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
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Михаи́л Ю́рьевич Ле́рмонтов,1814年10月15日-1841年7月27日)出生于俄国莫斯科,俄国诗人、小说家、剧作家、画家。
莱蒙托夫母亲早逝,父亲离家,从小由外祖母抚养养大。童年时期,由于外祖母聘请了许多优秀家庭教师,莱蒙托夫掌握了俄语、法语、德语等多门外语,也学会音乐、绘画等艺术。此外,还阅读了许多优秀的名人传记和外国文学作品,这对其后来的创作产生重要影响。1828年,莱蒙托夫考入莫斯科贵族寄宿中学四年级后,就开始尝试创作诗歌,两年后,莱蒙托夫考进莫斯科国立大学伦理政治系。
大学期间,由于受到当时俄罗斯十二月党人反对专制的进步思想的影响,莱蒙托夫创作了许多反抗沙皇专制统治的诗歌,并多次和信奉沙皇专制的学校教授产生冲突,导致被迫退学,最终进入一所近卫军军官学校。1834年11月,莱蒙托夫从军官学校毕业,成为近卫军骠骑兵团旗手。1835年8月,在好友的帮助下,莱蒙托夫正式在《读书文库》杂志上发表诗歌《哈志·阿布列克》,这标志着莱蒙托夫以诗人的身份正式迈入文坛。之后,莱蒙托夫在好友的带领下,和许多文学家结识,进一步推动了莱蒙托夫的创作发展。1837年1月,莱蒙托夫的文学榜样亚历山大·普希金被沙皇政府暗害后,他愤然写下《诗人之死》悼念普希金,该诗以手抄本形式流传到俄罗斯各地,不仅使莱蒙托夫的诗人名声广泛传播,也引起了沙皇政府对他悼念普希金的不满,导致其于1837年3月中旬被流放到高加索。一年后,在外祖母的求情下,莱蒙托夫被赦免回到圣彼得堡,开始陆续在《祖国纪事》杂志发表新作,同时不断出入文学艺术界的沙龙,与伊凡·屠格涅夫、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等人相识。
1840年新年前夕,由于莱蒙托夫和贵族产生争执,再次引起沙皇政府的不满,导致他第二次被流放到高加索。一年后,莱蒙托夫得到数月休假时间返回彼得堡探望外祖母,结束休假返回高加索途中,与退伍少校马尔丁诺夫发生争执并决斗,最后中枪身亡,享年27岁。莱蒙托夫死后,外祖母将其葬于莱蒙托夫的灵柩移葬在塔尔罕内小教堂阿尔塞尼耶夫家的墓地,也是在其母墓地旁边。
莱蒙托夫创作了戏剧《假面舞会》(1835年)、诗歌《诗人之死》(1837年)、小说《当代英雄》(1839年)等代表作品,在俄罗斯文学史上,他是继亚历山大·普希金之后坚定走上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作家之一,对俄罗斯、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中国以及其他多个国家及民族的文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被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称为“民族诗人”。莱蒙托夫在《当代英雄》中塑造的人物毕巧林是继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之后的又一个“多余人”形象,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的经典人物,而他创立的社会心理小说新文体,则为后来伊凡·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心理描写小说开辟了重要道路。
人物生平
童年经历
莱蒙托夫于1814年10月3日出生在俄国莫斯科的小贵族家庭。两岁时,母亲逝世,父亲离家,此后,莱蒙托夫由外祖母伊丽莎白( Элизабет)抚养。伊丽莎白非常疼爱莱蒙托夫,为他聘请了许多优秀家庭教师教导他的学业。学习音乐、绘画等艺术。在塔尔罕内家中,收藏了许多名人传记和优秀外国文学作品,莱蒙托夫阅读过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夫、茹科夫斯基等俄罗斯作家的作品,也阅读过《堂吉诃德》《鲁滨逊漂流记》等外国文学名著,这些文学作品阅读经历,使莱蒙托夫在童年时就积累了一定的文学素养。
此外,莱蒙托夫幼时体弱多病,伊丽莎白曾三次带他前往高加索五峰城的温泉疗养地休养身体,在此地,莱蒙托夫望见了高加索山脉顶峰的壮丽景象,听到了许多和高加索人有关的传说,这些都为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素材和灵感。第三次前往高加索期间,伊丽莎白也让她的两个弟弟一起随行,两个叔父年轻时都曾参加过保卫国家的战争,他们为莱蒙托夫讲述自己 的历史故事,丰富了他的历史知识,也使其形成了坚定的爱国思想。
求学生涯
1827年,为了让莱蒙托夫接受更好的教育,伊丽莎白带领莱蒙托夫前往俄国莫斯科。一年后,莱蒙托夫考入莫斯科贵族寄宿中学四年级。当时的诗人谢苗·叶果洛维奇·拉伊奇(Райич, Семен Егорович )担任语文教员,并组织包括莱蒙托夫在内的学生成立“祖国语文爱好者协会”的小团体,每逢周六,在拉伊奇的组织下,莱蒙托夫和其他成员一起阅读亚历山大·普希金、茹科夫斯基、克兹洛夫等作家的作品,拉伊奇十分推崇普希金,经常向莱蒙托夫等人推荐普希金刚发表的作品,这对莱蒙托夫的创作有着重要影响。除了学校课业之外,莱蒙托夫还在家中学习英语、拉丁语、法语、德语等外语,且因其懂多种外语,这时的他已经可以直接阅读莎士比亚、乔治·拜伦、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维克多·雨果等人的原著作品,极大丰富他的诗歌创作经验。自14岁起,莱蒙托夫就开始写诗,期间,他拜读了拜伦的“东方”长诗(即《异教徒》《阿比徒斯的新娘》《海盗》《菜拉》)后,确定了少年时代长诗的题材和风格,这种长诗篇幅不大,人物不多,主人公多是反对周围环境的叛逆者形象,思想上多是反对专制暴政和歌颂自由,中学期间创作超过六十多篇诗歌,包括《契尔克斯人》《高加索的俘虏》《卡勒》《哈志·阿布列克》等等,其中,莱蒙托夫于1829年创作的《土耳其人的哀怨》,借土耳其人之口控诉俄罗斯统治者的专制和野蛮。此外,莱蒙托夫还继续学习绘画,将人物肖像画的惟妙惟肖。
莱蒙托夫于1830年秋考进莫斯科国立大学伦理政治系后,和别林斯基(Белинский )、斯坦科维奇(Станкович )、赫尔岑(Герцен )等人是校友,不过,当别林斯基等人分别组织成立学生团体时,莱蒙托夫并未加入他们,所以,莱蒙托夫在校期间和别林斯基等人没有直接接触,期间,莱蒙托夫和扎克列夫斯基、尤里·加加林等同学组成团结小组,经常共同参加各种文艺活动,讨论政治、戏剧和文学。在莫斯科大学就读一年后,父亲逝世,莱蒙托夫为此创作了如《墓志铭》等和父亲相关的诗歌,且在此后,莱蒙托夫由于无法改变现实生活而感到痛苦,考虑过自杀,但并未真正付诸行动。此外,大学期间,莱蒙托夫翻译了德国诗人和剧作家席勒的叙事诗和抒情诗,阅读了席勒的悲剧,这些作品对其产生较大影响,后来莱蒙托夫创作的富于反抗精神的剧本,如《西班牙人》《人与情》和《奇怪的人》等戏剧作品,都和席勒的悲剧有着相似之处。
由于深受当时俄罗斯十二月党人反对专制的进步思想的影响,莱蒙托夫大学期间创作的两百多首短诗中,有许多是反抗沙皇专制统治的诗歌,如《一八三一年六月十一日》就表达了为祖国的解放贡献自己的希望。但是,这种反对沙皇专制的思想在当时的莫斯科国立大学并不受欢迎,由于学校当局不喜欢包括莱蒙托夫在内的进步学生,莱蒙托夫等人多次和学校教授在课堂上产生争执和冲突后,被迫退学。由于沙皇政府下令不许任何大学接纳这群进步学生,莱蒙托夫最终只能跟随好友一起进入近卫军军官学校。在军官学校期间,莱蒙托夫创作完成长篇小说《瓦吉姆》,这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写普加乔夫农民起义的作品,表达了莱蒙托夫对受奴役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农民运动的支持。1834年11月,莱蒙托夫从军官学校毕业,成为近卫军骠骑兵团旗手,在此之后,莱蒙托夫在外祖母的经济支持下,过上了富裕的物质生活,同时,莱蒙托夫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定的享乐倾向。
迈入文坛
1835年以前,莱蒙托夫虽然创作许多诗歌,但从未公开发表过任何作品。1835年8月,莱蒙托夫的好友在隐瞒他的情况下,将他的长诗《哈志·阿布列克》发表到《读书文库》杂志,这标志着莱蒙托夫以诗人的身份正式迈入文坛。好友斯·阿·拉耶夫斯基(Раевский )由于喜爱文学,认识许多文学家,包括作家亚历山大·普希金(Пушкин)的合作者克拉耶夫斯基(Краевский ),在拉耶夫斯基的推荐下,莱蒙托夫和克拉耶夫斯基相识。和众多文学家的来往,进一步推动了莱蒙托夫的创作发展,之后,莱蒙托夫先后创作长诗《大贵族奥尔夏》和剧本《假面舞会》,二者都揭露了社会的丑恶现实,表达了莱蒙托夫对贵族社会的厌恶和鞭挞。1837年1月,莱蒙托夫的文学榜样普希金被杀害,得知此事后,原本卧病在床的莱蒙托夫不顾病痛赶往普希金家中,为普希金送葬,并为其写下《诗人之死》以悼念普希金。好友拉耶夫斯基过来后,将《诗人之死》抄下来,之后,这首诗就以手抄本形式流传到圣彼得堡、莫斯科、喀山等地。莱蒙托夫诗人的名声也因《诗人之死》流传的越来越广。同年,莱蒙托夫第一次主动将自己的诗歌送去发表,发表的平台是亚历山大·普希金曾经主编的《现代人》杂志,这首诗歌就是《波罗金诺》,它采用淳朴生动的民间故事描述历史事件,将文学和人民历史结合起来,开创了俄罗斯文学的新纪元。
流放经历
由于普希金是反沙皇专制的革命者,《诗人之死》流传到沙皇统治者手中后,引起沙皇的不满。莱蒙托夫因此受到审讯,并于1837年3月中旬被流放到高加索尼日格罗德龙骑兵团服役,途中,莱蒙托夫抵达斯塔夫罗波尔时,因患上重感冒,于五月下旬从斯塔夫罗波尔军医院转往五峰城医院。在五峰城医院休养时,莱蒙托夫绘制了许多画作,包括水彩画、油画、素描、铅笔画、钢笔画等,作品涵盖了大力亚尔峡谷、塔玛拉城堡、阿拉格瓦河岸上的废墟、梯弗里斯的近郊等风景画,也有他穿着且尔卡斯人装束,肩上披着斗篷的自画像等。期间,五峰城举行过一次规模较大的聚会,在这个聚会里,莱蒙托夫和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相识,和他探讨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德尼·狄德罗等人的作品,结识了十二月党人迈耶尔大夫,之后,莱蒙托夫就以此人为原型,塑造了作品《当代英雄》的魏涅尔大夫。在五峰城养病期间,莱蒙托夫构思了《玛丽公爵小姐》,并将五峰城的饭店大楼写进《玛丽公爵小姐》中,还有,伊丽莎白泉是五峰城的主要水源,莱蒙托夫也将引用了这个名称,在《玛丽公爵小姐》中设计了主人公活动的中心地,即伊丽莎白广场,比如主人公毕巧林和玛丽公爵小姐的初识地点,就是在伊丽莎白广场。此外,莱蒙托夫还在此时完成了长诗《沙皇伊凡·瓦西里叶维奇、年轻的近卫士和勇敢的商人卡拉希尼科夫之歌》。长诗写十六世纪伊凡四世时期的故事,讲了一位青年商人为了维护妻子,不畏强权,杀死了沙皇的卫士,赢得了当时正直人们的赞誉。作品借古讽今,有较为明显的反专制倾向。
1837年7月,莱蒙托夫离开五峰城,并去追赶自己所要服役的骑兵团,该队伍正在黑海边讨伐山民。期间,莱蒙托夫在塔曼停留了一段时间,并短暂居住在一个哥萨克骑兵女人的茅屋中。这位女主人公将莱蒙托夫当做“侦探”,以为他正在追查一件和山民偷运军火相关的走私案件,这件事被莱蒙托夫当做生活素材,进而创作了小说《塔曼》。归队后,他与队伍一起赶往梯弗里斯,以在10月接受沙皇的检阅。经过格鲁吉亚的古都姆茨赫特的一座寺院时,遇见一位老僧人,与其交谈后,莱蒙托夫以其为原型,创作了长诗《童僧》。当莱蒙托夫被流放的同时,外祖母和诗人茹科夫斯基为莱蒙托夫的赦免积极奔走,他们认识本肯多夫将军,在本肯多夫的调解下,1837年10月,当莱蒙托夫于梯弗里斯接受沙皇检阅时,正式得到“赦免”,被调往驻扎在诺甫戈罗德附近的近卫军格罗德宁骠骑兵联队。在返程期间,莱蒙托夫逐渐厌倦军旅生涯,并在斯塔夫罗波尔逗留,在此地,莱蒙托夫不仅认识了一些被流放至此的十二月党人,还结识了格鲁吉亚诗人格里高利·阿尔别里安尼、阿塞尔拜疆诗人米尔扎·法塔里·阿汤多夫等人,同时,莱蒙托夫还从阿汤多夫处学习阿塞尔拜疆文,并将阿塞尔拜疆传说《阿什克·凯里布》翻译成俄文。之后,莱蒙托夫为了拜访堂姨和文学家恰夫恰瓦杰,还前往齐南达利,这趟旅行给了莱蒙托夫强烈的印象,并促使他重新修改构思自己的长诗《恶魔》。莱蒙托夫抵达近卫军格罗德宁骠骑兵联队后,由于外祖母设法为他取得返回圣彼得堡的许可,莱蒙托夫于1838年4月获得大赦的机会,从而得以返回彼得堡,被调回原来服役的禁卫骑兵团。
从格罗德宁骠骑兵联队返回彼得堡时,莱蒙托夫已经是较为出名的诗人了。此时,克拉耶夫斯基担任《祖国纪事》杂志主编,莱蒙托夫回到彼得堡后,在克拉耶夫斯基的邀请下,与其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自1839年起,莱蒙托夫开始陆续在《祖国纪事》发表《沉思》《诗人》《不要信赖自己》等新作,当时,几乎每期《祖国纪事》都刊登一首莱蒙托夫的作品。之后,别林斯基开始担任《祖国纪事》评论栏的负责人,包括莱蒙托夫、赫尔岑、奥加辽夫(Огарев )、尼古拉·涅克拉索夫(Некрасов )、伊凡·屠格涅夫(Тургенев )在内的作家和诗人都在此刊登了评论文章。与此同时,莱蒙托夫不断参加文学艺术界的沙龙,和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Гоголь )等人交流政治和文学。除此之外,莱蒙托夫也因其贵族身份,出入上流社会,但因种种原因,他对贵族交际感到厌烦。由于上流社会的沙龙交际花谢尔巴托娃公主更欣赏莱蒙托夫,圣彼得堡公使之子厄纳斯特·德·巴兰特( Баррант)心生不满。1840年新年前夕,莱蒙托夫再次参加上流社会的沙龙聚会时,巴兰特与莱蒙托夫发生争执,并和莱蒙托夫约定决斗。虽然决斗的最后并未造成流血事件,但莱蒙托夫的行为再次引起沙皇的不满,很快,莱蒙托夫就被逮捕,最终被判流放高加索。在第二次流放期间,高加索爆发战争,莱蒙托夫于1840年7月在瓦列里克河战役中表现出色,并创作诗歌《瓦列里克》,以第一人称叙述战役的细节,反对沙俄对高加索的战争。
英年早逝
1841年初,由于外祖母伊丽莎白的请求,莱蒙托夫得到数个月的休假时间。回到圣彼得堡期间,莱蒙托夫和女诗人欧道基雅·彼得罗夫娜·洛斯托普钦娜( Лостопчина )相识,并成为好友。这时,莱蒙托夫的生活颇为快乐轻松,他对早就创作完成单一直未正式发表的《群魔》进行修订,并在1841年4月于《祖国纪事》上发表了名作《祖国》,表达对祖国和人民“奇异的爱”,否定“用鲜血换来的光荣”。休假时间结束后,沙皇政府命令莱蒙托夫迅速离开彼得堡。莱蒙托夫前往高加索途中,经过五峰城时,在此停留了一段时间。同年7月13日,莱蒙托夫和曾经的军校同学也是退伍少校马尔丁诺夫(Мартынов)在此地重逢并产生争执,马尔丁诺夫向他提出决斗。莱蒙托夫没有拒绝决斗的要求,不过,他也提前表示在这场决斗中,他只会放空枪,不会真正开枪。但是,两日后,当莱蒙托夫和马尔丁诺夫在五峰城马舒克山麓时,马尔丁诺夫向他开枪,莱蒙托夫在毫无准备下中枪身亡,享年27岁。伊丽莎白得知莱蒙托夫的死讯后,就得了轻度中风,且从得知消息之后起,终生都穿着丧服。同年底,伊丽莎白请求沙皇政府同意将莱蒙托夫的遗体运回塔尔罕内,转年四月二十三日,在伊丽莎白的授意下,莱蒙托夫的灵柩移葬在塔尔罕内小教堂阿尔塞尼耶夫家的墓地,也是在其母墓地旁边。墓上,竖了一块黑色大理石墓碑,碑上写着“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墓碑两侧一面刻有莱蒙托夫的生辰,一面刻了他的忌日。
莱蒙托夫的死讯传播后,一直不喜莱蒙托夫的沙皇政府非常高兴,当时,高加索部队参谋长特拉斯金严格把持对马尔丁诺夫的审讯调查,命令宪兵中校库夫申尼科夫参加调查莱蒙托夫决斗细节调查,并将报告呈送给沙皇政府的亲信陆军大臣车尔内绍夫和宪兵总监边肯多尔夫。最后,由沙皇政府决定判马尔丁诺夫前往基辅禁闭三个月。然而,这场决斗存在许多疑窦,不过,沙皇政府不允许任何报刊报道和莱蒙托夫决斗相关的细节,比如1848年,别林斯基等人在《祖国纪事》上对莱蒙托夫的惨死表达了愤怒,但遭到沙皇政府的严厉禁止。
人物关系
家庭关系
莱蒙托夫的父亲尤利·彼得罗维奇·莱蒙托夫出生于俄罗斯一个破产的贵族家庭中,青年时代服役于军队,后以上尉官职退役,定居土拉省克罗波托瓦。母亲玛利亚·米哈伊洛夫娜,是寡居女地主伊丽莎白·阿列克赛耶夫娜·阿尔塞尼耶娃的女儿,也即莱蒙托夫的外婆。伊丽莎白出生于俄国上流贵族家庭,有钱有势,在塔尔罕内拥有自己的地主庄园。
一次聚会,尤利和玛利亚相识,玛利亚对尤利一见钟情。虽然伊丽莎白强烈反对圣母玛利亚和尤利的婚事,但因玛利亚态度坚决,为了满足她的要求,伊丽莎白还是同意了这门婚事,很快,尤利和玛利亚就结婚,并让这对夫妻跟她在塔尔罕内的地主庄园一起生活。但是,尤利酗酒和赌博的习惯让这段婚姻变得岌岌可危,玛利亚变得郁郁寡欢。莱蒙托夫出生后,不到三年时间,玛利亚就抑郁而终。妻子死后,尤利想将莱蒙托夫带回自己的故乡,但受到伊丽莎白的阻止后,尤利与之约定,只要伊丽莎白承诺在她死后,让莱蒙托夫继承她的全部财产,他就同意让莱蒙托夫留在她身边。伊丽莎白同意这个约定后,尤利就选择独自离开。
此后,伊丽莎白和莱蒙托夫相依为命一起生活,尤利也偶尔到塔尔罕内探望莱蒙托夫,但由于尤利和伊丽莎白关系紧张,父子的相处时间并不长,莱蒙托夫对待尤利也没有特别深厚的感情。当莱蒙托夫长大,从外祖母口中得知父母的爱情悲剧后,曾以自己的家庭悲剧为素材,创作出《人与情》《奇怪的人》等剧本。
恋爱关系
好友阿列克塞·亚历山大罗维奇·洛普辛的妹妹瓦尔瓦拉·亚历山大罗夫娜·洛普辛娜是莱蒙托夫的初恋情人。由于莱蒙托夫被迫离开莫斯科前往圣彼得堡,异地的恋情无法维持,莱蒙托夫不得不和瓦尔瓦拉分手。后来,瓦尔瓦拉嫁给他人,莱蒙托夫以昔日爱情为题材创作了戏剧作品《两兄弟》,他还将长诗《恶魔》的手抄本献给瓦尔瓦拉,并在扉页上写着“健忘的但未被忘怀的朋友”。1839年,瓦尔瓦拉生下一个女孩后,莱蒙托夫特地去探望她,并为这个孩子创作了短诗《给孩子》,表达了他对逝去爱情的怀念之情。1841年,当瓦尔瓦拉听说莱蒙托夫决斗身亡的消息后,精神失常且拒绝治疗,后于1851年去世。
社会关系
参考资料:
主要作品
莱蒙托夫一生创作了400多首抒情诗,20多部长诗,以及若干戏剧、小说。
(参考资料:)
莱蒙托夫在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是《诗人之死》。它是沙皇政府于1837年收买法国流亡者丹特斯在决斗中杀害亚历山大·普希金后,莱蒙托夫怀着悲愤心情写下的诗歌。诗中,莱蒙托夫对那些“扼杀自由、天才和荣耀的刽子手”进行了无情鞭挞,表达了对沙皇政府的愤懑和不满。这首诗歌具有一定的革命意义,不但使莱蒙托夫的诗人名声广泛传播,也打破了俄罗斯十二月党人为争取自由斗争而失败的黑暗局面,对沙皇政府造成了一定的打击。
创作特点
诗歌创作
主题
反抗与自由
在长诗《恶魔》中,莱蒙托夫塑造了一种非常规的人物来表现恶魔性,从而表达反抗精神。恶魔渴望获得凡人塔玛拉的爱,但是不管他如何努力,在由雅威建立的世界秩序中,他最终也无法实现梦想,当他吻了塔玛拉之后,塔玛拉就死亡了,只留下恶魔又一次孑然一身孤独游荡。诗中叙述了恶魔为了获得真善美和战胜孤独,不断和上帝、世界产生冲突,表现了恶魔对世界不公的反抗。但诗人不仅歌颂了这种反抗精神,也批判了恶魔的个人主义。在另一长诗名篇《童僧》中,作者则塑造了一个想摆脱修道院生活,回到家乡的悲惨少年,它同样歌颂了反抗精神,并表现出自由主义精神。恶魔和童僧这两个形象,基本概括了莱蒙托夫作品中的主要形象。
漂泊
莱蒙托夫重视俄罗斯文学中漂泊意识的构建,其笔下的主人公是永恒的漂泊者,比如抒情诗《云》中,莱蒙托夫将自己比作“天空的行云,永恒的浪子”。再如《哀诗》中,莱蒙托夫写道:“我独自一人,抛开人士,与人们无缘,也不向任何人托付自己的哀伤。渔人的帐篷离他们的幸福很远……我抛开自己祖国的海岸,自愿流放到异域他乡。”诗歌表现了莱蒙托夫的漂泊意识,表达了他想要断绝一切世俗理念而远行的坚定决心。
死亡
莱蒙托夫的作品经常出现“死亡”“坟墓”等词汇,表现了浓厚的死亡意识。比如诗歌《死》中,莱蒙托夫写道:“夕阳……明天它就不会再照到,我僵硬冰冷的死者的头上。”此处,莱蒙托夫通过营造死气沉沉的景象,表达了强烈的悲观主义气息。
陌生化手法
莱蒙托夫擅长通过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陌生化”,让原本抽象的语言变得更加形象生动。比如在《你的目光有如那天穹……》中,诗人写道:“你的目光有如那天穹,一片珐琅似的淡青,你那年轻的声音像个吻,发出响声后又消遁。”莱蒙托夫通过将女子的目光比作天穹,表现女主人公眼睛的纯洁和深;将女子的声音比作吻,表现女主人公声音的甜美。此处,莱蒙托夫用比喻手法将女子的眼睛和天穹、声音和吻联系一起,使两个原本熟悉的事物变得新鲜陌生,实现语义转移的目的,进而达到化平淡为神奇的审美效果。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
莱蒙托夫的创作基调是积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如《卡索》《死神》《伊斯梅尔一贝》《巴斯通志村》《哈奈·阿布列克》等高加索长诗集,就表现了浪漫主义人物形象和现实主义题材。在长诗中,莱蒙托夫塑造了一系列热情奔放、顽强果敢的山民形象,通过刻画这些人物形象,表现高加索人民的勇敢性格,表达他们对高加索的热爱与对自由的向往。长诗《沙皇伊万·瓦西里叶维奇、年轻的禁卫兵和勇敢的商人卡拉希尼科夫之歌》采用浪漫主义的歌谣形式,表达了莱蒙托夫对社会不平等和政府残暴不仁的反抗精神。
小说创作
叙事结构
莱蒙托夫擅长通过凸显故事核心的结构方式,引导叙事方向。比如《当代英雄》讲述了年轻贵族毕巧林的人生故事,作品中,毕巧林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自己的人生,在毕巧林过世后,“我”选择刊发部分日记内容,这部分日记内容由《贝拉》《宿命论者》《塔曼》等多篇短篇故事组成。就文本结构来说,毕巧林的日记就是这部小说的核心事件,莱蒙托夫通过融入不同短篇故事,凸显毕巧林的心理变化,展现他的内心世界。
心理描写
莱蒙托夫开创了俄罗斯社会心理小说,擅长运用心理描写来塑造不同性格特征的形象。比如《瓦吉姆》中,莱蒙托夫通过运用大量独白来描绘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塑造出瓦吉姆作为复仇者形象的善与恶。再如《当代英雄》中,莱蒙托夫以日记的形式,揭示了“我”(毕巧林)在面对专制统治社会的的心理活动,透过这些心理活动,可以看见毕巧林为了证明自身的存在,不惜在冒险和爱欲中寻求感官刺激,在死亡游戏中和命运搏斗,但即便如此,毕巧林仍然感到苦闷迷茫。莱蒙托夫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了毕巧林这一社会“多余人”的形象,揭示了19世纪30至40年代里俄国人普遍的悲剧,即没有信仰、自豪及欢乐,也表达了莱蒙托夫对现实社会的无力和痛苦。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说:“这是一幅由我们整整一代人身上充分滋生开来的种种毛病所构成的肖像。”
自然描写
自然风景在莱蒙托夫的小说作品中占据重要位置,在创作中,莱蒙托夫对俄罗斯大自然进行了诸多描绘,表现了他对自然的喜爱之情。比如《当代英雄》中,莱蒙托夫生动地描绘了高加索地区的自然景色、小城塔曼的海边景色、五峰城的自然风光等,同时,在塑造主人公毕巧林时,莱蒙托夫也在他身上投射自己对自然的喜爱,使毕巧林就算对任何事情失去热情,也不会对高加索的大自然失去热情。
戏剧创作
在戏剧创作中,莱蒙托夫擅长运用大段独白的形式,构成情节,表现人物激烈的内心活动。这个独白,是戏剧人物内心激情的自然流露,也是他们对自我心理的剖析。比如《两兄弟》中,主人公亚历山大通过大段独白,分析了自己的性格和行为方式,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细微感受,这种由人物之口来表达真切感受、描绘微妙心理变化的独白方式,不仅具有强烈的说服力,也更容易打动观众和读者。
艺术创作
莱蒙托夫流放高加索期间的风景画颇为出色,此外,他擅长运用水彩和油画颜料绘制肖像,且能够较为深刻地运用画笔刻画人物性格和情绪。在作画上,莱蒙托夫通常习惯在画布和专门画纸上作画,他的《自画像》就是一幅十分标准的水彩画,在这幅画像中,莱蒙托夫画出了自己忧郁、敏感的气质,在后世,这幅《自画像》也被作为莱蒙托夫的“作者像”被广泛印刷到属于他的文学作品中。此外,莱蒙托夫也擅长画马,他的水彩画《马》描写了一匹马因受惊而慌张狂奔的瞬间。
人物影响
俄罗斯影响
在俄罗斯文学史上,莱蒙托夫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有效结合起来,他既是继亚历山大·普希金之后又一位坚定走上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作家,被公认为普希金的继承人;同时也是俄国革命浪漫主义文学最重要的和最后一个代表,在创作上,他对逃避现实、反映颓废情绪的消极浪漫主义给予沉重打击。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表示:“(莱蒙托夫)他的作品……还有一个独特性,就是他可以简单并自然地开启一些从前未曾见过的新世界,这一独特性即是天才人物的财富;他的作品中有许多个人的东西,与创作者个人紧密相关的东西,许多可以让我们称之为‘莱蒙托夫元素’的东西。”俄罗斯文学史上,这种莱蒙托夫元素在许多俄罗斯作家或诗人的创作中得到了延续。
在小说方面,莱蒙托夫创作的现实主义散文体长篇小说,是当时俄国社会的真实写照;他在《当代英雄》中塑造的人物毕巧林是继亚历山大·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之后的又一个“多余人”形象,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的经典人物;他所创立的社会心理小说新文体,为后来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心理描写小说开辟了重要道路。在诗歌方面,莱蒙托夫的政治抒情诗是从贵族革命——平民知识分子革命时期的重要作品,诗人尼古拉·涅克拉索夫就是参照莱蒙托夫英雄长诗的民间创作风格,进而发展了叙事体长诗;而诗人阿·尼·托尔斯泰认为莱蒙托夫的和高加索雪峰相关的作品,使他获取了创作灵感。
此外,莱蒙托夫也对俄罗斯的艺术史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俄国作曲家从莱蒙托夫的作品汲取灵感,音乐家米·伊·格林卡曾为莱蒙托夫的《每当我听到了你的清脆的美妙的话声》谱写抒情歌曲,音乐家尼·普·奥加廖夫从莱蒙托夫的作品中获取了创作灵感,并谱写出《有的语言——意义似乎是》《云》《小金鱼之歌》等抒情歌曲;莱蒙托夫也为画家带来了创作灵感,如亚·阿·阿金为《贝拉》《恶魔》绘制插图,维·米·瓦斯涅佐夫为《歌》绘制插图,且创作了《伊万雷帝的饮宴》。
国际影响
莱蒙托夫的作品超越了国界,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中国以及其他民族的文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19世纪中叶开始,莱蒙托夫作品开始陆续被翻译传播,其中,格鲁吉亚《朝霞》杂志刊登了阿卡基·采列捷利翻译的《巴勒斯坦的树枝》,这是莱蒙托夫被翻译成格鲁吉亚的第一篇作品,格鲁吉亚浪漫主义作家尼·巴拉塔什维利在创作手法上对莱蒙托夫《悬铃木》《赠给我欢乐的人》进行了模仿;乌克兰诗人塔·格·谢甫琴柯、弗兰科、列霞乌克兰卡等人坚定地认为莱蒙托夫是他们的导师;哈萨克族作家阿巴伊·库南巴耶夫致力于翻译莱蒙托夫作品。在中国,20世纪初期,商务印书馆出版莱蒙托夫《当代英雄》的其中一篇《银钮碑》,这是莱蒙托夫在中国最早的译本。之后,中国作家鲁迅对莱蒙托夫的思想和创作都做了一定的研究,对中国读者全面认识莱蒙托夫起到重要作用。往后,包括楼适夷、茅盾、戈宝权等人在内都对莱蒙托夫展开研究。
人物评价
对于莱蒙托夫的《诗人之死》,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评价其为“俄罗斯诗歌中最有力的诗”。对于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作家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评价说:“在我们这里还没有人写过如此真实、优美和芬芳的散文作品。这里可以看出对生活实际的深刻理解,将会出现一位俄罗斯生活的伟大描写者……”
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评价莱蒙托夫为“民族诗人”。他说:“(莱蒙托夫)是俄罗斯诗人、人民诗人,是就人民这个字眼的最崇高与最纯正的意义而言的。”
文学评论家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评价说:“果戈理和莱蒙托夫几乎是不可企及的伟人,我甘愿拜倒在他们脚下,为他们献出生命和荣誉。”
文学史家德·斯·米尔斯基评价莱蒙托夫,说:“(莱蒙托夫)他还位居少数几位伟大诗人之列,尽管他的星光在今日有些暗淡,但是或许,后人再次评价19世纪时仍会毫不犹豫地将他与亚历山大·普希金并列。作为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俄国没有对手(可能的例外是勃洛克),他身上也具有成为一位伟大现实主义者(就俄国人常用的含义而言)的一切素质。但还有一点也非常可能,即他之后的发展主线或在散文方面,他的散文如今已被视为他最无疑问的一流作品。”
苏联缔造者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的夫人娜杰日达·克鲁普斯卡娅评价说:“我从十三岁起就非常喜爱里莱蒙托夫的作品,特别喜欢《童僧》和《恶魔》,我能全部背出来。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喜欢莱蒙托夫……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同样喜爱莱蒙托夫的创作,但是也是有些‘自发的’。在青年时代吸引我们的是勇敢精神和感情充沛,这些在莱蒙托夫的作品里反映得特别鲜明。”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评价莱蒙托夫,说:“对于自然的描写未必有哪一位作家能超过莱蒙托夫,至少具有这种才华的人是寥寥无几的。”
日本学者米川正夫比较亚历山大·普希金和莱蒙托夫的贡献时,评价说:“莱蒙托夫的精神传给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天才,而献出了并不弱于前者(普希金)的猛烈的奔湍,形成了俄国文学强有力的另一翼。”
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后一次评价莱蒙托夫时,说:“多么有才华啊!……不到25岁,就已经写下了《恶魔》。而且他所有的诗都好像那柔和、奇妙的乐曲,你在读它们的时候甚至会感受到一种肉体上的享受。而他所创作的形象多么丰富啊,他的思想即便对于哲人来说都是那么令人惊叹。”
中国作家鲁迅在其论文《摩罗诗力说》中赞扬莱蒙托夫对俄罗斯文学的贡献,评价说:“俄罗斯当十九世纪初叶,文事始新,渐乃独立,日益昭明,今则已有齐驱先觉诸邦之概,令西欧人士无不惊其美伟矣。顾夷考权舆,实本三士:曰普式庚(亚历山大·普希金),曰来尔孟多夫(莱蒙托夫),曰鄂戈理(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
后世纪念
莱蒙托夫奖章
莱蒙托夫奖章是由俄罗斯作家协会莫斯科分会设立的,主要颁发给研究和推广莱蒙托夫文学遗产,且为丰富多民族文化、巩固俄罗斯国家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士。2014年4月30日,中国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教授顾蕴获得了该奖章。
莱蒙托夫故居博物馆
塔尔罕内莱蒙托夫故居博物馆
1944年,苏联政府为了纪念莱蒙托夫在他的故乡塔尔罕内庄园建立莱蒙托夫故居博物馆。故居陈列了莱蒙托夫的素描及油画作品,这些作品大多和高加索相关。在莱蒙托夫的房间,还陈设了亚历山大·普希金和英国诗人乔治·拜伦的画像。
莫斯科莱蒙托夫故居博物馆
在莱蒙托夫逝世140周年之际,苏联政府于1981年在莫斯科莱蒙托夫故居处建立博物馆。该馆原始莱蒙托夫于15至18岁在莫斯科读书时租赁的房子。馆内大厅,只有墙壁上挂了一幅莱蒙托夫的自画像,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任何展品。
莱蒙托夫纪念活动
自莱蒙托夫去世后,俄罗斯通过设立莱蒙托夫国际诗歌节、莱蒙托夫国际健康文化节,以及纪念诞辰活动,来纪念莱蒙托夫对俄罗斯的贡献。
《莱蒙托夫文集》插图
1891年,美术家弗鲁贝尔参与了纪念莱蒙托夫逝世50周年的活动后,并且,为了纪念莱蒙托夫,为其新出版文集的文集做了数十幅插图,包括《天魔的肖像》《达玛拉的舞蹈》《会见》《棺材中的达玛拉》等一组具有较高水平的艺术作品。
趣闻轶事
《莱蒙特的祖先》
有一次,莱蒙托夫正在演算一道复杂的数学题,但他绞尽脑汁也演算不出结果,最后,迷迷糊糊地趴在桌上睡着了。睡梦中,一个人出现指导他如何解题,清醒后,莱蒙托夫就按照梦中人的指示将这道数学题的答案演算出来了。之后,莱蒙托夫又赶紧拿起一支炭笔,在墙壁上将这个梦中人的肖像画了出来。次日清晨,好友阿列克塞·洛普辛来到家中,看见墙壁上的肖像,非常喜爱,想要将其保存下来。于是,洛普辛请了工匠过来,打算在这道画了肖像的墙壁上做一个镜框,并安装玻璃。但是,工匠在凿墙时,不小心使墙皮脱落下来,肖像画也因此遭到损害。洛普辛十分懊恼,莱蒙托夫安慰他说:“没关系,我再给你画一张。”说完,莱蒙托夫就拿出纸和笔,重新在纸上画下一幅一样的肖像画。洛普辛高兴极了,为这幅肖像画镶嵌了镜框,并将其一直挂在书房中。这幅画就是莱蒙托夫较为出名的画作——《莱蒙特的祖先》。
写了一部新小说
莱蒙托夫得到允许,从高加索回到圣彼得堡休假时,经常和好友聚会。有一天,他和好友声明自己写了一部名为《什托斯》的新小说,莱蒙托夫要将这部小说读给大家听,并要求大家晚上聚会时,早点到来,这是因为莱蒙托夫估计他大约要为大家读四个小时,才能将这部新小说读完。到了晚上聚会时,三十多个好友全都来了,最后,莱蒙托夫在腋下夹着一个很大的笔记本,走进屋子,把灯点上后,又锁了门。这时,莱蒙托夫开始捧起笔记本,读起了他的新小说。第一章的内容十分可怕,刹那间就吸引了在场全部人的注意力。时间一点点流逝,三十个人屏声息气地听他读了四个小时的小说,并在故事结束后,大为感动。然而,事后有人打开他的笔记本,才发现莱蒙托夫并没有真正完成这部新小说。原来,莱蒙托夫昨天才开始创作这部新小说,并且,他只在笔记本上只写了二十多页,其余都是白纸。
参考资料
莱蒙托夫.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2023-08-02
【读诗】帆:纪念莱蒙托夫诞辰.澎湃新闻.2023-07-31
莱蒙托夫.飞地图书.2023-07-31
俄语系顾蕴璞教授获俄罗斯“莱蒙托夫”奖章.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2023-07-31
莱蒙托夫:早逝的奇才.光明网.2023-07-31
诗人莱蒙托夫孤独一生 27岁时因与同学决斗辞世.中国新闻网.2023-07-31
第十五届北京中医药文化宣传周在北京开幕 -2023莱蒙托夫国际健康文化节成功启动.万里茶道官网.2023-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