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七鳃鳗(学名:Lampetra japonica),别名八目鳗、七星子,七鳃鳗科七鳃鳗属鱼类。其体细长,前部呈圆柱形,尾部侧扁。体长为135-625毫米,性成熟个体可达150克以上。眼埋于皮下,位于头前部。在眼后、头两侧各有1行7个分离的鳃孔,鳃孔与眼睛排列成一直行共8个像眼睛的点。仅有一鼻孔,其后有一层透明膜;头前腹面有陷入呈漏斗状的吸盘,吸盘张开时呈圆形周缘皱皮上有较多细软乳状突起,可以吸附在其他鱼体上。
日本七鳃鳗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北冰洋、北太平洋沿岸通海的江河,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省、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绥芬河、图们江流域。仔鳗营泥砂中生活,白天埋在泥砂下,夜晚出来摄食,为沙隐幼鱼,营自由生活。成鳗部分时间栖息于海中,营寄生生活,对寄主没有致命伤害,仅在吸附处留下吸附痕迹。
2021年,日本七鳃鳗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日本七鳃鳗是经济食用鱼类,鱼体脂肪含量高,被俄罗斯人视为贵重食物。但该物种在中国是保护动物,禁止滥补及食用。该物种是最原始的无颌类脊椎动物,是研究脊索动物门向脊椎动物演化的活化石。
命名与分类
日本七鳃鳗曾被命名为“Lethenteron japonica”,Lethenteron 属最早由学者克里斯(Creaser)和哈伯斯(Hubbs)建立,当时把其作为Entosphenus 的亚属。仅基于寄生物种的形态特征的分支研究表明,Entosphenus 是一个单系群,而Lethenteron 属于姊妹分支,Lethenteron 属的特点是有一排后牙,且没有外侧牙齿。
1997年,学者科特莱特(Kottelat)认为日本七鳃鳗应使用Lethenteron camtschaticum 作为学名,因此Lethenteron japonicum 成为异名。综合分类信息系统(ITIS)也认为应把Lethenteron camtschaticum 作为学名,Lampetra 日铜罗花金龟 作为异名。《中国经济鱼类志》认为应使用Lethenteron japonica 作为学名,但本文采取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版)的观点,将Lampetra japonica 作为学名,其余名称作为异名呈现。
学者伯格(Berg)在1931年将日本七鳃鳗分为三个亚种:太平洋七鳃鳗(L. j. japonica)分布在北太平洋盆地,与日本海盆地呈弧形分布,也包括阿穆尔河、堪察加半岛和北美的育空河;北极七鳃鳗(L. j. septentrionalis)仅限于从白海盆地到鄂毕河排水的北冰洋盆地;西伯利亚地区七鳃鳗科(L. j. kessleri)分布在两者之间的中间地带(鄂毕河至科雷马河和阿纳德尔河以及库页岛)。后研究认为日本七鳃鳗没有亚种分化,西伯利亚七鳃鳗(L. j. kessleri)也被抬升至独立的种地位。
形态特征
日本七鳃鳗体细长,前部呈圆柱形,后部侧扁。其体长为135-625毫米,性成熟个体体重150克以上。
其眼埋于皮下,位于头前部。在眼后、头两侧各有1行7个分离的鳃孔,鳃孔与眼睛排列成一直行共8个像眼睛的点,也是其别名“八目鳗”的来历。该物种仅有一个鼻孔,位于头背面两眼之间,其后有一层透明膜;鼻孔后方有一白色皮斑,为感光皮。头前腹面有陷入呈漏斗状的吸盘,吸盘张开时呈圆形周缘皱皮上有较多细软乳状突起,可以吸附在其他鱼体上。口位于漏斗状吸盘底部,口两侧有许多黄色角质齿。口内有肉质呈舌形的活塞,其上也有角质齿,没有上下颌。皮肤光滑柔软,无鳞,侧线不发达。没有胸鳍和腹鳍,有2个长度约相等的背鳍,后背鳍与尾鳍相连,鳍条软且细密。第1背鳍皮褶状,低平;第2背鳍较大,呈三角形,两背鳍在体后半部,呈2个山峰状。臀鳍较低,始于肛门后,与尾鳍下叶相连。尾鳍状如态射,上下叶几乎等长,上叶与第2背鳍相连。背呈蓝色带绿,腹部灰白色略淡黄,第2背鳍上半部黑色,尾鳍深黑色。肛门位于躯干和尾部交界处,肛门前有1个泌尿生殖突。
仔鱼与成鱼不相似,仔鱼口吸盘不发达,呈三角形。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日本七鳃鳗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北冰洋、北太平洋沿岸通海的江河,从挪威到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堪察加半岛,日本海往南到釜山广域市、朝鲜沿岸,北美加拿大北部和美国的阿拉斯加州沿海流域;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省、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绥芬河、图们江流域。
栖息环境
仔鳗营泥砂中生活,白天埋在泥砂下,夜晚出来摄食,为沙隐幼鱼,营自由生活。成鳗部分时间栖息于海中。
生活习性
觅食、寄生
日本七鳃鳗的幼体以裂缝状口器吸食浮游生物以及有机碎屑;成鳗营寄生生活,在江河生活时,寄主为小型底层鱼类;在海洋生活时,寄主为亚洲胡瓜鱼(Osmerus dentex)等;在溯河时,寄主为细鳞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gorbuscha),对寄主没有致命伤害,仅在吸附处留下吸附痕迹。
日本七鳃鳗会依靠上下唇板齿破鱼体,吸食其他鱼的血肉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同时会注入可以防止血液凝固和可以使肌肉溶化的口腔液,吸食量较大,成鱼之后的10-20个月内,可以吸食近20千克的肌肉。也有的个体营自由生活,以浮游动物为食。白天隐没于沙中,夜间觅食。
节律行为
日本七鳃鳗是海淡水回归性洄游种类,幼体生活在淡水中,约4年变成鳗后降海,在海中生活两年可达性成熟。秋冬季溯河洄游,越冬后翌年5-6月份于河口以上河段沙质底质处产卵。
在中国黑龙江省流域发育成熟的日本七鳃鳗约在8月份开始洄游,到12月中旬冰封期有洄游个体,但数量较少,10月为洄游盛期。
生长繁殖
日本七鳃鳗6龄可达性成熟,会选择水浅、流速快、沙砾底的水域进行挖坑筑巢产卵,产卵前,亲鳗弯曲尾部拍打砂砾,同时用口吸走砂砾,形成一个直径约25厘米的产卵巢穴;产卵时,雄鱼会用吸盘吸住雌鱼头部,同时排卵、授精。产卵前,日本七鳃鳗的两背鳍相分离,产卵时(含产后)两背鳍相连接。产卵后个体死亡。
其怀卵量为5万-12.4万粒。卵径约1.2毫米,粘附于沙粒上面发育,成熟卵子为乳白色,卵质均匀,呈卵圆形。卵子在受精卵后会迅速吸水膨胀,受精膜高举,受精膜外具有胶质膜。在受精后11-12天,仔鱼破膜。初孵仔鱼为乳白色,全长约3毫米。尾部未伸直,呈“J”型。在初孵仔鱼头部腹面可见两凹痕,分别为鼻和口的雏形,头部可见鳃孔雏形。卵黄囊呈长条型。背部肌节明显,从头部延伸至尾部。初孵仔鱼卵孵化出不久便成为仔鳗。4年后变态为成鳗,这时出现眼、舌和角质齿,鳃沟消失,口收缩呈吸盘状,同时形成内脏器官。
在淡水中生活的日本七鳃鳗个体幼体阶段全长为160-200毫米,1龄鱼体长3-35毫米,2龄鱼体长30-65毫米,3龄鱼体长60-155毫米,4龄鱼体长150-220毫米。在海水中生长的个体一般全长为300-500毫米。寿命约为7年。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在中国图门江流域,1991年以前,日本七鳃鳗的资源丰富,在珲春市哈达门拦河坝下几乎占据全河底;1991年开始,产量不足1吨。1991-2001年,10年间无产量。导致其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是水土流失,产卵场以及幼鱼的生活环境遭到破坏,水质污染也影响到了其生存环境。
保护级别
1998年,日本七鳃鳗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为易危(VU)。
2021年,日本七鳃鳗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主要价值
日本七鳃鳗是经济食用鱼类,鱼体脂肪含量高,被俄罗斯人视为贵重食物。其属于江河捕捞对象,鱼汛期在春夏秋三季,多使用抬网捕获。但该物种在中国是保护动物,禁止滥补及食用。
该物种是最原始的无颌类脊椎动物,其体型结构、生活习性既有脊椎动物的特征,又有其特殊的原始特征,是研究脊索动物门向脊椎动物演化的活化石。
相关研究
对日本七鳃鳗的研究方向较为广泛,涉及到古生物学、生理、组织、形态、遗传学等多个方面。
化石记录
日本七鳃鳗科最早的化石记录可以追溯到奥陶纪,与寒武纪晚期底栖的甲胄鱼有共同的祖先,且近期考古发现,现代七鳃鳗与3.6亿年前的祖先没有太大变化。
体态变异现象
对于性腺发育成熟回归入河的日本七鳃鳗产卵群体,有由产卵前两背鳍相分离的体态转变为产卵时(含产卵后)两背鳍相连接的体态的现象,2002年中国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水产站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联手,对该物种的体态进行研究,并发表《日本七鳃鳗的体态变型的观测研究》,同年又相继发表《日本七鳃鳗的二型体态》,推出了一个能正确指导实践的日本七鳃鳗种类鉴别检索表。
脑部研究
2000年,美国人造生命和控制生命研究专家史蒂夫格兰德(Steve Grand)和科研小组将日本七鳃鳗的脑部装在一台机器人身上,用来控制机器人。研究人员日本七鳃鳗的脑中找出一组称为米勒(Muller)细胞的神经细胞,再将电极连接在这些细胞上。装在机器人躯体内的光传感器可以将感觉信息传送至鱼脑神经,鱼脑处理感觉信息后发出各种指令使机器人的运动肌对周围的环境做出反应,如做趋光运动或避光运动。
参考资料
日本七鳃鳗.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06-13
Lethenteron camtschaticum.COL.2024-10-30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2024-10-30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6-13
Lampetra japonica(Martens,1868).ITIS.2023-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