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禽气囊炎

禽气囊炎

禽气囊炎是一种由大肠杆菌支原体、病毒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鸟纲疾病,其特征是在禽气囊上形成类卵黄性游离物。这种疾病不受年龄、品种和季节限制,尤其在饲养条件不佳、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发病率较高。

历史沿革

禽气囊炎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年左右,中国传统医学认为这是由于外部邪恶物质未能解决而导致的疾病。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欧美等畜牧业发达国家才逐渐意识到气囊炎的危害性。中国的养殖业自上世纪70年代起逐步发展,广东省温氏集团饲养的三黄鸡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阉鸡在15至70日龄期间常发生气囊浑浊现象,并伴有大肠杆菌和呼吸道症状。最初,苄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等抗生素能够有效地治疗此病,但在90年代以后,治疗难度增加,目前气囊炎已经成为养禽业的一大挑战。

流行情况

禽气囊炎全年都有可能发生,主要感染对象包括鸡、鸽子、松鼠鸡、鸭和鹅等鸟纲,无论日龄大小和品种差异都会受到影响。其中,60日龄以内的雏鸡较为常见,特别是食用型肉鸡,甚至在出生仅三天时就能观察到相关症状。全国范围内均有病例报告,且呈上升趋势。

流行特点

禽气囊炎的特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1. 全年任何时间都可能爆发,尤其是在饲养管理和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

2. 发病时常伴随呼吸道和大肠杆菌的症状。

3. 大多数情况下发生在7日龄及以上的鸡身上,最早可在3日龄时发现。

4. 在鸡舍内氨气、粉尘含量超标的环境中,更容易诱发该病。

5. 病鸡免疫力下降,易继发感染其他疾病。

6. 继发感染和高死亡率的情况常常被误诊为禽流感。

致病因素

禽气囊在鸟纲体内具有重要作用,它们不仅是支气管的延伸,还能帮助肺部完成足够的气体交换,并调节体温。禽类拥有九个气囊,除了锁骨间的气囊是单独存在的,其他的颈部、胸部和腹部气囊都是成对存在的。这些气囊通过末端与骨骼相连,形成了一个半开放的系统,因此易于受到微生物的感染。当空气中有害气体和粉尘含量过高时,气囊容易受损,从而导致曲霉菌、霉形体、大肠杆菌巴氏杆菌病原体入侵机体,引发疾病。此外,禽类缺乏膈肌,胸腔和腹腔相通,一旦腹腔发生感染,很容易波及其他重要器官。

发病机制

禽气囊炎的发病机制涉及免疫系统的多个方面。当病原菌侵入机体后,免疫系统会产生相应的应答,试图消灭病原微生物。然而,当免疫系统无法有效抵御病原微生物时,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包括T细胞亚群异常、细胞免疫缺陷、红细胞免疫缺陷以及自然杀伤细胞活性降低等。这些问题会导致呼吸系统黏膜防御功能下降,从而使病原微生物得以在体内繁殖,最终引发气囊炎等症状。

病理变化

临床症状

禽气囊炎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精神萎靡、呼吸困难、啰音、咳嗽等。常见的病原体包括大肠杆菌新城疫病毒流感病毒科、副流感嗜血杆菌支原体曲霉菌等。不同的支原体菌株对药物的敏感性也可能有所不同,这使得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变得复杂。

剖检变化

解剖检查显示,禽气囊炎患者的气囊混浊,有时还会出现类卵黄性游离物。严重的情况下,气囊壁可能会增厚,呈现出黄油样的外观,甚至带有黄色干酪样物。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时,除了气囊的变化外,心脏和肝脏上也会出现纤维素性渗出物。对于产蛋鸡来说,还可能出现卵黄性腹膜炎

预防措施

为了预防禽气囊炎的发生,应该加强饲养管理,保持鸡舍清洁卫生,并定期进行消毒,以减少病原菌和粉尘对呼吸系统的刺激。肺脏作为过滤病原微生物的重要器官,支气管则连接了气管和气囊,因此控制肺脏和支气管的健康状况,有助于防止病原微生物进入气囊,进而预防气囊炎的发生。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一旦出现早期呼吸道症状,应及时采取措施,迅速压制症状,以免病情恶化。

治疗方案

禽气囊炎的治疗应根据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

1. 发病前期

此时通常表现为上呼吸道症状,如呼噜、甩头、喷嚏等,尚未出现死亡。如果不及时用药控制,病情可能会发展为气囊炎,导致死亡。建议使用替米考星碱溶液进行治疗,每100毫升兑水400斤,连续饮水至少五个小时,可以有效缓解呼吸道症状,防止气囊炎的发生。对于出口禽,也可选用创新安泰(硫酸新霉素可溶性粉),同样有效,且无药残。

2. 发病中期

大约在25至26天左右,此时呼吸道症状加重,呼噜声明显增大,已发展至下呼吸道,并开始出现死亡。推荐使用福瑞多进行治疗,每100克兑水400斤,能迅速控制死亡,疗效显著。或者使用替米考星碱溶液联合氟苯尼考溶液,也能达到相同的治疗效果,且无药残。

3. 发病后期

约在30天左右,此时死亡率升高,使用多种药物难以控制病情,容易转变为腹膜炎,出现腹腔积液,治疗难度极大。建议使用福瑞多,加大用量至300斤水,七天停药期

参考资料

家禽气囊炎的发病特点和防治.百家号.2024-08-14

鸡气囊炎的症状、病因及治疗方案.鸡禽无忧网.2024-08-14

鸡气囊炎的症状及防治方案,鸡气囊炎如何治疗?.百家号.2024-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