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关是一个地名,因为许多朝代都有,并且不在同一处地方,因而在前面加上秦、汉、魏等朝代加以区别。函谷关始建于周代,位于现在的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以北12公里的弘农涧河入黄河口处,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关隘要塞之一。该地东自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辞海》)。“因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函谷关。
历史上,曾有秦、汉、魏三座不同时期的函谷关,其中,秦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汉函谷关现位于新安县境内;魏函谷关关址位于今灵宝市区北19公里的函谷关镇孟村,1960年前后,三门峡大坝蓄水,魏函谷关遗址被淹没,现古道和烽火台尚存。
历史发展
秦函关谷
建成原因
战国时秦孝公从魏国手中夺取崤函地区后,秦国为了防备东方诸侯国的进攻,在豫西“崤函孔道”的西端灵宝市,据险设关。秦函谷关关城东西长7.5公里、谷道只能容纳一车通行,因此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战国时期,秦王秦始皇凭借函谷关与六国抗衡,而六国亦曾在此叩关攻秦,因而这座关被称为秦函谷关,简称秦关。古人把函谷关以东地区称作关外、关东,关口以西地区称为关西和关内,三地以此而得名。
损毁原因
秦国统一天下后定都咸阳,函谷关仍旧作为帝都咸阳的屏障而存在。公元前207年,秦朝各地爆发起义,而刘邦和项羽相继成为各方核心人物。公元前206年,项羽、刘邦攻秦,两人约定先入关者为王。刘邦绕道,选择进攻秦国兵力薄弱的武关(陕西商洛境内),迅速破关而入,秦国被灭。项羽自恃兵力强壮,率40万楚军直接攻打函谷关。当他来到函谷关前,发现城头挂起的是刘邦的旗帜,便命令大将鲸布攻克函谷关。破关之后,项羽下令纵火焚烧了秦函谷关。
汉函谷关
建成原因
据《汉书》记载,西汉时南方部族百越发生叛乱,汉武帝刘彻布告天下欲发兵击越,却无一人响应,汉武帝刘彻一怒之下,撤职106人后,楼船将军杨仆则自告奋勇,出兵南方平定了叛乱。他回到长安向汉武帝讨封,但汉武帝却偏偏忘记了功劳最大的杨仆,早把函谷关以内的地方封给了别的大臣。汉武帝只好把杨仆封为“关外侯”,把关以东新安以西的地方封给了杨仆。秦汉,关中地区为京师所在,当地百姓以身居关中为傲。但杨仆视“关外侯”这一封号为耻,便向汉武帝建议,用自己家财把函谷关迁移到新安东边,这样既扩大了关内地盘,杨仆也成了关内侯。他的这一建议正好迎合汉武帝拓疆扩土、好大喜功的生平嗜好。同时汉武帝考虑到朝廷又不用出一分钱便能扩大关内地区,于是便当即准奏。杨仆获准后便派人将秦函谷关遗留的砖石运到了150公里外项羽当年惨杀20万秦军俘虏的新安一带,仿秦关重建了一座汉函谷关。据《水经注》记载,汉函谷关北起黄河,南抵宜阳县。这一记载与1997年前后考古工作者对黄河小浪底库区古漕运遗址进行发掘时获得相关资料相吻合。
损毁原因
两千多年来,汉函谷关屡遭破坏,也经历了多次重修,如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都重修过。最后一次重修,则是在1923年。据《新安县志》记载,当时国民革命军20路总指挥张钫出资重修汉关,重修时尽量仿造旧制,关洞下半部分尽量采用古函谷关基石。汉函谷修复后的关楼高83米,分上中下三层,顶层为飞檐画栋的亭阁,中层为方形阁楼,底层城楼正中有一拱形门洞,宽约4米,供东西交通之用。1958年“大炼钢铁”时期,汉函谷关则被严重损毁。
魏函谷关
建成原因
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灵宝县志》记载:“函谷关,在邑西南里许。曹操西征张鲁时开粮道于此。后遂置关。”后人称之为“曹操运粮道”,即魏函谷关。魏函谷关关楼曾存在1700余年。1923年初秋,康有为从西安东返,路过灵宝市时,曾在魏函谷关上书写“天下为公”。后来至1935年,关楼门洞顶的四字又改为“紫气东来”,据说是冯玉祥所书。
损毁原因
直至抗日战争时期,魏函谷关仍一度存在。1937年日本进犯中原,在山西省隔黄河炮轰函谷关,后又用飞机轰炸,关楼在抗日战争时期毁于战火。1960年前后,三门峡大坝蓄水,魏函谷关遗址被淹没。
军事意义
函谷关自建关以来,发生过大小战役200余次,其中16次重大战役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在某种程度上,函谷关这个地理名词,成为兵家成败的一个有力“佐证”,其重要意义也与中国军事历史紧密交融。
秦函谷关军事
函谷关在先秦时期号称“丸泥可塞”,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无论是逐鹿中原或是进取渭河平原,都要从此处经过。秦函谷关道路狭窄崎岖,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东周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等国数次进攻秦国。秦国依仗函谷关天险,难尝一败。不过当时的秦军并非不可攻克,苏秦曾手持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相印,组织六国联军合纵抗秦,以至秦军15年不敢出函谷关。
汉函谷关军事
东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朝廷曾设置八关都尉,函谷关位于首位。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函谷关历来为洛阳市的门户,通东西两京的要道,抵御异族入侵的屏障。安禄山起兵反唐后,多次从汉函谷关进攻潼关,均被唐军统帅哥舒翰击退。李隆基李隆基听信杨国忠谗言,迫使哥舒翰放弃了守关拒敌的计划。两军会战于函谷关西原,唐军大败,20万人马只有八千脱逃。
近代军事
中日函谷关之战——中国第1战区部队于1944年4月至6月在河南省中部地区对华北方面军第12军进行的防御战役。中国军队据守函谷关衡岭一线,与日寇展开激战。虽经历三个月艰苦抗战,虽未能阻止日军打通平汉线的目的,导致郑州市、许昌市、洛阳市、西平等战略要地沦陷,但给予日军以相当大的消耗。此战后,中国军队主力退守豫西、皖西各要地,继续袭扰日军,使其未能有效地利用平汉线(北平市至汉口)的交通。
文化意义
老子文化
老子是中国春秋末年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不仅是道家学派理论的奠基人,后来还被道教奉为教祖,而且是先秦诸子百家的启蒙者。2000多年前,老子在西游经过函谷关时,在函谷关住了7个多月,并在太初宫中潜心写作,创作完成了《道德经》。函谷关便因此被誉为道家之源,还因历代达官名士于此览胜而名闻四方。
丝路贸易
汉函谷关的军事防御功能远不如秦朝时期,但作为交通枢纽和商贸中转站的功能则更为完备。汉函谷关作为丝绸之路作为西行的第一关,见证了丝路贸易的繁荣兴盛。当年,西域各国使节、商旅驼队便是从这里往来汉朝都城洛阳市。经由函谷关,中原文化与秦晋文化相互交融。2013年5月,汉函谷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汉函谷关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文人典故
紫气东来”、“老子过关”“鸡鸣狗盗”“公孙白马”“一丸泥”“终军弃繻”“李隆基改元”“仙丹救民”等历史故事和传说也发生在“函谷关”。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达官名流,也曾在“函谷关”写下了不计其数的诗、词、赋、碑记、论著等。
遗址古迹
秦函谷关遗迹
秦函谷关关楼在秦朝灭亡后,被项羽下令所焚毁。现存的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的关楼,是1992年依据四川成都青羊山出土的汉像砖上“函谷关东城门”的图样重新进行设计修建的,并在原遗址向西移出了37米。关楼正面“函谷关”三字为四川省著名书法家侯正荣所书。而曾经古建筑遗存且成规模的只有老子创作《道德经》时的太初宫。2009年开始,当地政府开始对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区进行建设。如今的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区,主要景点有关楼、函关古道、太初宫、藏经楼、瞻紫楼、鸡鸣台等20余处。2016年,灵宝市函谷关镇入选第四批河南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
汉函谷关遗迹
1923年,爱国将领张钫重修汉函谷关,现存的关楼、阙台和烽燧等遗迹,组成了现在的汉函谷关遗址。汉函谷关遗址呈“H”形分布,关楼位于在通道之上。关楼东侧有两座汉代夯土台,当地俗称“鸡鸣台”和“望气台”。在“望气台”南侧,有被土层和植被完全覆盖的关城东墙保护展示工程“地下”展厅,其内部展示了大面积的夯土城墙及其周边的阶梯、马道、排水设施、水口等配套设施遗迹。2020年5月,汉函谷关被评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0年7月被命名为洛阳市科普教育基地。
魏函谷关遗迹
魏函谷关因遗址被淹没,现仅存一古道和烽火台遗址。
参考资料
魏函谷关.河南省灵宝市人民法院.2023-06-23
见证历史风云的千年名关[图].三门峡日报.2023-06-23
中 华 道 源 函 谷 关.央视国际.2023-06-23
函谷关.三门峡市人民政府.2023-06-23
洛阳这座千古雄关,见证古今文化交流.洛阳市文物局.2023-06-23
函谷关址知多少.三门峡日报.2023-06-23
新安函谷关.新安县人民政府.2023-06-23
历史上洛阳有三个函谷关,你知道都在哪儿吗?.洛阳网新闻网.2023-06-23
函谷关助秦国拒六国兵 刘禅有剑阁却被灭掉.广州日报.2023-06-23
函谷硝烟(下):雄关变迁.央视国际.2023-06-23
话说函谷关(之一)千古雄关.河南省灵宝市人民法院.2023-06-23
千年雄关:见证古今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国网.2023-06-23
洛阳八关系列之(1)汉函谷关:沧桑历尽雄风.洛阳晚报.2023-06-23
央视十套《跟着书本去旅行》之灵宝篇 |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函谷关有多难攻?-灵宝文旅.搜狐网.2023-06-23
函谷关没落史:战国时为何绕不开它?后来又为何没落?.国家人文历史.2023-06-23
洛阳世界文化遗产之 新安函谷关遗址.新安县人民政府.2023-06-23
中日函谷关之战.抗日战争纪念网.抗日战争纪念网.2023-06-23
函谷关文化.河南省灵宝市人民法院.2023-06-23
新安函谷关遗址-新安县融媒体中心.河南大象网.2023-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