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
阿炳(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全名华彦钧,祖籍江苏无锡,长于二胡、琵琶等乐器,善于说新闻,是中国民间音乐家。
阿炳一生命运坎坷,生活穷苦。他是道教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华清和之子,年少时便跟从父亲学习道教音乐,练习二胡、琵琶等乐器,勤学苦练,被誉为“小天师”。后来,阿炳因生活失检染上恶习,中年双目失明,只能以上街卖艺为生,穷困潦倒,1950年12月因病逝世,享年五十八岁。
代表作品有琵琶独奏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寒春风曲》《听松》,其中,以《二泉映月》最为出名,并广为流传,1985年,《二泉映月》获得“世界十大音乐经典作品之一”的荣誉。阿炳个人事迹及其音乐影响深远,蜚声中外,具有众多衍生作品。
阿炳一生创作、演出了200多首二胡、琵琶曲,是无锡道教音乐的杰出代表之一、民族传统器乐艺术的集大成者,为近代民族器乐发展史作出了重大贡献。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雷尊殿旁的“一和山房”。阿炳的父亲华清和是道教洞虚宫三清殿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母亲是个寡妇,在阿炳出生不久后忧郁而死,父亲华清和把他送到无锡县东亭镇小泗房巷老家寄养。
5岁时,华清和把阿炳带回身边教养,让他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因华清和的道士身份不可以娶妻生子,故一开始对外隐瞒了二人的父子关系。1902年,道教正宗张道陵为阿炳取道名为“华彦钧”。
华清和精通道教音乐,能演奏各类民族乐器,阿炳从小就跟从父亲学习二胡、琵琶等乐器。为了学习音乐,阿炳勤学苦练,每天清晨学习笛子时,为了锻炼手腕力量,他在笛子尾部挂上铁秤砣。
18岁时,阿炳就在无锡道教音乐界声名远扬,被誉为“小天师”。除了道教音乐,他还广泛汲取民间乐曲之长,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卖艺经历
20岁时(一说22岁),父亲去世,阿炳继承父业,成为雷尊殿当家道士。当时时局混乱、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且受新思潮影响,无锡人民请道士做法的迷信活动也很少,阿炳百无聊赖,加上他年少继父业无人管教,染上了吸食大烟、宿娼的恶习,并一辈子为毒品所累。
1927年,阿炳患眼疾,因经济入不敷出得不到适当救治,双目先后失明,后来大家开始称他为“瞎子阿炳”。因眼疾和生活所迫,他开始到街上卖艺,以演奏乐器、说新闻为生。
1932年1月,一二八淞沪抗战后,他经常弹唱《歌颂十九路军》,还编写了《十九路军大刀队杀东洋鬼子象切西瓜》的说唱词。同年,阿炳与寡妇董催弟(或称董彩娣)结识后同居。后来,阿炳还经常演奏《义勇军进行曲》和《松花江上》。每晚卖艺回家时,他都会演奏一首曲子,这首曲子后来被命名为“二泉映月”。
他敢于揭露黑暗,用人民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说新闻。虽然双目失明,但阿炳经常会让人念新闻给他听,或者在茶馆、酒楼等处收集新闻,之后用民间曲调自编歌词说新闻。如1935年,全国学生运动游行请愿政府立即对日宣战,阿炳听闻赶赴南京请愿的上海学生在无锡火车站遭阻挡,于是,他编唱曲词,在崇安寺三万昌茶馆前说新闻,人民舆论也支持阿炳。
1937年,无锡沦陷后,阿炳与妻子董催弟回到东亭乡下避难,在此期间曾三次拜访锡剧艺人袁仁仪学习技艺。次年,阿炳回到无锡,阿炳听闻游击队潜入城内将伪县长杨高伯处决了,消息却被封锁后,立即编成唱词,在三万昌茶馆前说唱。
晚年经历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发动了内战。这一时期阿炳也经常编词说新闻来揭露中国国民党统治的黑暗与腐败,因此阿炳一再受到国民党政府的迫害,演唱的工具二胡和琵琶也被摔坏。如阿炳编唱了《金圆券满天飞》以讽刺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物价横飞:“金圆券,满天飞,花花绿绿好东西。早上可以买头牛,晚上只能买只鸡。十万金圆券,只够量升米。”
1947-1950年,即阿炳生命中的最后三年(一说两年),他不愿再上街卖艺,除了因屡遭国民党、敌伪政权等当权者的迫害、欺辱外,还因为有一天,阿炳白天遭遇了许多事情,当晚乐器又被老鼠咬坏,他觉得这不是好兆,于是决定停止卖艺,只以修理胡琴为生。1948 年春,阿炳被中国国民党关进戒烟所,释放后,身体更加羸弱。
阿炳音乐生涯的转折点发生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本来是埋没民间的艺人,后来的成名与中国民族音乐学奠基人杨荫浏有密切关系。杨荫浏与阿炳是同乡,少年时曾跟从阿炳学习过音乐,后来二人也有音乐上的交流。
1949年,杨荫浏在南京国立音乐院任职,他推荐同乡黎松寿向自己的同事、二胡演奏家储师竹学习二胡。这年冬天,黎松寿在上课前,为活络手指拉了《二泉映月》的一段旋律,储师竹听到后很激动,向黎松寿询问了此曲来源,黎表示自己与创作者阿炳是邻里,以前经常听阿炳边走边拉《二泉映月》,因此对乐曲非常熟悉。黎松寿拉完后,储师竹表示这首曲子很有价值;杨荫浏听到他们的对话后表示自己认识阿炳,且曾向阿炳请教过,并叮嘱黎松寿在今年回乡后一定要将此曲记录下来。
1950-1953年间,时任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主任的音乐史家杨荫浏及民间音乐研究学者曹安和正从事专题性的民间音乐调查采录活动,1950年8月,他们带着从国外进口的携带式钢丝录音机来无锡为阿炳录音,这时阿炳已许久未摸过乐器,家里也没有可用的乐器了。后来二胡是从无锡的中兴乐器店借来的,琵琶则来自曹安和,阿炳使用借来的乐器练习了几天。9月2日晚上,杨荫浏等音乐学者在三圣阁为阿炳做了录音。第一天他们录制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和《寒春风曲》,第二天录制了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即使两年不练且病痛缠身,阿炳也以他卓越的演奏技术一次通过全部乐曲,但阿炳并不满意,与他们约定半年后再录。11月,杨荫浏写信给黎松寿说,中央音乐学院想要邀请阿炳去学院开独奏音乐会,然而此时的阿炳他已旧病复发,卧床不起,吐血不止,只得抱憾黄泉。12月,阿炳病逝,享年五十八岁。
主要作品
传世作品
阿炳音乐出版情况
艺术特色
音乐素材
阿炳从小练习道教音乐如“梵音”(十番鼓曲)“锣鼓”(十番锣鼓),熟悉江南地区的民俗音乐如苏南民间戏曲、说唱、小调等,学习了民间乐器琵琶、二胡、鼓、笛等;他还经常学习新的演奏方法,如向无锡华光国乐团学习了用指尖按弦的演奏方法,吸收洋鼓洋号演奏的音调用在《听松》的创作中;他喜爱广东音乐,曾学习过粤剧《三潭印月》。他广泛学习的这些经历为他后来融合发展这些元素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在琵琶曲《龙船》中,他吸收苏南吹打中锣鼓音乐以表现热烈和威武气氛;吸收江南小曲音乐以表现人们的乐观情绪。
二胡创作演奏技巧
阿炳从小的道士身份与父亲的音乐教导让他对道教音乐十分熟,阿炳汲取了道曲严详有序而气势不凡的音乐特点,使其二胡曲同样具有了结构精细、层次丰满的特点。他的二胡演奏风格细腻,音色浑厚,在二胡演奏中,阿炳的音乐节奏很有稳定性,这与他经常上街卖艺需要边走边拉相关。演奏时,他左手的把位稳定,右手持弓恰当、运功力度强;多使用内弦、运用 “定把滑音”“同指换音”等演奏技法以减少换把的动作,让演奏更加方便。
为了表达深沉、凄婉的情感,给人一种缠绵、隽永的感觉,他将二胡定弦为点g-d,比标准定音低了五度;为了表达复杂、愤慨的情感,增强乐曲感染力,他常用一音一弓的进发性弓法,跨拍、跨小节的不规则连弓等技巧,运弓的力度也变幻无穷,演奏时常常弱拍强奏、强拍弱奏,这种强弱起伏变化让他的音乐更加抑扬顿挫,具有藕断丝连、起而再伏的特点 。
琵琶创作演奏技巧
阿炳的才能在琵琶演奏及创作中也有体现。他通过音群的不同结合方式、节奏的徐疾安排、音区的前后衔接、指法的恰当配用、力度、速度的变化与运用等手段,来表现乐曲的清秀、愤慨、顿挫等。阿炳在琵琶弹奏时所用的都是一些常用的一般指法,如右手指法用了:弹、挑、双弹、双挑、夹弹、滚、分、轮、扣轮、满轮等,左手指法用了:按音、吟音、泛音、煞、伏、弹板面等,但仍然能够体现出他在指法演奏方面深厚的功夫。就“弹挑”一类来说,阿炳在演奏时,能够让它们的音量强弱相同、音色同样的坚实或柔和。例如《龙船》开头的一段由慢渐快的鼓声中,只用到了弹与挑的指法,弹挑的动作虽然有慢有快,但其音量、音色却能相仿,再配以突出重音的奏法,就使这段鼓声奏得非常完整,轮廓清楚;在第六段中他用满轮指法演奏七十小节的八分节奏一贯到底的音乐,这段音乐从谱面上看很平凡,但使用满轮指法、八分节奏一贯到底的演奏方法,却营造了不平凡的效果,能够表达人们不怕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
阿炳的琵琶演奏也受到了道教音乐的影响。《龙船》是一首表现江南民间端午节赛龙船时的热闹场面和人们愉快喜悦心情的风俗性乐曲,阿炳在乐曲一开始就用琵琶指法扫、弹、挑、轮、弹面板来模仿做道场每天必奏的开场“法鼓三通”;还用模拟锣鼓、灵活的串连“下盘棋”等三首民歌和丝竹乐中“四合”的片段用于演奏中。
说新闻
说新闻,即采用说唱相间的形式来演唱新闻的一种艺术,每四字一句,一韵到底,每次说新闻前有一个固定的“引子”:“说起新闻,话起新闻;新闻出勒(在),啥个地名?”他说新闻不用乐器伴唱,而是用说唱艺人称为“三跳”的三片竹板作为伴唱的道具。关于四字句的演唱形式,在早期的锡剧中通常专用于“道士捉妖”的特定场面,而阿炳本就是位道士,可以说他的“说新闻”艺术汲取了道教拜忏方面的内容。同时,阿炳也吸收了卖朝报人的唱腔。早年,在苏南一带经常可以看到以叫卖朝报和时调小曲唱本为职业的人,为了招徕生意,“卖朝报的”会把朝报内容简要地编成通俗的唱词,阿炳说新闻时用的唱腔,也是从卖朝报人的唱腔中继承发展而来的。
阿炳说新闻的素材来源广泛。抗战期间,无锡沦陷,新闻管制严格,加上当时许多人也不识字,人们难以获取新闻资讯,而阿炳虽双目失明,但他常请别人念报纸给他听,还在茶馆、酒楼等处收集与旧社会的邪恶势力、日军、汉奸等相关的新闻,用民间曲调自编歌词,敲着三块敲板,到处演唱来揭露黑暗,除此之外也大力赞颂抗日英雄、十九路军的英勇等。能说会道的阿炳满足了当时人民的新闻需求,因此人民喜闻乐见,阿炳也被称为“巧嘴阿炳”。
内容主题
在内容上,阿炳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典型性,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由于坎坷的人生经历,阿炳的说新闻艺术和音乐作品都时常饱含着对人生命运的无限感慨与对统治阶层的压迫的愤恨之情,同时又还对未来有着憧憬,表现出十分深沉的感情。如阿炳通过二胡曲《听松》来歌颂岳飞的英雄事迹以寄寓他盼望抗战胜利的心愿。再如说新闻,阿炳听闻恶霸地主顾某强奸了一个幼年婢女后编成歌词到处演唱,引起群众公愤,最终让恶霸多时不敢露面。
音乐风格
阿炳的演奏风格与他本人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作为一个底层人民,他生活在混乱的抗战年代,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双目失明更是让他倍受屈辱,但是,他从不向人乞讨,坚持以卖艺为生,有着坚贞的性格。阿炳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倾注在他的音乐之中,倔强的性格和不屈于现实环境的反抗精神让他的音乐没有江南音乐的委婉优美气质,反而呈现出苍劲而含蓄,纯朴而深沉的特点;他的音乐少有颓唐和绝望,相反是积极向上,有时甚至是昂扬的。正是因为如此,在他录音时的几首曲子中,阿炳才表示自己对《寒春风曲》更加满意,因为它更加吻合阿炳刚健倔强的气质与性格。
家庭生活
父母
阿炳的父亲华清和是无锡洞虚宫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原本按照道规不能娶妻。阿炳的母亲,是一个无锡秦家的寡妇,在生下阿炳一年后,便去世了。8岁的时候,他从无锡乡下回到父亲华清和的身边,小名唤做阿炳,大名华彦钧。父亲对外说,这是从老家领养的小道士。
伴侣
在40岁那年,阿炳在烟馆结识了自己生命中的第二个女人董催弟,二人相依为命。
人物影响
中国现代二胡音乐奠基人
阿炳与刘天华同为中国现代二胡艺术划时代转型及现代二胡音乐创作的重要奠基人。
与深受西方音乐影响的刘天华相比,阿炳的创作则完全继承了民俗音乐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创新。如阿炳演奏的同指滑音,常使用江南丝竹二胡演奏中常见的小二度、小三度音程的滑音,以及江南胡琴曲中独具特色的运弓手法,但时常出现大跳音程;在乐曲结构上,虽为变奏曲式,但乐段却呈现为三大乐句式结构,与无锡弹簧中的常见的“起、平、落”之三句体乐段结构是一脉相承的。这些都表现出阿炳的创新精神。 阿炳将苏南的常锡滩簧 、民歌小曲和道家音乐等大量民间乐种融合创新,大大开拓展了民间传统的深度和广度,他将民间二胡发展到一个时期的顶峰,为二胡的世界性影响做出了贡献。
音乐遗产
1952年,杨荫浏、曹安和与储师竹合编的《瞎子阿炳曲集》出版,这一曲集和阿炳的亲奏录音,成为后入学习、研究阿炳及其艺术成就的宝贵资料,培育了后代许多演奏家、教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民俗音乐普及工作者等等,给一批批作曲家带来了创作灵感。以《阿炳曲集》为基础,人们根据二胡曲《二泉映月》进行了大量改编,如1958 年,丁芷诺、何占豪改编成小提琴领奏弦乐合奏曲;1972 年,储望华改编为钢琴独奏曲;1973 年,吴祖强改编为弦乐合奏曲等等。这些不同体裁形式的改编创作,是阿炳音乐内涵和潜力的进一步延伸和挖掘,它们极大地扩展了阿炳音乐在音乐界的传播空间,让更多人了解到阿炳音乐的价值。
现如今,阿炳音乐早已成为专业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阿炳传世的六首乐曲,成为音乐学院与艺术院校琵琶、二胡专业学生的必修曲目,在各种器乐比赛中也常被作为比赛的指定曲目,他的《二泉映月》无论在我国二胡艺术史还是当代音乐史上,都是无可争议的经典作品。1985年,《二泉映月》获“世界十大音乐经典作品之一”的荣誉。
“阿炳热”
1951年,《二泉映月》等曲目由“中央人民广播器材厂”翻制成留声机唱片,次年出版了《阿炳曲集》。1959 年,《二泉映月》唱片第 一次以政府官方形式进行海外传播,随后,《二泉映月》逐渐在海外闻名。1950-2020年间,根据《人民日报》所载,《二泉映月》海内外舞台演出共 56 场演出。“文革”结束后,“阿炳热”逐渐升温,后来《二泉映月》被民族器乐大赛指定为必奏曲目。随着阿炳音乐的广泛传播,海内外对其的研究成热门课题,学者们对阿炳的生平事迹、精神、音乐作品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研究,,还举办了关于阿炳的学术研讨会、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等。
人物评价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杨荫浏:“他所受到的黑暗环境的压迫,远比一般市民所受到的为深;他长期地经由耳朵的感受,通过自己的内心,然后在他手中的工具——音乐上反映出来。这样,那些带有小市民意味的标题的曲调,经他奏来,便去掉了庸俗的趣味,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来。”
作曲家、音乐学家樊祖荫:“阿炳具有永久的魅力,值得我们永远纪念。他在多方面习 得、掌握了江南的道教音乐与民俗音乐之后,予以融会贯通, 以其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受,运用中国固有的音乐思维创作 出了既富浓郁的传统韵味、又具鲜明的个性特色和时代新意 的音乐作品。”
中国音乐教育家赵沨:“他的伟大的名字应该用黄金写在中国音乐史上。”
锡剧前辈艺人邹鹏在提及阿炳拜访自己的师公袁仁仪时对阿炳的印象:“阿炳穷是穷,但志气蛮高——这是我对阿炳最深的一个印象。”
音乐教授黎松寿说:“我以为,二胡、琵琶、说新闻是阿炳的艺术三绝。阿炳现在是以音乐艺术著称于世,但是在他生前,社会影响最大、最受群众欢迎、最能说明这位街头艺人刚强不屈和峥嵘傲骨性格的,还是他独创一格的‘说新闻’……1950年我们为阿炳录音时,没有把他演唱的那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说新闻’录下来,实是一大憾事。”
中国作家黑陶评价阿炳的音乐:“传达并呈示了人类心灵颤动和精神图景。”
衍生作品
人物轶事
“二泉映月”定名经过
《二泉映月》一开始没有标题,阿炳称这是“瞎拉的”。1950年,杨荫浏在为阿炳录制前让阿炳取名,阿炳因为受广东音乐《三潭印月》的影响将其取名为《二泉印月》,经杨荫浏提议,将“印”字改为“映”字。
琴技高超
阿炳弹奏技艺高超、模拟技艺也令人惊奇:他能够在头顶上弹琵琶,会用胡琴拉出无锡话,还会用胡琴表演“狗抢肉骨头”“老鹰抓小鸡”等场景片段,惟妙惟肖。但如果有音乐内行让阿炳表演这样的技艺,他会觉得倍受轻视。
特别“通行证”
日军攻陷无锡后,规定每晚定时关闭城门,禁止人员随意出入,除非有通行证。但由于日军喜爱阿炳的音乐,每晚阿炳上街卖艺结束后,日军听到他的琴声就会打开城门让阿炳进城。
广播“终了曲”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间,年轻的姚德云(后为无锡人民广播电台《周末生活》编辑)在听到无锡人民广播电台在晚上结束节目时,播出的“终了曲”是意大利音乐家的《小夜曲》后,写信建议电台“终了曲”应该采用无锡人民耳熟能详的《二泉映月》。于是,从1956年10月一直到“文革”前,电台都采用了阿炳的《二泉映月》作为“终了曲”,“文革”结束后又恢复此传统。
后世纪念
《二泉映月》
1997年,以《二泉映月》为代表的阿炳音乐入选《世界记忆遗产》。
2007年10月24日,《二泉映月》作为搭载音乐跟随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升入太空。
2008年,首次进入维也纳音乐厅的中国二胡独奏是由二胡演奏家邓建栋演奏的《二泉映月》,《二泉映月》获得“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墓地、雕塑、纪念馆
1953年,中国音乐研究所和无锡市文学艺术工作者会共同为阿炳墓立金山石墓碑。1983年,迁葬阿炳另建新墓,以纪念阿炳诞生九十周年。
1993年,塑阿炳铜像于阿炳墓地前,以纪念阿炳诞生一百周年。无锡的崇安寺二泉广场和头渚人杰苑,也塑有阿炳雕像。
1994年1月24日,无锡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阿炳纪念馆经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阿炳纪念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务院批准公布阿炳纪念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人物
参考资料
阿炳.无锡市梁溪区人民政府.2025-03-24
无锡举办“纪念阿炳诞辰”线上专场音乐会.今天头条.2023-05-14
道教音乐(无锡道教音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14
你想过《二泉映月》的来处吗?它与三潭印月背后有段渊源.今日头条.2023-05-13
更好传承弘扬古琴音乐遗产.今日头条·人民网.2023-05-14
真实的阿炳:因一无所有而无所畏惧.央视网经济频道.2024-04-02
阿炳及《二泉映月》研究述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14
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1月23日在辽宁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辽宁省人民政府.2023-05-14
第九届“文华奖”获奖名单(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05-14
文化部艺术司关于公示第三届中国歌剧节参演剧目名单的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05-14
阿炳故居 - 专题频道 - 华龙网.华龙网.2023-05-14