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嗣业(?-759年),字嗣业,唐朝将领。京兆高陵(今属陕西西安)人,身高七尺,力气非常大,被人称之为“神通大将”。

李嗣业早年跟随安西都护来曜讨伐十姓苏禄,因功被封为昭武校尉。李嗣业随后因作战骁勇,升任中郎将。天宝七年(748年),李嗣业跟随高仙芝讨伐勃律国,李嗣业表现突出,战后被封为右威卫将军。之后又同高仙芝讨平石国和突骑施人,任跳荡先锋。此后石国王子联合阿拉伯帝国军队讨伐唐军,高仙芝兵败,李嗣业开辟逃亡通道,并独自断后接应残兵,因功被封为右金吾大将军,留任疏勒镇使。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反叛,李嗣业奉命率军支援。在收复两京的战斗中,李嗣业身先士卒屡立战功,被授予卫尉卿等官爵。此后李嗣业继续同叛军交战,夺回卫州(今属卫辉市)。之后李嗣业同郭子仪等人围攻相州时,李嗣业因箭伤未愈便出战,导致伤口崩裂而死。李亨李亨赐他谥号“忠勇”,并追赠他为武威郡王,并安排十户人家扫墓。

李亨李亨评价李嗣业:“植操沉厚,秉心忠烈,怀干时之勇略,有难之远谋”,称赞他为人骁勇,屡立功勋。宋代文人欧阳修宋祁在《新唐书》中评价李嗣业:“为人忠毅忧国,不计居产”,对他的行为与品格予以赞赏。

人物生平

投身军旅

李嗣业,京兆府高陵区(今属陕西西安)人,身高七尺,力气非常大。开元年间,李嗣业跟随安西都护来曜讨伐十姓苏禄,战争中李嗣业立下先登之功并俘获敌人,多次的功劳累积下来,被任命为昭武校尉。此后李嗣业被招募到安西都护府,在这时李嗣业擅长使用陌刀,每次战争中李嗣业都是先锋,所向披靡。安西节度使夫蒙灵察(马灵察)赏识李嗣业的勇武,每次出战都会带上他,李嗣业因功升任中郎将

威名远扬

天宝七年(748年),高仙芝征讨勃律国,任命李嗣业、田珍为左右陌刀将。当时吐蕃十万军队都驻扎在娑勒城(今属阿富汗萨尔哈德),背靠大山前依河水抵御唐军。高仙芝趁夜率军渡河,告知军队要在中午前击败敌人。李嗣业率军冲上高山,从山上推石头攻击勃律军队,之后又扛着大旗带头冲向险路,勃律军队被唐军的突然袭击吓到,纷纷逃窜,有许多人都跌落山崖而死。高仙芝率军到达勃律国首都俘获勃律王,派三千人留守,随后拂林、大食等七十二个国家都归附唐朝。李嗣业因功被封为右威卫将军。此后李嗣业又跟随高仙芝讨平昭武九姓中的石国和突骑施人,战后李嗣业任跳荡先锋,并加封为特进官,敌人都称呼李嗣业为“神通大将”。

西域建功

石国王子挑拨各国反唐,并联合阿拉伯帝国一起攻击安西四镇。高仙芝率军讨伐,因孤军深入被阿拉伯帝国军队击败,只有数千人残存。李嗣业劝说高仙芝,应当保存性命退到白石岭,此后还能继续为国家效力。高仙芝否决他的提议,并表示自己将继续召集军队作战。李嗣业认为大势已去,不能枉送性命,便率领军队退到白石岭。途中道路狭窄,有许多拔汗那部落的士兵,这些人的重车将道路堵塞。李嗣业见状手持大棒开路,对于阻碍撤退道路的人或马,李嗣业都用大棒击打,前后有上百人被打倒,高仙芝也紧随着逃走,但士兵们则很多都没有跟随过来。

别将段秀实对李嗣业的行为不满,认为他既没有同敌人作战的勇气,又没有带领军队撤退的仁义,还质问他独自幸存是否会惭愧。李嗣业听后握住他的手表示感谢,随后亲自断后抵御追兵并收集残兵,唐军残部于是都得以幸免,一起返回安西。李嗣业将段秀实的话语告知高仙芝,高仙芝任命段秀实担任自己的判官,并兼任都知兵马使。高仙芝向朝廷奏报李嗣业的功劳,李嗣业因此得以升任右金吾大将军,留任疏勒镇使。

天宝十二年(753年),李嗣业被加封为骠骑大将军。前往京城朝拜时,李隆基亲自赐予他美酒,李嗣业醉酒后高兴得跳起舞,唐玄宗见状又赏赐给他一百匹绸缎、五十件金器、钱十万贯,表示这是给他醒酒的。

奉命讨叛

天宝十四年(755年),边将安禄山史思明等人反叛,两京沦陷。唐玄宗逃到蜀地,其子李亨则半路改道前往灵武市(今属宁夏灵武),并在那里登基称帝,是为唐肃宗。唐肃宗下诏召回李嗣业,李嗣业收到诏书后同节度使梁宰商量,打算暂缓出发观察事情的变化。段秀实询问李嗣业,君王相召怎么能不去。并对李嗣业平时标榜自己是大丈夫的行为嘲讽,认为他只是个妇孺之辈。李嗣业听到段秀实这番话后感到惭愧,亲自前往说服梁宰,一起率领军队前往救援李隆基。临行前李嗣业和众将一起割破手臂盟誓,约定返回途中不得骚扰地方。李嗣业率军到达凤翔区后,李亨十分高兴,向李嗣业表示他一来就胜过几万大军,并将平定叛乱的希望寄托在李嗣业等人身上。李嗣业和郭子仪仆固怀恩等人一起配合作战,他常常手持大棒作为先锋,叛军都难以应对他。李嗣业因功升任四镇、伊西、北庭行军兵马使。

李嗣业跟随李豫李豫收复长安区(今属陕西西安)时,率领前军在香积寺北边列阵。叛军将领李归仁率军攻击他们,李嗣业指挥军队用弓箭击退他们,并派遣骑兵发起攻击。骑兵还没冲到叛军阵营,就遭遇攻击,前面后撤的骑兵冲乱后续唐军的军阵,李嗣业见状向郭子仪表示,现在如果不拼命的话,那么全军都将死在此处。言毕,李嗣业脱掉衣服手持长刀冲到阵前,在杀死数十名叛军后,唐军的军阵得以恢复。此后李嗣业又率领两千步兵发动攻击,唐军发现叛军埋伏在军营左侧。李豫回纥汗国士兵发动攻击,让李嗣业率军从背后夹击,战斗从中午一直打到太阳向西,唐军胜利,斩杀六万余人。叛军将领李归仁张通儒安守忠等人聚集残兵,打算向东而去。李嗣业、郭子仪率军在新店和他们遭遇,双方大战唐军先胜后败。回纥军队在祁连山脉见到唐军失败,便率军攻击叛军军阵。李嗣业见叛军西北角军阵被回纥人攻陷,便率领精锐士兵出击,两相夹击下叛军打败,向北逃走,此后唐军得以趁机收复洛阳市(今属河南洛阳),这场战斗中李嗣业是众将之中立功最多的。

之后李嗣业同鲁炅来瑱、吴王、李奂五人在张镐的率领下,收复河南省山西省一带大部分地区。朝廷为嘉奖李嗣业的功绩,授予他开府仪同三司、卫尉卿,封国公,实封二百户。

壮烈而死

乾元元年(758年)李嗣业率领军队屯驻在河内,北庭兵马使王惟良打算叛乱,李嗣业和副将荔非元礼将他讨灭。六月,李嗣业被授予怀州刺史、北庭行营节度使等职务。九月,李嗣业会同其他六位节度使一起讨伐安庆绪。李嗣业在卫州郭子仪等人会合,安庆绪听闻后派遣七万大军讨伐,郭子仪、李嗣业等人将他们击败,斩杀安庆绪的弟弟安庆和并攻克卫州(今属卫辉市)。

乾元二年(759年),李嗣业、郭子仪等围攻相州(今属河南安阳),唐军筑造堤坝引漳水灌城。数月下来,唐军依然没能攻克城池,加之当时军队没有主帅,因此各个将领都没有斗志。唯独李嗣业不同,每次叛军出击时,李嗣业都身着铠甲出战。某次战斗中李嗣业中流箭,在营帐中养伤,在伤口即将愈合的时候,李嗣业听见发令的钟鼓声,又大喊着冲向战场,伤口因此破裂,李嗣业在流血数升后去世,兵马使荔非元礼接管他统率军队。此后诸军因围攻邺城遗址的时间太长,导致粮草都被消耗尽。而李嗣业当初表举的怀州长史段秀实为送来粮草、兵员和战马,在道路上前后不绝。

李亨追赠他武威郡王的爵位,并赐谥号忠勇,派灵车护送回任所。李嗣业下葬的那天,李亨派遣宦官亲自前往吊唁,并安排十户人家为他扫墓。李嗣业为人忠勇,不置家财,赏赐给他的东西,他都转交给官府,死的时候家中只有十匹马。他的儿子李佐国继承他的爵位,一直做到丹王府的长史,为嘉奖李嗣业的功绩,李佐国死后被追赠宋州刺史。

人物评价

李亨李亨评价李嗣业:“植操沉厚,秉心忠烈, 怀干时之勇略,有戡难之远谋”,称赞他为人骁勇,屡立功勋。

后晋文人刘昫赵莹在《旧唐书》中评价李嗣业:“嗣业力赞中兴,终殁王事,未可伦而拟也”,并对李嗣业节俭的行为予以称赞。

宋代文人欧阳修宋祁在《新唐书》中评价李嗣业:“为人忠毅忧国,不计居产”,对他的行为与品格予以赞赏。

人物关系

轶事趣闻

一舞得重赏

安史之乱之前,那些武将很难出人头地,李嗣业得到李隆基的赏识并不是因为他的功绩有多么突出。李嗣业之所以得到李隆基的另眼相待,是因为李嗣业作为一介武将,不但会“武”,而且会“舞”。李嗣业跟随高仙芝,长年驻扎在西域地区,在战场上没有太多表现机会,因此李嗣业会经常出席一些西域当地人举办的民间活动。在西域这个地方,民间活动中少不了唱歌跳舞,李嗣业在耳濡目染之下学会了一套疏勒国民族舞蹈。天宝十二年,他从驻地返回京城后,在李隆基的宴会上跳了一支疏勒舞,大艺术家李隆基看得龙心大悦,李嗣业得到重赏。

祈祷传说

李嗣业一生中有许多次祈祷故事,这些故事充满神奇性。李嗣业担任疏勒镇使的时候,城墙有一个角落始终维修不好,李嗣业便前往此处祈祷。祈祷时出现一条白龙,李嗣业便在此处建立一座祭祀祠宇,此后维修城墙再也没有发生倒塌的情况。当地还有一口汉代耿恭所开挖的旧井,这口井长年干涸,经过李嗣业祈祷后,这口井便又出现了水源。此前讨伐勃律国的时候,途中有一块大石头堵塞了道路,李嗣业一脚便将这块石头踢到山谷中,人们都认为这是他的诚心感动上天。

相关记载

衍生作品

唐朝诗人杜甫《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高度赞扬了万里赴国难的安西士兵,他们军容严整、秋毫无犯,可以说是大唐军人的典范,五千安西士兵的领头人就是大唐名将李嗣业。相关文学作品还有《观兵》,也是杜甫的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