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黑嘴鸥

黑嘴鸥

黑嘴鸥(黑枕黄鹂普通亚种:Saundersilarus saundersi),别名桑氏鸭,是鸥科黑嘴鸥属鸟类。体长约350毫米,体重约200克,属于中型游禽。雌雄鸟羽色相同,夏羽表现为头颈黑色、眼周白色,冬羽表现为头白色,眼后方有黑色斑,虹膜和嘴黑色,脚红色,爪为黑色。亚成鸟与冬羽期成鸟相似,背部略带褐色,尾羽末端黑色。

黑嘴鸥主要为留鸟,具有季节性分布特征。东亚特有的鸥类,主要在中国东部沿海繁殖,偶见于朝鲜半岛的西海岸。国外越冬则在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的沿海。黑嘴鸥喜欢栖息于生长有盐碱植物的泥质滩涂,其食性较杂,一般以动物性食物为主。

2011年,国际鸟盟(BirdLife)统计的黑嘴鸥成鸟数量在2.1万~2.2万只。截至2018年,全球黑嘴鸥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2018年,黑嘴鸥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易危(VU)。2021年,其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嘴鸥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捕食小型鼠类和有害昆虫,对农牧业有一定益处。

命名与发现

坊间流传一种说法,中国晚唐时期,著名诗人李商隐曾在他的花园中饲养了五种珍禽,其中之一便是黑嘴鸥。

1871,法国研究人员斯温(郇和)首次在中国福建省厦门市采集到黑嘴鸥标本并予以命名。此后关于黑嘴鸥的行踪所知甚少。1984年,中国学者施泽荣首次在江苏省盐城保护区的滩涂上采集到黑嘴鸥的巢、卵、雏、成鸟、亚成鸟等实物标本。1989年,研究人员梁余、张跃文等在辽宁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部的滩涂上,找到了两窝黑嘴鸥的巢和四枚卵。1991年,梁余等人又在保护区内发现了150余巢黑嘴鸥,数量近500只。在此之后,学术界有关黑嘴鸥研究的国际专项合作项目相继开展,如中国辽宁省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与日本北九州市市政府的专项研究等,深入了解黑嘴鸥的繁殖、生境、越冬与迁徙活动规律。

形态特征

黑嘴鸥的外部形态:体长约350毫米,体重约200克,为中型游禽。雌雄鸟羽色相同,虹膜和喙黑色,跗红色,爪黑色。夏羽表现为头部自额、头顶至颈上部、颊、喉黑色,眼上下缘具星月形白斑,并在眼后相连,围眼部被以细小的羽毛。颈上背、肩、尾上覆羽、尾羽及下体均白色;下背、腰、三级飞羽及翅上覆羽灰色;初级飞羽外侧3枚的外明全白,内明灰黑而先端白色;内侧飞羽蓝灰色,内糊的黑色羽缘渐窄。次级飞羽蓝灰色而具宽阔白色先端。飞行时,可见翼羽前、后缘均为白色。

而冬羽期的鸟类,羽色则表现为颈部白色,头顶、枕部有灰褐色横斑,眼先黑色,耳羽白色,羽缘黑褐色,形成眼后黑褐斑。肩、背、腰及翼上覆羽银灰色,尾上覆羽及尾羽白色。

幼鸥喙呈黑色,尖端具较明显的白色卵齿筋骨草,幼鸥羽色和成鸟冬羽相似,但背部微沾褐色;头顶有暗褐色斑,初级飞羽和小覆羽具黑色端斑和羽缘,尾羽末端黑色。跗蹠以下为肉红色。

下表为具体衡量值: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黑嘴鸥属于单型种,无亚种分化。黑嘴鸥繁殖主要在中国境内(32°34'-41°10'N,118°33'-123°30E’),已知辽宁省双台子河口自然保护区是黑嘴鸥繁殖的最北限,山东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是黑嘴鸥繁殖的最西端,辽宁省丹东市的大洋河口为最东端的环渤海和黄海范围内,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黑嘴鸥繁殖的最南界。另外,在1999年韩国京纖道靠近安山湖也发现了24只的黑嘴鸥繁殖群。

黑嘴鸥越冬主要分布在韩国的牙山湾日本的福岗县、大分县、长崎县、爱媛县德岛县等内陆河口湿地,中国的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理坐标介于16°5'~34°28'N,107°57'~133°48'E的环南海东海和日本海的内陆河口区域。广西为黑嘴鸥越冬地的最南界,盐城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黑嘴鸥越冬的最北界。

栖息环境

繁殖期的栖息地主要位于沿海港湾、泥质滩涂、河口、江河和内陆的湖泊及沼泽地,一般选在碱蓬丛生的滩涂,并伴有稀疏生长的芦苇、墓草或燕草等植被。冬季多见于潮间带泥质滩地及人工养殖池塘。灰绿碱蓬滩涂是黑嘴鸥的典型繁殖地。碱蓬滩涂分布于潮间带的潮上滩,在自然状态下,仅在最大潮汐时,海水所能达到的区域,其植被盖度较低,一般在10~20%,平均高度不超过40cm。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黑嘴鸥食性较杂,一般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如日本角沙蚕(Gemiadda 日铜罗花金龟)、弹涂鱼、小型绒毛蟹(Hemigrapsus peicillatus)及为各种陆地和水生昆虫等。人工喂养的黑嘴鸥特别喜欢食蚯蚓。黑嘴鸥在自然状态下饮水盐度为10%~12%。冬季常见在船只云集的码头拣食掉入海面的鱼及食物。它们在空中巡弋,一旦发现滩地上有可食的食物,立刻降下拾取,也会尾随船只捡食船上丢弃的鱼类内脏。

社群行为

黑嘴鸥喜集群,集群形式有两种,即家族群、混种群。家族群多见于繁殖后期,混种群一般与其它水鸟一起共栖,比如与棕头鸥(Larus brunnicephalus)、灰翅浮鸥(Chlidonias hybrida)、普通燕鸥(Sterna hirundo)、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等集成混种群在湖边浅水中觅食。集群量为4~30只,多者达200余只。

节律行为

黑嘴鸥是典型的夜伏昼出鸟类。在正常情况下,一天活动是有规律的,夜晚均在近海域滩涂或水中栖息,白昼在潮间带滩涂、潮沟水域和芦苇沼泽水域觅食。9-11时为觅食活动高峰,11-14时午休。4-17时是黑嘴鸥的第二次觅食时间。19时返回夜栖地,有时在20时左右仍听到其鸣叫声。另外,黑嘴鸥也是迁徙性鸟类。每年4月中旬迁至繁殖地,5月初进入繁殖期,8月中旬离巢集群,9月中、下旬迁往越冬地,在繁殖地居留5个多月。

攻击行为

当有入侵者时,黑嘴鸥会飞到空中,一边发出较响亮的恫吓声,一边由一二只进行轮番俯冲攻击,有的则与普通燕鸥一起,在上空盘旋鸣叫助威。

鸣叫行为

(1)啼叫声:有单声的“嘎”、双声的“嘎嘎”、三声的“嘎嘎嘎”等三种啼叫形式,以单声的次数为最多,声音悦耳、音量洪大、传之甚远,此种叫声多为飞行时发出。

(2)呼唤声:个体之间相互联系时发出的叫声,声音清脆,有2、3、4声不同鸣叫的形式,尤以2声的鸣叫最常听到。

(3)惊叫声:受惊时发出的叫声,声音为“嘎”,十分尖利,育雏亲鸟的惊叫声还常有近似“呱”的粗哑叫声。

(4)恐惧叫声:黑嘴鸥被捉住后连续的“嘎一嘎一嘎”叫声,声声相似。

(5)威胁叫声:是一种急促的“嘎一嘎一嘎一嘎”的叫声。

(6)召唤早成雏声:是黑嘴鸥育雏期间特有的叫声,其声音比较细微,节奏稍慢,常常是2声或3声一组的“嘎一嘎”的叫声。

黑嘴鸥的鸣声与其行为关系甚为密切。例如,啼叫声多在秋冬及早春活动期间,在觅食活动时或受惊离散后即频频发出这种叫声。呼唤声多在繁殖季节听到,在5月中旬至6月中下旬繁殖活动高峰时间的清晨和傍晚鸣叫最为频繁。

其他行为

在鸥鸟类型的鸟类中,黑嘴鸥是唯一不会下水游泳的,性胆怯。其春夏秋季喜欢洗浴,每天要洗4~6次之多。

生长繁殖

黑嘴鸥的配偶关系在繁殖期间保持稳定,为一雌一雄制。每年3月底,黑嘴鸥逐渐从越冬场转移到繁殖地,到4月底和5月初,集中在盐地碱蓬、芦苇和大米草的沿海地区筑巢和繁殖。繁殖期于7月结束,11月初向南移至越冬场。

交配

交配首先由雄鸟发起,开始在雌鸟附近转圈,经常将尾羽上翘,喙向前伸,头低下;然后雌鸟会产生反应,将身体降低。这时雄鸟就会飞上雌鸟的背上,尾下压,抖动双翅,雌鸟在降低身体的同时也不停地抖动。整个交配过程一般2-3分钟。交配结束后,雄鸟一般马上飞走,而雌鸟站在附近梳羽。整个繁殖季节均可见到黑嘴鸥的交配行为。

营巢

黑嘴鸥多在沿海地区的河口处滩涂营巢繁殖,其营巢区域植被类型单一,植物种类组成也比较少,主要由灰绿碱蓬盐地碱蓬、稀疏芦苇、大米草白刺、东北茵陈蒿等低矮植物组成。在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观测到黑嘴鸥的小型筑巢环境大致为:相对湿度一般为60%-80%,酸碱度为7.8-8.2的碱性土壤,土壤含盐量在30‰-31‰之间,不会在非常粗糙的土壤上筑巢。巢的形状一般是内为圆盘状,外侧为不规则圆形,集间距离远近不等。

产卵

黑嘴鸥年产卵1窝,窝卵数1-6枚,以3枚居多。当产卵遭到严重破坏的黑嘴鸥,二次再产卵可推迟到5月下旬至6月中旬。黑嘴鸥营完巢后,一般就产卵。其产卵速度较高,一般为隔日产卵,少数为连日产卵,极少数为隔多日产卵。黑嘴鸥的卵为椭圆形,暗绿色,表面布以深褐色斑点,钝端斑点大而密集,尖端斑点小而稀疏。卵的平均量度为:重31.2克,长48毫米,宽35毫米(n=20)。在产第一枚卵后,雌雄鸟即开始交替抱孵,但整个孵化工作是以雄鸟为主。黑嘴鸥的孵化期为21天。

生长发育

黑嘴鸥的育雏期60天左右,黑嘴鸥的早成雏半早成鸟,出雏后一二小时眼睛即可睁开。雏鸥全身为土黄色且上体具黑褐色斑块的绒羽;喙黑色,其尖端具较明显的白色卵齿筋骨草,跗蹠以下为肉红色。绒羽干后即可在巢边活动,1-15日龄幼鸟活动较少,常卧伏在巢内,由亲鸟哺育。幼鸟性胆怯,受惊扰时常钻进附近植物丛中或伏地不动。幼鸟40日龄左右体形已与成鸟近似,可随成鸟飞翔。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1995-2010年,中国盐城滨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的黑嘴鸥从900多只下降到575只。2006年,黑嘴鸥数量稀少,分布狭窄,全球数量为8000多只,中国有6000只。国际鸟盟(2011)调查显示,全球约有14400只成鸟,种群总数约21000~22000只。辽宁省的黑嘴鸥数量从1990年的1200只增加至2015年的11000只。截至2018年,其全球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威胁因素

一方面是栖息地的生存环境退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面积的滩涂被开发为虾塘、鱼塘、盐池等,破坏了黑嘴鸥的繁殖地;靠近渔村或农村的繁殖地,卵经常被人采拾,不仅使黑嘴鸥的繁殖栖息地面积缩小,也使食物供应量减少,已经严重影响种群数量,甚至威胁到物种生存。

另一方面是天敌的威胁,如有白尾鹞(Circus cyaneus)、鹊鹞(Circus melanoleucos)等,在滩涂中经常出没,但是由于黑嘴鸥是集群繁殖,共同防卫,因此天敌对其繁殖虽然偶有影响,但系数较小,威胁不大。

保护级别

2018年,黑嘴鸥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易危(VU)。

2018年,黑嘴鸥被列入《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附录I中。

2021年,黑嘴鸥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措施

1992年~1994年期间,双台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了解决黑嘴鸥繁殖地生存环境和农业开发的矛盾,进行植被管理,共管理面积近6平方千米,基本解决了黑嘴鸥临时繁殖地缺乏的问题,使其种带步增长,成效极为显著。

1993年,中国山东省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提供的设备,在平原水库(黑嘴鸥的繁殖地)内的植被管理区域架设电网,避免天敌对黑嘴鸥巢、卵以及自身的侵害,成功提高了电网内分布的21个黑嘴鸥巢的最终孵化成活率。

2016年,黑嘴鸥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在中国是易危鸟类,因此受到有关法规保护,中国境内的多个黑嘴鸥重点分布区域都已被纳入了自然保护区范围。

主要价值

黑嘴鸥数量稀少,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其也会捕食小型鼠类和有害昆虫,对农林业有一定益处。

物种对比

参考资料

物种2000.sp2000.2024-11-18

Saundersilarus saundersi.iucnredlist.2023-07-17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7-17

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附录一、二.PDF.CMS.2023-09-07

..2023-07-17

..2023-07-17

..2023-07-17

美丽江苏,珍稀野生动植物的家园.盐城新闻网.2023-09-13

..2023-07-17

..2023-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