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是四合院中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类。四合院,也称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典型的居民建筑形式之一。古代的四合院由北房(正房)、 东西厢房和倒座房 (南座) 组成,四面的房屋将庭院包围在中间,形成一个“口字型”闭环。四合院最早形成于商周时期,属于院落建筑。

北京四合院是属于都城民居类型的四合院式民居,主要位于北京市城内和近城郊。北京四合院是北方民居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建筑特色具有地方代表性,与老北京文化和老北京居民文化有着深厚的联系,是老北京的象征之一,是北京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它在中国建筑史和文化发展史的研究上发挥着作用。

北京四合院历史悠久。元朝时期,北京四合院初具雏形,四合院被作为北京主要的居住建筑。明代时期,北京四合院大规模修建并逐渐取代元代的住宅。清朝时期的北京四合院部分延续明代的建筑风格。但明清时代的北京四合院与元代的北京四合院相比,型制略有不同。清末民初,北京四合院发生西化,中西合璧。直到1949年前后,北京四合院的居住性质逐步发生变化。

北京四合院的建筑风格和技艺独具一格,别有特色。北京四合院空间布局的基本要点为:确立中心轴线,对称建筑构造,递进流线塑造空间,构建中心院落,组合主次分明、前后有序的空间布局。北京四合院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四合院,它有其特有的空间构成——进制,以“间”作为单体建筑的基本单元,固定以院落作为基本单元进行组合。北京四合院的空间构成具有严格的等级,而空间结构主要分为四部分,分别是:大门、影壁、垂花门、廊。

北京四合院整体以青砖灰瓦构成,主要分为两种结构——抬梁式木结构和砖石混合结构。在北京城区内的四合院民居结构大多采用抬梁式木结构,而郊区多采用砖石混合结构。此外,北京四合院的建筑修饰以木雕砖雕和彩画装饰为主,装饰纹样多象征着美好的寓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北京四合院的发展可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年至1966年。在该阶段中,北京四合院的用途方向发生改变和发展,由住宅朝着多用途转变,也包含了个人财产向公共财产转变的趋势。第二个阶段是1966年至今。在该阶段中,北京四合院的破坏与保护共同依存。除此之外,北京四合院的功能也进行了进一步的延伸。

具有代表性的北京四合院:恭王府郭沫若纪念馆

历史变迁

四合院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中国已知最早的四合院实例是陕西岐山凤雏村周原遗址出土的两进院落建筑遗迹。汉代的四合院的选址和布局结合了阴阳五行的说法。唐代的四合院以前窄后方的格局为主。到晚唐时期,廊院式院落的四合院逐渐被具有廊庑的四合院所取代。宋代以后,廊院式减少。

在元代时期,四合院在北京被作为主要的居住建筑,并被大规模修建,北京四合院的雏形形成。从明清时期,北京四合院扩大了其流行的范围,进一步发展,一直被代代相传至今。

元代

元代是北京四合院住宅大规模形成的时间。孛儿只斤·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此举为当时的富商巨贾以及官宦大量建造住宅提供了有利条件。元代初期,北京四合院繁荣发展。元二十二年(1285年)起,从旧都迁往大都新城的居民、前朝贵族和富商数量庞大,推动北京四合院建设规模的壮大。元代中后期,蒙古族内部战争和农民起义频发,种种天灾人祸使得社会动荡。这些因素导致了该时期内北京四合院的曲折发展。

明代

明代迁都北京,开始大规模修建首都。在这段时期,四合院被大量修建,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一同成为北京城特色的城市文化建筑标志。1368年洪武元年,明军占领大都,由于新城墙的筑造,部分元代的北京四合院被破坏。1372年,新城墙以北的元大都城区被废弃,新旧两段城墙之间原有的建筑也都被拆毁。直至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北京开始大规模的建设,进行大量的翻扩建。此后,明朝的住宅取代了元代的住宅。

清代

清朝定都北京,传承延续了明代的建筑风格,包括四合院。同时,该时期也是四合院发展的巅峰时期。清代早期,北京的旗民分城居住制度使得当时的宫室式第宅的代表——大中型四合院得到进一步调整充实。清代后期,列强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时北京四合院的发展由于外敌入侵和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而逐渐衰败。

但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期北京四合院在型制上与元代的北京四合院有两点重大不同,分别是院落布局的变化和工字形平面的消失。元代的北京四合院前院面积大于后院,但清代的北京四合院后院面积大于前院,且前院呈扁长形状。除此之外,清代北京四合院取消了前堂、穿廊、后寝连成的工字形布局,改为以东西厢房、正房、抄手廊和垂花门组成的四合院布局。

清末民初

清代末期至民国初期,刮起“西学东渐”之风,出现中西合璧的情况,比如:墙垣式大门和在四合院里兴建“洋楼”的情况,但北京四合院基本上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型制。除此之外,清末时期清朝实行“清末新政”也推动了四合院型制的西化。直至中华民国,四合院型制的西化程度加深。

新中国成立前与后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战争的缘故,民间物资匮乏,民不聊生。为了节省修缮维护房子这部分的开支,北京许多独门独户的四合院与其他居民杂居,逐渐转变成多户杂居的大杂院。在这段时期,北京四合院的居住性质发生了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四合院的所有制变更,多数情况下由“私宅”变“公用”,其中作为住宅在使用的一部分四合院变为多户居住的大杂院。由此出现了四合院被分割、 改造、 瓜分的乱象。1958年至1978 年,迎国庆的十年工程、各种住宅形式(如:排子房、邻里住宅、大街坊、居住小区)的实践、旧城改造活动,拓宽道路等市政规划建设使得北京城内大量的四合院产生被拆除。1949 年至 1978 年,拆除工程形势更加浩大。1953年至1957 年,“一五”期间拆除的旧房已占 85%的总量。这些建设活动使得当代北京城的格局基本形成。

进入新时代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确定将北京建设成为全国文化中心,要求落实“一核一城三带两区”。“一核一城三带两区”建设中的“一城”重点推进了老城保护措施,而作为老城代表之一的北京四合院,它的保护修缮工作因此进入了具体的实施阶段。

建筑特色

空间布局特色

北京四合院是中国北方四合式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四合”中的“四”指的是东西南北四个方位面,而“合”则指的是东西南北四面房屋相连围合,构成一个“口”。虽然北京四合院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和完善,但基本布局和特色是比较固定的。

北京四合院空间布局的基本要点为:确立中心轴线,对称建筑构造,递进流线塑造空间,构建中心院落,组合主次分明、前后有序的空间布局。北京四合院的相对关系是“出入躲闪”和“高低错落”。它与单体建筑的平面位置关系对应的关系为“出入躲闪”,与院落建筑的立面关系相对应的关系为“高低错落”。在北京四合院中,正房的体积和面积是所有翊坤宫体中最突出的,是建筑群体的中心。正房高于厢房,厢房高于耳房,宅门高于倒座房,垂花门高于游廊,构成主次分明、尊卑有序的空间格局。北京四合院从建筑的布局、体量的变化等各方面整体形成长幼尊卑、高低错落的建筑形态。

北京四合院是封闭式的院落住宅,它的庭院尺寸随着院落围合程度和进深的变化而变化,基本呈长方形。以标准的三进四合院为例,垂花门与倒座之间组成第一进院落;抄手游廊把正房与厢房衔接组合,形成第二进院落;正房之后是后罩房,形成第三进院落。在这三进的院落中,第一进院落呈扁长形状,宽长比例接近于0.2-0.4左右;第二进院落基本是正方形,宽长比例一般是0.6-1.0之间;第三进院落呈扁长形状,宽长比例接近于0.2-0.4之间。

北京传统四合院一般是以中轴线为对称,大门开在正南或东南方向,大门一般不与正房相对。 它的中心庭院与其他地区的部分民居不同。中心庭院从平面上看,基本为正方形。这与老北京城的内城整体的设计布局保持一致。并且北京四合院的东西南北方位的房屋各自独立, 东西厢房与正房、 倒座各为一层。它们的建筑本体并不连接,而是由转角处的游廊进行连接,即四座房屋围合形成一个院落。

北京四合院这种建筑风格有许多好处。它的围合保证了一定的隐私性,且一般院落较为宽敞,空间大,视野好。

对称轴

北京四合院以中轴线为脊,有序地布置于轴线前后左右,形成以院落为中心的对称空间。合院中的院落空间组合的主导是主院,组织前院、后院、旁院等不同的功能空间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事实上,对称轴并非客观存在的轴线,而是主观存在的关于北京四合院内部空间组织分布的逻辑线。北京四合院的轴线分布通常不连续,中心位置常被其他事物(如房屋主体、垂花门等)分割,构成分“进制”独立的轴域。北京四合院在对称轴线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房屋的布局和院落次序的组合。不仅仅是四合院的主体,其主体四周的房屋的布局和不同功能的院落的组合都强调纵向、正位的中轴线的主导性和主院的中心地位。

递进流线

递进流线是联系着四合院的各个部分和空间,用于构建四合院内建筑的空间趣味,影响居民的活动轨迹。它代表着北京四合院院内建设的趣味性,在保证轴线的秩序性的同时,通过脱离、打断、迂回、错位等做法,营造出隔断与联通并存、尺度对比明确、节奏起伏紧凑的空间意蕴。

中心院落

中心院落是以院落为核心的功能空间,是由围合在四周的门窗均朝院落开启的建筑所构成的空间,它控制了整个四合院内各院落的空间从属关系,形成“内向聚合”的形态。它的核心理念是“择中而居”“、居中为上”。

建筑技艺特色

结构上,在北京城区内的四合院民居结构大多采用抬梁式木结构,而郊区多采用砖石混合结构。四合院屋瓦上铺设在椽子上,架在檩上,承接梁上,梁架承受屋顶的重量。这样的构建使得四合院室内的空间较大而柱子较少。整体用料上,北京四合院多数是砖墙和木梁架构成,部分采用石构件,它的主要材料为青砖青瓦,墙体和墙心使用碎石、碎砖和泥土填充,其墙身主要采用的技艺为“磨砖对缝”。

布局结构

北京四合院的规模不同,形成不同类型的四合院。四合院有严格的等级,正房是主房,等级最高,体量最大,是家长居住的地方,其他厢房依照长幼排序居住。垂花门是宅院的二门,作为沟通内外宅的通道,内院有游廊。

北京四合院的平面布局的形式多为中轴对称,且院落形态前低后高。它在形制上一般可分为一进二进三进院落等。四合院功能区域的划分表现为对整个空间进行对外事务与私人生活空间的划分,细化到每个居住者对空间的使用需求的不同,又会将这些区域再次进行细化。

空间构成——进制

北京四合院的空间构成模式以“间”作为单体建筑的基本单元。它以“间”组成“院”,再以“院”重复组合形成“进”,以构成其建筑空间的基本单元。在北京四合院民居中,即使各自的院落大小不同、功能具有差异、形式多种多样,但都是固定以院落作为基本单元进行组合,有常见的一进四合院、二进四合院和三进四合院。以此类推,根据四合院主人的地位及土地情况,单元相应增加。比如王府的四合院甚至多达七进、八进。

一进院落

一般以“口”字形排列。一进院落也称基本型院落,主要功能是居住。它通常是由四面或三间房子围合组成的四合院或三合院,院落小且多为正方形状。一进院落的特点是“三正两耳”。它一般有三间正房,且正房两侧分布带耳房,一共五间。正房对面是倒座房,间数与正房相同。四面的房间都建在抬高的地台上,以正房、厢房、宅门的排列顺序,地台高度依次递减。宅门一般设在东南方向。在东厢房的山墙设有坐山影壁,通过西侧的屏门可直接通往内院。

一进院落是仅有一个内院的院落,在形式上可分为两合院、三合院和四合院。两合院多见于清中叶,院内两面有房屋,主要由正房和倒座构成。三合院三面有房屋,其成因有三。一是因宅院过窄,无法并置两厢房或无法同时并置正房、倒座,从而形成三合院;二是由于广安门内政府的大街拓宽工程,拆除其沿街近一进宽的宅院,使部分四合院成为三合院;三是原为一进大院或两进院,后分割形成的三合院。四合院院内四面围合,有完整的正房、厢房及倒座,其中部分院落还有耳房

二进院落

一般以“日”字形排列组合。分为前院和后院, 后院又叫做内宅。前院由门楼、倒座房组成。后院由东西厢房、正房、游廊组成。前后院一般由垂花门所连接,但也存在使用月亮门进行连接的情况 。

二进院落是在两厢房靠近倒座一侧设置二门或沿轴线方向向后并置一座院子。但两种布局的二进院略有不同。在两厢房靠近倒座一侧设置二门的二进院的外院主要建筑为大门、倒座、垂花门或卡子门,内院为正房、厢房。而沿轴线方向向后并置一座院子的二进院落,其中一进院为正房、厢房、倒座、大门,二进院为正房、厢房,除此之外还有部分院落还于正房或厢房旁设置耳房

三进院落

一般以“目”字形排列组合。大门通常使用级别较高的广亮大门,留出宽敞的入口空间。进入大门后为独立影壁,两侧为设有屏门的隔墙用来分割四合院内的空间,右边小院的一般用途是作为私塾空间,穿过左边屏门便进入四合院的外院,接着进入二门。

三进院落在两进院落的基础上向后并置一座院子,院内数量多的建筑类型为正房(其中部分带两厢房)或后罩房。

空间结构

大门

大门是整个四合院区分内部和外部的标志。传统北京四合院的大门在其式样、规模、屋顶、装饰等方面展现出了严格的等级制度规定。在注重阶级、等级森严的封建时期,北京四合院及其大门能够直接反映出院主人的品第等级和社会地位。大门的规模等级主要分为四种,分别是王府大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如意门。大门与风水思想相关,体现“坎宅巽门”的原则。它占据着八卦中的巽位,有利于东南风的进出屋宅。在冬季时,有利于抵挡寒冷的西北风。四合院的宅门除了有进出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作为公共空间使用。

若将大门按照构造方式,可分为两类,分别是屋宇式大门和墙垣式大门。屋宇式大门的特点是利用房屋(大多数情况下为倒座)一个或数个开间做门,大门的构造与房屋大致相同。而墙垣式大门则是在四合院的院墙上开门的一种形式,通常在空间较小且简陋的宅院中使用,也有作旁门的用途。

影壁

影壁与大门构成四合院的先导空间,一般分为两种:门内影壁和门外影壁。其中,门内影壁分为独立式和跨山式。门前的影壁和院内的影壁的设置与古代风水学有关。门内影壁主要分两种,一种是独立影壁,另一种是跨山影壁。独立影壁独立于厢房山墙和隔墙之间,通常是单独的一座墙体。它多出现于倒座房前的院子比较宽敞的四合院中。设置独立影壁的目的在于使小院外观看起来更加工整。跨山影壁则依附厢房的山墙墙面而设置,突出于厢房的山墙墙面外。门外影壁存在于等级较高的四合院,通常被设置在门外。门外影壁分为一字影壁和八字影壁。八字影壁共有三部分,中间为一字影壁,旁边两侧的影壁成角呈现八字形状,位于大门外正前方。一字影壁与八字影壁的中心部分相似,但又分为中间高两旁低和单独一字形两种类型。

垂花门

垂花门是北京四合院中外院和内宅的分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即指垂花门。垂花门一般位于四合院的主轴线上,外院北侧正中,建在三层或五层的青石阶上。垂花门有两种功能:一是防卫功能。白天开启,夜晚关闭。二是屏障功能。在垂花门内一侧的两根柱间再安装一道屏门,除了婚丧嫁娶时,其他时间屏门都是关闭。

四合院里的环廊由檐廊和游廊组成。檐廊是指正房和厢房前面的出廊,属于建筑的一部分。游廊是指沿墙设置的廊(抄手游廊)和连接厢房与厢房的走廊(穿山游廊)。垂花门两侧沿墙设置抄手游廊,墙面上设置的什锦窗,外院人可以依稀看见游廊内的场景。古人多利用游廊来丰富四合院内的景致空间变换。

建筑技艺

北京四合院民居的屋面“作法”是“小式黑活”。“黑活”(与琉璃瓦对照)是使用黏土青瓦的屋面作法。“黑活”中的“大式作法”的屋面形式有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等,并且采用筒瓦和板瓦。而“小式作法”的主要屋面形式种类比“大式做法”少,只包括硬山顶和悬山顶,并且除了主要建筑屋面局部(屋脊、稍陇)、游廊、影壁、垂花门、院墙顶部外,均使用板瓦。

北京四合院属砖木结构建筑,整体以青砖灰瓦构成,造型古朴。组成房架子的檩条、柱、梁(柁)、槛、椽以及门窗、隔扇等均为木制,梁柱门窗及檐口椽头都油漆彩画,色彩鲜艳缤纷。北京四合院在木制房架子的基础上,在其周围用青砖砌起院墙。居民在建造时,垒墙主要使用的材料为磨砖、碎砖。而的瓦大多采用青板瓦,正反互扣,檐前装滴水;或者不铺瓦,全部使用青灰抹顶,这种类型的房顶被称之为“灰棚”。

大门

四合院大门中的最高形制是王府大门,可以做到五开间或三开间,屋面以琉璃瓦件作为铺饰,在檐口处设有瓦当和滴水构件,正脊两端上设有吻兽。除此之外,斗拱,雀替等构件以及彩画,也常常会被用于装饰王府大门。广亮大门则被作为贵族官宦的住宅大门,面阔一间,门板多为“棋盘门”,中槛部位上设置了多对雕刻着表示富贵吉祥的纹案的门簪,门楣上有雀替。金柱大门的规格仅次于广亮大门,进深相对较小。因为其门扇外移至金檩之下,用金柱固定,因此得名金柱大门。大门内的上方位置有吊顶,而门外侧的顶棚位置由苏式彩画进行装饰。金柱大门的门扇安装在前檐檐柱间,称为“蛮子门”。如意门的门簪多刻“如意”,屋檐下有雕刻纹样。墙垣式门的门楣上方一般有挂落板。街门是由槛框和门扇等组成。外门用木板拼合,由门簮、门枕石、抱鼓石、铺首和门环组成。

影壁

影壁的整体结构可分为三段:下碱、墙身、屋面。墙身中间的部分是影壁心。上部分为仿木结构的砖框,影壁心是影壁的主要装饰部位。影壁墙身中间的部分是影壁心,做法有两种,分别是硬心和软心。硬心做法多是采用磨砖对缝的方法,软心工艺则采用表层刷白灰的方法。同时它还分为素作和雕花,雕花分布在中心和四角,以吉祥花草、岁寒三友和福禄寿喜等题材为主要装饰。院墙的主要作用是分隔空间,看面墙位于垂花门的两侧,墙身有框线,墙心有砖雕或什锦漏窗装饰。

垂花门

垂花门是四合院最精致的构件,采用类似隔扇式的板门,称作屏门,绿色油漆,红地金字斗方,四至六扇,短柱下方雕刻成莲花柱头。装饰构件主要有檐枋、雀替、花板和抱鼓石。垂花门两侧的墙面有漏窗,又称为“什锦窗”,包括扇形、双环、月洞、套方、五角和卷书等。另一种是在墙面上做素面墙心。

“勾连搭”屋顶也是垂花门常见的一种极具特色的建筑技艺。垂花门的种类很多,最常见的屋顶形式是一殿一卷式,由一带正脊的悬山和一卷悬山组成。两种不同类型的屋顶交接在一起,被称为“勾连搭”的形式。

雕刻艺术

北京四合院以木雕、砖雕和彩画装饰为主,主要运用在门头、影壁、墀头、廊心墙、看面墙、槛墙和什锦窗等。砖雕纹样均为吉祥的寓意,如多使用象征着富贵、长寿和多子等美好祝福的牡丹、菊花、松、竹、梅、兰、葫芦和石榴等。石雕运用于抱鼓石滚墩石、挑檐石和角柱石等。

文化内涵

北京四合院位于皇城,因受到皇权思想的影响而使其更加具有独特性,它其中承载了中国的文化内涵,是四合院传统文化的载体。

北京四合院传承了包含思想礼制的风水思想和阴阳学说。其中代表着风水思想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坎宅门”。“坎”代表的是正北,在“五行”学说中主水,寓意着房屋在此处建成可以避免火灾的发生。“巽”代表的是东南,在“五行”学说中主风,风象征着进出通畅无阻,寓意着家宅吉利。而阴阳学说则体现在四合院的空间设计上。四合院的庭院是天地阴阳交汇气场的所在,被看做是连接了天与地的中心之处,而长期居住在这个中心的四合院的居民们则是位于阴阳调和之地。

北京四合院的轴线代表了建筑追求上的“天人感应”和“天人合德”;递进流线体现了内敛精神与建筑之间的巧妙融合;中心院落则是儒家哲学追求“中正”“、仁和”思想,讲究“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的在建筑中的完美体现。

北京四合院现状

北京四合院近现代的发展可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年至1966年,第二个阶段是1966年至今。在第一个阶段里,由于社会性质的变化,北京四合院的住宅朝着多用途的方向改进发展,旧时的王府大院不再为少数贵族的个人财产,而是发展成为可供机关、工厂、学校、幼儿园俱乐部、医院等使用的场所。在第二个阶段里,对北京四合院的破坏与保护并存。在文革期间,北京开展的防空洞行动破坏了四合院的排水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后果。1967年唐山地震造成小数量的房屋倒塌,地震后城内的四合院普遍修建抗震棚,但多数都被保留至今。此外,还有加建、改建房屋的现象频发。这些行为都导致了北京四合院原本的外貌结构遭到破坏。1983年,为了制止破坏四合院建筑的行为和保护四合院建筑,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对四合院的保护方针。1990年,北京市政府投入大量财力对旧城危房区进行改造。而在近几年,北京兴建起一批用于饭店、旅馆和旧城内的居民住宅的老式四合院和新式的类四合院。整体而言,现代北京四合院的修缮和保存进展良好,状态有所改善。

进入新时代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确定将北京建设成为全国文化中心,要求落实“一核一城三带两区”。“一核一城三带两区”建设中的“一城”重点推进了老城保护措施,而作为老城代表之一的北京四合院,它的保护修缮工作因此进入了具体的实施阶段。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中提出,加强老城整体保护需要坚持整体保护十重点。其中,强调要严格执行《北京皇城保护规划》,加大保护和整治力度,完整真实保持以故宫为核心,以皇家宫殿、衙署、坛庙建筑群、皇家园林为主体,以四合院为衬托的历史风貌、规划布局和建筑风格。要保护北京特有的胡同—四合院传统建筑形态,老城内不再拆除胡同四合院。主要的措施为:将核心区内具有历史价值的地区规划纳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名单,通过腾退、恢复性修建,做到应保尽保,最大限度留存有价值的历史信息。扩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历史文化街区占核心区总面积的比重由现状的22%提高到26%左右。将13片具有突出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重点地段作为文化精华区,强化文化展示与传承。进一步挖掘有文化底蕴、有活力的历史场所,重新唤起对老北京的文化记忆,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活延续性。

目前,保护得较为完好的北京四合院有:东四六条63号和65号文渊阁大学士崇礼的住宅、礼士胡同129号四合院和内务部街11号四合院。

功能延伸

例如:四合院宾馆和酒店(如梅府家宴)、文创旅游类四合院(如北京南锣鼓巷)、政府及企业办公用四合院、教育医疗场所作用的四合院(如史家小学北京市第二中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以及商业场所作用的四合院(如前门大街)等。

参考资料

Beijing’s recently opened metro lines offer new experiences in urban transit.China Daily.2023-06-10

..2023-06-11

..2023-07-19

..2023-07-19

..2023-07-08

..2023-06-11

..2023-06-11

..2023-06-11

..2023-07-08

..2023-06-10

..2023-06-11

..2023-06-11

..2023-07-19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7-19

东四六条63至65号四合院.北京文物局.2023-07-19

礼士胡同129号四合院、内务部街11号四合院.北京文物局.2023-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