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田鼠(学名:Arvicola amphibius)属于地鼠科水属动物。水田鼠属于体型相对较大的田鼠,雄性水田鼠平均体长为21厘米,雌性水田鼠平均体长为18.7厘米。雄性水田鼠的平均体重为263克,雌性水田鼠的平均体重为232克。它们头较大,有一对小而圆的几乎没有毛覆盖的耳朵和一双小而突出的眼睛;浑身都有密集又厚的皮毛,一直从头部延伸到尾巴末端,头部的颜色从浅色到栗色(有时是黑色)不等,尾部颜色从白色到石板灰色;身体两侧多数有肉眼可见的侧腺;四肢有力,爪子呈黑褐色;尾巴较短,呈黑褐色。

水田鼠的分布范围很广,遍布除爱尔兰西班牙中部和南部的欧洲,从法国西部和英国一直延伸到欧洲和俄罗斯的大部分地区(包括西伯利亚地区的莱纳河流域和贝加尔湖),北至北极圈以北,南至伊朗西北部和近东。它们的适应能力很强,共有半水栖和陆地两种生活形态;它们能够在低地和山区的河流、溪流和沼泽周围的一系列栖息地生存。

截至2016年,水田鼠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

水田鼠会破坏土壤结构的稳定,被认为是有害动物。此外,它们还是棘球蚴等绦虫纲的载体,而棘球蚴是导致人类疾病棘球蚴病的原因。

物种命名

1758年,瑞典博物学家卡尔?冯?林奈(Linnaeus)将该物种命名为Arvicola amphibius,2005年,英国科学家玛瑟(Musser)和卡尔顿(Carleton)为避免混淆重新将该物种命名为Arvicola terrestris。

历史上,一种以“Arvicola scherman”被学术界提出,用于命名小型水田鼠的化石种;而Arvicola amphibius则被认为是大型水生水田鼠亚科,但在后来的学术研究中,基于从分子标记中提取的遗传谱系中表明,Arvicola scherman和Arvicola amphibius属于同一个物种,以形态特征等特点作为Arvicola amphibius的分类标准并未被广泛接受。故本词条依主流观点,即水田鼠的学名为Arvicola amphibius,Arvicola terrestris和Arvicola scherman均为其异名。

形态特征

水田鼠属于体型相对较大的田鼠,雄性水田鼠平均体长为21厘米,雌性水田鼠平均体长为18.7厘米。雄性水青海田鼠的平均尾长为12.4厘米,雌性水田鼠的平均尾长为116.5毫米。雄性水田鼠的平均体重为263克,雌性水田鼠的平均体重为232克。

水田鼠头较大,有一对小而圆的几乎没有毛覆盖的耳朵和一双小而突出的眼睛;具有典型的啮齿动物的牙齿特征,并且具有不断生长的颊牙。其浑身都有密集又厚的皮毛,一直从头部延伸到尾巴末端,头部的毛色从浅色到深棕色(有时是黑色)不等,尾部颜色从白色到石板灰色;身体两侧多数有肉眼可见的侧腺,可以用来标记领地等;四肢有力,爪子呈黑褐色;尾巴较短,呈黑褐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水田鼠的分布范围很广,遍布除爱尔兰西班牙中部和南部的欧洲,从法国西部和英国一直延伸到欧洲(除爱尔兰和西班牙中部和南部)和俄罗斯的大部分地区(包括西伯利亚地区的莱纳河流域和贝加尔湖),北至北极圈以北,南至伊朗西北部和近东,包括伊拉克以色列北部、高加索和土耳其。水田鼠在中国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栖息环境

水田鼠的适应能力很强,共有半水栖和陆地两种生活形态。它们能够在低地和山区的河流、溪流和沼泽周围的一系列栖息地生存;其生活的海拔范围在0-3210米之间。它们喜欢植被覆盖良好的地区,主要存在于水道附近的低地地区,偶尔也会出现在花园和田野中。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水田鼠主要是食草动物,它们可以食用各式各样的多汁的植物,主要是这些植物的嫩枝、芽、球茎、落果,以及部分植物的根。在冬季,其食物组成主要以植物的根、球茎等为主。此外,它们也会食用一些昆虫、软体动物门(如蜗牛、淡水贻贝等)和小鱼进行充饥。它们每天能摄食重达其体重的80%的食物,摄食方式是通过其前爪抓取及投喂。

掘洞行为

水田鼠擅长挖掘洞穴,其洞穴冬天长达34米,夏天长达74米。洞穴一般包含一个到两个巢穴,可以用于寻找和储存食物(一个洞穴可以储存4-5千克的食物),尤其在秋季和冬季。但在沼泽地中繁殖的水田鼠当其不再繁殖时便会迁移到草原中的洞穴中,而在草原中繁殖的水田鼠一年四季都停留在洞穴中。它们的洞穴一共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一个简单的隧道;第二种是有多个入口和洞室的分支隧道系统,其中包括巢穴和1-2个隐藏处。它们掘洞的方式是通过门牙来松动土壤,然后用前肢和后肢把土壤推到身后,后肢会将挖掘的土壤运送到地表,在丛林中,它们会把土堆积起来封住洞穴的入口。

攻击防御

水田鼠的天敌有美洲水貂(Neovison vison)、欧洲水(Mustela lutreola)、水獭亚科科(Lutrinae)、普通鵟(Buteo buteo)、鹭科(Ardeidae)、狗鱼属(Esox)等。它们为了避免被捕食,会选择在洞穴中躲避。此外,水田鼠还具有惊人的繁殖能力,有助于它们在天敌的捕食压力下维持其存活种群;而且,它们身上的毛色也使得其在茂密的植被中很难被发现。

水田鼠之间会通过撕咬、抓挠、拍打尾巴等方式进行相互攻击。

节律行为

水田鼠属于日节律动物,它们主要在白天的黎明或者黄昏进行活动,它们的活动范围通常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在沼泽地中繁殖的水田鼠活动范围比在草原中繁殖的水田鼠活动范围更大。

交流行为

水田鼠主要通过气味来进行交流,挥发性、半挥发性和蛋白质分子可作为其化学通讯中的化学信号。它们具有领土意识,主要通过侧腺的气味标记来划分领地,它们会用脚来擦拭侧腺,然后继续在地上跺脚从而标记领地。此外,水田鼠还会建造厕所进行排便行为,而此行为也被认为有帮助标记领土的作用。

水田鼠也可以通过声音来进行交流,其声音主要为一系列短的(0-1秒之间)和低频的(2500-4400赫兹)叫声。

此外,水田鼠在兴奋时,其护毛会直立起来。

社群行为

在非繁殖期间,水耗子几乎是独居的,但有时它们也会组成较小的社群中,通常由几个个体组成,其成员通常包括一对成年的雌性和雄性水田鼠和其两代后代。

其他行为

水田鼠擅长游泳,它们身上密集的皮毛使它们能在水中具有保温的作用。而离开水之后,它们又能通过在地表或地下洞穴行走和奔跑来进行移动。在地面上,它们会选择隐藏在茂密的植被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不喜欢穿过开阔的空间。

生长繁殖

繁殖阶段

水田鼠属于季节性繁殖动物,它们一年仅繁殖一次,一般发生在一年中较温暖的月份,通常从早春(3、4月)到夏末、初秋(8、10月)。它们的交配方式是多样的,沼泽地繁殖的水田鼠以“一夫多妻制”为主,雄性水田鼠的活动范围通常比雌性水田鼠的活动范围更大,通常在一个雄性水田鼠的活动范围中包括有几个雌性水田鼠的活动范围,交配通常发生在没有发生交配的雌性和雄性的活动范围重叠区;而草地繁殖的水田鼠的交配方式以“一夫一妻制”为主。

产仔哺育

水田鼠为诱导排卵、产后发情,它们的妊娠期很短,通常在21天左右;它们每年产下2-4窝,平均每窝有4-6只幼崽;

刚出生的水耗子幼仔体重通常为5克,雌性水田鼠在照顾幼仔中起主要作用,雄性水田鼠偶尔也会照顾其后代,当水田鼠幼仔断奶后,雌性水田鼠便会离开洞穴。

生长阶段

水田鼠出生后5天便可睁开眼睛;14-21天,便可断奶;约5周后,雌性和雄性水田鼠幼仔便均达到性成熟。水田鼠的野外平均寿命为5.4个月,但其最高寿命可达5年。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更新世时期和全新世时期之前,水田鼠有两次占领英国,第一次是在更新世时期之前,第二次发生在更新世时期之后;第一批占领英国的水田鼠北迁至苏格兰,而第二批占领英国的水田鼠留在英格兰和威尔士。

截至2016年,全球的水田鼠种群规模尚未量化,但即使是在其最理想的栖息环境中,水田鼠的种群密度也很少超过每公顷100个个体(大约相当于每100米河岸中有15只水田鼠),但水田鼠的种群数量较稳定。

致危因素

栖息地的丧失导致水田鼠种群数量的减少,例如西欧部分地区,土耳其格鲁吉亚等地区对于沼泽栖息地的排水。

水污染导致水田鼠种群数量的减少,例如西欧部分地区。

其他物种的捕食与竞争,例如西欧部分地区中美国水貂(Neovison vison)的引入导致水田鼠被捕食,以及麝鼠(Ondatra zibethicus)的引入导致其与水田鼠竞争;又例如安纳托利亚和伊朗中褐家鼠(家鼠属 norvegicus)与水田鼠的竞争。

保护级别

2016年,水田鼠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

保护措施

英国野木信托(Wildwood Trust)基金提出圈养水田鼠繁殖项目,并且提出将水田鼠重新引入野外。

物种危害

水田鼠由于在挖掘洞穴的时候会破坏植物的根系,或者有时会以植物的根为食,导致其会破坏土壤结构的稳定,被认为是有害动物。除此之外,它们还是棘球蚴等绦虫纲的载体,棘球蚴是导致人类疾病棘球蚴病的原因,如果不加以治疗,棘球蚴病可能是致命的。

参考资料

Arvicola amphibius.iNaturalist.2024-08-25

Arvicola amphibius Eurasian water vole.animaldiversity.2023-07-16

..2023-07-16

..2023-07-16

Arvicola amphibius (Linnaeus, 1758).gbif.2023-07-16

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7-20

Arvicola amphibius (Linnaeus, 1758).ITIS.2023-07-16

European Water Vole.iucnredlist.2023-07-16

..2023-07-16

..2023-07-16

..2023-07-16

..2023-07-16

..2023-07-16

..2023-07-16

..2023-07-16

..2023-07-16

..2023-07-16

Arvicolaamphibius.sciencedirect.2023-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