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改剧”即耽美小说改编的网络电视剧。2015年的一部《逆袭之爱上情敌》拉开了耽改剧的序幕。2018年播出的《镇魂》凭借“兄弟情”的改编设定获得了一定热度。而2019年的《陈情令》将耽改剧热度推向了高潮,其双男主均爆红一时。2021年播出的《山河令》成为新爆款,后因演员问题下架。

耽改剧主要呈现出男性与男性之间的情感脉络,创作成本低、剧集篇幅短、传播渠道固定,主要由资本投资创作,在网络平台进行传播。2021年9月16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北京召开会议,要求加强电视剧创作生产正面引导,坚决抵制流量至上、“饭圈”乱象、“耽改”之风等泛娱乐化现象。2022年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要全面叫停耽改剧。

历史沿革

耽改剧前身

日本动漫女性向”作品中的“腐向”文化传入中国后该文化以“耽美”这一称呼被固定下来,并在中国大陆产生了一大批热门耽美小说,而耽改剧就是由耽美小说改编的网络电视剧。2015年的一部《逆袭之爱上情敌》成为了耽改剧的雏形。2016年1月改编自《你丫上瘾了》的耽美网络剧《上瘾》上线,后此剧因大尺度的台词和镜头在尚未播完之时便被勒令下架。虽然很快下架,但其低成本高收益的经济效益以及双男主的爆红也令影视公司对耽改剧难以割舍。

耽改剧与耽美剧

2019年9月耽改剧《识汝不识丁》上线,该剧套上了“古代探案剧”的外衣。但这种“去耽美化”的改编方式使许多粉丝认为只有《上瘾》是真正的耽美剧,后续出现的改编剧则为“耽改剧”。在文化领域审查要求之下,真实还原同性恋元素的网络剧被称为“耽美剧”,而删减同性恋情节的耽美IP网络剧则被称为“耽改剧”。

耽改剧的发展

2016年3月《重生之名流巨星》上线,但该剧完全摒弃耽美元素,将结局定位为男女相爱,因此并未引起多大关注。2018年一部《镇魂》凭借“社会主义兄弟情”的改编设定成功出圈,耽改剧从小众圈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2019年6月一部《陈情令》将耽改剧热度推向高潮,剧中两位男主爆红一时,《陈情令》上线第二天以播映指数75.7的高分斩获亚军宝座,此后截止播出首周,《陈情令》一直雄踞播映指数TOP1。2020年3月,爱奇艺上线的《鬓边不是海棠红》以其精良的制作和实力演员的加盟获得好评。2020年4月爱奇艺上线了耽改剧《成化十四年》。自开播以来,播放量和口碑逐渐上升。在此期间,一大批耽改剧正如火如荼筹拍中。

2021年2月优酷上线《山河令》,成为新的爆款剧,后此剧因演员问题下架。2021年8月26日光明日报发文《警惕耽改剧把大众审美带入歧途》,该文指出耽改剧对当代青少年价值观和主流文化的影响,甚至导致行业创作审美旨趣的偏移。2021年9月16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召开会议,要求严格执行电视剧片酬管理规定,坚决抵制天价片酬、“阴阳合同”、偷逃税;加强电视剧创作生产正面引导,坚决抵制流量至上、“饭圈”乱象、“耽改”之风等泛娱乐化现象。2022年1月6日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召开,全面叫停偶像养成类网综、“耽改”题材网络影视剧。

内容特点

形式特点

耽改剧的出现,是耽美文学文化突破圈层、与主流文化交流和碰撞的关键帧。在耽美的世界里,男性成为主角,而女性则调转角色,不再是被审视和观赏的一方,而是作为观赏者而存在。耽美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主流舆论场对于爱情的理解和想象。不同于“男婚女嫁”的固有模式,耽美文化中的爱情很少与婚姻等世俗问题强行绑定,摒弃了所谓的“实用主义”婚恋观。

而“耽改剧”中两位男主几乎都是在平等的场域进行对话。这里的“平等”并非特指财富、地位、身份等客观条件,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平等”,是一种“势均力敌的爱情”。

传播特点

耽改剧主要由资本投资创作,在网络平台进行传播,不会被电视等传统媒体购买制作以及播放。

出现原因

耽美的大量受众群体

1999年成立的“露西弗俱乐部”是中国第一个专门的耽美文学网站,一些原来以写同人文学为主的耽美作者如蓝淋、风弄等开始转向产出原创作品。2003年建立的“晋江文学城”是具有代表性的原创女性文学网站,伴随着晋江文学城的建立出现了大量的耽美原创作者,整改后的晋江文学城成了耽美小说网站的代名词。据统计,2003—2010年,晋江文学城带有“纯爱”标签的耽美小说数量从500部增长到了42600部。

网络的发展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296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3.0%。随着网络自制剧的蓬勃发展,我国的耽改网络剧在庞大的耽美文化群体的追捧之下也开始快速生产。

女性的情感表达

女性经济地位提升带来女性主体意识觉醒和消费能力增强。耽美文学作为一种亚文化,是对现有情感框架的一种暧昧的反抗,耽美文化中的爱情很少与婚姻等世俗问题强绑定,摒弃了所谓的“实用主义”婚恋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双方在感情中的主导关系,使其更符合女性对爱情的美好期许。

利益的驱使

在资本逐利的商业逻辑下,为了利益最大化,制作方不仅增加投资升级创作,在营销上更是通过捆绑主角大炒“男男CP”,占据社交平台话题排行榜,将耽改剧流量化、商业化。在粉丝经济的加持下也形成了从耽美文学到耽改剧的产业链,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耽改剧的出圈让主演迅速名利双收,于是有不少演员对出演耽改剧趋之若鹜。

有关规定

2021年9月16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北京召开会议,要求加强电视剧创作生产正面引导,坚决抵制流量至上、“饭圈”乱象、“耽改”之风等泛娱乐化现象。

2022年1月,在2022年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北京市广播电视局领导发言时表示,全面叫停偶像养成类网综、“耽改”题材网络影视剧,认真开展网络影视剧、短视频、直播领域专项清查,着力营造清朗健康的首都网络文化空间。

社会影响

耽改剧下的同人文传播,使得原本群体为成年人的受众得到扩大,涉及到世界观价值观,包括两性观念都尚不成熟的未成年人。甚至出现了类似“同性才是真爱,异性恋只是为了繁衍”这样的言论。

同人市场作为一个主流市场,并无清晰界定的地带,使得同人文化在法律层面,尤其是知识产权层面上存在很大问题。

相关评论

在资本逐利的商业逻辑下,为了利益最大化,制作方不仅增加投资升级创作,在营销上更是通过捆绑主角大炒“男男CP”,占据社交平台话题排行榜,实际上已经将耽改剧流量化、商业化,扰乱了网络环境和秩序,更会对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产生冲击。(光明日报 评)

部分耽改剧为了吸引眼球,在画面上突出男性肢体语言的暧昧挑逗,呈现低俗庸俗的倾向,耽改剧盛行,无疑会让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关键塑造期的青少年产生困惑和迷失。(光明日报 评)

耽改剧继续盛行,导致行业创作审美旨趣的偏移,使创作陷入追求流量话题、美颜滤镜的怪圈。耽改剧的出圈让许多演员有了走流量明星的捷径,不愿意沉下心来磨炼演技,更不愿踏踏实实去体验生活。(光明日报 评)

参考资料

..2023-09-19

镇魂.优酷.2023-09-19

陈情令.豆瓣电影.2023-09-19

山河令.豆瓣电影.2023-09-19

..2023-09-19

广电总局:坚决抵制“耽改”之风等泛娱乐化现象.今日头条.2021-09-17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在2022年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交流发言.北京市广播电视局.2023-09-19

上瘾.豆瓣读书.2023-09-19

识汝不识丁.豆瓣电影.2023-09-19

重生之名流巨星.豆瓣电影.2023-09-19

2019暑期档正式开战,直面《陈情令》《十二时辰》成绩单.上游新闻.2023-09-19

《鬓边不是海棠红》:走向“主流”的耽改剧 .搜狐娱乐.2023-09-28

鬓边不是海棠红.豆瓣电影.2023-09-19

《成化十四年》扑街不只因为耽改失败.澎湃新闻.2023-09-28

成化十四年.豆瓣电影.2023-09-19

《成化十四年》5月7日收官.人民网.2023-09-19

光明日报评论耽改剧:警惕耽改剧把大众审美带入歧途.中国网.2023-09-19

耽改剧失灵,不影响双男主的市场.新浪看点.2023-09-19

..2023-09-28

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3-09-19

..2023-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