水1921万瓶,现建有纯净水厂一个。

行政区划

2011年末,板当镇辖25个行政村:青山、大坝、青塘、洛麦、鸡场坡、新河、扯角塘、新场、沙坝、河边、硐口、小寨关、齐心、大地、沙子哨、井同、卜、三合、丙贡、关泉、三联、跃进、塘兴、青梨、摆羊,下设289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板当镇辖17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青山村板当街上。

人口民族

2011年末,板当镇总人口46978人。另有流动人口15235人。总人口中,男性25023人,占53.27%,女性占21955人,占46.73%。2011年,人口出生率12.1‰,人口死亡率5.9‰,人口自然增长率6.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20人。

2017年末,板当镇常住人口为29647人。

截至2018年末,板当镇户籍人口为46882人。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板当镇常住人口为27123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板当镇财政收入114万元,比上年增长90.0%。农民人均纯收入3890元。

2018年,板当镇有工业企业35个,其中规模以上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44个。

农业

2011年,板当镇完成农业总产值1.78亿元。

2011年,板当镇生产粮食1.06万吨。主要经济作物为油菜、茶叶、薏苡等。2011年,油菜籽产量363吨;茶叶产量49吨;果园总面积1057亩,产量245吨。

板当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牛、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年末存栏2.95万头,出栏5.1万头;羊年末存栏0.26万只,出栏0.31万只;牛年末存栏1.34万头,出栏0.21万头;家禽年末存栏8.26万羽。2011年,生产肉类5137吨,其中猪肉4412吨,牛肉235吨,羊肉73吨,禽肉417吨。

工业

板当镇形成以建筑材料生产为主的工业体系。2011年,砖厂1家,年产值326.8万元。

金融业

2011年末,板当镇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5000万元,比上年增长23.20%;各项贷款余额3000万元,比上年增长28.62%。

我镇硐口村位于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西北部,482县道贯穿全村,现有人口652户2843人,90%以上农户居住在公路两侧,交通极为便利。全村地势相对平坦,以土坡居多,自然条件优赿,适于规模农业种植。

上个世纪70年代,硐口村开始种植苡仁米,且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到1990年以来,农户开始大规模种植,种植区域以硐口为中心辐射周边村组,平均每户种植5亩以上,少数农户种植20-30亩,仅硐口一个村,苡仁米种植最多时达到5000亩,当时,硐口村放眼望去满山遍野都是苡仁米。1998-2000年,当地成为远近闻名的苡仁米集散地,年吞吐量达5000吨,产品经粗加工后主要销往广州市大连市四川省湖南省、台湾、韩国等地,硐口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苡仁米集散地。

2000年以后,由于市场经济变化,苡仁米市场出现疲软,供大于求,苡仁米销路不畅,价格大幅降低,种植面积急剧减少,农民的积极性受到极大打击,硐口村苡仁米种植业陷入史无前例的低谷。

2006年,随着外地需求量的增加,销路又重新打开,种植面积逐渐回升。结合苡仁米市场的复苏,板当镇党委、政府提出“茶叶上山,苡仁米下田”的产业发展思路,积极推动苡仁米规模化种植。时至今日,据统计,硐口村种植面积超过4000亩,单户种植20亩以上近百户,年销售量在3000吨以上。

当前,板当镇将硐口村苡仁米规模化种植向全镇条件适宜的行政村铺开,力争种植面积达到15000亩,并积极开发苡仁米产品深加工系列,致力将苡仁米产业做大做强,将这一特色产品打造成为板当镇又一特色品牌。

文化

地名由来

板当镇因镇人民政府驻青山村板当街上而得名。

交通

板当镇境内有309省道经过。

社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板当镇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120人,专任教师5人;小学19所,在校生3854人,专任教师22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2380人,专任教师110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2011年,板当镇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4.8万元,比上年增长16.2%。预算内教育经费(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5.39%。

科学技术

2011年末,板当镇有各类科技人才22人。

文体事业

2011年末,板当镇有文化站1个,村活动中心25个;各类图书室25个,藏书25万册。2011年末,广播站1个,村村通卫星接收机7665台。

2011年末,板当镇有学校体育场地2处。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板当镇有医疗卫生机构1个;病床45张,固定资产总值123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7人,其中执业医师6人,执业助理医师5人,注册护士3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3.58万人次。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

社会保障

2011年,板当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14户,人数223人,支出55.47万元,比上年增长33.85%,月人均207元,比上年增长23.22%;医疗救助422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7165人,共支出35.83万元,比上年增长66.7%。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786户,人数7165人,支出734.89万元,比上年增长59.95%,月人均86元,比上年增长59.33%。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64人,抚恤事业费支出76.62万元,比上年增长29.07%。敬老院1所,床位51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40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3.72万人,参保率74.61%。

邮政电信

2011年末,板当镇有邮政代办所1个。电信服务网点1个,电话交换机总量2万,固定电话用户0.86万户,电话用户普及率76%,宽带接入用户0.42万户。

基础设施

排水管

2011年末,板当镇有自来水供水站1座,有深水井1眼及成套净化设备,年供水8.4万立方。

供电

2011年末,板当镇有变电站、供电站各1座。

获得荣誉

2020年7月29日,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板当镇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

参考资料

2020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国家统计局.2021-06-01

紫云县人民政府网站-公示公告.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统计局.2021-08-04

全国爱卫会关于命名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的决定.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2021-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