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沙塘(学名:Odontobutis sinensis),沙塘鳢科沙塘鳢属的一种,又叫沙乌鳢、蒲鱼、土布鱼等。中华沙塘鳢仅分布于中国,在中国南、北方均有分布,分布区域较广,主要见于珠江海南省长江中上游的贵州省江西省、湖北及湖南省各省,喜栖息于泥沙、杂草和碎石相混杂的湖泊和河沟浅水区底层。

中华沙塘鳢体长一般为39-170毫米。体延长,粗壮。头大,宽而平扁。吻宽短。体被中大鳞片。无侧线。头及体腹面有浅色斑纹,体色黑褐,体侧具3-4条不规则黑色横带,各鳍有淡黄色和黑色相间的条纹。中华沙塘鳢冬季潜伏于较深水域或隐藏于石缝中越冬。幼鱼捕食水蚯蚓摇蚊幼虫、水生小昆虫和甲壳亚门等,成鱼主食小鱼、虾。4-6月初繁殖。

中华沙塘鳢是淡水底栖小型肉食性经济鱼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一种上品鱼类。此外,中华沙塘鳢还因其肉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等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较高,可入药。药性:味甘,性温,主治脾虚食少,水肿,湿疹猪疥螨病[jiè xuǎn]。

物种分类

分类争议

1845年,荷兰动物学家覃明克(Temminck)和德国动物学家施莱格尔(Schlegel)首次报道了产于日本的暗色塘鳢(Eleotris obscura)(=暗色沙塘鳢 Odontobutis obscura)为一新种。其后,1874年,荷兰著名动物学家布莱克(Bleeker)因暗色塘鳢的前鳃盖骨后缘无小棘,遂以它为模式种,建立了沙塘鳢属(Odontobutis)。最早对中国沙塘鳢属进行研究的是美国动物学家冈瑟(Gtinther),他报道采自长江及浙江省的河川塘鳢(Eleotris potamophila)(=河川沙塘鳢 Odontobutis potamophila)是一个新种,另一种采自日本长崎和中国浙江省的为暗色塘鳢(E. obscura)(=暗色沙塘鳢 O. obscura),他在描述这两种鱼的区别时仅指出河川塘鳢(即河川沙塘鳢)的胸鳍基部有2褐斑而易于与暗色塘鳢(即暗色沙塘鳢)相区别,事实上这两种鱼的胸鳍基部均有2褐斑而无法进行区别。由于上述两种鱼的鉴别特征不明显,这两个种常被混淆,甚至有人认为河川沙塘鳢是暗色沙塘鳢的异名,为无效种,因而近百年来中外的鱼类学者对中国产的沙塘鳢鱼进行了长时间的争论,有的认为中国存在河川沙塘鳢和暗色沙塘鳢两个种;有的认为中国仅有河川沙塘鳢而无暗色沙塘鳢;有的认为中国仅有暗色沙塘鳢而无河川沙塘鳢;也有的认为中国只有暗色沙塘鳢和海丰沙塘鳢(Odontobutis haifengensis);有的则认为暗色沙塘鳢不分布于中国。

分类现状

中国学者伍汉霖等在1993年,应用沙塘鳢的头部感觉管孔(C)的有无及感觉乳突的排列方式作为分类依据,对采自中国各河川中的800余尾沙塘鳢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发现中国沙塘鳢可以分两类:一类的头部有感觉管孔(C),有3种,即河川沙塘鳢(O. potamophila)(为有效种)、海丰沙塘鳢(O. haifengensis)和鸭绿沙塘鳢(O. yaluensis)属于此类;另一类的头部无感觉管孔(C),与产自日本暗色沙塘鳢相同,暂鉴定为“暗色沙塘鳢(O. obscura)”(限于条件,当时尚无法判定产自中国的“暗色沙塘鳢”为一新种,即中华沙塘鳢)。由于当时未能对冈瑟(Gtinther)在1861年采自日本长崎及中国浙江的暗色沙塘鳢标本进行再鉴定和对仅产于日本的暗色沙塘鳢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只能暂时认为暗色沙塘鳢除分布于日本外,亦分布于中国。1998年,伍汉霖在伦敦大不列颠岛自然博物馆(British Natural History Museum,UK)鉴测冈瑟(Gtinther)在1861年采自日本长崎及中国浙江的两瓶暗色沙塘鳢标本时,发现采自日本的一瓶标本为暗色沙塘鳢无误,而另一瓶采自中国浙江者不是暗色沙塘鳢,而是河川沙塘鳢,这说明Giinther的鉴定有错。到2002年,伍汉霖将产于日本的暗色沙塘鳢和产于中国的头部无感觉管孔(C)的沙塘鳢进行对比,认为中国并无真正的“暗色沙塘鳢”,以前所称的“暗色沙塘鳢”应该为一个新种(即中华沙塘鳢),从而解决了这一长期悬而未决的分类学问题。

分类规律

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产自中国的中华沙塘鳢与产自日本暗色沙塘鳢,两种沙塘鳢的臀鳍、胸鳍、纵列鳞和横列鳞的可数性状所具有的较大差异,以及两个种之间长期的地理隔离,可以认为眼后无感觉管孔(C)的产于日本及中国的沙塘鳢是两个不同的种。以往,由于中国产沙塘鳢属的各个种的鉴别特征混淆不清,种间区分十分困难,因而对它们的地理分布界限也无法肯定。现已探明沙塘鳢在中国的分布颇有规律。河川沙塘鳢O. potamophila仅分布于长江的中、下游,钱塘江闽江各水系,不见于珠江流域及长江上游;在长江水系的分布西限可上溯至湖北的荆州市沙市区)、九江、黄梅县江西省鹰潭市宜春市等地。中华沙塘鳢O. 中华缺翅虫的分布区域较广,主要见于珠江流域、海南省及长江中上游的贵州省、江西、湖北及湖南省各省,不见于闽江、钱塘江及长江下游各地,而地处长江中游的荆州、九江、黄梅、鹰潭、宜春等地水域则是中华沙塘鳢的分布东限,可以认为这些地区也是这两种鱼类的混栖区,相互渗透和交汇。鸭绿沙塘鳢O. yaluensis仅分布于辽河鸭绿江水系;海丰沙塘鳢O. haifengensis仅零星分布于粤东几条独流入海的溪流中。

物种命名

截止到2024年,在中国物种2000中国节点(物种 2000)中,Eleotris potamophila和Odontobutis obscura被作为Odontobutis sinensis的同种异名。中华沙塘鳢地方名有沙乌鳢、蒲鱼、土布鱼、虎头鱼、扒沙狗、竹壳、笋壳、南模、哈巴狗等。

形态特征

整体形态

中华沙塘鳢体长一般为39-170毫米,体延长,粗壮,前部亚圆筒形,后部侧扁。体被栉鳞[zhì lín],腹部和胸鳍基部被圆鳞,鳃盖、颊部及项部均被小栉鳞,吻部和头的腹面无鳞。眼后头顶部鳞片排列正常,呈覆瓦状

头部

头宽大,平扁,头宽大于头高。颊部突出。眼小,上侧位,稍突出,在头的前半部。眼间隔宽而稍凹,大于眼径,其两侧眼上缘处具细弱骨质嵴。眼的后方无感觉管孔(C);眼的前下方横行感觉乳突线(L5)的端部其乳突排列呈团状或具分支;眼的后下方横行感觉乳突线(L6)与眼下纵行感觉乳突线(L7)一般相连(偶有不连个体)。吻宽短,背部稍隆起。鼻孔每侧2个,分离:前鼻孔圆形,具一短管,接近上唇;后鼻孔小,圆形,在眼的前方。口大,前位,斜裂。上、下颌齿细尖,多行,排列成绒毛状;犁骨和腭骨无齿。唇厚而发达。舌大,游离,前端圆形。下颌突出。上颌骨后端向后伸达眼中部下方或稍前。

躯干

鳃孔宽大,向头部腹面延伸达眼前缘或中部下方。前鳃盖骨后下缘光滑,无棘。峡部狭,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6根。具假鳃。无侧线。背鳍2个,分离,相距较远;第一背鳍的起点在胸鳍基底后上方,第一鳍棘短弱,第三、第四鳍棘最长,雄鱼的第三、第四鳍棘后端几乎伸达第二背鳍起点;第二背鳍高于第一背鳍,基部较长,后部鳍条短,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臀鳍和第二背鳍相对,同形,起点在第二背鳍的第四或第五鳍条下方。胸鳍宽圆,扇形,后端几乎伸过第一背鳍基底后端。左、右腹鳍相互靠近,不愈合成吸盘,末端远不达肛门。尾鳍圆形。雄鱼有尖的长三角形生殖乳突,雌鱼生殖乳突厚,呈扁管状,末端有指状突起。

尾部

尾鳍圆形,尾柄较高。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中华沙塘鳢仅分布于中国,在中国南、北方均有分布,分布区域较广,主要见于珠江海南省长江中上游的贵州省江西省、湖北及湖南省各省。

栖息环境

中华沙塘鳢为淡水小型底层鱼类,生活于湖泊、江河和河沟的底部,喜栖于泥沙、禾本科杂草砾石相混杂的浅水区。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中华沙塘鳢为肉食性鱼类,幼鱼捕食水蚯蚓摇蚊幼虫、水生小昆虫和甲壳亚门等,成鱼主食小鱼、虾。生殖期停食,冬季一般仍摄食,其摄食行为主要以伏击型为主。

活动特点

中华沙塘鳢为淡水小型底层鱼类,行动缓慢,游泳力较弱,冬季喜潜伏于较深水域或隐藏于石缝中越冬。

生长繁殖

繁殖产卵

每年的4月初到6月初中华沙塘鳢将进行繁殖,繁殖期前亲鱼会大量的摄食,繁殖期间则很少进食,到达繁殖期时,雄鱼寻找合适的巢穴并发出“咕咕”叫声,引诱雌鱼入巢内交配。

中华沙塘鳢为分批非同步产卵类型。一般在巢穴内或河道的石砾背光面或背角无齿蚌内产卵,卵粘性,粘附于巢穴的内壁上,当卵子成熟雌性将鱼卵产于水中,成熟卵细胞遇水立即产生黏性,卵细胞下端黏着丝具有极强的黏附能力,能稳固的将卵细胞黏连于基质之上,成熟雌性排卵后在整个受精卵以及发育过程中都能牢固附着于底质,有助于提高受精率和孵化率。中华沙塘鳢的成熟卵呈鲜艳黄色, 为圆球形, 卵子直径为1.30±0.02左右,卵膜上有许多刚毛突起。

孵化生长

受精完成后,雄鱼有守巢护卵的习性,它们会守在巢内,一直待仔鱼孵出后才会离开。雄鱼守在巢内的作用除了防止外敌入侵外,其胸鳍鼓动造成的水流对胚胎的发育有着十分有利的作用。繁殖期间的最适水温为20-25℃,受精卵在20℃的水温下孵化期会历时20-25天。

刚出膜的仔鱼与成鱼在形体上已基本相似,卵黄囊一般在3-5天内消失,时间长的需要9天,到达5天左右,仔鱼鱼体加粗,头部变大,眼向外突,第二背鳍鳍条分为2节,卵黄囊消失,此后的3个月内,鱼体表面颜色加深,体表开始出现深浅不的斑纹,鳞片逐渐发育完全,游泳速度加快,食量增大。

人工繁育

早在2010年后,中华沙塘鳢就作为一种颇具发展潜力的水产养殖新品种,在人工养殖和繁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不成规模,野外捕捞仍是主要获得方式。中华沙塘鳢的人工繁殖方面,一直以来存在很大的技术难题,到2017年,关于中华沙塘鳢人工繁殖的相关研究较少,规模化人工繁殖与增养殖缺乏技术支撑。

鱼池选择

亲鱼池合理的面积为2-3亩,水深1.5-2.5米,长方形,营养充足,淤泥较少,位于人工繁殖设备附近,注、排水方便快捷,放养前先进行清整,每亩用生石灰100kg消毒。

亲鱼培养

选择种质和体质好的合格亲鱼,多选择2龄以上、体重80-100g左右,体质好的沙塘鳢放入暂养池培育一年。冬季把发育好的亲鱼集中到亲鱼池培育。亲鱼放养密度一般每亩100kg左右,为了充分利用饵料和调节水质还可混养部分鲢、鱼。饵料主要为底栖小鱼小虾、螺蚬[xiǎn]肉,搭配人工配合的虾料和豆饼等。产前定期冲水,并适当加注新水,促进性腺发育,并经常巡塘观察检查成熟情况。培育期间重点抓投饵、施肥、冲水。

人工孵化

一般5月初左右,天气晴好,气温回升快,早晨最低水温持续稳定在22℃以上时,发现沙塘鳢在池边水体上层游动,拉网检查亲鱼性腺发育好,即可催产。

生产上,早期一般选择比较有把握的亲鱼催产,中期水温适宜了,只要一般具备催产条件的都可以进行催产。接近繁殖季节结束时,只要是未催产而腹部有膨大的,均可催产。雌雄比按1∶1或雄鱼略多,以提高催产效果及受精率。

亲鱼产卵后,使用小刀片从自然产卵附着物上将卵块剥离取下放置孵化器中,受精卵呈淡黄色、圆形、卵膜透明,粘性较强。孵化最好在温室内进行,采用小型水泥池,应用流水温棚控制水温,有效地避免受精卵霉烂,补充水体营养,显著提高孵化率,操作简便。

苗种培育

鱼苗出膜后三天待腰点现齐,鱼苗都能平游时,出苗计数,放入苗种培育塘培育。早期开口饵料为萼花臂尾轮虫、小型枝角类和桡脚类幼体,辅助投喂鸡蛋黄、鱼肉浆、豆浆等,每天投喂3-4次,定期测定成和率、生长速度。

主要价值

食用营养

中华沙塘鳢是淡水底栖小型肉食性经济鱼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一种上品鱼类。

医学药用

中华沙塘鳢因其肉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等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较高,可入药。药性:味甘,性温。功能与主治:补脾益气,除湿利水。主治脾虚食少,水肿,湿疹猪疥螨病,有益筋骨和肠胃、治水气和疮疡等功效。

近似物种

中国的沙塘鳢属共有4种沙塘鳢,区别检索如下:

参考资料

Odontobutis sinensis.Species 2000.2023-08-01

Odontobutis sinensis.GBIF.2024-02-20

Odontobutis sinensis.EOL.2024-02-20

中华沙塘鳢.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4-02-05

..2024-02-06

沙塘鳢属.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