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借东风

借东风

《借东风》,传统经典剧目,是一出老生唱工戏,由京剧艺术家马连良先生经推陈出新,增改瑞安鼓词,琢磨新腔后,于1916年唱红。该剧目因具有马派艺术特色,同时也是马派的经典代表作。

《借东风》取材于古典小说《三国演义》。讲述的是曹操伐吴,兵扎长江庞统连环计,诱曹操钉锁战船,以利火攻,曹操中计。然时值隆冬,独缺东风,难将火势引向曹营,周瑜因之忧思成病。诸葛亮料定甲子日东风必降,因借探病之机向周瑜建言,自称能借得东风。周瑜为其在南屏山搭筑坛台,诸葛亮登台“作法”,东风果然如期而至。周瑜嫉其能,遣将追杀,诸葛亮早有防备,在赵云接应下返回夏口

《借东风》整体唱腔布局严谨,变化丰富。唱腔新颖细腻,流畅华美,大段、成套唱腔饱满酣畅,小段唱腔或零散唱句精雕细琢。它的流水板、垛板都轻俏灵巧,层次清楚,节奏多变,于闪板、垛板时,气口巧妙。念白阔口满音,抑扬有致,节奏鲜明,富于乐感。《借东风》作为京剧唱腔的代表作之一,其“二黄”唱腔足以媲美梅兰芳先生的《贵妃醉酒》“海岛冰轮初转腾”唱腔。该剧目是京剧艺术的标志性符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后续还衍生了京剧艺术电影《借东风》。

创作背景

素材来源

京剧《借东风》取材于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用天时,赤壁之战的故事。该剧在最老的本子上叫《祭风台》,原本只是一个过场戏,仅仅只有几句念白和散板。后来萧长华在帮助马连良整理传统剧目时,一致认为这一折戏应该重点突出,才能进一步烘托诸葛亮的大智大勇,于是把平日马连良最拿手的《雍凉关》[二黄]唱段的唱腔加以改编,重新填词,完成了一段全新的《借东风》唱腔,由马连良首演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于是便成为了马连良的代表剧目。在1959年新排全部《赤壁之战》中,马连良又将《借东风》进行一次重大修改,增加瑞安鼓词,提高了唱词的文学性并设计了新的唱腔,修改后的《借东风》板式运用丰富,结构严谨,从而形成独特新颖的唱段。

创作过程

光绪初年,雄踞第一的三庆班,意识到仅唱传统老戏不成,需要编演新戏。班内著名的老生艺术家,也是“京昆十三绝”之一的卢胜奎担任起这个任务。卢胜奎在老三国传统戏的基础上,增删润色,付出大量心血,编成36本连台本戏《三国志》,前24本从《刘表托孤》《马跳潭溪》起,至《长坂坡》《汉津口》止;后12本从《舌战群儒》《激权激瑜》起,至《取荆州》《取襄阳》止。此本戏历经同治末至光绪初方才完成。卢胜奎既有深厚的戏曲文化,又熟悉舞台上的种种奥秘,故他所编剧本,人物鲜明、性格各异、结构紧凑、富有悬念。文字上无论是念白还是瑞安鼓词,都极符合场上规律,朗朗上口,便于演唱。所以三庆班的连台本戏《三国志》,尽管晚于四喜甚至春台的新戏,但在光绪三年首演便一炮而红。该剧从冬至演出,每天一本,36本演毕,最后再演一回《长坂坡》《汉津口》,然后剧团“封箱”,过年休息。这些剧本卢胜奎都付出了心力,程长庚大部分参加演出,无论是在《群英会》中的鲁肃,还是《法门寺》的赵廉,在京剧舞台上都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形象。

随着历史的变迁,结合京剧艺术的变化,《借东风》京剧剧目在表演上也有了许多新的提高。在富连成“连”字班学员排演“三国戏”时,开始由马连良扮演诸葛亮。1915年,科班重排重头戏《三国志》,萧长华安排他饰演诸葛亮,并为其增益了“祭风坛”一折。《借东风》从此唱响,成为马连良的代表作,跟随他在舞台上红了半个世纪。此后,人们提到马连良,就会想到《借东风》中的诸葛亮。

后来《借东风》成为马派脍炙人口的经典,朱强二黄导板:“习天书玄妙法易如反掌”,饱满而洒脱,气定而神闲,款款而来,尽显马派唱腔艺术之优美飘逸。

剧情简介

孙权曹操的军队在长江两岸对峙,正是大战之前的酝酿阶段。曹操派遣谋士蒋干轻舟渡江,劝降周瑜;周瑜一方面集将士,设“群英会”,向蒋干夸耀军容,一方面伪造曹操军中降将蔡瑁张允的密书,给蒋干制造盗取的机会。蒋干盗去密书,逃回江北,曹操便在疏忽中误杀了二将,周瑜因而解除了北敌水军指挥方面的威胁。这时,诸葛亮刘备之命在周瑜帐下参赞军机,周瑜嫉妒他的才能,屡次设计陷害,如:命他暗劫曹营重、监造羽箭等,都被他以聪明智谋得解。同时,诸葛亮也明白周瑜收留蔡中蔡和假降,以及激发黄盖诈降曹营的意图;但是,他以孙、刘两家协力破曹为重,反而解决了因东风、施火攻的战斗时日问题,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角色介绍

制作幕后

剧本创作 

截至1916年,马连良已演了不少由他主演的正工老生戏,如《武家坡》《法门寺》《雍凉关》等。这出戏是“戏保人”的经典剧目,而此时喜连成总教习萧长华决定由正在坐科的马连良担任主角。此前的“祭风坛”一场戏,诸葛亮只有几句念白便一带而过。此次复排,萧先生借鉴了《雍凉关》的唱腔,并重新填词,加工整理,修饰润色,一段新的《借东风》“先天书玄妙法犹如反掌”诞生了。

团队组建

1956年,马连良先生参加彩色舞台艺术片《群英会》《借东风》的拍摄工作。角色曹操由郝寿臣的弟子袁派创始人袁世海饰演。叶盛兰与马连良从形象到演技再到现实需求方面考虑,一致认为杨派传人孙最适合饰演赵云。鲁肃由谭派掌门人谭富英饰演,周瑜由叶派创始人叶盛兰饰演,蒋干由萧派创始人萧长华饰演,黄盖由裘派创始人裘盛戎饰演。

新片在1956年下半年开始运作,几个大角儿虽然相互配合演出几十年,默契十足,但舞台艺术与拍电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门道,电影拍摄遇到重重困难。首先面对的困难就是演员们不适应电影拍摄工作的进展十分缓慢。其次戏曲演员与电影导演之间的矛盾,演员讲究“带戏上场,带戏下场”。这两个过程中全都有戏的精华含量,演员们认为应该把它全部记录下来。导演则认为电影语言的运用与舞台上不同,有些东西当免则免了。

舞美造型

《借东风》在舞台设计方面进行了精心的布置,融合了灯光、音效和舞美等多种元素,营造出了浓厚的历史氛围。马派艺术的特点是强调舞台整体美,不但在唱、念、做、打各方面有自身特色,而且对服装盔帽、舞台美术、乐队以及合作配角等方面亦有严格要求。《借东风》在舞台设计方面进行了精心的布置,融合了灯光、音效和舞美等多种元素,营造出了浓厚的历史氛围。马派在艺术上的革新创造,还表现在服装方面,如《借东风》孔明的“法衣”。

作品鉴赏

《借东风》这段【二黄】唱腔是马连良先生的成名作、代表作,是京剧唱腔的代表作,是京剧艺术的标志性符号。

 唱词方面

从唱词来说,一些改动使唱词得以锤炼,抒情性明显增强。如“我这里持法剑把七星坛上”改为“从此后三分鼎宏图展望”。后半段由原来的“诸葛亮上坛台观瞻四方,望江北锁战船连环排上,叹只叹东风起火烧战船,曹营的兵将无处躲藏。这也是时机到难逃罗网,我诸葛上坛台祝告上苍”改为“诸葛亮上坛台观瞻四方。望江北锁战船横排江上,谈笑间东风起,百万雄师,烟火飞腾,红透长江!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赤壁市火为江水生色增光。”

唱法方面

马连良对‘抑’的唱法是用气流控制音量,使得声响纤细有力;他对‘扬’的唱法是自觉地使气的运转受字韵的制约,使弋阳腔虽悠扬流畅而无粗犷重浊之弊;对‘顿’的唱法以气制音,使声腔的顿断,重落轻放;至于‘挫’的唱法是在荡回曲折之间,带有一点擞音。

创新方面

《借东风》不仅有对传统的继承,还有着大量的创新。首当其冲的便是唱腔开场形式的变化和新曲牌音乐的运用。在传统京剧中,开场后是先奏过门音乐,然后接唱腔,而在这场戏,乐队在开场后先奏起了悠扬柔和的[二黄]曲牌,曲牌过后接[二黄导板]的过门音乐,这一变化令人耳目一新。这一曲牌是新创作的【新二黄小开门】,在以往的老生唱腔中,曲牌的运用基本上是沿用传统固定结构和曲调,而在马连良的这一作品中,不仅重视曲牌的运用,而且创作了新的胡琴曲牌。

重要演出

剧照

价值与影响

京剧传统经典剧目《借东风》凭借其细腻华美、成套饱满的唱腔,阔口满音,抑扬有致,节奏鲜明的念白,以及用意向的思想内涵来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使其成为京剧的代表作之一。该剧目同样也是京剧艺术的标志性符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后续还衍生了1957年由岑范执导,马连良、萧长华等主演的京剧艺术电影《借东风》。

作品评价

唱腔评价

京剧琴师李慕良评价:“《借东风》这出戏是我的老师、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先生的杰作之一。这出戏他演过千百场,在唱工方面凝聚了千锤百炼的功夫。这段唱腔比较集中地反映了马派的特色,影响广泛。马先生对革新是极其慎重的。他严格地保留了这段成套唱:腔的完整性和结构、调性等传统规律,又从表现人物出发,运用旋律、节奏和吐字,气口等多种声腔的手段成功地塑造了诸葛亮的音乐形象。他善于在传统程式的基础上,把人物的生活提炼成为精湛的演唱艺术,使人们感到既真实,又很美。对于已为观众所熟悉的唱腔,他决不轻易更动。他的唱腔着眼于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寓情于声,以唱带做,传情出神。"

大众评价

《借东风》后被誉为“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

截至2023年8月18日,岑范执导的京剧艺术电影《借东风》在豆瓣获得9.1的评分,共有457人给出评价。

参考资料

须生泰斗马连良,开嗓便成经典.百家号 CCTV4.2023-08-17

《借东风》.豆瓣电影.2023-08-18

《CCTV空中剧院》 20190706 京剧《群英会 借东风 火烧战船》 2/2.央视网.2024-01-04

八十年代《群英会 借东风》的演出.北京京剧院.2023-10-23

昂立风标树百年 马连良《借东风》唱腔鉴赏.京剧艺术网.2024-01-04

马连良和“马派”艺术.央视网.2023-08-21

学习戏曲慢得马连良.中国戏曲网.2023-10-23

《南屏山》.中国京剧戏考.2023-08-11

中国艺术报.中国文艺网.2023-08-11

走近京剧——马(连良)派.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8-17

昂立风标树百年 马连良《借东风》唱腔鉴赏.京剧艺术网.2023-10-24

马连良《借东风》大气磅礴.微信公众平台.2024-01-04

梨园忆往——清末京城的名编剧.光明网.2024-01-04

马连良先生开创的马派艺术影响深远,是京剧界里程碑式的人物.中国网文化.2024-01-04

南麒北马艺千秋 江山代有才人出.新浪网.2024-01-04

京剧剧本《群英会·借东风》.中国京剧戏考.2023-08-22

京剧唱段.京剧艺术网.2023-08-17

父亲节特辑| 京剧内外的父与子.微信公众平台.2024-01-04

叶盛兰诞辰100周年.人民网.2024-01-04

正月品戏,再看《群英会》.新民晚报.2024-01-04

裘盛戎 Shengrong Qiu的演员作品(4).豆瓣电影.2024-01-04

拍摄京剧电影《群英会·借东风》的无奈事.搜狐网.2023-10-23

天津京剧院赴台献艺.中国新闻网.2023-08-21

国家京剧院青年演员领衔《群·借·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08-21

长安大戏院5月1日 京剧《群英会·借东风》.戏曲文化网.2024-01-16

陈少云朱强携手“借东风”,京沪名角用三台好戏纪念马连良诞辰双甲子.今日头条.2023-08-21

北京京剧院2023“寻梦·承泽”演出圆满落幕.今日头条.2023-08-21

《群英会·借东风》《文姬归汉》等四部京剧电影上映.腾讯网.2023-08-22

《群英会》: 名剧伴京剧同行(下)(图).《群英会》: 名剧伴京剧同行(下).2024-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