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空运事件是发生于1948年6月24日至1949年5月初在德国柏林的美国、英国向柏林西部运送燃料及其他物资的空中运输行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败亡后,美、苏、英、法四国达成协议成立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德国的领土及柏林被分成四块由四国分别军事占领,以美、英、法为代表的资本主义阵营跟苏联为代表的共产主义阵营在德国战区上出现了政治及经济的分歧,导致1948年6月24日苏联宣布彻底封锁柏林,随后美、英两国开始对柏林进行大规模空运。1949年5月5日,苏、美、英、法四国同时发布《关于德国及柏林问题的联合公报》,宣布解除彼此的全部封锁和限制,事件宣告结束。
柏林空运事件发生期间,美国空军对柏林的大规模空运共飞行277264个架次,运输包括食品、燃料、药品和衣物在内的2343315吨物资。该事件加剧了美苏冷战的升级,促成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直接促成德国和西方同盟关系的确立,间接影响了1948年美国总统大选,使哈里·S·杜鲁门得以获胜。
事件背景
对德国的分区占领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败亡后,美、苏、英、法四国达成协议成立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德国领土及柏林被分别被分割为四块,分别由四国施行军事占领,并在各自占领区内成立最高军政当局。由于柏林位于苏占区中心,其他三国要到达本国在柏林的占领区,必须通过苏占区。美、英、法通过与苏联谈判,最后确定:美、英、法占领区与柏林三个占领区之间的交通由3条铁路、2条公路、1条水路及3条“空中走廊”组成。其中,3条“空中走廊”各宽约32公里,分别从汉堡市、汉诺威、法兰克福直通柏林。除此之外,禁止使用任何其他交通联络。
东、西占区的对峙
在废墟上重振欧洲经济,抵挡东欧方向上的苏联,是美国在战后的首要要务。为此,美国推出了马歇尔计划,迫切将德国纳入自己的阵营当中。由于在波茨坦协定中关于德国赔偿问题第4条有相关规定:苏联除在本占领区获得赔偿之外,尚可自西方区域获得赔偿。1946年7月10日,苏联外长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发表《关于德国命运与对德和约问题的声明》,强调在德国复兴的步骤上首先要建立全德的中央政府,实现政治统一。德国应执行对盟国所负赔偿义务,鲁尔区必须由苏美英法海底隧道共管。为保存美占区的工业生产能力,美国决心不遵守这一规定。
美苏双方在战后都提出复兴德国的口号,美国提出先经济统一,苏联则提出先政治统一。美国担心建立全德中央政府,这个政府又设在苏占区的柏林,可能导致苏联控制德国中央政府,进而控制整个德国。随后在1946年12月2日,美、英达成协议,美英双占区于1947年1月1日正式成立。1948年2月23日,美、英、法3国副外长在伦敦召开会议,同意将占领区合并,共同成立西占区。此时,在德国境内,形成由美、英、法控制的“西占区”和由苏联控制的“东占区”对峙的局面。
事件过程
危机爆发
美、英、法三国合并德国占领区的行为,苏联无法容忍。1948年2月下旬,苏联宣布,禁止西方代表前往柏林苏管区出席集会。3月30日,苏联代表通知驻柏林美国军事长官:从4月1日起,苏方将检查所有通过苏占区的美国人证件,以及检查所有货运和除私人行李以外的一切物品,并开始在柏林实行一系列为期10天的西占区与柏林之间的交通限制。4月5日,英国一架运输机在英管区机场着陆时,与一架在柏林上空作特技飞行表演的苏联战斗机相撞,双方机毁人亡。英国驻德国军事长官罗伯逊立即向索科洛夫斯基提出强烈抗议,并下令用战斗机护航。苏联立即提出要对柏林和西占区之间的飞行实行限制。通过走廊的飞机要在24小时以前得到苏方的批准。这一要求遭到美、英拒绝。苏联虽然于4月10日如期解除了对柏林的交通限制,但东占区和西占区的矛盾却并未化解。
1948年6月18日,西占区经济委员会通过《货币改革后经济政策指导原则法》,规宣布自6月21日起实行币制改革,用“B记”马克代替正在流通的旧马克。西占区单独进行币制改革,将会冲击东占区的经济,于是苏联于6月19日再次发表声明,宣布对西方国家进入柏林的通道实行列管制。同时在6月23日,东占区当局也宣布进行币制改革,规定以1:10的比价实行新旧马克兑换,新的马克以“D记”为标志;同时以柏林位于苏占区,在经济上构成东占区一部分为由,宣布把“D记”马克作为全柏林的通用货币。两种不同比价货币的流通,使柏林陷入混乱之中。6月23日下午,柏林市政当局在市政厅举行特别会议,会议最后通过决议:苏占区的币制改革只适用于东柏林,西占区的币制改革只适用于西柏林。
鉴于市民不满的情绪,苏联虽然对货币使用范围做出让步,但决心进一步向美、英表示强硬。从6月24日起,苏联宣布彻底封锁柏林,先后切断西柏林与西占区之间的陆上和水上交通,停止苏占区对西柏林的煤电供应,及柏林周围地区对西柏林的食品供应。随后英、美也对苏占区采取封锁措施。6月26日,美国宣布将载有原子弹的2个B-29轰炸机大队派驻英国,在英国建立战略空军基地,并加紧策划建立北大西洋军事同盟。16月29日开始,美、英开始加强对柏林的空运。苏联对美、英的空运行动即刻做出反应。7月1日,苏联驻军代表邀请西方代表到柏林盟国城防司令部开会,宣布四国管理柏林的机构不复存在,随后,苏方工作人员撤出总部大厦,并降下苏联国旗。
空运开始
苏联虽然声称要加强对西方飞机在空中走廊飞行的限制,但由于担心干扰行动可能引起美、英采取护航措施,导致双方军事冲突,因此并没有封锁空中走廊。从1948年6月底到1949年5月初,美国空军对柏林的大规模空运持续了324天,期间共飞行277264个架次,运输了包括食品、燃料、药品和衣物在内的2343315吨物资。其中7架飞机失事,牺牲机组人员70名。美军参运飞机319架,总飞行时间59.75万小时,平均每天飞行1800小时以上;英军参运飞机140架,总飞行时间为11.67万小时,平均每天飞600小时。
外交博弈
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后,为缓解危机,双方开始在幕后展开外交活动。美、英、法政府希望通过谈判解决柏林问题,并要求会见约瑟夫·斯大林和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1948年8月6日至8月16日,苏、美、英、法四国代表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方面在莫斯科进行了4次会议,虽然对柏林封锁是否全部解除、柏林流通货币是否由四国共同管制和发行等问题存在争议,但仍达成原则性协定。8月30日,四国政府分别向自己驻柏林的军事长官发出指示:撤销新近实施的对于柏林和西占区之间有关交通、运输贸易以及来往于德国苏占区货运的限制;苏占区的“D记”马克成为柏林唯一货币,回收“B记”马克;柏林通货的流通由苏占区的德意志银行管理,并设立由四国军事长官代表所组成的财政委员会控制上述财政协定的实施。
同年8月31日至9月7日,四国军事长官会议商讨具体落实事项,期间再次发生争论。4国军事代表只强调解除柏林交通管制和通货等具体问题,回避讨论整个德国问题。由于这些分歧,莫斯科协定未能落实。10月4日,美、英、法将柏林问题提交到联合国安全理事会。10月22日,安理会提出议案:要求立即撤销所有交通限制,按照莫斯科协定解决柏林的货币统一,举行四国外长会议讨论整个德国悬而未决的问题。对这一提案,苏联投了反对票。
在四国进行外交谈判谋求解决柏林危机时,柏林的分裂趋势正在加剧。1948年11月30日,东柏林召开“特别议会会议”,会议宣布撤销市政府,组成临时市政府。12月2日,苏联驻德军事长官正式承认该市政府为柏林全市唯一合法的行政机构。12月5日,柏林西部地区举行了市议会的改选。社会民主党、基督教民主联盟、自由民主党组成联合政府。柏林东西部正式分裂为各自有立法、行政系统和货币制度的两个城市。
至1949年1月起,西方也开始加强对东柏林和苏占区的经济封锁,给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经济造成严重困难。苏联不得不考虑改变策略,主动缓解柏林危机。同时美国命令驻联合国代表杰塞普同苏联代表马立克进行秘密谈判。从1949年2月15日开始,双方多次协商达成妥协。
1949年5月5日,苏、美、英、法四国同时发布《关于德国及柏林问题的联合公报》,宣布自5月12日起,解除彼此施加的全部封锁和限制,并于5月23日在巴黎召开四国外长会议,讨论有关德国的问题。
事件影响
加剧了冷战的升级
柏林封锁和空运加速了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加快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过程。此前,在欧洲组建大西洋公约组织时,美国仍保持孤立主义外交传统,柏林封锁促使美国国会通过“范登堡垒决议案”。在构想跨大西洋联盟的组成框架时,美国曾提议北欧挪威、丹麦、瑞典和冰岛国家也纳入大西洋安全体系中。但北欧国家长期奉行和平主义和中立主义。苏联封锁柏林,使北欧国家感受到苏联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除瑞典继续保持中立外,挪威、丹麦和冰岛均加入北约组织。1948年4月4日,美、加、英、法等12国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签字正式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美国参议院于7月21日批准该条约。北约的势力扩展至东地中海,囊括了希腊和土耳其,延伸至欧洲东部,最后西德亦被纳入其中。
对于苏联方面,柏林封锁的结果显示苏联迫使西方国家后退的政策失败,被迫接受按美国条件促成的德国以及欧洲的分裂的现实。之后双方都显示出冻结地理现状的明显倾向。西方的大西洋联盟体系成立后,苏联也加紧了巩固东欧阵营,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驻军,并在其他国家建立和训练军队,直至1955年与包括东德在内的东欧7国缔结华沙条约组织。欧洲两大军事集团隔着铁幕对垒,美苏冷战也从政治上的对抗升级到军事上的对持,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改变美德关系的性质
柏林空运直接促成了德国和西方同盟关系的确立,双方从占领国和被占领国间的敌对关系转变为亲密合作、共同反苏的盟友。柏林空运在德国人中产生了巨大的心理效应,加强和助长了德国人的亲西方的倾向。有调查显示,德国人认为美英等国不惜巨大人力物力资源救援柏林是来自原来的敌人和征服者的善意表示。空运中发生的西方盟国机组人员的丧生则坚定了柏林乃至德国人倒向西方的决心。苏联封锁柏林的做法不仅没有阻止西德国家成立,反而将柏林和西德人推到了美英一边,加速了西德的建立和德国的分裂。
促成了杜鲁门的连任
在美国1948年的总统大选中,柏林问题一直是美国国内热点新闻。美苏在柏林的对峙影响着主要总统竞争对手的竞选策略。1947年11月,杜鲁门竞选顾问克利福德为杜鲁门打造了总统以遏制政策的创造者和更强硬冷战斗士的形象示于人前。,该策略成为1948年大选策略的蓝本。柏林的危机成为杜鲁门大选中最大的资产,苏联封锁柏林帮助他摆脱竞选中所有对其美苏冷战遏制政策的攻击。杜鲁门对柏林封锁小心谨慎处理,重新赢回了公众的信任。柏林空运的巨大成功也极大地提高哈里·S·杜鲁门在美国公众心目中的领袖形象,使1948年总统大选中杜鲁门得以获胜。
参考资料
透过疫情看空运——大型军用运输机的巨大作用.新华网百家号.2023-06-10
柏林空运:化解美德二战恩怨特别行动.大公资讯.2023-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