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羚牛(拉丁学名:Budorcas taxicolor tibetana),洞角科扭角羚属羚牛的一种亚种,是中国特有的山地有蹄类动物,其体型庞大,成兽体重300~600千克,全长2米左右,具有上而后转向外后的角,介于羚羊与牛之间,吻鼻部至近眼三分之一处均为黑色,躯干前半部分以黄棕色为主,越往后毛色越深。

四川省羚牛主要分布在四川西部和甘肃省东南部。其一般生活于海拔1500~4000米地带,栖息地通常植物和水源丰富、气温凉爽湿润、有盐碱地。

2015年,四川羚牛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保护等级为易危(VU)。2021年,四川羚牛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分类研究

羚牛最早于1850年在印度阿萨姆邦北部米什米地区采得标本并首次命名,羚牛(Budorcas taxicolor)总共分为4个亚种,分别为指名亚种(B.t. toxicolor)、不丹亚种(B. t. whitei)、四川亚种(B. t. tibetena)、秦岭亚种(B. t. bedfordi),其分类区别特征在外部色泽、鼻骨高度及角的弯曲度,除此以外并无较大差别。

形态特征

四川羚牛属大型山地有蹄动物,体型庞大,成兽体重300~600千克,全长2米左右,肩高约1.4米,大于臀高,被毛短而蓬松。其前额向上隆起。角型特殊,上而后转向外后,介于羚羊与牛之间。耳尖黑色,耳基近白色,鼻后至两眼间的中段有葡萄棕色毛,过渡到额部和眼周为浅棕白色,吻鼻部大而裸露,唇的周围除嘴角外均为浅棕白色沾灰。嘴角、吻鼻部至近眼三分之一处均为黑色,头的其余部分为浅赤黄色。喉具较长的毛,呈棕黄色,颈部和肩部黄棕色,胸深棕黄色。肩部隆起往后、从背至臀和腹部均为黄棕色,掺杂有灰沙褐色毛,尤以背脊、腋下、胁部、鼠蹊和臀部灰棕色更显。愈往体后而稍带暗色。尾基以暗灰色为主,杂有暗棕色毛,末端呈暗棕色簇毛,尾短,长约11厘米左右。前肢在肘以下,前面为暗色至蹄渐转为黑色稍带棕,后面为灰棕色。后肢膝以下为暗棕色,内侧为灰棕色,至蹄转为黑色稍沾棕。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四川省羚牛是中国特有种,据第一次四川资源动物调查记载,20世纪70年代四川境内约34个县市有分布记录,而上世纪90年代末进行的陆生野生动物调查显示仅12个县市依然有四川羚牛分布。岷山山系和邛崃山系是四川羚牛的集中分布区,但仅集中于保护区内。四川羚牛现主要分布在四川西部和甘肃省东南部,分布区跨越6个山系,主要分布区为横断山区岷山和邛崃山系,四川相岭山系、大雪山山系、凉山山系及沙鲁里山系也有部分种群分布。

栖息环境

四川羚牛一般生活于海拔1500~4000米地带,栖息地通常植物和水源丰富、气温凉爽湿润、有盐碱地。其活动往往随季节和食物基地的变化而变化,春季主要栖息在针阔混交林带和针叶林带的陡峻河谷,夏秋季主要在3600 米以上的高山灌丛草甸地带或海拔2600~3600米的针叶林地带,冬季主要活动在海拔1550~2000米的河谷和两侧谷坡下部。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四川羚牛食性复杂,以各种树枝、幼芽、树皮、青竿竹、青草、籽实等为食,采食植物种类多样,主要有升麻(原变种)(Actaea cimicifuga L.)、鹿药(舞鹤草属 japonicum A. Gray),藜芦(Veratrum nigrum L.)等,是广食性的植食动物。觅食随季节变化,春季主要以青草嫩枝为食,夏秋季逐渐上移以枝叶或高山草甸的籽实和草料为食,冬季主要以高山竹叶为食。采食的时间根据季节略有变化,夏季的觅食时间较有规律,一般在上午和傍晚,中午进入林荫处休息。冬季天气晴朗时,也在上、下午各采食一次,但大雪时则躲入林中或岩下停止进食。其觅食时,300米外均可听到树枝、竹杆折断、竹子拍打、幼仔吼叫以及牛群走动声。采食时,通常是在地上以上、下唇扯断、拔食青草,而不以舌卷食青草,其姿势似羊而不似牛;采食树上的树叶时,以前肢搭至树干,后肢站立。另外,四川羚牛通常还有舔食盐分的习性,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补充微量元素,另外其在舔盐过程中还会进行排尿。四川羚牛在舔盐时的行为模式随年龄阶段和性别产生差异,通常幼体舔食盐井水的次数极少,更多的是通过吮吸母乳的方式获取水分和营养,雌性出现舔盐次数高于雄性,且伴有更多的休息和警戒等其他行为,而雄性羚牛在饮食方面享有最高特权,能更多占领盐井有利饮水位置。

节律行为

四川羚牛活动具有昼行性,主要在白天活动,一般在晨昏采食,白天卧塘休息或零星采食。其通常存在季节性垂直迁徙的习性,每年进行两轮周期性的垂直迁徙,第一轮开始于春末的由低海拔向高海拔的移动,结束于秋初从高海拔向低海拔的移动。第二轮开始于秋末从低海拔向高海拔迁徙,结束于冬末从中高海拔向低山河谷区域的移动。

防御行为

四川羚牛具有防御行为,也具有攻击伤人行为,其防御行为模式分为发现行为、警觉行为、示警行为、御敌行为。通过视觉、嗅觉和听觉发现异常情况,稍有异常情况就会进入警觉状态,其中御敌行为主要有聚集、护幼、威吓、攻击和逃跑,逃跑是其躲避敌害的主要手段。其天敌有豺(Cuon alpinus)、豹(Panthera pardus)等。

社会行为

四川羚牛以群体形式活动,群栖生活,但群体大小不一,小群3~5只,一般大小为20只左右,群体类型一般分为家群、族群、聚集群和独牛四种类型,族群一般10~45只,一个族群在迁徙过程中通常由头牛带领,前后为强壮个体,中间为幼体。聚集群一般60~130只,只在特定季节出现,家群和族群是相对稳定的,而聚集群是由于食物和繁殖临时组建的不稳定群体。独牛是特殊的群体类型,一般为老弱病残个体或雄壮个体。

家域行为

四川羚牛存在相对固定的季节性活动范围,即家域,季节间家域面积差异显著,最大季节家域主要集中于春季和夏季。年际间季节家域忠诚度最高的是秋季和夏季,冬季家域年际忠诚度最低,春季家域忠诚度也相对较低。

生长繁殖

四川羚牛通常在三岁半性成熟,繁殖期一般为6~8月,其发情时会鸣叫不安,尤以夜间和晨昏更为明显。频频排尿,并且发出奇臭味。食欲减退,饮水少,神情紧张,易激怒,雄羚牛常随雌羚牛转圈,这时常可听到雄羚牛吼叫的求偶声,并会用舌舔雌羚牛,随后跳跃爬跨进行交配。怀孕期约为8~9月,孕期雌羚牛通常食欲旺盛,采食量增加。妊娠期约7或8个月,雌羚牛产前腹部明显下垂,乳房胀大,食欲减退,有腹痛表现;分娩时雌羚牛站立,后肢稍下蹲,分娩过程约1小时。幼崽出生后一年开始长角,初始状态是短而直,随着年龄增长,约3岁以后开始偏向外侧,再往头后扭转。其寿命约为25年。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四川羚牛曾因栖息地萎缩、过度狩猎等因素导致数量急剧减少,但随着保护力度的增强,在保护区内其种群数量有增长的趋势。

致危因素

由于过度狩猎,四川羚牛在其活动范围内的一些地区数量急剧减少,另外栖息地的丧失也是使其数量减少的重要因素。

保护措施

四川羚牛与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同域分布,因此分布在大熊猫栖息地内的羚牛种群也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在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唐家河国家自然保护区、四川九寨沟县国家自然保护区等多个保护区都进行了加强保护,部分地区还建立了禁猎区,严禁随意猎杀。

保护等级

2015年,四川羚牛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保护等级为易危(VU)。

2021年,四川羚牛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参考资料

Integrated Taxonomic Information System - Report.itis.2023-05-27

Takin.iucn.2024-10-30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国政府网.2023-05-27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mee.gov.2024-12-02

..2023-05-27

..2023-05-27

..2023-05-27

..2023-05-27

Image.biolib.2023-05-27

..2023-05-27

..2023-05-27

..2023-05-27

..2023-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