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四小龙”(Four Asian Tigers)是指自20世纪60年代末至90年代期间,经济迅速发展的四个亚洲经济体: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另有“亚洲四小虎”(Tiger Cub Economies)指的是20世纪90年代四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分别是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

20世纪50年代,在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破坏后,四小龙相对贫穷,工业化水平较低、资本及外汇匮乏,人均收入低,经济上急切面临合适的路径发展问题。另一方面,四小龙又各自拥有优越的地理区位条件,且适逢全球产业转移。在此前提下,四小龙抓住机会,吸引大量外资和技术,利用本地的廉价劳动力优势,适时调整经济发展策略,鼓励出口,扩大向外经济,从60年代开始迅速走上经济腾飞之路,成为亚洲的经济火车头之一。1997年与2008年,四小龙分别经历了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受到一定影响。2013年以后,四小龙的发展步伐均有所放缓,这与全球总体经济放慢有关。如今亚洲四小龙均被列入发达经济体行列,2022年人均GDP分别为(IMF):新加坡为79,426美元,香港特别行政区为49,700美元,台湾为36,792美元,韩国为33,592美元。

亚洲四小龙在20世纪60年代后的快速崛起,在一定程度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参考经验,起到了上承欧美,下启中、印、越南等国家的过渡作用,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效仿的标杆,如利用了自身劳动力资源,承接欧美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和对外贸易,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全球经济分工等。在自身赶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水平,迅速走向经济发展快车道的同时,其发展路径也丰富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发展历程

在20世纪50年代初,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破坏后,四小龙地区相对贫穷,工业化水平较低,资本和外汇极端匮乏,人均收入低,面临着合适的路径发展经济问题。而四小龙又各自拥有优越的地理区位条件,且适逢全球产业转移。在此前提下,四小龙抓住机会吸引大量外资投入,利用本地廉价劳动力的优势,积极地发展密集型产业,鼓励出口,扩大向外经济。从60年代开始迅速走上经济腾飞之路,成为亚洲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

然而在1997年的金融危机横扫东南亚,东亚各国和地区经济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四小龙”保持了良好的经济运行基础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在较低的失业率下通货膨胀得到一定的控制,人均GDP在1万美元以上,新加坡超过2万美元,已达到中等国家的发展水平。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健康金融体系的国家和地区冲击较为严重,如韩国未对外开放资本市场,但银行与企业之间非正常借贷关系累积了大量债务,所以受外界影响受到不可避免的全面危机。其中新加坡和香港的金融市场开放程度较高,但具有完整的金融体系,所以抗金融风险的能力也相对较强。

2008年金融危机再次席卷全球,世界范围内各经济体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新加坡经济增速放缓,增速仅为1.5%,到2009年,出现了负增长,在调整后,到2010年实现了14.5%的增速。这时期香港出现了裁员潮,2008年8-10月份失业率为3.5%,其中零售、运输及进出口贸易成为了失业重灾区。2008年台湾经济连续三个季度呈负增长,前三个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为-6.51%、-6.85%和-2.67%,全年经济衰退 2.97%。韩国2008年末GDP增长率为2.3% ,是21世纪以来最低,因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2008年的GDP年增长率降低到0.2%,且韩国的资本、股票、外汇和贸易也均受到严重损失。

在二十世纪60年代之后的几十年间,尽管因金融危机等原因,四小龙曾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但1971-2013年亚洲四小龙的经济总体上基本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不过由于各国和地区的发展改革策略不同,以及政治动荡等原因,这一趋势在2013年以后有所放缓。

形成原因

优越的地理条件

气候方面“四小龙”除了新加坡以外的三个经济体都是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属于中纬度的沿海温带和亚热带气候区,最冷月温度在0摄氏度以15摄氏度之间,最热月均温度在29摄氏度左右,降水条件优越降水量充足,年降水量在800mm到1500mm之间,更适合人类工农业生产活动,可以产出更多农作物,在工业社会也可以满足工业用水的大量需求。所以就导致了中纬度沿海的温带和亚热带气候区相对于其他地区有更高的人口承载力,在工业社会借助原有的人口优势加上充足的水资源和适宜的温度气候,可以制造出更高经济价值。

从地理位置看“四小龙”还靠近国际航运主航道,为发展外向经济提供了市场和便利的交通。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主要集中在东亚、西欧和北美三区域,GDP总量常年占据世界经济总量的75%左右,连接西欧和东亚之间的航路为世界上最为繁忙的航线之一。“四小龙”都位于这条国际主航道附近,使它们具备参与贸易的优越条件,降低了航运成本。另外他们背靠东亚的中国和日本这样的大市场,外向型经济的交通和市场条件就比其他地区更为优越。以新加坡为例,它处于国际主航道和航道重要节点马六甲海峡的出口,通过完善设施就可以承接航道上需要的修船、转口贸易等行业,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热带雨林气候的不利缺陷。

政治与经济政策

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韩国、新加坡主要政体都是与西式民主不同的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韩国朴正熙的军政府、新加坡的李光耀家族,在追赶先进地区的过程中都使用政治权力,集中全国及地区资源,并影响经济的发展方向,为国民经济的不断升级换代进行引导。20世纪60年代“四小龙”在利用国际市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自己最具有优势的产业,在资金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发展附加值更高的重化工业,在技术积累与人才培养达到一定程度时适时发展高附加值的半导体,面板、金融和精密机械制造的产业链中高端。

以当时韩国为例,在1961年朴正熙通过军事政变上台建立军政府以后,韩国发展有了较为稳定的政治环境,韩国中央政府对发展战略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市场经济的弊端。开始发展适合韩国的紧密型产业,加上作为西方阵营的优势,利用美国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发展外向型经济。韩国也在财阀和政府的共同推动下利用西方尤其是美国对于其半导体产业的扶持,实现了第二次的产业升级,占据了世界四分之一左右的半导体市场,发展了科技密集型企业,最终发展成为发达国家。“四小龙”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和外向经济模式,提高了微观资源配置效率,利用政府的力量弥补了后发国家及地区的企业资本与技术的短板,通过产业和出口的强干预创造动态的比较优势,从而兼顾动态的和静态的比较优势,在高端产业站稳脚跟,成为经济发达地区。

国际环境

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期间,“四小龙”一直是资本主义阵营在东亚的堡垒,这些地区在军事上起到封锁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越南苏联的作用,而且扶持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于抵御当时的共产主义思潮也有重要意义。《一项建议:实行有效外交政策的关键》中提到的,美国参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活动是重要的外交手段,通过对外援助建立对美国友好的外部环境。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为“四小龙”提供了较为便利的外部环境,主要体现在:1.美国控制的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对“四小龙”进行开放。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政治上是两极格局,苏联主导的经互会相对封闭,而且市场不如包括了大部分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体系规模大。“四小龙”的产品首先在“政治”上合格,美国不会对其产品进行抵制与抹黑,使得“四小龙”参与国际市场的分工与竞争获得了先天的优势。2.西方阵营为“四小龙”提供了市场,而且在高端技术的转移方面不设置壁垒。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和日本在半导体领域激烈竞争,为了打败物美价廉的日本产品,美国对台湾地区和韩国的半导体产业进行扶持,进行一定条件的技术转移,最终在半导体的制造领域实现了台湾地区台积电、韩国三星和美国英特尔三分天下的格局。半导体制造需要上下游多个地区大量产业的配套,包括芯片设计、封装测试、光刻机制造等,而“四小龙”引进或者研发类似技术不会刻意的封锁消息或抵制,美国资本出于资源的考虑对其进行支持。

地区体量

体量较小,也是“四小龙”能够成为发达地区的重要原因,“四小龙”人口最多的韩国有5000万出头,而人口规模最小的新加坡则只有500多万。人口规模只需要两三项高附加值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占据优势,就可以获得较高的附加值,从而拉动整个国民经济步入高收入水平。比如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金融行业的GDP近几年占总GDP的比重为18%左右,而贸易与物流占21%左右,其他大部分的GDP都是围绕着这些行业的从业者创造,高收入的金融行业从业者为香港的餐饮交通等服务业贡献了消费,带动了整个香港地区人均GDP的增高。

地区概况

韩国

大韩民国(Republic of Korea),简称韩国,首都是首尔特别市(Seoul)。位于朝鲜半岛南部,领海与太平洋最西部的海域交汇,总面积为10.329万平方公里,属温带季风气候,海洋性特征显著,年均降水量约为1300毫米—1500毫米,人口约5100万,通用朝鲜语。韩国是单一的民族国家,称为朝鲜族,是由中亚迁移到朝鲜半岛的蒙古族后代。依大韩民国宪法,国民享有宗教自由,50%左右的人口信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韩国政体由行政、立法和司法三部分组成,1987年10月全民投票通过现行宪法,1988年2月25日生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韩国长期以对美外交为主,后来基本形成了以韩美同盟为基轴、加强美、日、中、俄四大国外交、积极参与地区与国际事务的多层次、全方位外交格局,与188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驻外外交机构155个。70年代以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62年的87美元增至1996年的10548美元,创造了“汉江奇迹”。1996年加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同年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创始国之一。产业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造船、汽车、电子、钢铁、纺织等产业产量均进入世界前10名,陆、海、空交通运输均较发达。2022年韩国国内生产总值1.66万亿美元,居全球第13位。

中国台湾地区

中国台湾地区,陆地总面积3.6万平方公里,台湾纵跨温带热带,北回归线穿过中部,北部为亚热带气候,南部为热带气候。2019年底,台湾地区户籍登记人口为2360.31万人,主要分为四大族群——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少数民族。台湾通用普通话(国语),主要方言有闽南话、客家话。台湾少数民族使用自己的语言(如泰雅语、布农语、雅美语等),书写都使用汉字。台湾文化的母体是中华文化,同时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截至2019年底,台湾地区共有各类政党291个,全台性政治团体45个,主要政党包括民进党、中国国民党、民众党、亲民党、新党、无党团结联盟、“时代力量”等,其中民进党和国民党影响最大。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算,2019年台湾经济增长率低于全球经济增长率(3.4%),在亚洲“四小龙”中居第二位。台“行政院主计总处”数据显示,2019年台湾名义GDP(现价,以支出法核算)为18.90万亿元(新台币,下同),折合6112.55亿美元,人均GDP(现价)为80.10万元,折合2.59万美元,按美元计算同比增长0.45%。根据IMF估算,2019年台湾地区GDP全球排名第22位,较上年下降1位;人均GDP第38位,与上年持平。

中国香港地区

中国香港地区位处中国的东南端,区域范围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和周围的262个岛屿。陆地总面积为1106.3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为1648.69平方公里。属亚热带气候,平均全年雨量2,431.2毫米,香港特别行政区在2022年年中约有735万人口。香港的正式语文为中文和英文,香港居民依法享有宗教自由,现有的宗教包括佛教、道教、孔教和基督教等。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0年4月4日,全国人大七届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7年7月1日,我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香港主要的服务贸易是旅游、运输及金融服务,香港在全球贸易经济体中排行第10,最主要的贸易伙伴是中国内地。香港有“东方之珠”的美誉,人口约713万(2012年),总面积1104平方公里,是全球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在2020年年底是亚洲第二国际银行枢纽及资本市值计算第三大股票市场,根据2019年一项三年一度的调查,香港特别行政区是全球第四大外汇市场,2020年人均本地生产总值达46,300美元。截至2020年底,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的公司有2538家,资本市值总额达475,230亿港元(61,300亿美元)。2022年,香港地区完成GDP总值28270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为24262亿元,大约为3610亿美元。

新加坡

新加坡共和国(Republic of Singapore),位于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出入口,国土面积733.2平方公里(2022年),属热带气候,年平均降水量2345毫米,截至2022年总人口约564万。马来语越南语,英语、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为官方语言,英语为行政用语。主要宗教为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已注册的政党共30多个,主要有人民行动党、工人党。独立以来,人民行动党长期执政。1963年9月,新加坡并入马来西亚后,颁布了州宪法。1965年12月,州宪法经修改成为新加坡共和国宪法,并规定马来西亚宪法中的一些条文适用于新加坡。宪法规定实行议会共和制。总统为国家元首。

新加坡属外贸驱动型经济,以电子、石油化工、金融、航运、服务业为主,依赖中、美、日、欧和周边市场。交通发达,设施便利,是世界重要的转口港及联系亚、欧、非、大洋洲的航空中心。经济曾长期高速增长,1960~1984年间GDP年均增长9%。2001年受全球经济放缓影响,经济出现2%的负增长,陷入独立之后严重衰退,为刺激经济发展,政府调整经济发展政策,积极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商签自由贸易协定。2022年对外货物贸易总额约13650亿新元(约合9912.8亿美元),其中出口约7100亿新元(约合5154.4亿美元),进口6550亿新元(约合4758.4亿美元)。截至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6435亿新元(约合4671.8亿美元),排名第33位。

数据对比

教育体制

人力资源策略

社会保障

经济模式

发展战略

亚洲四小龙采用相同的经济模式,即出口导向战略。出口导向战略,也称出口替代战略,是指采取各种放宽贸易限制和鼓励出口的措施,积极引进外国资本和先进技术,充分利用本国的优势条件,大力发展工业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的出口以代替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扩大对外贸易,使出口产品多样化, 增加外汇收入,带动国内工业和经济的发展。

在贸易问题,发展中国家有两种发展战略:进口替代型和出口导向型。进口替代型战略强调发展本国制造业,用本国产品代替进口的外国产品,实现自力更生,为了保护本国的民族工业,设置关税壁垒。出口导向型战略强调的是开放市场,通过向外国出口,发展本国制造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践说明出口导向型战略对促进经济增长效果较好,亚洲四小龙的高速发展是发展出口导向型的成功案例。

经济发展过程中,20世纪50年代世界的流行趋势是进口替代型发展战略,亚洲“四小龙”中的一些国家或地区曾选择进口替代型发展战略,如中国台湾。但是进口替代型战略在实践中存在问题。20世纪60年代,亚洲“四小龙”都选择了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

选择原因

当时世界形式发生了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四小龙走上出口导向型工业化道路。作用最为显著的是新型国际分工的兴起和世界贸易规模的扩大,为四小龙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扩大对外贸易创造了有利的产业优势和市场条件。

地区内部经济环境决定了出口导向战略。“四小龙”地区土地面积小,内部市场狭小,资源缺乏,依靠内部市场难以达到有效的工业化目的。

“四小龙”经济符合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趋势。当时香港特别行政区一开始就推行出口导向战略,韩国、新加坡和台湾分别实行过 4 年、7 年、4 年“进口替代”政策,以支持民族经济的发展;从60年代开始,逐渐实现“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战略转换,在进口替代阶段工业生产能力增强,产品可以满足内部市场需求后,进一步发展到出口扩张阶段。

产业结构

20世纪60年代,亚洲四小龙的生产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产品逐步向高端升级。

根据Timmer的研究,在韩国,1958—1966年的食品工业、1966—1973年的纺织业是当时制造业中增长率领先的产业。1973—1987年,领先产业是机械和电力机械。1987—1993年,领先产业是化工。食品、纺织、机械、化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序列。在中国台湾,20世纪50年代,食品、纺织和化工曾经是领先产业,自1966年,电力机械一直是领先产业。

发展现状

韩国

韩国经济在2005年首次进入全球前十,但在2019年前也有多次下降,2020年和2021年回到第十位。2021年GDP为1.8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排名第十位。2022年韩国名义GDP约为1.67万亿美元,排第13位。

韩国作为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在2022年遭遇了第一次贸易逆差。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2023年初发布的《2022年12月及全年进出口动向》报告显示,2022年韩国贸易逆差为472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具体数据显示,2022年韩国出口额为6839亿美元,同比增长6.1%;进口额为7312亿美元,同比增长18.9%。这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韩国首次出现贸易逆差,且规模为金融危机前1996年206.2亿美元的两倍。2022年10月起,韩国对外出口已连续9个月同比负增长。韩国的服务业也呈现逆差状态,韩国2023上半年旅游收支项目出现46.5亿美元逆差,出现2018年以来新高。韩国经济下滑还与人口减少有关,因为低生育率导致的劳动力人口快速减少将极大削弱韩国经济的潜在增长动力,2021年7月,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正式宣布韩国从发展中国家变成发达国家。但受制于国内市场和人口规模,韩国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外部市场,经济增长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明显。

中国台湾地区

2019年2月大陆出台了“26条措施”,其中包括台资企业可按市场化原则参与大陆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品测试和网络建设,以及支持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和示范点建设、台湾同胞可以在中国驻外使领馆寻求领事保护与协助、申请旅行证件等。“26条措施”实施后,为台湾同胞赴大陆就业创业提供了更多便利和优惠政策,推进了两岸融合发展。两岸“新四通”有了长足进展,两岸经贸合作畅通、基础设施联通、能源资源互通、行业标准共通全面发展。

台湾经济人均生产总值较高,但内需市场狭小,自然资源较少,科技基础不坚实,对海外市场和技术的依赖程度较高。台湾经济发展还受岛内政争激烈的影响,由于经济结构和财政税收体制的影响,财政状况不佳,税基萎缩,赋税收入增长减缓,同时各类支出增长很快,财政收支不平衡导致财政赤字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滞后。根据IMF估算,2019年台湾地区GDP全球排名第22位,较上年下降1位;人均GDP第38位,与上年持平。

中国香港地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资机构来此寻求商机并持续投资。香港金管局最新数字显示,截至2022年12月底,香港外汇储备资产为4240亿美元,11月底为4232亿美元。香港在全球贸易经济体中排行第10,最主要的贸易伙伴是中国内地。香港的经济以服务业为主,与内地和亚太区其他地方的有着联系密切。香港2021年本地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同比上升10.1%;货品出口总额及货品进口也分别同比上升19.0%及17.5%。2021年全年合计,商品贸易总额达102684亿港元,较2018年的高位超出15.6%。

新加坡

2017年、2018、2019年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3.5%、3.2%、0.8%。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经济衰退5.8%。2021年,新加坡经济实现强劲反弹,同比增长7.6%。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回调至3.6%。新加坡自然资源匮乏,外汇主要来源之一,也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2017年2月,新加坡“未来经济委员会”发布未来十年经济发展战略,提出经济年均增长2%至3%、实现包容发展、建设充满机遇的国家等目标,并制定深入拓展国际联系、推动并落实产业转型蓝图、打造互联互通城市等七大发展战略。

影响

丰富经济发展模式

亚洲四小龙的经济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持续高速增长,摆脱了贫穷,其人均收入纷纷赶上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世界政治的多极化,四小龙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结合自身特点,迅速走向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发展模式和轨道丰富和发展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和人类文明。香港特别行政区也发展成了世界最具活力和自由度的经济中心之 一,其高度发达的自由贸易,为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台湾地区发展成为了东亚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新加坡由地理区位优势,利用自身处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枢纽的地位,发展的对外贸易,石化加工等经济业务,使经济快速发展。韩国发展外向型经济、大力招商引资、积极参与经济的全球化分工,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为发展中国家做出了参考

亚洲四小龙经济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各发展中原地区家效仿的标杆,为东南亚国家及处于东北亚地区的中国提供了参考经验,比如,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全球经济分工,同时结合自身特点发展市场经济。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模式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参考。

为各地区小型政府做了参考

发展中国家,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政府的决策影响经济的发展。新加坡的廉洁政府机制做到决策的正确性和及时性,中国香港政府的廉洁做到了“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并且在出现贪腐案件时,能够迅速高效地做出反应与处理,提升了政府行政效率。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建立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机构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对产业转移的过渡作用

20世纪60年代,亚洲四小龙实现经济奇迹,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自身的劳动力资源,承接了欧美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发展对外贸易,缓解了欧美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危机,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亚洲四小龙对世界经济承接产业转移起到了上承欧美,下启中、印、越南等发展中国家的过渡作用,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参考资料

亚洲四小龙一季度GDP:新加坡和韩国,谁的实力更强?.百家号.2025-03-27

The 20 countries with the largest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per capita in 2022.statista.2023-09-21

韩国国家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23-08-26

韩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25-04-03

外媒:韩国2022年经济规模跌出全球前十.中新经纬.2023-09-01

台湾基本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3-08-25

香港概况.香港政府一站通.2023-08-25

香港概况.广东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2023-08-29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3-08-29

新加坡国家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23-08-26

联合国秘书长:祝贺韩朝同时加入联合国30周年,祈愿朝鲜半岛实现永久和平.百家号.2023-09-14

台湾7月15日正式加入WTO政府采购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台港澳司.2023-09-14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介.中国民用航空局.2023-09-14

世界贸易组织是什么,中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新华丝路.2023-09-14

新加坡对外经贸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新加坡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处.2023-09-14

外汇存底.stockq.org.2023-08-29

韩国经济:从亚洲奇迹陷入低迷.中国发展网.2023-08-29

两岸融合发展是挡不住的历史趋势.光明网.2023-09-01

海外机构和人士看好香港经济发展前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3-08-29

香港2021年本地生产总值同比上升6.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3-08-29

香港2021年进出口货值现两位数增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3-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