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中永生
《烈火中永生》(英文名:《Living Forever in Burning Flames》),是由水华执导,周皓、夏衍编剧,赵丹、于蓝、张平、项堃、方舒、蔡松龄、李健、蔡安安、林盈、庞学勤、胡朋、赵汝平等主演的剧情电影。电影改编自罗广斌、杨益言创作的长篇小说《红岩》,影片时长138分钟,制片国家/地区是中国大陆,影片于1965年上映。
故事始于1948年重庆解放前夕,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人与进步人士疯狂镇压。华蓥山游击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率队营救被捕的江姐,却因敌人诡计误将叛徒甫志高截获并处决。江姐被押至重庆市后,经受酷刑仍坚守信仰,与许云峰等狱中同志带领难友顽强抗争。1949年4月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国民党加紧迫害重庆狱中党员,将许云峰囚禁于地牢企图隔绝其与外界联系。面对屠杀威胁,狱中党组织策划越狱——伪装疯癫十五年的华子良借买菜之机与外界取得联系,带回新中国成立的消息,而许云峰则以血肉之躯挖通逃生通道。最终,江姐与许云峰牺牲于黎明前夜,华子良率众通过地道突围,与解放军及游击队会师,并与失散十五年的双枪老太婆重逢。
《烈火中永生》是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之一。2021年8月,《烈火中永生》获评第30届华鼎奖致敬伟大征程全国优秀电影。2022年1月5日,《烈火中永生》获“新时代国际电影节金扬花奖”。
剧情简介
故事始于1948年重庆解放前夕,中国国民党反动派感到大势已去,开始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进行疯狂的镇压。华蓥山游击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胡朋 饰)带领游击队下山,原本计划营救被捕的江姐(于蓝 饰)。然而,狡猾的敌人已将江姐从水路押走,囚车里实际上是可耻的叛徒甫志高(稽启明 饰)。双枪老太婆当即处决了这个卑鄙的家伙。
江姐被押往重庆市后,敌人妄想在江姐身上打开缺口,获取重庆地下党的线索。经过无数次的审讯和日日夜夜的酷刑,江姐的身体被摧残,但她以顽强的意志反击了敌人,保卫了党组织。在监狱中,许云峰(赵丹 饰)和江姐还带领难友们,同敌人展开了英勇不屈的斗争。1949年4月,解放军强渡长江,占领了南京。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国国民党加紧迫害被囚在重庆狱中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他们把许云峰囚在一座阴森的地牢里,企图隔绝他与狱中其他难友的联系。解放军日益逼近四川省,敌人预谋屠杀狱中的共产党人,狱中的党组织积极地策划着越狱行动。
为了尽快与狱外党组织取得联系,在狱中做杂工的老犯人、疯老头华子良(蔡松龄饰)主动接受了这个任务。华子良在15年前是华蓥山区的党委书记,被捕后他接受党的指示,利用陪法场的机会伪装成疯子,蒙混了敌人,长期隐蔽下来。华子良借与敌人一起去买菜的机会,机智地与狱外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并把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带回狱中,交给江姐。许云峰虽然被禁锢在黑暗潮湿的地牢里,但他用尽全力,夜以继日地用带着镣铐的手,挖开了狱墙的砖石,为同志们越狱突围准备了洞口。洞口上印着斑斑血迹。然而,敌人在死亡前夕疯狂屠杀政治犯,江姐和许云峰最终被敌人杀害。华子良率领难友通过许云峰留下的地洞,冲出牢狱,与前来接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先遣部队及华蓥山游击队员们会师。这时,华子良也与分别15年的老伴、华蓥山游击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团聚。
角色介绍
参考资料:
影片制作
创作动机
1961年底,电影演员于蓝因病住院时,在报纸上偶然看到了长篇小说《红岩》的连载,她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深深感动,心里默想,一定要把这部小说搬上银幕。在此之前,于蓝曾参加了电影《革命家庭》的拍摄,对革命题材的作品自然也是格外关注。
其实,想将小说《红岩》搬上银幕的不止于蓝一人。曾任电影《革命家庭》副导演的欧阳红英以及导演水华先后给于蓝打来电话,邀请于蓝与自己合作将小说《红岩》拍成电影。水华在电话中问于蓝看过《红岩》没有,这个小说好极了,听说于蓝跟欧阳红英要把它拍成电影。不过,他也想拍这部影片,能让给他拍吗。水华是当时颇为有名的导演,水华要拍这部影片,于蓝自然是再高兴不过的了,于蓝回答说:好啊,一起干吧。
剧本创作
《烈火中永生》在拍摄前,水华、于蓝花了一年多时间,到北戴河区、重庆市等地收集资料,并写下了30多万字的笔记,还采访了小说《红岩》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以及小说中原型及与原型接触过的许多人。他们前后写了三稿,都不满意,就找到了剧作家夏衍来帮忙。夏衍是个爽快人,听了于蓝的汇报后问于蓝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写江姐呀,知道江姐的命运是最为老百姓关心的了,江姐有丈夫有儿子,丈夫牺牲了她又要去就义,江姐的命运是老百姓最最关心的。好了,你们别再打扰我了,我就要关起门来自己写了,你们就玩去吧。四天以后,夏衍就拿出了《红岩》的电影文学剧本。水华看了夏衍写的剧本后,大为赞赏,决定马上投拍。
演员确定
《烈火中永生》中江姐一角被确定由于蓝来出演,至于影片的另一个重要角色许云峰,大家一致主张由赵丹来饰演。当时,赵丹因刚刚拍完的《青山恋》被江青视为“宣扬资产阶级人性论”“阶级调和论”而受到批判,情绪很低落,接到北京电影制片厂邀他北上拍《红岩》的电报后,大为振奋,立即起程北上。赵丹曾在一篇文章这样写道:“他们来电邀我去拍《红岩》,这是同志们把我从痛苦的大海中拉上岸,是给予精神上莫大的支撑,于是我怀着感激之情,兴奋地立即答允了。”
江姐、许云峰演员到位后,剧中其他人物的扮演者也都有了着落,其中,反派人物徐远举由演员项堃扮演。
拍摄过程
在电影《烈火中永生》筹备拍摄之际,导演水华便为影片确立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以革命现实主义为基石,融入革命浪漫主义色彩,谱写一曲激昂壮烈的英雄赞歌。在拍摄过程中,他摒弃了空洞的口号式表达,转而深耕生活细节,于真实动人的细微之处展现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
以许云峰出场接江姐的经典镜头为例,水华倾注了大量心血。为塑造许云峰“上场风”,他与剧组摄影师、演员反复研讨,最终敲定方案:镜头先以许云峰的背影切入,随着他的细微动作,摄影机缓缓移动至中近景,观众才得以窥见其半侧面,继而展现大侧面。此时,许云峰抬腕看表,节奏骤变,他急切地穿过马路,行至对面人行道。此刻,警车呼啸声(画外音)由远及近,街上行人惊惶奔走,许云峰驻足凝望……这一连串细节刻画,将白色恐怖笼罩下许云峰的机智果敢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场景中,有一处小镜头尤为引人注目。当许云峰穿越街心时,导演巧妙安排两个捡烟头的小孩从他腿边爬窜而过,争抢那支未熄的烟头,许云峰下意识投去关切的目光。这一动作不仅丰富了画面构图,增添了时代氛围,更深刻体现了许云峰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水华在导演过程中,正是凭借这种细腻入微的笔触,将一些仅有寥寥戏份的次要人物塑造得熠熠生辉,令人难以忘怀,如狱中装疯多年的地下工作者华子良,以及天真可爱、充满正义感的小萝卜头等。
在正反人物处理上,水华匠心独运。他并未将镜头完全聚焦于许云峰,而是将更多笔墨倾注于特务头子徐远举身上,通过徐鹏飞的猖狂反衬许云峰的崇高,以徐鹏飞的慌乱凸显许云峰的沉着,以徐鹏飞的愚蠢映衬许云峰的机智。对许云峰的镜头运用,则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力求每一次亮相都精准有力,让敌人陷入无法招架的境地。这种以少胜多、善用反衬的手法,使得正反两面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令人过目难忘。
饰演徐鹏飞的演员项堃,舞台经验丰富。在影片中,他将徐鹏飞对中国国民党的愚忠与对共产党人的残忍展现得入木三分,同时深入人物内心,对徐鹏飞急于求成时的焦躁、覆灭前的歇斯底里,都进行了恰到好处的处理,避免了反面人物塑造的刻板化。在许云峰与徐远举的交锋场景中,徐鹏飞“百般利诱”许云峰未果,面对其沉默与冷静,无计可施,怒吼道:“我是干特工的,不喜欢绕弯子说话!”言罢,将两只白衬衫袖管朝上一捋!项堃这一捋袖动作,将一个流氓、痞子,胸无点墨、专以迫害他人为生的无赖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为拍好这部影片,画家、美工师秦威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为还原解放前重庆都邮大街的原貌,他四处奔走寻找道具。当时,热心的重庆市市民得知要拍摄《烈火中永生》,纷纷慷慨解囊,将家中的旧衣旧物一一献出。这些道具经秦威精心布置,将那个嘈杂、零乱、糜烂、阴霾的历史年代中的重庆街景,再次鲜活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同时也为演员营造了逼真的表演环境。
1964年12月,电影《烈火中永生》圆满杀青。
影片定名
该片最初定名《红岩》,周恩来看过后,建议改名为《江姐》。但于蓝提出,江姐在影片中并不是唯一主人公。经过讨论,周恩来总理从叶挺将军的一首诗中取《烈火中永生》为片名,并由郭沫若题写片名。
幕后花絮
于蓝出演江姐花絮
开始时,于蓝对自己出演江姐一角很是自信。然而,一旦真正进入排演,于蓝的心情却一下子变得沉重起来。因为与以前她所饰演的革命者相比,江姐一角在戏中的重要性和出场份量是前所未有的,这个角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电影的成败。自从走上银幕以来,她还从来没有对自己的角色感到如此的迷茫。正当她为此苦恼不已时,突然想起了夏衍曾对她说的一句话:“于蓝,你可千万别把江姐演成刘胡兰式的英雄,也不要演成赵一曼式的英雄。”夏衍的叮嘱使于蓝那颗迷茫的心立即变得亮堂起来,她突然明白了夏衍的话,江姐和刘胡兰、赵一曼的人物表现手法应该是不同的,刘胡兰、赵一曼,都是战斗在前线的女英雄,她们革命者的气质应该是得到强烈表现的。江姐与她们不同,她每天生活在重庆这样一个大城市中,每天都在人群中间走来走去,谁也不知道她是共产党员,但她又是那么真诚地生活在人民之中,并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奉献自己的一切。于蓝之所以能很快找到自己在戏中的定位,这与她和江姐有着相似的经历是分不开的。江姐小时候因为穷困,做过童工(织袜子),后来凭自己优异的成绩免费在一个慈善贫民小学校里读书。于蓝早年家庭也很贫困,受过不少苦,而且与江姐一样,也有过被捕并与敌人周旋的经历。正是这种相似的经历,使得于蓝在饰演江姐的过程中很好地把握了角色的内心世界,在片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成熟、勇敢、刚毅、机智的革命者形象。影片中,江姐形象的光彩与丰满,不仅来自她的宁死不屈,也在于于蓝将女性的温和细腻融入到人物的举手投足之中,使大家感受到了作为女性英雄人物温情的另一面。不过,由于当时受“左”的思潮影响,于蓝对于自己所饰演的江姐也有遗憾的地方,如在影片中演到江姐得知丈夫牺牲的那场戏时,本应在双枪老太婆面前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然而,于蓝出于顾虑并没有这样做,这个不符合常理的镜头令于蓝一直耿耿于怀,痛心不已。江姐是于蓝饰演的所有角色中最为成功的一个人物,也是她在银幕上所演的最后一个人物(由于伤病的原因,于蓝在出演此片之后再也没有接过戏)。
审片花絮
1964年12月下旬某日,导演水华接到通知,江青将莅临新街口北大街原中央新影集团标准放映室观影。江青曾为20世纪30年代知名演员,后任中宣部电影处处长,其莅临令副厂长田方、导演水华及主演于蓝等剧组人员满怀期待。然而,江青入场后冷言相向:“我不是你们邀请来的,我是因为别的原因,我自己来的!”此言一出,众人愕然,气氛骤紧。观影过程中,江青频挑瑕疵,批评影片水声、关门声过大,许云峰气质不符,江姐缺乏英气等。观影结束后,她以总结口吻断言:“这部影片太糟了!不要修改了……电影不像桌椅板凳,做好后还可锯掉部分……小改亦无济于事,改也改不好,就这样上映后再批判吧!”甚至提议:“不要像以往那样,一下子把影片放到仓库里,可以拿出来大家批判嘛……发行公司也可赚一点钱嘛!”面对如此评价,剧组人员深感困惑与无奈。
田方等厂领导心急如焚,遂向文化部领导周扬求助。周扬听后面带愁容,表示影片可适当修改,但剧本不宜改动,并忧虑影片命运。水华则转而求助周恩来总理,通过其秘书许明转达观影之事,并恳请总理审阅影片。周恩来对此高度重视,当即与邓颖超及文化部领导在钓鱼台国宾馆审看《红岩》。不料,机器故障导致画面跳动,影响审片效果。田方等遂改在新影标准室再次放映。周恩来总理到场后,与大家亲切问候,气氛顿暖。观影过程中,他全神贯注,当看到龙光华给江姐送水遭“猫头鹰”开枪射击牺牲时,不禁感叹:“很感人嘛!”观影结束后,他听取了水华关于影片两种不同意见的汇报,并询问外界看法。于蓝汇报了日本代表团的评价,周恩来听后点头表示认可,并指示电影局与文化部尽快提出意见。
在听取各方汇报后,周恩来对影片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他指出,许云峰、江姐被敌人拉出监狱后,画面直接转到迎接解放军的场面过于突兀,应增加壮烈牺牲的场景,以彰显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针对扮演许云峰的赵丹已回上海市接受批斗的情况,周恩来果断指示:“打电话叫他来嘛!”并鼓励剧组人员:“1965年上映的还有《霓虹灯下的哨兵》《带振国》……这些影片都不错。现在支持的人不少了,你们赢得了观众!”此外,周恩来还就影片名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建议将《红岩》改为《江姐》。于蓝提出异议,指出江姐并非唯一主人公,还有许云峰。周恩来沉思后表示赞同,并提议大家讨论新名称,最终定名为《烈火中永生》。根据周恩来的修改意见,北京电影制片厂立即将正在上海市搞“四清”的赵丹接回,在香山补拍了江姐和许云峰就义的壮烈场面。这场戏的补拍,如画龙点睛,升华了影片的主题思想。镜头拍完后,大家对周恩来的独到眼光深感佩服。
其他花絮
该片本来是3条线,其中一条是描写知识分子刘思扬。但是有人提出刘思扬的哥哥是中国国民党的高官,刘思扬曾在哥哥的帮助下被释放过,因此不能歌颂他,结果就把王心刚饰演的刘思扬的戏都删掉了。
因为夏衍经受到政治冲击,所以在该片完成后的职员表上没有写上夏衍的名字,而是改成“周皓”。
方舒参演该片时只有6岁,还在北京上幼儿园。
影片配乐
所获奖项
票房与发行
1965年夏,电影《烈火中永生》在全中国公映。为扩大影响,1966年春,北京电影制片厂准备将此片送往日本放映。然而,江青得知后从中作梗。中宣部因影片受周恩来支持,顶住压力,使影片成功在日本上映并获好评。然而,“文化大革命”爆发后,《烈火中永生》被江青一伙诬为“大毒草”,遭到无理批判。江青等人对影片中的演员和人物原型大加攻击,给剧组人员带来沉重打击,小说原作者罗广斌甚至被迫害致死。然而,乌云终究遮不住太阳的光芒。“四人帮”被粉碎后,随着文艺春天的到来,《烈火中永生》得以重见天日,被封存十年之久的影片终于回到观众中。
此后,《烈火中永生》还不断在各电视频道播放。
作品评价
专业评价
林默涵和周扬观看了工作样片后,给予了高度评价。当时正在访华的日本电影作家代表团,在观赏了《早春二月》和《烈火中永生》两部影片后,对后者赞不绝口。代表团团长表示:“《烈火中永生》在日本是没有的。影片告诉人应该怎样生活,这是一部好影片,我们很喜欢!”日本代表团作家井手雅人更是连夜致电,盛赞此片。文化部领导及外国友人的赞誉,使剧组全体人员深受鼓舞。
该片的结构非常紧凑,人物高度集中,把斗争的焦点放在了许云峰、江姐和徐远举几个人身上,表现英雄人物的精神世界不靠豪言壮语,表现敌人的丑恶不靠漫画化的手法。特别是于蓝同志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准确、朴实而感人地表现了江姐高尚的革命情怀,赵丹塑造的许云峰在气质上差点火候,而项堃扮演的徐鹏飞,避免了以往脸谱化的手法,把一个效忠党国而又极端残忍的特务头子形象推到了观众面前。影片采用黑白片拍摄,这是与该片的悲壮基调相吻合的,有助于主题的深化,在普遍采用彩色片的情况下大胆采用黑白片来拍摄,这确是一种高明的选择。(江苏商院青年 评)
中国的某些研究者认为该片是中国电影史上特有的“政治类型电影”的代表作,在该片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电影叙事的政治修辞学。该片在光的动用上,对许云峰、江姐等革命者的形象始终使用全光,以显示革命者的浩然正气与理想化身的内涵,而对反面人物则大量使用舞台剧式的脚光,以表示精神上的劣势以及敌人作为黑暗势力的化身。在角度的安排上,也体现“三突出”式的构图法则,在敌我双方的中景、全景中,英雄人物总是占据着高处和前景,从而占据了反面人物无法获取的视觉优势,而在英雄与敌人的对切镜头中,则始终贯穿着对英雄人物的低位拍摄仰角效果与反面人物的平位拍摄,造成一高一低、一轩昂一猥琐的视觉效果。在场面调度的设置上,也直接呈现出一种意志论式的内涵,许云峰赴鸿门宴及徐远举初审江姐,都是将英雄人物的运动减少到最低点,而反面人物则始终处在一种近乎躁狂的团团转之中。该片还在石阶、楼梯等处运用仰俯角度来渲染英雄人物那种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例如许云峰被捕那场戏,特务们荷枪实弹冲上楼梯,许云峰拿着礼帽从容地站在楼梯口上,然后以一种近乎戏曲台步的步伐走下,使得特务们惊恐地步步后退。(《中国电影名片鉴赏辞典》 评)
该片塑造了浮雕般的革命者英雄群像,洋溢着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气概,其蕴含的革命牺牲精神、乐观主义精神已经熔铸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该片“抓主线、舍其余”,“立主脑、减头绪”的情节方法不仅是为符合电影表演艺术而做的取舍,更有其深刻的内在时代缘由,作为体现当时文艺思想的典范实践,该片也成为当时革命斗争题材电影创作的缩影和模板,从这一点上说,其认识价值是深远的(《电影评介》 评)
电影《烈火中永生》正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让革命先辈永恒地活在后人心中,他们在烈火中永生。(先锋赣榆区 评)
大众评分
参考资料
烈火中永生 (1965).豆瓣电影.2025-04-13
一书一电影·有奖答题活动 | 烈火中永生.微信公众号.2025-04-13
华鼎奖“致敬伟大征程优秀电影演员”揭晓|华鼎奖|章子怡|刘晓庆_新浪娱乐_新浪网.新浪网.2021-08-11
烈火中永生.乐视.2025-04-13
《烈火中永生》.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4-13
烈火中永生.1905电影网.2025-04-13
我记得奶奶江姐的模样丨影像中的党史.百家号.2025-04-13
“党旗映百年”百部红色影片赏析(八十六)|《烈火中永生》.微信公众号.2025-04-13
红色歌曲《红梅赞》.党建翻译网.2025-04-13
第十一届北影节展映片单出炉,多部4K版经典影片亮相.新京报.2021-07-15
节目单.广西卫视.2025-04-13
6月19日(星期一)CCTV6节目预告.微信公众平台.2025-04-13
【峥嵘岁月,永不褪色】|美育系列•经典电影赏析《在烈火中永生》.微信公众号.2025-04-13
【建党一百周年】红色寻访之经典影片《烈火中永生》.微信公众平台.2025-04-13
经典中的红色记忆 | 第十三期 《烈火中永生》.微信公众号.2025-04-13
烈火中永生.猫眼电影.2025-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