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鼻蛇属
猪鼻蛇属(Heterodon)隶属于有鳞目黄颌蛇科,包括5个种,为中等体型的粗壮蛇类,成年通常全长为36-85厘米,最长可达115.5厘米。其区别于其它蛇类的主要特征是鼻子上翘,吻侧鳞片突出,横向边缘略微或急剧向上翘起。分布于北美洲土壤干燥的地区,包括草原,高地沙丘和岩地等。
猪鼻蛇属动物性格温和,属后尖牙蛇,在上颌骨后面有较大的毒腺。很少有伤人的案例,猪鼻蛇具有轻微毒性,但毒素十分温和,大部分人类的免疫系统可以抵抗,被咬伤后不会出现任何症状,但一部分人会对猪鼻蛇唾液中的某些成分产生过敏反应,主要症状为肿胀,水泡,瘀斑和刺痛。一些猪鼻蛇属动物如西部猪鼻蛇(猪鼻蛇属 nasicus)可作为宠物蛇,具有人工养殖种群。
猪鼻蛇属动物喜捕食蟾蜍,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起重要作用。因形态独特,西部猪鼻蛇(Heterodon nasicus)也常用于宠物贸易,是宠物贸易中最多的猪鼻蛇种类。截至2007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猪鼻蛇部分物种数量处于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不超过10%。该属中的南部猪鼻蛇的数量呈现下降趋势其生存威胁包括栖息地丧失、农业和水产养殖、生物入侵和疾病等。2023年,南部猪鼻蛇(Heterodon simus)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物种。
分类研究
猪鼻蛇属下有五个种,分别为墨西哥猪鼻蛇(Heterodon kennerlyi),西部猪鼻蛇(Heterodon nasicus),东部猪鼻蛇(Heterodon platirhinos),南部猪鼻蛇(Heterodon simus),灰色猪鼻蛇(Heterodon gloydi)。截至2023年,在全球生物物种名录(COL)中,将猪鼻蛇分为四个种,灰色猪鼻蛇(Heterodon gloydi)看作西部猪鼻蛇(Heterodon nasicus)的亚种。
形态特征
猪鼻蛇是中等体型的粗壮蛇类,成年通常全长为36cm-85cm,最长可达115.5cm。尾巴较短,占全长的12%-18%。猪鼻蛇与其他蛇类在形态上有明显的区别:鼻子上翘;吻侧鳞片突出,横向边缘略微或急剧向上翘起。腹面平坦;在一对内鼻孔之间有0-2个鳞片覆盖,在前额叶之间,额侧、吻侧,内鼻孔和外鼻孔之间共有0-27个鳞片覆盖;眼眶完整,鼻梁与眼眶间隔较远;背部鳞片呈龙骨状,通常在体中部有23-25排,在体前部有19-21排;腹侧鳞片有109-156排,尾部鳞片有25-27排,两侧对称,鳞片突出,上翘,弯曲。该属的成员有增大的后上颌牙齿,每侧两颗,并具有轻微有毒的毒液。眼睛大小适中,瞳孔呈现圆形。背部和侧面有深棕色斑点。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猪鼻蛇属的所有物种都遍布北美洲,主要位于加拿大与墨西哥之间的地区。东部猪鼻蛇位于加拿大东南部和美国东南部;西部猪鼻蛇栖息于美国大平原地区,包括加拿大南部和美国中西部地区;南部猪鼻蛇分布于美国南部地区,从路易斯安那州南部到北卡罗来纳州南部,最南到佛罗里达州中部;墨西哥猪鼻蛇分布于美国南部和墨西哥北部地区。灰色猪鼻蛇位于得克萨斯州,俄克拉何马州,堪萨斯州,密苏里州和伊利诺伊州地区。
栖息环境
猪鼻蛇栖息于有适当植被覆盖的沙质疏松土壤的地区,常见于短草草原,干旱的高地沙丘和干燥的岩石土地等。其他栖息地如草地,林地,种植作物的田地和其他干燥土壤的地区也会出现猪鼻蛇。不同种的猪鼻蛇的栖息环境有所差异,南部猪鼻蛇最常见于非常干旱的高地沙丘,其他栖息地可能包括森林、林地、河流洪泛区和其他干燥土壤区域。东部猪鼻蛇主要分布在干燥、沙质或混合沙质土壤的地区,它们经常出现在草地、种植农作物的田地和硬林地边缘,也可在水体良好的池塘旁出现,栖息平均海拔为330米。西部猪鼻蛇分布于海拔90-2400米的干燥沙质地区。猪鼻蛇属的所有种都是穴居动物,喜欢在沙质土壤中30厘米以下筑巢。
生活习性
防御行为
当猪鼻蛇受到威胁时,它们会把颈部压得扁平,张开皮折,并昂起头部发出嘶嘶声响,采取与眼镜蛇一样的自卫姿态。如果受到进一步威胁,它们通常会以腹部向上的姿势转过躯体来,张开嘴巴,舌头伸出,发出微弱的呼吸,假装死亡。甚至会进行排泄和呕吐,以进一步避免被捕食。
觅食习性
猪鼻蛇的饮食包括蟾蜍、蜥蜴、青蛙和小型脊椎动物。猪鼻蛇有消化酶来中和蟾蜍或其他有毒动物的毒素,使其对自己没有伤害。猪鼻蛇有上翘的鼻子和粗壮的身体,使它们能够更好地钻进土壤中吃掉穴居的蟾蜍。蟾蜍有自己独特的防御机制:它们会让给自己的身体充气膨胀以应对捕食者的吞咬,但猪鼻蛇也有自己的攻击机制:它们有含有制服猎物的毒液的尖后牙,可用来给蟾蜍放气,使它们更容易吞咽。
猪鼻蛇的捕食过程主要靠牙齿的吞咬和轻微有毒的毒液。猪鼻蛇独特的骨骼结构使其可吞下比自己大得多的猎物:上颌骨可与额骨自由衔接,外颚骨的前腹侧运动是由尺骨猴翼角肌的收缩产生的,并传导为上颌骨围绕前额骨的腹背侧旋转。这种旋转抬高了后齿,使更好的注射毒液,同时在吞咽时抓住和操纵猎物。毒液由毒腺和唇上腺产生,上唇腺由背侧粘液性毒液腺和腹侧粘液性唇上腺组成;毒腺通过导管与尖牙相通。毒腺和唇上腺所分泌的液体组合一起组成毒液。
节律行为
猪鼻蛇是最晚进入冬眠的爬行纲之一,猪鼻蛇通常在10月进入冬眠,在第二年的3月或4月结束冬眠,温度是决定猪鼻蛇冬眠的最重要因素。冬眠的地点通常为独立的空间,如岩石、树桩或垃圾堆下面,红黏土的洞穴中,露天的石板下。猪鼻蛇的冬眠与大部分哺乳动物的冬眠有很大区别,是一种寒冷失活的假冬眠状态。
沟通与感知
所有猪鼻蛇的头上有触觉微粒,背体鳞片上有感觉孔,营独生生活。猪鼻蛇和其他蛇一样,主要依靠嗅觉线索来感知环境。猪鼻蛇已被证明很难利用视力来寻找猎物。为了寻找猎物,它们用舌头轻弹,从外部环境中吸收化学物质,然后当舌头被拉回口腔内时,它们被转移到犁鼻系统中的嗅觉器官,称为位于口腔顶部的Jacobsob器官。通过连续的舌头轻弹,它们能够追踪气味轨迹以找到猎物。为了寻找配偶,雄性猪鼻蛇会沿着雌蛇留下的信息素踪迹,类似于它们追随猎物的方法。
生长繁殖
生长发育
猪鼻蛇的孵化过程:幼蛇在卵内朝上方打纵向的缝,将头部伸出缝外。幼蛇的头是反着从缝里钻出来的,这样才能使嘴下部的牙齿碰到卵的上表面内侧,更好地破壳而出。约两年后达到性成熟。猪鼻蛇的寿命与其品种和栖息环境有关,如,圈养东部猪鼻蛇的寿命在7年左右,而野生东部猪鼻蛇的寿命则在5年左右;圈养西部猪鼻蛇的寿命在15-20年之间,而野生西部猪鼻蛇的寿命则在9-19岁之间。
交配繁殖
生育方式为卵胎生,交配季节通常发生在4月至8月之间,最晚可发生在10月。在整个交配季节,雌性将与一只以上的雄性繁殖以确保受精卵,而雄性也会与多只雌性繁殖。当雌性脱落皮肤时,会释放出化学物质,散发气味。雄性闻到这种气味并积极寻找雌性。如果雌性接受雄性,则两者将交配。雄性将阴茎完整的填满雌性的泄殖腔,阴茎远端的花萼样物体可以起到吸盘的作用,将阴茎牢牢的固定在雌性身体中,雌性在输卵管开口的区域存放精子。雌性猪鼻蛇对产卵的位置非常特殊,因为卵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在温暖的巢穴中产下的后代在出生时更大、更健康,从而提高了存活率。雌性在4月至8月之间产卵共4-61枚。一旦卵成功被排出,它们就会被雌性埋在沙子里,并在两个月时间内孵化。卵呈椭圆形,灰白色,壳薄,无粘液附着,长度为20mm-39mm,宽度为12mm-30mm,重达2.1-2.5克。不同种之间产卵数有较大区别。南方猪鼻蛇最少,为5-14枚,西部猪鼻蛇为4-23枚,东部猪鼻蛇最多,为6-69枚。
代表物种
世界上共有五种猪鼻蛇,其中常见的,更能代表猪鼻蛇属的共有三种,分别为:西部猪鼻蛇(Heterodon nasicus),东部猪鼻蛇(Heterodon platirhinos),南部猪鼻蛇(Heterodon simus),其体色有所差异。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截至2007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猪鼻蛇部分物种数量处于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不超过10%。该属中的南部猪鼻蛇的数量呈现下降趋势,种群规模约少于一万个成熟个体,在2007年前的过去三代(15-30年)中,成熟个体数量持续下降;东部猪鼻蛇种群数量超过十万,西部猪鼻蛇种群数量超过一百万,居住面积、规模相对稳定,在2007年前的过去三代(15-30年)中,下降幅度在10%以内。
致危因素
住宅和商业的开发使猪鼻蛇的栖息地丧失;农业和水产养殖以及生物入侵或者疾病等带来的威胁也影响着猪鼻蛇的生存。例如南部猪鼻蛇在养殖过程中有可能感染蛇螨。
保护措施
猪鼻蛇的人工养殖业发达,有效增加猪鼻蛇属的种群数量,减少了人类对野生猪鼻蛇的捕猎。
保护级别
2007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收录了猪鼻蛇属下的三个种:西部猪鼻蛇、东部猪鼻蛇被列为无危(LC)级别;南部猪鼻蛇被列为易危(VU)级别。
物种价值
正面价值
猪鼻蛇捕食蟾蜍,使大型蟾蜍种群的栖息地与猪鼻蛇的栖息地之间存在相关性,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起重要作用。猪鼻蛇也在哺乳动物的小型洞穴或自己挖的洞穴中冬眠,这样可以松动土壤,也可以在未来为其他生物提供庇护所。
猪鼻蛇是常见的宠物蛇属,而西部猪鼻蛇(Heterodon nasicus)是宠物贸易中最多的猪鼻蛇种类。这是因为西部猪鼻蛇是其他物种中最小的,它们的饮食更加灵活,除两栖动物之外还吃哺乳动物。
负面价值
猪鼻蛇性格温和,属后尖牙蛇,在上颌骨后面有较大的毒腺。很少有猪鼻蛇伤人的案例,猪鼻蛇具有轻微毒性,但毒素十分温和,大部分人类的免疫系统可以抵抗,被咬伤后不会出现任何症状,但一部分人会对猪鼻蛇唾液中的某些成分产生过敏反应,主要症状为肿胀,水泡,瘀斑和刺痛。
参考资料
Heterodon Latreille in Sonnini and Latreille, 1801.Integrated Taxonomic Information System - Report.2023-08-12
Heterodon nasicus Baird & Girard, 1852.catalogueoflife.2023-08-26
Heterodon - Genus.iucnredlist.2023-08-12
Heterodon platirhinos.Animal Diversity Web.2023-08-12
Heterodon nasicus.Animal Diversity Web.2023-08-12
Heterodon.Animal Diversity Web.2023-08-12
hognose snake.britannica.2023-08-12
Heterodon.catalogueoflife.2023-08-12
Heterodon simus.Animal Diversity Web.2023-08-12
Heterodon simus.iucnredlist.2023-08-12
西部猪鼻蛇.iucnredlist.2023-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