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体育部,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是东北大学下属二级学院,最早是在东北大学建立(1923年)2年后成立(1925年)的二级教学部门,其伴随着东北大学历经辉煌和雪雨风霜,培养出了以刘长春为代表的一大批体育精英,开创了中国参与奥运会的历史先河,推动了我国近代体育事业的发展。

目前体育部是东北大学直属学院级的教学单位,承担全校本科生的公共体育课、人文选修课及体育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和管理、全校群众体育课外活动和体育科研工作。

体育部介绍

历史沿革

东北大学有着悠久和辉煌的体育史。东北大学体育部最早是在东北大学建立(1923年)2年后成立(1925年)的二级教学部门,开创了我国体育历史新纪元,推动了我国近代体育事业的发展。建国初期,由于高校院系调整,国家在国立西北工学院基础上成立了东北工学院(1950年),体育部随之重新建立。现在的东北大学体育部就是在此基础上成长、发展和壮大起来的。目前的体育部是东北大学直属学院级的教学单位。

发展大事记

1929年6月,东北大学成立体育专修科。招收体育专修科两个班,第一期学生共有20名。我国参加奥运会第一人刘长春为第一期学生。体育科主任郝更生教授。

1931年9月,特设体育部,统一负责全校体育管理。

1946年招收第二期体育专修科学生。共30人,其中女生5人。

1947年招收第三期学生,共12人。教师20余人,其中副教授10人。除以上教师外,还聘请清华大学教授牟作云、马约翰博士、李凤楼来校任教。

1951年东北地区工学院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

1952年在抗美援朝战争关键时刻,体育部多名教师获一级教材奖金140万元,全数捐献国家买飞机火炮

1954年成立体育教研组,隶属于基础部。

1959年东北工学院成立体育科。

1972年全国复课,东北工学院试办体育课试点班,体育教研室选派部分教师到部分系参加体育教学试点班的教学工作。

1984年经冶金部批准成立体育部。

2000年东北大学与原黄金学院进行实质性合并,原黄金学院军体部13名专任教师即为体育部专任教师。体育部共有教职工54人。

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东北大学招收田径、冰雪、男子篮球高水平运动员。每年招收3个项目的高水平运动员占东北大学本科生招生数量的1%。

2001年5月在校第40届田径运动会期间,校长赫冀成聘请原国家男篮主教练蒋兴权为东北大学体育名誉教授。

2001年9月经教育部批准建立本科生社会体育专业,从2002年开始,每年在东北三省招收20名本科生。

2002年11月成立了东北大学冰雪研究所,被中国滑雪协会接纳为会员单位。

2003年6月29日体育部“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点被批准。

2003年10月17日体育部成立学生体质测试中心。

2004年1月成立社会体育教研室,共有23位教师编入该教研室。

2004年体育人文硕士点开始招生

2008年6月13日,东北大学刘长春体育馆举行落成典礼。

2010年体育部开发使用了学生网上选课、网上成绩录入系统。

2010年体育教学专业硕士开始招生

2010年7月22日体育部通过了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体育教学工程硕士点的申报、审批。获得学校四部教材立项,三项教学成果奖。

2015年体育学专业开始招生

学科建设

体育部下设大球类教学方法与研究中心、小球类教学方法与研究中心、冰水运动教学与研究中心、综合运动教学与研究中心、社会体育教研室、研究生教研室及群众体育课外活动组。设有体育学一级硕士点,全日制专业学位体育教学专业,本科社会体育专业。在教学课程中滑冰课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轮滑课被评为辽宁省优秀课程。

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成绩斐然。作为全国高水平运动队试点学校,我校各项目代表队在沈阳市、辽宁省乃至国家级的系列重大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田径代表队多次获得沈阳市、辽宁省团体及单项类冠军;羽毛球代表队曾获得国际羽毛球大奖赛男子单打冠军;橄榄球代表队曾获全国大学生橄榄球赛冠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运动会第六名;冰雪代表队曾获全国大学生滑雪挑战赛冠军;啦啦操代表队获2015年全国啦啦操锦标赛冠军;篮球代表队曾获全国大学生男子篮球超级联赛总冠军和二次亚军,续写了东北大学的体育辉煌。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创建并形成了“以滑冰课为特色,轮滑课为基础,双语教学为先导,其他形式为支撑”的教学新格局。同时,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优势,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以“掌握一两门终身受益的体育项目”为目标,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贯彻于体育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健康素质。

冰水教学与研究中心被中国滑雪协会接纳为会员单位,体育部辽宁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实验基地,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2006年滑冰课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轮滑课、羽毛球课被评为校级精品课。2014年体育舞蹈被评为校级精品资源共享建设课,滑冰课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建设课,羽毛球课程教学团队获得省优秀体育教学团队称号,东北大学被评为“中国轮滑运动示范学校”。

东大体育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的主题,开拓务实、与时俱进,软硬件建设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为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学科发展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学校于2002年创办社会体育专业,现有本科生92人,该专业是体育学的学科专业之一,以体育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为基础,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既适应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及体育事业发展的需求,也符合人才培养的市场导向。

师资力量

体育部现有教师55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2人、讲师17人、助教9人;有硕士生导师13人;4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22位教师具有硕士学位,有国际级裁判6人(5项);国家级裁判19人(9项),校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6位教师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5个项目的裁判;4位教师参加2010年广州亚运会4个项目的裁判。广大教师积极开展体育科研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近3年来本学科共发表论文183篇,著作39部(其中东北大学立项教材10部),科研课题44项(其中国家级科研课题2项)。有多位教师在国内外学术团体(机构)中担任职务。先后承担和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十多项。

学生培养

作为全国高水平运动队学校每年按教育部的要求可在全国中等学校特招男子篮球、冰雪、田径、羽毛球获二级及以上运动员等级的学生入学。体育代表队有,男子篮球队、橄榄球队、田径队、羽毛球对、健美操队、啦啦操队、轮滑队、冰球队。我校各项目代表队在国家、省内和沈阳市的一系列重大比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续写了东北大学的辉煌。

体育部现有硕士研究生36人,2004年体育人文硕士点开始招生,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体育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有独立从事本专业的教学、训练、科研、管理的能力。包括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理论、体育管理理论与方法、体育产业与开发、学校体育五个方向。

2010年体育教学专业硕士开始招生,该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宽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2015年体育学专业开始招生,该学科涉及与体育有关的社会热点学科领域,有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运动人体科学等学科方向,主要培养具有体育学特长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研究能力,能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体育教育训练学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的高层次人才。

体育部还承担了全校2万多名在校本科学生的公共体育课程16门、全校人文选修课程21门及每年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等教学工作任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荣誉奖励

1、2010年7月22日体育部通过了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体育教学工程硕士点的申报、审批。获得学校四部教材立项,三项教学成果奖。

2、2010年8月体育部组织参加多项比赛,取得了优异成绩:中国大学生羽毛球超级赛团体亚军,橄榄球队获得东北地区橄榄球赛冠军,武术队获得香港国际武术比赛太极剑、地躺拳两项冠军,健美操队参加全国健美操联赛获得规定徒手操、自选轻器械两项冠军、校田径队获得辽宁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四名等。

3、2010年9月体育部工会,积极贯彻落实学校工会开展的“三育人”和“四个一”活动,在“三育人”活动中,有2名教师获奖。在“四个一”活动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体育部工会被校工会评为“先进部门工会”。

4、2011年1月5日体育部工会被评为东北大学“2010年度优秀基层工会”。

5、2011年5月20日高明教授被评为“辽宁省名师”称号。

6、2011年9月27日由东北大学团委主办,东北大学学生会承办的首届“感动东大”年度人物评选揭晓。东北大学橄榄球队获集体奖。

7、2012年6月28日张锐锋教授被评为东北大学“名师”。

8、2012年东大教字【2012】57号文件公布2012年本科生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贺天麟“完善本科培养计划,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获特等奖。高明、丽萍、陈松、陈家鸣、贺天麟“以国家级精品课为引领的北方高校——区域特色冰上课研究与实践”获一等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