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吻
钩吻(学名:Gelsemium elegans (Gardner \u0026 Champ.) Benth.),别名大茶药、胡蔓藤、断肠草等,为钩吻科(Gelsemiaceae)钩吻属(Gelsemium)植物,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越南、印度、老挝、泰国等地;在中国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浙江省、海南省、台湾等省区。钩吻主要生长在潮湿的热带生物群落中,常生于海拔500~2000米的疏林下或灌木丛中。
钩吻为常绿木质藤本,长3~12米。小枝圆柱形;除苞片边缘和花梗幼时被毛外,全株均无毛。叶片膜质,卵形、卵状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具叶柄。三歧聚伞花序;苞片三角形;小苞片三角形;花梗纤细;花萼裂片卵状披针形;花冠黄色,漏斗状,花冠裂片卵形。蒴果卵形或椭圆形,成熟时通常黑色,果皮薄革质;种子扁压状椭圆形或肾形。花期5~11月,果期7月至翌年3月。
钩吻全株可入药,其性温,味苦、辛,有大毒,具有攻毒祛风、止痛、散结的功效。钩吻在中国华南地区常被用作兽医学草药,对羊、猪、牛等有驱虫功效;也可以作农药,用来防治水稻螟虫。钩吻常被用作猪、鸡的饲料添加剂,以促进禽畜的生长。
品种考证
钩吻的药用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下品。《雷公炮炙论》记载:钩吻治恶毒疮效。钩吻在历代的本草中多有记录,古代和现今的药用品种一致。《新修本草》中记载:“野葛生桂州以南......彼人通名钩吻,亦谓苗名钩吻,根名野葛。蔓生……其叶如柿”。《本草纲目》中记载:“此草虽名野葛,非葛根之野者也,或作冶葛……广人谓之胡夢草……时珍又访之南人云,钩吻即胡蔓草,今人谓之断肠草是也。蔓生,叶圆而光……五、六月开花,似榉[jǔ]柳花,数十朵作穗。主岭南者花黄,生滇南者花红”。据上述记载,与现在的植物钩吻基本相似。《广东省中药材标准》收载本种为中药钩吻的原植物来源种。
名称与别名来源
钩吻,据《本草经集注》记载:“若其入口则钩人喉吻。或言:吻当作挽字,牵挽人肠而绝之”。《本草纲目》记载:“广人谓之胡蔓草。亦曰断肠草,入人备腹内,即粘肠上,半日则黑烂,又名烂肠草。”钩吻为世界著名的剧毒植物。因其有剧毒,古人认为此草入口即钩人喉吻,故名钩吻,又名断肠草。本品为常绿缠绕藤本,蔓生,故又名胡蔓藤,其根部谓黄藤根(福建省)。
形态特征
钩吻为常绿木质藤本,长3~12米。
茎
小枝圆柱形,幼时具纵棱;除苞片边缘和花梗幼时被毛外,全株均无毛。
叶
叶片膜质,卵形、卵状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12厘米,宽2~6厘米,顶端渐尖,基部阔楔形至近圆形;侧脉每边5~7条,上面扁平,下面凸起;叶柄长6~12毫米。
花
花密集,组成顶生和腋生的三歧聚伞花序,每分枝基部有苞片2枚;苞片三角形,长2~4毫米;小苞片三角形,生于花梗的基部和中部;花梗纤细,长3~8毫米;花萼裂片卵状披针形,长3~4毫米;花冠黄色,漏斗状,长12~19毫米,内面有淡红色斑点,花冠管长7~10毫米,花冠裂片卵形,长5~9毫米;雄蕊着生于花冠管中部,花丝细长,长3.5~4毫米,花药卵状长圆形,长1.5~2毫米,伸出花冠管喉部之外;子房卵状长圆形,长2~2.5毫米,花柱长8~12毫米,柱头上部2裂,裂片顶端再2裂。
果实和种子
蒴果卵形或椭圆形,长10~15毫米,直径6~10毫米,未开裂时明显地具有2条纵槽,成熟时通常黑色,干后室间开裂为2个2裂果瓣,基部有宿存的花萼,果皮薄革质,内有种子20~40颗。种子扁压状椭圆形或肾形,边缘具有不规则齿裂状膜质翅。
物种分布
钩吻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印度、泰国、老挝、缅甸等地;在中国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台湾、福建省、海南省、浙江省、贵州省、湖南省、江西省、广东省、云南省等省区。
生长习性
钩吻主要生长在潮湿的热带生物群落中,常生海拔500~2000米的山坡、丘陵的疏林下或路旁、山地的灌木丛中。钩吻喜光照充足、湿润的环境,在冬季若遇霜冻,较容易受到冻害。钩吻适宜生长在有机营养高、潮湿肥沃、土层深厚的弱酸性黄壤或腐殖质土壤中。花期5~11月,果期7月至翌年3月。
栽培技术
选地与整地
钩吻的育苗地宜选择透气性好、土质疏松的壤土、轻壤土和沙壤土。苗地选好后翻耕土壤,使土块无禾本科杂草、松软、细碎。之后做成适宜宽度与高度的苗床。床面平整,面盖过细筛的新鲜黄土。
人工繁殖
种子繁殖
种子繁殖是钩吻人工繁殖的一种方式,可在播种前准备好苗圃地,按适宜的播种量进行播种,播后搭塑料小拱棚,用遮阳网遮光,使用喷雾器进行喷水保湿,不需要盖土。
扦插繁殖
钩吻插的基质可用黄泥和草炭土,插条长度需适宜,扦插前将插条基部用生长激素浸泡,插后再上面覆盖遮阳网遮光。
定植
当幼苗长出6~8对真叶时就可以带土移栽。移栽时适合的株行距与密度进行栽植。移栽后保持土壤湿润。
田间管理
钩吻栽植后,可每隔一周进行浇施稀薄人粪尿或速效化肥,连续浇施3~4次。施肥采用开沟深施,施后培土。钩吻生长过程中需保持土壤湿润,雨水多时,通常可以满足其生长;但是在雨季过后,就需要勤灌水,不可大水漫灌。为避免根部出现沤根的情况,雨天需注意排水。
病虫害防治
钩吻的病虫害较少,但也会有根结线虫病、炭疽病、根枯病、立枯病;蛞蝓、地老虎、蜗牛等病虫害发生。病害可通过喷洒多菌灵、恶霉灵、百菌清、溴菌等药剂进行防治;虫害则可通过撒施四聚乙醛杀螺颗粒进行毒杀或喷洒敌百虫、辛硫磷等进行防治。
采收
全年均可采收,当钩吻的个别蒴果已开裂,果实的颜色由绿转青黄时,便可采收。果裂开后,将果核除去,把种子留下。通常情况20~30厘米的短蔓不采收,采后切段,晒干或鲜用。
物种危害
植物毒性
钩吻自古就有着“断肠草”之称,其毒性大,极易引起中毒。食之能让人腹痛不已、肝肠寸断。其中毒表现为:头晕、头痛、视物模糊、恶心、呕吐、心悸病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
主要危害
钩吻的主要毒性成分为钩吻素子、钩吻素寅、钩吻素卯等,均为强烈的神经毒素,其毒性作用主要是引起延髓中枢麻痹和呼吸衰竭,也可作用于迷走神经心脏支,直接刺激心肌而引起心律失常。钩吻毒素使迷走神经兴奋,其纤维末稍释放出乙酰胆碱,引起血管舒张、心输出量减少、心肌收缩力下降、血压下降等,从而导致循环障碍,甚至循环衰竭。血液循环障碍则会使肝脏、肾脏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损害。
防治措施
钩吻中毒后短时间内即会出现症状,目症状较重,目前尚无特效解毒剂,因此治疗以清除毒物、对症治疗为主。应立即采取催吐、洗胃、导泻等清除毒物的措施。进食量较少、症状较轻、神志清楚的患者可采取口服催吐的方式清除毒物。如果进食量大或不详的患者应尽量采取洗胃的方式,以能尽早将毒物清除干净为原则。具体的防治措施需要及时就医,谨遵医嘱。
功用价值
药用价值
钩吻全株可入药,其性温,味苦、辛,归心、肺、大肠、小肠四经,有大毒,具有破积拔毒,祛瘀止痛,杀虫止痒功效,可镇痛、镇静、抗炎、散瞳、抗肿瘤,主治跌打损伤、湿疹、神经痛、痈[yōng]肿、疔疮、风湿痹痛等。
经济价值
钩吻在中国华南地区常被用作兽医学草药,可对羊、猪、牛等有驱虫功效;也可以作农药,用来防治水稻螟虫。钩吻常被用作猪、鸡的饲料添加剂,以促进禽畜生长,提高饲料的报酬,进而可增加养殖户的收益。
物种区分
钩吻与湘蕾金银花即忍冬(学名:忍冬属 japonica Thunb.)的形态极为相似,金银花为科忍冬科(Caprifoliaceae)忍冬属(Lonicera)植物。中国华南地区比如广东省的梅州市、清远市、韶关市等地区,不少人会上山采摘金银花来食用,但常有错把断肠草即钩吻当作金银花误食而引起中毒死亡的,每年都有类似事件发生。正常情况下,两者的花期不同,应该错开,但由于中国广东气候炎热,金银花几乎一年四季都在开花,因此会跟秋季花期的钩吻混淆。两者形态上的区别如下:
相关研究
钩吻的提取物中钩吻总碱皮下或腹腔注射,可显著抑制蛋清、卡拉胶所致的大鼠脚肿,此外,皮下注射也可显著抑制大鼠棉球肉芽组织增生。
延伸文化
钩吻又称为断肠草,是最常见的毒草,人不可使用。传说,神农尝百草,舌过酸甜苦辣威诸味,最后却死于断肠草,留下那段令人扼腕叹息的故事。中国南有钩吻,北有乌头,毒性之烈令人心惊胆颤。
参考资料
钩吻.植物智.2023-06-08
钩吻.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6-08
钩吻.powo.2023-06-08
忍冬.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6-08
忍冬.植物智.2023-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