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状疣
丝状疣(verruca filiformis),又称线瘊,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皮肤黏膜所引起的良性赘生物,是寻常疣的一种特殊类型,具传染性。
丝状疣表现为皮肤上细软的丝状突起,呈正常皮色或棕褐色,多见于颈部、眼睑、下颌等处,一般无明显症状。多为人类乳头瘤病毒(HPV)1、2、4、7等低危株感染所致,同时与自身免疫力下降有关,因此年龄越大越容易得丝状疣,好发于40岁以上的人群。可通过自体接种传播,数量逐渐增多并播散至身体他处,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接触皮疹)或间接接触(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传染给他人。
对于无基础疾病,免疫力较强的患者,部分丝状疣能自愈,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丝状疣不仅不能自愈,且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丝状疣数量少时,可采用激光、冷冻等治疗方法,数量多时,可配合药物治疗。
分类
根据感染状态及有无临床表现分类:
病因病机
从现代医学角度,丝状疣多为人类乳头瘤病毒(HPV)1、2、4、7、27、28、29、48、63等低危株感染所致,同时与自身免疫力下降有关,因此年龄越大越容易得丝状疣。
从中医角度来看,丝状疣为外感风邪,肝虚血燥,致使风热毒气搏于肌肤,气血郁滞而成。
发病机制
HPV通过皮肤黏膜微小破损进入上皮细胞内(特别是基底层细胞)并复制、增殖,导致上皮细胞异常分化和增生,引起上皮良性增生物形成。
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
丝状疣可通过自体接种传播,数量逐渐增多并播散至身体他处,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接触皮疹)或间接接触(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传染给他人。相对于正常皮肤,有外伤或破损的皮肤更容易被传染。用手抓过丝状疣之后再去抓身体其他部位,就可能把病毒带过去,造成其他部位的感染。
易感人群
1、40岁以上抵抗力比较差的人群。
2、一些免疫功能缺陷者,或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及激素的患者。
临床表现
丝状疣的皮肤损害常为单个细软的丝状突起,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好发于颈部、眼睑等处,日常生活中患者可用肉眼观察到。
典型症状
1.皮损的形态为有细蒂的疣状赘生物,可为正常肤色,也可为棕褐色。
2.皮损一般为单独存在,数目不定。疣体的顶端会有角质,像一个小钉倒立在皮肤上。
3.好发于眼睑、颈项、颏部和头皮等部位。
4.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发生于面部的疣体因洗脸、擦脸时牵拉会稍有疼痛。
并发症
1.日常生活中反复摩擦等,有可能导致其破溃而引起感染。
2.丝状疣发生在眼睑,有时会并发结膜炎、角膜炎。患者会有流泪、眼睛发红、畏光、眼痛等不适。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人类乳头瘤病毒-DNA检测:对于诊断较为困难的丝状疣患者,医生会切取部分新生物组织进行实验室分析检查,帮助明确是否感染HPV病毒。
病理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医生切取丝状疣患者适量的疣体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可见表皮棘层肥厚,乳头瘤样增生,伴有角化过度和角化不全。
其它检查
醋酸白试验:醋酸能使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区域组织变白,利用这种特性可以检测HPV感染。尤其是亚临床感染,是一种简单适用且较准确的方法。医生用棉拭子蘸3%~5%的乙酸,涂于可疑的受损皮肤及其周围,一般数分钟后可以观察到局部疣体或皮肤组织变白。
诊断
一般病例,根据患者的病史及典型的皮肤损害即可作出初步的诊断,少数患者需检测组织中HPV-DNA方可确诊。
诊断要点
1.该病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老年及成年人居多。
2.病变部位主要在颈围、胸前和眼睑等区域。
3.皮疹呈细软的丝状隆起,高度在1cm左右。
4.无自觉症状。
鉴别诊断
皮赘(丝状型软纤维瘤)
1.皮赘常见于中年或老年,以更年期后妇女多见。丝状疣虽也多发于成年人,但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尤以免疫力低下者多见。
2.皮赘病因不明确,主要有疏松结缔组织、纤维细胞、胶原蛋白纤维等组成,单发有蒂型常含有成熟脂肪细胞。丝状疣则是由乳头瘤病毒感染而来,多发于面颈部是由于这些暴露部位易抓挠而自身传染所致。
3.两者均表现为皮肤色或褐色的皮损,多发于面颈部。皮赘一般表面光滑,柔软,呈丝状或蒂状隆起。丝状疣,亦为单个细软的丝状突起,但质地较外阴纤维瘤稍硬,初起可呈半球形隆起,表面欠光滑,发生于眼睑者,可伴发结膜炎或角膜炎。
皮角
皮角常发病于面部和头皮,也可见于手,龟头和眼睑。皮角损害为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好像动物的角,角表面光滑或粗糙,基底硬,呈肤色、淡黄至黑褐色。其个体多较丝状疣更大,且丝状疣角层增厚远低于皮角。
治疗
治疗目标
祛除可见疣体、消除疣体周围亚临床感染、预防和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治疗原则
尽快祛除可见疣体,如合并继发感染或炎症反应,应首先控制感染及炎症反应,再对疣体进行治疗;根据疣体部位、数量、大小等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
治疗方法
主要治疗手段包括以物理、化学或药物的方法破坏可见疣体,调动局部或全身免疫反应清除疣体。可通过外涂剥蚀性药物、手术治疗、冷冻治疗、激光治疗、微波治疗、高频电刀等进行治疗;也可使用细胞毒性药物、免疫治疗等进行干预。
中医疗法
内治法
需在医师指导下辨证论治,根据辨证可选用养血润燥,祛风解毒。方选首乌夏枯汤:首乌、马齿苋各12g,大青叶、芍药、败酱、地黄各10g,苡仁、牡蛎科、石决明各15g,黄芪、黑桑葚、山茱萸各6g。
外治法
1.结扎法:取长头发5-7根,在疣体的基底部结扎,经3-5日后,疣体逐渐干涸脱落而愈。
2.点蚀法:在保护好疣体周围皮肤的情况下,取鸦胆子油点蚀疣体,2日1次,3-5次,即可脱落。
3.艾灸法:在局麻下,将艾炷放置在疣体上,点燃后烧至疣的基底部,常是1次即愈。
4.单验方
挫疣粉:将沉淀后的生石灰,放入锅内用小火炒至微黄为度,取炒石灰5g加龙骨散25g,普鲁卡因2g,冰片2g共研混匀。方法:取少许药粉倒在疣的表面,以拇指反复揉搓,直至疣体活动为止,再以拇指稍加压力扭转,疣即脱落。
调摄护理
皮疹数目较多时,可分批治疗。病变在眼睑区域,应提防结膜炎或角膜炎的发生。
预后
丝状疣治疗效果较好,经过积极的治疗,有根治的可能。有些患者经过多种方法保守治疗后疗效仍欠佳,疣会反复出现。丝状疣对于患者的自然寿命没有特殊影响。
预防
1.防止外伤,在体力劳动或容易受伤的工作人群中,注意采取相应的劳动保护措施是预防该病的关键。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和他人共用毛巾等私人物品。
3.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4.已经有丝状疣的患者,避免剧烈搔抓,或者摸完患处之后又触碰身体其他部位,以免扩散。
参考资料
丝状疣.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2025-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