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经济(英文名:Fans economy),泛指架构在粉丝和被关注者关系之上的经营性创收行为,被关注者多为明星、偶像和行业名人等,是一种通过提升用户黏性并以口碑营销形式获取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商业运作模式。

粉丝经济最早出现于音乐、影视等娱乐产业,例如粉丝购买偶像的专辑、代言的产品等,截至2023年,粉丝经济已扩展到多个领域,企业品牌、主播带货等都有自己的粉丝群体。移动互联网时代,粉丝经济的范围不断扩张,很多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模式也在走粉丝经济的路线——通过确立特定的主题,不断扩大粉丝规模。当粉丝规模达到一定数量后,运营者就可以通过广告等方式实现价值变现。

基本概念

粉丝经济泛指架构在粉丝和被关注者关系之上的经营性创收行为,是一种通过提升用户黏性并以口碑营销形式获取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商业运作模式。以前被关注者多为明星偶像和行业名人等,比如,在音乐产业中的粉丝购买歌星专辑、演唱会门票,以及明星所喜欢或代言的商品等。现在互联网突破了时间、空间上的束缚,粉幽经济被宽泛地应用于文化娱乐、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等多领域。商家借助一定的平台,通过某个兴趣点聚集朋友圈粉丝圈,给粉丝用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最终转化成消费,实现盈利。

粉丝经济的核心就是“口碑为王”,一切商业行为都是围绕打造好的口碑展开,品牌与消费者之间不仅仅是买卖关系,还要建立更深层的关系。传统商业是以客户为中心,粉丝经济则是以人为中心,以客户为中心的思维是怎么从消费者身上赚取利益,而以人为中心的思维是如何让消费者拥有更多的幸福感,拥有更好的消费体验,消费体验提升了,消费者自然会心甘情愿为你的产品买单。在这种权利反转中,卖方开始转变过去强势、蛮横的姿态,真正去挖掘了解并通过产品和服务的升级创新不断去满足客户的需求。

发展历程

早在20世纪90年代,粉丝经济就已经初显端倪。英国学者西尔斯(Matt Hills)观察到,在从“广播”到“窄播”的媒介工业转型中,忠实的粉丝变成了最有吸引力的消费者。电视台如果想赢利,不必追求最大数量的普通现众,只需要制造和迎合一定数量的最忠诚的观众。

中国粉丝文化的萌芽阶段大概起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中国香港电台流行文化作品的大量输入,“港星”的风靡掀起了追星热潮。人们第一次认识到“追星族"”这个群体的存在,只是当时追星规模不大,只能称其为“追星文化”的萌芽。1993年,中国中央电视台35周年台庆小品《追星族》就揭示了追星这一现象。粉丝文化的发展阶段则是2005年的综艺节目《超级女声》。湖南卫视举办的《超级女声》吸引了一大批粉丝,也重新缔造了人们对于追星族的印象。由于当时《超级女声》的评选标准来自观众的手机投票,这些粉丝就会有组织地向其他人宣传自己的偶像,并号召为其投票。除此之外,这个群体也会来到节目现场,准备偶像的灯牌为偶像应援。“玉蜀黍属”“凉粉”等有着专门称谓的粉丝群体广为人知。“饭圈”文化逐步形成。

在中国,“粉丝”概念最早产生于六间房秀场,其草根歌手在实时演艺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忠实粉丝,粉丝通常会通过购买鲜花等虚拟礼物来表达对主播的喜爱。

直到2014年,伴随着大量“小鲜肉”“流量明星”的走红,粉丝经济成为大众文化产业的重要一支。随着偶像产业的变革,一系列偶像团体、流量明星出现,粉丝的宣传营销能力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力量。网民能够在各个社交平台看见粉丝的宣传话术。作为粉丝运营平台的微博,其点赞、评论、转发等数据成了衡量明星热度的一种直观体现。同时,粉丝市场与粉鸥经济也成为整个娱乐偶像产业中不可忽视的一面。

粉丝经济特征

粉丝群体较为年轻

年轻人由于接受度强、爱好广泛、时间较为自由,容易成为粉丝群体的一员。

粉丝群体黏性强

消费者黏性是指客户忠诚度,即消费者出于对品牌的喜爱和认可,产生多次、重复购买的行为,甚至对品牌产生依赖。粉丝群体正符合这一特征,粉丝出于对偶像或某一品牌的极度喜爱,不需要经过营销,就会自愿购买与其相关的产品或服务,只要粉丝的情感不变,其就具备极强的用户黏性。

粉丝自发进行口碑营销

粉丝与被关注者之间是通过情感联结的,这种驱动力具有极强的辐射效应。粉丝为了支持自己的偶像或者喜爱的品牌,会积极地向身边的亲朋好友推荐,或者在朋友圈等社交媒体自发宣传形成口碑传播,熟人推荐容易让人产生信任感,从而带动消费,形成辐射效应。

发展模式及消费方式多元化

粉丝消费的方式并不局限于购买偶像的专辑、活动或演出门票,还会购买各种周边产品,具有发展模式多样化、消费方式多元化的特征。

产业链条延长化

互联网的普及推动了粉丝经济的发展,使这条产业链不断延伸,造就了IP开发、周边产品售卖等产业的兴起。

商业模式

粉丝经济的商业模式从人、产品、内容三个角度出发,粉丝不再是简单的消费者,而是参与到供给侧的价值创造过程中,通过自发宣传、跟随购买、创作内容与供给侧实现联动,承担了供给侧生产、营销、销售的部分功能,通过消费侧和供给侧协同发挥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依赖“人-人”情感的粉丝经济

这种类型就是比较传统的基于对偶像的情感形成的粉独经济。粉丝出于对偶像的喜爱购买其代言、推荐的产品,并且在自己的社交圈内进行宣传,拉动消费。

基于“人-产品”情感的粉丝经济

粉丝和品牌或产品之间的感情往往需要经过培养和经营,一般是粉丝对品牌或产品产生认同,认为其符合自己的需求、品位、文化追求等,从而成为某个品牌或产品的粉丝。

基于“人一内容”情感的粉丝经济

粉丝经济还有另一种生产力就是粉丝自己进行同人创作,凭借自身的知识和创造力产出内容,例如在电视剧热播时经常能看到粉丝创作的同人小说、二次剪辑的视频等,也能吸引巨大的流量,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粉丝产业

其实,粉丝经济并不是近现代的专有名词,它自古以来就存在。之后,得益于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科技、互联网的发展,粉丝的消费方式比之前更加多样化、复杂化。比如,喜欢看电影的人,不仅能买2D、3DMAX等不同类型的电影票,能包场支持偶像的作品,还可以购买琳琅满目的电影周边产品供自己收集和珍藏;爱好听音乐的人,既可以购买实体专辑和数字专辑,又可以去参加演唱会、新歌发布会和livehouse,线上线下融合消费;热爱追剧的人,不但能给偶像贡献收视率,还可以通过超前点播、购买视频网站会员和影视周边产品等方式,持续为偶像的作品买单。以上这些,都是粉独经济的具象化,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粉丝经济。

在韩流风靡的时代,不只是“95后”年轻群体,就连“80后”“中国大妈”都对韩剧、韩国产品产生了很大的依赖,在日韩娱乐产业不断发展的时候,中国娱乐产业却并不理想。之后养成系偶像真人秀节目的火爆,粉丝经济的崛起,中国的娱乐产业也能自产自销。在粉丝经济中,“粉丝”会把对偶像的情感认知转化为资本动力,他们并非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的消费,这种粉丝消费已经上升到精神层面,任何与偶像相关的产品都是他们购买的对象。在购买过程,他们投入的不只是时间、金钱,还有情感,这种情感便是商家举办各种活动的基础。如,《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等节目收官后,爱奇艺腾讯视频相继推出多档由练习生参与录制的综艺节目,如《奇妙的食光》《横冲直撞20岁》《青春的花路》都取得了不俗的收视成绩。除了网络综艺,他们还进军演艺圈。《偶像练习生》中的个人练习生周锐参演的网络电影《钟离凰》,弹幕里的观众都是为他而来的。周彦辰参演的网剧《恋与偶像》在爱奇艺播出时,打出的标签是“《偶练》周彦辰”。由此可见,粉丝经济中的商家只要紧紧抓住粉丝眼球,便有大赚一笔的可能。

粉丝产业的运作模式与其他产业相似,都是追求市场的供需平衡。粉丝们为了满足自己情感上的需要,愿意为偶像的产品和代言买单,这就使得粉丝产业持续运转。比如周杰伦粉丝为其超话打榜做数据,仅一天时间就成功击败微博一线流量,最后以一亿影响力打破微博记录。他们以偶像为精神寄托,在为偶像消费的过程中得到追星的满足感和存在感。近年来,中国娱乐文化产业发展迅猛。选秀节目《创造101》《偶像练习生》《明日之子》等,开创一种新的偶像发展模式——“养成”偶像,这些节目短时间内积聚的影响力堪称“现象级”,引导中国偶像选秀节目走进了新的时代,也为粉丝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此外,粉丝经济除了与偶像与粉丝直接相关的一些周边产品外,由偶像效应衍生出来的延伸产品利润和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最能体现这一现象的是各大品牌和偶像的合作与联名。比如韩国一线偶像权志龙耐克的合作,Nike邀请权志龙参与设计一款新的鞋子,并进行限量发售。在发售日当天限量发售的9500双鞋是0.06秒瞬间售空,销售额瞬间超1300万。一时间,全网没有抢到的粉丝都在求这双鞋子。原本售价一千多元的鞋子,直接炒到四五千甚至更贵。由案例可以看出非娱乐行业以外的各大品牌方,均瞄准粉丝消费群体,向利用其粉丝经济的驱动力去创造并获取更大的价值和利润。这样的合作不断延伸扩展丰富粉丝经济的产业价值链,实现偶像效应影响力的乘法式增大。

相关事件

2024年末,中国首家数实融合交易平台文化猫链上商城迎来2.0战略升级,围绕“IP+数字版权+权益”的新数字版权品形式,重点聚焦文博文旅、粉丝经济、泛云认养、互联网营销四大版块。其中,粉丝经济成为文化猫2.0版本的领跑版块,打造新标品、构建新社区、开拓新场景,为粉丝和IP创造深层次的互动链接。

参考资料

粉丝经济(fěnsī jīngjì): Fan economy.粉丝经济(fěnsī jīngjì): Fan economy.2024-12-05

财经三人谈:“粉丝经济”兴起,如何引导健康发展?.百家号.2024-12-05

“网红经济”能走多远 这些年“烂大街”的某某经济.千龙网.2024-12-05

论粉丝经济中的视觉艺术表达和传播.人民网.2024-12-05

粉丝经济新场景:文化猫2.0如何深化粉丝互动体验.网易手机网.2024-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