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喜马拉雅麝

喜马拉雅麝

喜马拉雅麝(食虫类:Moschus leucogaster),别名白腹麝,是麝科麝属食草动物。体长86-100厘米,体重13-18千克,尾长4-6厘米。头部为灰褐色,颈下绝无异色带纹,耳朵为棕色,具有灰白色边缘和灰白色内部,耳尖钝圆。喜马拉雅麝没有角。

喜马拉雅麝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主要在不丹、印度北部(锡金王国)、尼泊尔和中国的一小部分地区。主要生活在草地、灌丛和稀疏的森林中,例如冷杉林,海拔3000-4300米。其是食草动物,喜食松萝苔草和各种树叶,也爱采食青苔

人们对喜马拉雅麝的现状了解甚少。2014年,由于过度捕猎,人们认为喜马拉雅麝在其分布范围内正在减少。人类捕猎以及栖息地被破坏是喜马拉雅麝面临的主要威胁。2014年,喜马拉雅麝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濒危(EN)。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并于2023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

命名

喜马拉雅麝(Moschus leucogaster)的中文名称曾与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混淆。对于俄罗斯生物学家弗莱罗夫(Flerov) 分类中的 Moschus chrysogaster ,有些学者认为该学名指的是马麝,有些学者认为是喜马拉雅麝。1981年,中国科学院蔡桂全认为喜马拉雅麝的学名应是Moschus chrysogaster。但当时大英博物馆的未分类物种中存在中文名为“喜马拉雅麝”、食虫类为“Moschus leucogaster” 的另一种麝标本;且学名Moschus chrysogaster 在马麝和喜马拉雅麝 2 个物种间出现重叠。1995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史前学和人类学系科林·格罗夫斯(Colin P.Groves)等认为 Moschus chrysogaster 是马麝的指名亚种,喜马拉雅麝的学名应该为Moschus leucogaster 。后期分子生物学分类研究支持了该观点的准确性。

形态特征

喜马拉雅麝的体长为86-100厘米,体重为13-18千克,尾长4-6厘米。颅骨长度为15.3-16厘米。在典型的西尼泊尔西部种群中,喜马拉雅麝头部为灰褐色,颈下绝无异色带纹,耳朵为棕色,具有灰白色边缘和灰白色内部,耳尖钝圆。部分个体有淡淡的灰色眼圈。喜马拉雅麝身体呈沙棕色,腹部的颜色从灰色到白色不等,背部毛发基部为纯白色,臀部和四肢略微较暗,臀部多呈桔黄乳白色,与其周围色调迥然不同。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喜马拉雅麝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脉,主要在不丹、印度北部(锡金王国)、尼泊尔和中国的一小部分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喜马拉雅山北坡的亚东县、樟木、吉隆等地。

栖息环境

喜马拉雅麝主要生活在草地、灌丛和稀疏的森林中,例如冷杉林。可以在海拔3000-4300米之间生存,如喜马拉雅山坡上常绿橡树和桦树林中,包括喜马拉雅邦、北阿坎德邦尼泊尔,一直到珠穆朗玛峰下的较低山坡。在锡金,由于气候更加湿润,树线较高,它们生活在海拔2500-4400米处。在不丹和恰尔邦,它们的栖息地位于稠密的竹林中,海拔在2600-3000米。由于其生活环境均在海拔超过2500米的高山地区,它们的栖息地主要由高山地区典型的植被组成,习惯的坡度角度为30-40度。

生活习性

觅食习性

喜马拉雅麝是食草动物,喜食松萝(Usnea longissima)、薹草属(Carex spp.)和各种树叶以及多种杜鹃(杜鹃花属 spp.),也爱采食苔藓植物禾本科杂草、嫩枝和嫩芽也是其食物。有助于种子传播。喜马拉雅麝的采食具有季节性,冬季的饮食主要包括树木和灌木的叶子、地衣青苔,也吃杂草与蕨类植物。在春季和夏季,饮食主要是杂草和地衣,在秋季,主要是杂草和叶子。

防御行为

喜马拉雅麝的捕食者主要包括豹、猞猁黄喉貂赤狐、灰狼、野狗以及人类,大型猛禽偶尔也会猎杀喜马拉雅麝。为了避免被捕食,喜马拉雅麝会将自己隐藏在植被中,其暗棕色体色将它们被捕食者发现的机率降到最低。喜马拉雅麝被追赶时,会寻找山腰躲藏;如果没有被发现,它们就会绕圈跑,希望能甩掉捕食者。它们跳跃高度可达6米,被较慢的捕食者追逐时是有利的,但它们通常在跑完200至300米之后会很容易疲倦。

排泄行为

喜马拉雅麝倾向于将特定区域指定为用于排泄的地方,这些区域遍布其整个活动范围,但会在其他地方排尿。尽管这种行为的原因尚不清楚,但在交配季节中,该行为越来越常见。在秋季,喜马拉雅麝经常用砾石、旧粪块和枯叶覆盖粪便,有助于保持它们的湿润并散发气味。有些排泄区域仅被一个个体使用,有些则被多个个体使用,这与两个动物的活动范围重叠程度相对应。雄雌个体在排便前后都会用前脚刮擦,但排便后会覆盖粪便,所以粪便不会被踩在脚下,也不会用来标记路径。

领地行为

喜马拉雅麝是定居的,雌雄领地面积相当。、喜马拉雅麝雄性会对其他雄性表现出相当强的领地意识,会攻击试图进入它们领地的其他雄性。它们会在特定位置上小心地排泄,同时释放强烈气味的分泌物,以标记自己的领域。

节律行为

喜马拉雅麝通常躲在茂密的覆盖物中,主要在清晨和傍晚活动,偶尔在夜间去较远的地方觅食,可能行进3至7公里,但总是在黎明时返回领地。其休息时间多于其活动时间。

交流与感知

喜马拉雅麝通常保持安静,但当受到惊吓时,喜马拉雅麝会发出“嘶嘶”声,甚至在受伤时会尖叫。在攻击性互动中,雄性会通过咬牙切齿制造金属摩擦声。幼仔会向母亲发出轻微的“哞哞”叫声。

生长繁殖

喜马拉雅麝1年繁殖1次,交配期在11月到1月,有些雌麝可能要到3月才会交配。在此期间,雄性喜马拉雅麝变得焦虑、好斗,并减少进食。雄性通过使用长獠牙作为武器互相搏斗来保护其领地,该领地包括几个雌性的家域。雌性则表现出疲惫并试图躲藏。雄鹿的麝香腺囊是吸引雌鹿的关键,腺囊散发出强烈的气味,进而引诱雌性躲藏起来。

喜马拉雅麝妊娠期为185-198天。一般在5月至6月之间产下一到两只幼崽,初生幼崽重约600克。由雌麝哺育约2个月,在此期间,除了喂食外,幼崽会躲藏起来,不完全依赖雌麝。在约6个月时,幼崽断奶,并能够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取食物,完全独立。小鹿在16至24个月的年龄时达到性成熟。寿命10-15年。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人们对喜马拉雅麝的现状了解甚少。2003年报道其在中国的数量非常少,分布范围很小。2014年,由于过度捕猎,人们认为喜马拉雅麝在其分布范围内正在减少。

致危因素

喜马拉雅麝受到狩猎、栖息地破碎化、减少和破坏的威胁。由于广泛的猎杀,所有麝的种群迅速下降,狩猎喜马拉雅麝主要是为了获取麝香。这种偷猎行为相对容易实现,只使用合法手段难以制止。

保护级别

2014年,喜马拉雅麝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濒危(EN)。

2015年,喜马拉雅麝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等级为濒危(EN)。

2016年,喜马拉雅麝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等级为濒危(EN)。

2021年,喜马拉雅麝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3年,喜马拉雅麝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

保护措施

中国西藏樟木口岸自然保护区面积约6852千米,对于保护喜马拉雅麝有一定的积极作用。2015年,西藏自治区相关部门开展包括喜马拉雅麝在内的22种野生动物资源调查。

参考资料

喜马拉雅麝.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6-13

Moschus leucogaster Hodgson, 1839.gbif.2023-06-13

..2023-06-13

Moschus leucogaster(Hodgson, 1839).The IUCN Red List.2023-06-13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6-13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6-13

..2023-06-13

Moschus leucogaster.ADW.2023-06-13

..2023-06-13

..2023-06-13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23-06-13

..2023-06-13

西藏全力推进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工作.西藏新闻网.2023-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