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韭属
水韭属植物(Isoetes L.)是维管植物门水韭目下一属植物。全球广泛分布,但多生长在北半球的温带沼泽湿地中。
水韭属植物的孢子体体形似韭菜,茎粗短块状。叶细长丛生,螺旋状紧密排列。茎的外周多为大孢子叶,而近中间多为小孢子叶。大多生长在湖沼边缘浅水带、湿草地以及缓流溪沟阳处的沉水植物或两栖植物,罕为陆生耐旱植物。水韭存在特殊的景天酸代谢途径,晚上开放气孔吸收二氧化碳;白天关闭气孔减少水分蒸腾。水韭没有种子,而是靠根部的孢子结合进行繁衍,其传播方式主要依靠水流和水鸟。
水韭是在地球上生活了3亿年的“活化石”,对研究维管植物的系统演化具有重要价值。2021年9月7日,入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保护级别为一级。
形态特征
孢子体体形似韭菜,茎粗短块状,茎内有次生生长的结构。叶细长丛生,螺旋状紧密排列,近轴面具叶舌,有大小孢子叶之分。茎的外周多为大孢子叶,而近中间多为小孢子叶。 孢子囊生于孢子叶的叶舌下方的一个特殊的凹穴中,凹穴常被一些由不育细胞所组成的横隔片所隔开,外有缘膜。大孢子囊含大孢子150—300枚,小孢子囊含小孢子30万枚或更多。孢子囊没有适应散布孢子的特殊机构,仅靠孢子囊的壁腐烂后散发。 配子体极度退化,有雌雄配子体之分,精子多鞭毛。
物种分布
广泛分布于全球除南极洲的各大陆,多见于较寒冷地带,北半球较多,向北至环北极地区,极少见于热带,多生长在北半球的温带沼泽湿地中。中国现知有4种,2种分布于西南,1种分布于华东,另1种为台湾特有种。云南省有2种。
生长环境
大多生长在湖沼边缘浅水带、湿草地以及缓流溪沟阳处的沉水植物或两栖植物,罕为陆生耐旱植物。
生活习性
水韭存在特殊的景天酸代谢途径,晚上开放气孔吸收二氧化碳;白天关闭气孔减少水分蒸腾。它们对生存环境要求很高,沼泽不能太湿,也不能太干。附近不能有身形高大的禾本科杂草,会与它们争夺阳光和生存空间。作为古老的野生植物,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差,大部分的人为干扰,如农药、化肥等,都可能导致它们死亡。
物种繁殖
水韭属植物的每一生长周期,生于新生叶丛外轮叶的为大孢子囊,生于内轮叶的为小孢子囊;大孢子囊内产生大孢子50—300个(大多为160—240个);小孢子囊内产生极多的小孢子,多达15—100万个。孢子具周壁。大孢子四面体型,三裂缝,圆球形,通常粉白色,近极面有3条棱脊,从中央向赤道面辐射,与沿赤道面的环形棱脊相连,远极面无棱脊,外壁表面常有颗粒状或疣状纹饰。小孢子两面体型,极细小,单裂缝,椭圆形,外壁表面有颗粒状及刺状纹饰。染色体基数x=11。水韭没有种子,而是靠根部的孢子结合进行繁衍,其传播方式主要依靠水流和水鸟。
物种保护
保护级别
2004年,水韭属植物台湾水韭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2016年,水韭属植物Sicilian Quillwort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度濒危物种。2021年9月7日,入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保护级别为一级。
保护方法
水韭属植物种群之间相互隔离、零星分布,各种群内个体数偏少,不宜建立大型自然保护区,可通过建立保护点就地保护,长期监测各保护点的植被分布动态,及其水体的物理化学特性,如酸碱度、硬度、电导率以及主要营养元素(氮磷等)和矿质元素等的变化,并避免人为破坏和污染的发生,尤其要控制农田耕作、水产养殖、污水排放等带来的水体污染,同时进行水韭原有生境的恢复工作。
主要价值
水韭是在地球上生活了3亿年的“活化石”,对研究维管植物的系统演化具有重要价值。
代表物种
高寒水韭
高寒水韭(Isoetes hypsophila Hand. -Mazz.)为中国水韭种类中较为原始的种。植株高不及5厘米;根状茎肉质,块状,长约4毫米,呈2-3瓣裂。叶多汁,草质,线形,长3-4.5厘米,宽约1毫米,基部以上鲜绿色,内具4个纵行气道围绕中肋,并有横隔膜分隔成多数气室,先端尖,基部广鞘状,膜质,宽约4毫米。孢子囊单生于叶基部,黄色。大孢子囊矩圆形,长约3毫米,直径约2毫米;小孢子囊矩圆形,长约2.5毫米,直径约1.5毫米。大孢子球状四面形,表面光滑无纹饰。为中国特有濒危植物。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省西北及四川西南。生于海拔约4300米的高山草甸水浸处。
台湾水韭
台湾水韭(Isoetes 台湾草鳗 DeVol)为水生至湿生植物。根状茎块状,二至四裂,上部扁平,下部成圆柱状,基部边缘有薄膜状物质,尖端有气孔散布;叶开展,多汁,草质,鲜绿色,线形,15-90叶一束,丛生于球茎顶,呈螺旋状排列,长7-25厘米,具空腔,仅具单脉。叶舌呈三角形延长。孢子囊长于叶基部内侧。大孢子囊阔椭圆形,表面具皱纹状一网状纹饰。小孢子灰色,椭圆形,具小刺,大孢子湿时呈灰色,干时为白色。为中国特有濒危水生植物。仅见于台湾台北七星山的梦幻湖。具干湿双栖性,喜欢生长在浅水地。
云贵水韭
云贵水韭(Isoetes yunguiensis Q. F. Wang et W. C. Taylor),多年沉水植物,植株高15-30厘米;根状茎短而粗,肉质块状,略呈三瓣,基部有多条白色须根。叶多数,丛生,草质,线形,半透明,绿色,长20-30厘米,宽5-10毫米,横切面三角状半圆2形,有薄膜隔为4和纵行气道,内有长2-4毫米的横向隔膜,叶基部向两侧扩大呈阔膜质鞘状,腹部凹入,其上有三角形叶舌,凹入处生长圆形孢子囊,无膜质盖。植株外围的叶生大孢子囊,大孢子球状四面形,表面具不规则的网状纹饰(网脊不平),直径360-450微米。小孢子囊生于内部叶片基部的向轴面,内生多数灰色粉末状小孢子。为中国特有濒危水生植物。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昆明、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贵州平坝。生于海拔1800-1900米的山沟溪流水中及流水的沼泽地。4-5月发叶,7-8月在叶基部着生孢子囊,至9-10月孢子成熟。
中华水韭
中华水韭(Isoetes 中华缺翅虫 Palmer)为多年生沼地生植物,植株高15-30厘米;根状茎肉质,块状,略呈2-3瓣,具多数二叉分歧的根;向上丛生多数向轴覆瓦状排列的叶。叶多汁,草质,鲜绿色,线形,长15-30厘米,宽1-2毫米,内具4个纵行气道围绕中肋,并有横隔膜分隔成多数气室,先端渐尖,基部广鞘状,膜质,黄白色,腹部凹入,上有三角形渐尖的叶舌,凹入处生孢子囊。孢子囊椭圆形,长约9毫米,直径约3毫米,具白色膜质盖;大孢子囊常生于外围叶片基的向轴面,内有少数白色粒状的四面形大孢子;小孢子囊生于内部叶片基部的向轴面,内有多数灰色粉末状的两面形小孢子。本种为中国特有濒危水生植物。分布于南京市,休宁县、屯溪区和当涂县,浙江杭州、诸暨市、建德市及丽水市等地。主要生在浅水池塘边和山沟淤泥土上;孢子期为5月下旬至10月末。分子生物学、染色体及形态方面的证据显示,本种可能为异源四倍体,杂交起源于台湾水韭和云贵水韭。
参考资料
水韭属 (shuǐ jiǔ shǔ).植物智.2023-12-12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12-14
水韭属.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2023-12-12
存活3亿年,数量稀少——我国5种特有水韭全列为一级保护.网易.2023-12-14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15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1-09-09
The Red List Partnership.IUCN.2023-12-15
Sicilian Quillwort.IUCN.2023-12-15
高寒水韭 (gāo hán shuǐ jiǔ).植物智.2023-12-12
台湾水韭 (tái wān shuǐ jiǔ).植物智.2023-12-15
云贵水韭 (yún guì shuǐ jiǔ).植物智.2023-12-15
中华水韭 (zhōng huá shuǐ jiǔ).植物智.202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